论语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61a4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3.png)
初中语文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论语是我国古代先贤孔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论语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仁义道德1. 仁:论语中提到的“仁”是孔子强调的最核心的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待人和善,关心他人的福祉。
2. 义:论语中强调的义,是指按照正义和道德规范行事,做到公正无私。
3. 道德:论语中反复强调道德观念,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并且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二、君子风范1. 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指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君子应该具备六德,即仁、义、礼、智、信、忠。
他们以德为本,言行举止高尚。
2. 教育: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修身:论语中说,“君子修道以立”。
“修身”是指君子要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道德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三、家庭伦理1. 孝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最起码的道德,是立身之本。
2. 兄弟友爱:孔子也提出了兄弟友爱的观念,他认为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四、治国理政1. 君主:论语中对于君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应该有德政,关心人民的利益,以民为本。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然后才能做到治理家庭和国家,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五、学习方法1. 勤学:孔子非常重视勤学。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2. 原则性学习:孔子提出了学习的原则,包括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思而不穷等。
六、言行规范1. 言行一致:孔子强调言行要一致,言出必行,行动要践行自己的道德观念,做到言行一致。
2. 谦虚谨慎:论语中提到了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学习,不自满不骄傲。
通过对初中语文论语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48bcb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8.png)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则知识点现今,高考已成为考生们人生道路中的重要一步。
为了应对这场考试的挑战,学生们需要全面掌握各科目的知识。
而在语文考试中,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考生必须熟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高考必背的论语十二则知识点。
一、克己复礼:《论语·八佾》:“口说不信,邦无道;不诵五经,邦无宪法;不兴礼乐,邦无乐德;不作乐德,邦则破。
”这一章节强调了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做到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事情。
二、教育功臣:《论语·为政》:“致一则不易,学一则不费”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真心投入,就能取得学习的成果。
在备考中,我们要以刻苦学习为前提,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礼貌为先:《论语·公冶长》:“不教而杀谓之虐,教而杀谓之傲。
”这段名言表明了礼貌的重要性。
在高考考试中,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待人有礼,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四、知行合一:《论语·为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知识还不够,我们要将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取得快乐与满足。
五、尊重他人:《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是看重道义,而不是只追求私利。
在备考中,我们要像君子一样,尊重他人,不为个人利益损害他人。
六、责任感与角色:《论语·述而》:“君子贞而不窕,小人窕而不贞。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要有责任感,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备考中,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七、勤奋刻苦:《论语·学如不及》:“死而后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不畏惧困难,直到取得最终的成功。
八、忍让宽容:《论语·颜渊》:“吾日三省吾身。
”这一章节让我们明白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弱点与不足。
在考试中,我们要宽容他人的错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随时进行自我反省。
《论语》知识点总结
![《论语》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0c34e6b8f67c1cfad6b8f0.png)
《论语》知识点总结
一、多义词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之
学过的知识 学习 学习 弯曲的胳膊 优点 缺点
不亦乐乎 形容词 高兴、快乐 乐 乐亦在其中矣 名词 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动用法
以……为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时间 逝者如斯夫
(9)孔子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是_________ _________。 (10) 孔子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 信念,矢志不渝是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 __,__ _____。 (11)子夏的学习方法是: 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 。 _________ (12)孔子强调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克服自己的短处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 , _____
(4)孔子认为读书与求学的态度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修养的句子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传不习乎 ? (6)孔子对于学习要常复习是 温故而知新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 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wè i):替。
为 i):做 可以为师矣。为(wé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 而 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示转折 但是,却
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 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 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与体会 动词作名词 水 一瓢饮 名词作动词 吃 饭疏食饮水 形容词作动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必考知识点总结 论语高中必背原文翻译
![论语必考知识点总结 论语高中必背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bf258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9.png)
论语必考知识点总结论语高中必背原文翻译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焉:是兼词“于之、于此”的意思,这可理解为“在其中”。
②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追随、跟从。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读】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解读】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
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
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
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660dbd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7.png)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9ab59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3.png)
论语知识点整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部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论语》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关于“仁”“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一旦能够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有仁德。
“仁”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上,如“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要关爱他人,关心他们的疾苦,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
在实践中,“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
二、关于“礼”“礼”在《论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
社会的秩序和规范需要通过礼来维护,人们的行为举止应当符合礼的要求。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应当以礼和忠为准则。
在家庭中,也有相应的礼,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表达了对父母生前死后都应遵循礼的规范。
三、关于“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学习不仅要学知识,更要注重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同时,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要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四、关于“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典范。
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心胸狭窄,忧愁悲伤。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ce5b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0.png)
高考必考论语知识点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和归纳一些高考必考的论语知识点。
一、仁爱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所强调的一种道德准则,即要善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一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尊重他人、互助友爱的价值观相契合。
高考中常考寻找与这一思想相关的论述。
二、教育思想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强调了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高考中经常考察这些论述的含义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
这些思想常常被作为议论文或政治哲学题材的考点。
四、君子品德君子品德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要求。
这一部分的考点常常涉及到如何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有道德高尚的人。
五、孔子弟子的学问与品行孔子的弟子们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也在道德行为上树立了典范。
他们的名言和行为常常成为一些考题的内容,需要考生对他们的言行有深入的了解。
六、家庭伦理论语中探讨了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的问题,如"君子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伦理。
这些内容常常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类题目的考点。
总结起来,高考中论语作为重要的文化知识点,涵盖了道德伦理、教育、政治理念、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d55b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f.png)
《论语》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一、《论语》的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 《论语》共有20篇,主要探讨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论语》的作者-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也可能来自孔子的学生。
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 仁:《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 君子:《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特指有德行的优秀人物。
- 教育:《论语》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德育为主,强调孔子对学生的言教与榜样的影响力。
四、《论语》中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 学而篇: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学生们的研究态度。
- 为政篇:探讨了良好的政治领导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 八佾篇:揭示了礼仪和仪式的意义。
- 泰伯篇: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 阳货篇:反映了孔子对经商活动的看法。
五、《论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研读《论语》,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和教育经验。
六、为什么《论语》是必考知识点-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 考察《论语》可以考验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如何备考《论语》- 阅读《论语》的原版,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 研究《论语》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评论和解读。
- 多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论语知识点总结
![论语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0ae500227916888486d7e8.png)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___ 悦 ,意思为:_______ 愉快 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_______ “又” ,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______
代词,代人、事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者而从之 ①择其 . 译为“他(们)的”“它(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 的”“她(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中矣 ②仁在其 代词,这 .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有疑惑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 者不 代词,它。这里 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
河流 (10)子在川 上曰 川: __________________ . 指军队 (11)三军 可夺帅也 三军: _______________ ..
好的方面,优点
坚定 (12)博学而笃 志 笃: ______________ .
6.常见虚词
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而 .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 (1)而 ③温故而 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顺接,然后 . 笃志 ____________ ④博学而 表并列 .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f33f1c5360cba1aa811da56.png)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二.词语解释1、时习:经常地复习。
2、说:同“悦”,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8、信:真诚,诚实。
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殆:有害。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旧的知识。
13、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4、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
15、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齐:相同16、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17、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三.填空并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413b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7.png)
论语知识点整理【论语知识点整理】导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对话。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成为了现代人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
第一部分:仁爱《论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实践仁爱可以改善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素质。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关于仁爱最经典的表述。
同时,《论语》还提到了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善待人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重要性。
第二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的理念是通过修身来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个人修养,能够让人得到内在的提升。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修身,追求道德和美德,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和改变他人。
同时,《论语》中也谈到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强调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和作用。
第三部分:学习和教育《论语》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他提倡勤奋学习,持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论语》还谈到了师德,孔子强调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敬意,并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为政》)的理念,说明了学习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第四部分:政治哲学和领导力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政治和领导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和社会需要有明智而有能力的领导者,同时也需要一个公正和有效的法律制度。
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品质和责任,强调了高尚的道德标准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
结论:《论语》是一部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论语》中的知识点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和发展。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个人修身还是政治治理等方面,《论语》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我们不仅可以汲取智慧和经验,还可以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论语知识点
![论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e6d05e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5.png)
论语知识点《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的政治、道德、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仁: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们应当保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包括仁爱、正义、诚信等。
2. 礼:儒家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仪式。
3. 颜渊:论语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孔融: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展现了他谦虚、尊重他人的品质。
5. 子路:论语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被认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孟轲: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7. 曾参: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强调了自我反思和自责的重要性。
8. 子贡: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论语》中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思想,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
9.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道德的完善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49b8d4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9.png)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一、孔子的思想1. 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品德,也是教育的根本。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到了一个境界,就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就实现了仁的境界。
2. 孝:孔子非常强调“孝”这一美德,他认为孝的核心是敬老慈幼,对父母进行尊敬、体贴和孝顺。
同时,他也提出了“不违贵贱,敬长也”这一观点,强调尊重长者和尊卑有序的道德准则。
3. 礼: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遵守礼的规范,才能使人的品行正直、行为得体,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他看来,礼是实行仁、理解义、重视礼仪的基本途径。
他说“绝域从事,不陷恶声”,说明了他对礼的重视。
4. 忠:孔子把忠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认为自己要“忠信俭约”来获得自己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忠为人之本,信为人之道,只有忠信才是人要追求的道德境界。
二、父子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父子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
他强调尊敬父母,弘扬“孝”道。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尊崇有加,如果父母有过错,也要体恤父母,尽孝尽养。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父子关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治和治国理念1. 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服人,以礼行事,有所作为。
同时,他也强调君子应该有大视野、美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情智慧,以便成为人们的楷模。
2. 政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政治应该是立足于民本,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他强调道德高于一切,认为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重任,才能治理国家。
3. 君臣关系: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一向以礼敬为准则。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义、诚信等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臣弒其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言谈,都是希望通过君臣之道,使国家更加和谐。
四、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刻苦努力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仁”、“孝”、“礼”等传统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智,以培育有德有才的君子。
有关论语的知识点
![有关论语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a3a6e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2.png)
有关论语的知识点
1. 《论语》里讲了好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呀,就像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说你自己都不喜欢吃胡萝卜,你能硬塞给别人吗?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嘛!
2. 还有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嘛,学了知识要经常复习,那才会有收获呀,就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时不时骑一下才会更熟练呀,不然不就忘了嘛!
3. 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多在理呀!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呀,就好像你的朋友画画特别厉害,那你不就能向他学习画画技巧嘛!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瞧瞧,复习旧知识还能有新收获呢,好比你读一本喜欢的书,多读几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是不是很神奇?
5. 知道不,“吾日三省吾身”可重要了呢,每天都要反思自己呀,就像你今天对爸爸妈妈有没有不礼貌呀,要是有就要改正呀,不然怎么进步呢?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得结合起来呀,不能死读书,得动动脑子呀,就像做数学题,光背公式不行,得去思考怎么用呀!
7. 哎呀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是要我们诚实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别装知道呀,好比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就大胆说不会,这样才能学到东西呀!
8. 最后呀,《论语》真的是一部很有智慧的书呀,里面的知识点好多好多,我们可得好好去领悟,好好去践行呀,不然不是白读了嘛!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论语》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学习和体会其中的奥秘,让它指引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
《论语》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bf831c43323968011c9273.png)
《论语》知识点整理一、《为政以德》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在这里强调以“德”来治理国家,而现代国家则强调以“法”为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答题建议: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而治国以“法”重,则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
应以“法”为主,以“德”为辅。
2.[课文解读]第三大题: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题建议: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与法治间的对比来探讨,摆正“法”与“德”间的关系。
二、《克己复礼》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在这两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答题建议: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注:本文中的“礼”指社会典章制度“标准”,就是用戒律信条和礼义文貌“规范”君子。
本文中的“乐”指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文化总汇,就是用情感感化人心,教化人心。
(2)这里所说的“仁爱之心”当如何理解?答题建议: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知识点
![论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011e6719e8b8f67d1cb911.png)
一、《论语》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知识点
![《论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98f50967ec102de3bd8904.png)
《论语》知识点
1、《论语》,语录体,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2、复习是学习重要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勤学好问的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应当谦虚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别人不理解自己,应保持君子风范: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要坚定信念,不改变意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对富贵的态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四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3、要谦虚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9、建设祖国的重任由我们承担,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知识点汇总
![论语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62f382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9.png)
论语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和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德行和道德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他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学到的知识。
2.精神修养:孔子提倡修养自己的心灵和品德,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态度。
他强调要以道德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
3.学习的方法:孔子主张通过师徒制传承知识和经验。
他强调要尊重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
同时,他也鼓励学习者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孔子对政治和治理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仁政:孔子主张要实行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以仁爱和慈悲为准则来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
2.君子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召人民,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
3.贤能的选拔:孔子主张要选拔贤能之士来担任政府职位,而不是根据出身或财富来任命官员。
他认为只有有才干和道德的人才能够胜任政府职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仪式和礼仪的看法。
他认为仪式和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礼仪的作用:孔子认为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礼的真谛: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仪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真诚和尊重。
他强调要从内心发出尊重和敬意,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恭敬。
3.礼仪的传承:孔子主张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礼仪传统。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礼仪,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40f8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6.png)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1.《学而》-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推崇了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强调了个人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努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2.《为政》-君子的品德:"君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政:曰仁、曰不由、曰多闻、曰知、曰行",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与为政的重要关系,建议要具备这五种能力。
-以德治国:"政得其道,民易使也",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引导来维持社会秩序。
3.《八佾》-乐的作用:乐的目的是培养和陶冶人的品德,提倡以乐为教材,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教育人民。
-机变节奏的重要性:提倡乐舞的节奏要机变多样,认为节奏是形成乐舞艺术魅力的关键。
4.《里仁》-里仁:"里仁者,省则自体,亲则民化,亲尊者,民有所亲;官尊者,国有所庙",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关系,认为家庭是培养道德人的基石。
-亲尊者与官尊者:亲尊者即对家人亲近尊敬;官尊者即对官员尊重,认为国家要有建立和维持的庙宇。
5.《公冶长》-宗法制度:主张通过宗法制度来更好地管理家族和家庭,并认为家族的德行和品质是很重要的。
-人君的道德榜样:人君应该成为家族成员的道德榜样,以规范家族的风尚和家庭的行为。
6.《子罕第十三》-孟武伯问孝:被问到孝道的本质,孔子回答说孝顺可以通过养生、明理、审时和事效四种方式来体现。
-孝的重要性:"孝于亲也,而后尽于事国",强调了孝顺亲人是成为好公民的重要前提。
7.《雍也》-儒学的核心:强调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自己先做到这些,才能够影响他人和整个社会。
-学问的目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提倡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8.《述而》-听从人的借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认为君子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论语》十则·知识点
![《论语》十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44553a67ec102de2bd8922.png)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1、通假字:⑴不亦说(yuâ)乎(“说”同“悦”,愉快。
)⑵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⑶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⑴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⑵温故而知新(故,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⑶见贤思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⑵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⑶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⑷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
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⑴“而”的用法有:A表并列、B表折、C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并列)④温故而知新(表承接)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⑦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⑵知:①了解(人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
(是知(zhì)也。
)⑶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之为知之(就是)③仁以为己任(作为)⑷之①学而时习之(它,指已学过的知识)②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无意义)③见藐小之物(的)⑸故①温故而知新(已学过的知识)②故时物外之趣(所以,因此)⑹以①可以为师矣(凭借)②仁以为己任(把)⑺其①徐喷以烟(用)②其恕乎(大概,也许)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5、成语:⑴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⑵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懂装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
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四、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五、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七、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最新资料推荐………………………………………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