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讲课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替代。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不满周岁:襁褓;
•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童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
•10岁:幼学;
•12岁:金钗之年(女子);
•13岁:豆蔻年华;
•15岁左右:束发、及笄之年;
•16岁:二八、碧玉年华;
•20岁:弱冠(男子)、桃李年华;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jīyí)之年。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童龀[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男孩八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古代年龄称呼(一)(课堂PPT)
13~15岁——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 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 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 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 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 “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 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 三岁矣。
4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 礼 记 ·内 则 》 : “ 成 童 , 舞 象 , 学 射 御 。 ”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 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 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岁(女)——金钗之年
5
13~14岁(女)——豆蔻年华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 快打扬州百面雷。
9
出嫁——30岁(男)——而立之年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
在成为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服之年古代一种象征性的刑罚。即割去犯人
衣服上的蔽膝部分。《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 服官政。"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 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关于年龄的称谓主题课件
成 年 人 :
为家。” 怨女、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 男子、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开时期,
女貌美期)。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 壮。
丁年:成丁的年龄,即壮年。半老
中 徐娘——女子三十岁。 年 艾——五十岁,耆——六十岁。 人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岁 年。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束发而冠, 女子15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 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儿女——指青年男女。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
成 年 人
初冠——男子二十岁。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
年。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
岁
50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岁
54
60
六十岁-下寿 八十岁-中寿 百岁-上寿
岁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 : 耆。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 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老 上寿——一百岁
年 人
黄耇(gòu)——耇,老人面冻梨 色,如浮垢也。也作黄发。黄耇
也称作元老。
课前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 宝贵的知识。”
----- 培根
猜
谜
有三名老奶奶,神采奕奕,在树下讲
笑话.小王问他们各自多大年龄了?
老人们没有直接回答,一位在地上用 树枝 写个“本”,一位写了个“末”字,一位 写个“白”字.
这三位老人各自几岁了?
青春几何有礼仪 您老高寿现底蕴
岁
古代年龄称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年龄称谓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能够正确地称呼古代人的年龄;3.了解古代年龄称谓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代年龄称谓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正确使用古代年龄称谓;3.理解古代年龄称谓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古代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观察古代人物的穿着、言谈举止等,引出“古代人的称呼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的问题。
2.讲解基本知识。
(1)根据年龄的大小,古代称谓大致可分为童谣、童子、少年、少妇、壮年、中年、老、耄。
(2)童谣:出生后未满月的称呼,意为刚生下的婴儿;(3)童子:指未满12岁的男孩子;(4)少年:指12~20岁左右的男孩子;(5)少妇:指20~30岁左右的已婚女性;(6)壮年:指30~4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7)中年:指40~6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8)老:指60~8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9)耄: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
3.活动实践。
(1)听读教师提供的古诗词或古代小说片段,学生根据课上所学,判断人物的年龄,并称呼其正确的年龄称谓。
(2)请学生观看竹枝词《长恨歌》,让学生分析歌中所涉及的年龄段和对各个年龄段的描述,理解古代年龄称谓背后的文化内涵。
4.总结。
教师让学生总结全课所学内容,理解古代年龄称谓的基本知识、使用方法和文化内涵。
五、作业指导。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内容,简要叙述每个年龄段的称谓和年龄范围。
2.请学生寻找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到年龄称谓的片段,并结合作品分析其年龄称谓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
童谣,刚生下的婴儿。
童子,未满12岁的男孩子。
少年,12~20岁左右的男孩子。
少妇,20~30岁左右的已婚女性。
壮年,30~4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
中年,40~6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
老,60~80岁左右的男性或女性。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呼一、0 1岁1. 赤子含义:刚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得名。
2. 襁褓含义:本意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 3岁1. 孩提三、女孩7岁1. 髫年含义: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髫”指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头发。
所以女孩7岁称髫年。
四、男孩8岁1. 龆年含义:“龆”也是指儿童换牙。
男孩8岁开始换牙,所以称龆年。
五、10岁以下1. 黄口含义: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六、12岁(女)1. 金钗之年含义:女孩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所以称为金钗之年。
七、13 15岁(男)1. 舞勺之年含义:“勺”是一种乐舞。
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的是男孩子13 15岁期间学习勺舞。
八、13 14岁(女)1. 豆蔻年华含义:豆蔻是一种植物,初夏开花。
二月初含苞待放时,豆蔻梢头的嫩叶卷而未舒,非常像少女的样子。
因此用来比喻少女13 14岁时的美好年华。
九、15岁(女)1. 及笄之年含义:“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簪子。
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表示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15 20岁(男)1. 束发含义: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一般认为15岁为成童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所以15 20岁之间的男子称为束发。
十一、16岁(女)1. 破瓜之年含义: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二、20岁(男)1. 弱冠含义: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弱冠”。
十三、20岁(女)1. 桃李年华含义:形容女子二十岁正像桃李盛开的时候一样艳丽动人。
十四、24岁(女)1. 花信年华含义:花信,花开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十五、30岁(男)1. 而立之年含义:人到三十岁应该能够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三、古代称谓01-年龄称谓职业称谓人物称谓(一)年龄称谓周岁以下——襁褓2、3岁——孩提3、4岁-7、8、9岁——垂髫7、8岁——始龀8、9岁-13、14岁——总角女孩12岁——金钗之年女孩13、14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碧玉年华女孩20岁——桃李年华女孩24岁——花信年华(泛指幼年)10岁以下统称黄口(一)年龄称谓真题回顾1.(中学2014下)下列对古代年龄别称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豆蔻”指女子十七八岁B.“弱冠”指男子二十岁C.“花甲”指六十岁D.“古稀”指七十岁2.(中学2021上)古人在交际或著述中,谈及年龄,除了直接用数量词,还常使用隐喻、转喻和借助诗词、典故来代称。
下列选项中,代称与所表示的年龄对应不正确的是()。
A.豆蔻年华—13岁B.桃李年华—30岁C.知天命—50岁D.古稀—70岁(二)职业称谓冰人——媒人伶官、伶人——乐官、演员梨园——戏曲界杏林——医学界VS杏坛——教育界(三)人物称谓1.尊称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贤贤弟、贤侄谦称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见、愚兄婉称家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三)人物称谓4.雅称父母:高堂、椿萱、双亲兄弟:手足、昆仲、棠棣夫妻:伉俪谥号表褒扬:文、武、景、烈、昭、穆、桓等表批评:炀、厉、灵等表同情:哀、怀、愍、悼等真题回顾1.(中学2017上)古人有称名、称字、称官职、称籍贯以及称谥号等习惯。
有些诗文中称岳飞为“岳武穆”,“武穆”是()。
A.籍贯B.表字C.谥号D.官职2.(中学2015下)小王对小李说“令尊常对我说,活在世上,最为重要的是清清白白做人”中,画线的敬辞所指的人是()。
A.小王的父亲B.小王的母亲C.小李的父亲D.小李的母亲模拟题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讲义)古代称谓1-年龄称谓2-职业称谓3-人物称谓(一)年龄称谓周岁以下——襁褓2、3岁——孩提3、4岁—8、9岁——垂髫7、8岁——始龀8、9岁-13、14岁——总角(泛指幼年)10岁以下统称黄口(一)年龄称谓女孩12岁——金钗之年女孩13、14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碧玉年华女孩20岁——桃李年华女孩24岁——花信年华(一)年龄称谓(二)职业称谓冰人——媒人伶官、伶人——乐官、演员梨园——戏曲界杏林——医学界VS杏坛——教育界(三)人物称谓1.尊称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贤贤弟、贤侄2.谦称小小弟、小可、小儿、小女、小店愚愚见、愚兄(三)人物称谓4.雅称父母:椿萱岳父母为泰山泰水女婿称东床;兄弟:手足、昆仲、棠棣夫妻:伉俪3.婉称家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5.谥号表褒扬:文、武、景、烈、昭、穆、桓等表批评:炀、厉、灵等表同情:哀、怀、愍、悼等古代称谓·知识梳理真题回顾1.“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是一副贺寿对联,所贺寿主的年龄是()岁。
A.30B.40C.50D.602.古人有称名、称字、称官职、称籍贯以及称谥号等习惯。
有些诗文中称岳飞为“岳武穆”,“武穆”是()。
A.籍贯B.表字C.谥号D.官职3.小王对小李说“令尊常对我说,活在世上,最为重要的是清清白白做人”中,画线的敬辞所指的人是()。
A.小王的父亲B.小王的母亲C.小李的父亲D.小李的母亲传统文化之古代称谓(笔记)古代称谓1-年龄称谓2-职业称谓3-人物称谓【解析】1.今天继续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古代称谓。
2.首先整体看下古代称谓包括哪些方面。
今天一共讲三个小内容,分别是年龄称谓、职业称谓、人物称谓,这些内容在历年真题中,年龄称谓的考频稍高一些,其他的也会考查到。
(一)年龄称谓周岁以下——襁褓2、3岁——孩提3、4岁—8、9岁——垂髫7、8岁——始龀8、9岁-13、14岁——总角(泛指幼年)10岁以下统称黄口【解析】年龄称谓方面,我国是礼仪之邦,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指代词,需要清楚地识记每个指代词对应哪个年龄段,考试中会直接问年龄称谓和年龄的对应,重点记忆在这个年龄段叫什么名字,是如何称呼的。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讲课教案
开七、华甲
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
64岁
破瓜
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64岁的代称。
7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8岁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10岁
黄口
50岁
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50岁又称“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50岁又称“知命”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
88岁
米寿
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80-90岁
耄耋之年
耄耋(mào dié)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71岁
开八
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古代对各阶段年龄不同的称呼
国学分享 2018-09-13 21:40:41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_——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表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演示教学
24岁(女)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
至婚嫁年龄(女)
摽梅之年
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黄口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8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12
15(男)
束发、成童、志学
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13
15-20(男)
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26
61岁
开七、华甲
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
27
64岁
破瓜
国学讲堂(957):年龄称谓趣谈
国学讲堂(957):年龄称谓趣谈
年龄称谓趣谈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年龄 的特殊称谓ppt课件
8
加冠礼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9
及笄之礼 “束发而笄”
10
• “花甲”和“古稀之年” • “六十花甲子”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1
•“耄耋之年”
12
•“期颐之年”
13
77岁称喜寿。80岁称伞寿,88岁称米寿,99岁称白寿,108岁称 茶寿,140岁称双稀或者双庆。
14
作业 找找关于年龄称谓的诗句,读一读 并与同学分享。
பைடு நூலகம்1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chenli孩提孩提之童chenli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1
年龄的特殊称谓
安吴镇罗岩小学:党亚
`.
2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 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 然后被沿用至今。
3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耳顺 从心
4
•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
5
孩提 “孩提之童”
提孩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6
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7
《论语•为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
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60岁耳顺、耳顺之年
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耄[mao]耋[die]之年:
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 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88岁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
108岁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