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1、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代称生日。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
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4、孩提: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5、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6、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黄口:10岁以下。
本指幼鸟,后指儿童。
《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9、幼学:10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0、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1、豆蔻: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
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2、二七之年:女孩14岁。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3、及笄(jī):指女子15岁。
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4、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5、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喜寿
80岁
杖朝之年、伞寿
80岁以上:
中寿
88岁
米寿
90岁
鲐背之年、上寿
8、90岁:
耄耋之年
99岁
白寿
100岁
期颐、人瑞
老年
皓首
长寿老人
黄发、鲐背
晚年,暮年
暮齿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年龄
男
女
初生
婴儿
不满周岁
襁褓
2至3岁
孩提
7岁—
韶年、始龀、髫年
8岁
始龀、龆年
9岁
九龄
幼年(7-9岁)
总角、垂髫、童龀
10岁以下
黄口
13岁至15岁
舞勺之年
15岁
志学之年
15岁至20岁
舞象之年
12岁
金钗之年
13岁
豆蔻年华(成童)
15岁
束发(成童/少年)
及笄之年(成年)
16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
弱冠(成年/青年)
桃李年华
24岁
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待年或待字
30岁
而立之年
半老徐娘
4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
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
花甲、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还历 之年
61岁
还历寿
70岁
中寿、古稀寿、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从心之 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
表示古人对年龄段的称谓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至四岁至八至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束发:十五岁左右的男子。
及笄:十五岁左右的女子。
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而立:三十岁的男子。
不惑:四十岁的男子。
知命:五十岁的男子。
耳顺:六十岁的男子。
古稀:七十岁的老人。
杖朝之年:八十岁的老人。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老人。
鲐背之年:九十岁的老人。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意义的认识。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举例: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
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
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 龆龀:儿童换齿。
<<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如: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
如:《礼记。
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举例:《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
举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举例:《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
如:《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 而立:三十岁。
举例:《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籽、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 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弱、桃李年华。
24岁: 花信年华。
30岁: 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 艾、半粞、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
1、孩提:2~3岁的儿童。
指代幼儿时期。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12、古稀:七十岁。
13、中寿:八十岁。
14、耄耋:八九十岁。
15、期颐:一百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古代岁数对应的称谓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相应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3日。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4.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5. 九龄:9岁。
6. 黄口:10岁以下。
7.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8.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0.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11.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12.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13. 二八:为16岁。
14.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5. 加冠:指男子20岁。
16.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7.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18.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9. 始室:30岁。
20.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21. 艾:50岁。
22. 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3.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以上是古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年龄人的不同看法和期望。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 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 年; 70岁——古稀、杖朝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 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 90岁鲐背tái 之年; 100岁——期颐(jīyí )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 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 “视而不见”本意是睁着眼睛却没看见.形容 不注意,不重视.引申为故意不理睬,看见了 当做没看见. • “熟视无睹”是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 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 “熟视无睹”关键在于“熟”,“熟视”有看 了多次的意思.对事物“熟视”却当做没看 见自然比偶尔睁着眼睛却没看见程度深.所 以,“熟视无睹”确有贬义,而“视而不见” 则褒贬皆用.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韶年:男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幼学:十岁。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摽梅之年:女子出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合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老子》:“如婴儿之未孩。
”也作“孩抱”和“提孩”。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
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
《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本意是指雏鸟的嘴。
后指儿童。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
《孟子离娄上》[1]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少年【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舞勺】一般指13至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15岁至20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志学】指男子15岁。
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破瓜】是指女子16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年华】是指女子16岁。
【摽梅之年】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加冠】是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
”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是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
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始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因以“始室”指三十岁。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40岁。
《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斑白】老人。
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知天命】指50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思是五十岁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
老年【杖家之年、杖乡之年、杖国之年、杖朝之年】分别指五十、六十、七十、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耳顺】指60岁。
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以后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意思是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悬车之年】指70岁。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后因用“悬车”指70岁。
【喜寿】 77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耄耋】指八九十岁。
取自《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
《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米寿】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
88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
【白寿】 99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字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眉寿】耄寿,长寿。
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上寿】养生学术语。
谓最高的年寿。
《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
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