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中国干湿地区气候和植被表格
中国干湿地区气候和植被表格1、下列干湿地区中,植被以森林为主的是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半湿润地区是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半干旱地区以草原为主,干旱地区植被稀少,荒漠草原、荒漠面积广大.故选:B.2、我国干湿地区怎样划分?各地区天然植被是什么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1、湿润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自然植被多为森林2、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3、半干旱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4、干旱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自然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3、我国干湿区的分布,植被,农业生产的情况我国干湿区复的划分大体如下:①湿润制区:秦岭-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还包括东北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干燥度小于1,是我国湿润区,区内自然植被多为森林,农田以水田为主;②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干燥度1.00—1.49,属半湿润区,区内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农田以旱田为主,水田只出现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③半干旱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等,干燥度1.5—4.0,属半干旱区,区内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农田以旱地为主;④干旱区:我国西北部的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阿拉善等地,干燥度大于4,区内自然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以畜牧业为主。
4、把我国四类干湿区与其相应的植被景观和农业景观连线我国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一般在800毫米以上,主要植被是森林,农业以水田为主;我国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多,一般在400---800毫米之间,主要植被是森林、草原,农业以旱地为主;我国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主要植被是草原,畜牧业发达.根据题意.故答案为:.5、海口西双版纳温度带作物熟制降水量干湿地区主要农产品植被类型气候类型是什么?海口和西双版纳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这里纬度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所属的温度带是热带。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面积和多样地形地貌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地势、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等方面,探讨中国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地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地势起伏多变,主要可划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原四大地形类型。
这种多样的地势使得中国的气候变化多样而复杂。
1. 高原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组成。
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受到高原周围山脉的屏障效应的影响较大。
山脉对气象系统起到阻挡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山脉的两侧气候差异明显。
高原地区因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由于高原地区的地表辐射和气候特征,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山地地区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如华北的太行山、华南的南岭等。
山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受到山脉对气流的屏障作用以及地形对降水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由于山地地区地形复杂,气温、降水等因子在不同地段产生较大变化,形成了山地气候。
山地地区对气候的垂直差异和降水分布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3. 丘陵地区丘陵地区分布广泛,如四川盆地周边的丘陵地带。
丘陵地区的气候受到地表的起伏和海拔的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段也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4. 平原地区中国的东部、中部地区是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平原地区由于平坦的地势,气候变化受到地形的影响较小,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气候特征。
二、地理位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地理位置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欧亚大陆。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中国受到东亚季风和西风带的影响,对气候形成和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1. 东亚季风影响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较大。
夏季,炎热湿润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吹来,带来大量降水,造成夏季降水集中。
冬季,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吹拂,使得冬季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 西风带影响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西濒,受到西南气流和高空急流的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概述我国南方地区是一个气候湿润、物种丰富的地带,植被类型也非常多样。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
森林原始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广东、云南等地,气候湿热,降雨充沛。
雨林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2.温带阔叶林:分布在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这种林区冬季较暖,夏季较热,降雨充沛。
植被以阔叶树种为主,如樟树、柚木等。
3.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和云南西南部。
该类森林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合组成,如杉木、柏树等。
人工林1.速生人工林:在南方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紧张,速生人工林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主要栽培的树种有杉木、杨树等,这些树种生长迅速,适合木材生产和能源林建设。
2.经济林:南方地区的竹林和茶园是典型的经济林。
竹子具有广泛的用途,如建筑材料、纸张等。
而茶叶则是南方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湿地河流湿地1.江河湿地:位于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湿地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湿地类型之一。
这些湿地地区水域众多,植被繁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
2.湖泊湿地:南方地区有着众多的湖泊,如太湖、洞庭湖等。
湖泊湿地是著名的水生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生物资源。
海岸湿地1.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湿地是位于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湿地类型,如珠江口、厦门等地的沿海湿地。
这些湿地地区水草丰茂,动物种类繁多,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2.红树林湿地:红树林是南方地区独特的湿地植被类型,分布在海南岛、广东等沿海地区。
红树林具有优良的固沙保护功能,对海岸线的稳定和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草原生态草地1.高海拔草甸: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大部分为高山草甸。
这里以高山植物为主,植被矮小而密集,是高山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2.河湖草生湿地:南方地区的湖泊和河流湿地常常有河湖草生湿地。
这些湿地地区植被丰富,草类植物繁盛,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
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
位
中国植被分区分为八个县区,植被覆盖率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1.2%,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地理区域。
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是划分的根据植物物种、生态环境、植物群落类型和地形特征,综合考虑在不同地点的植物序列、种植盖度和分布区域。
一、植物物种。
中国植物物种是独特的,且物种数量非常大,使得分
区更容易。
这需要根据植物物种的分布、交流状况、生长环境信息和植物
群落特性,对其进行有效的植物分区。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物种划分的重要依据,其丰富的自然条件
使得中国的植物地理区域分为不同的区域。
因此,根据植物的生境关系、
易更新、抗逆性、适应性、演化历史等特点,进行有效的植物分区。
三、植物群落类型。
植物群落的类型是植物分区的第三个原则,有许
多植物群落,即珊瑚礁、苔藓礁、湿地、草原、森林和荒漠。
植物群落类
型依赖于气候因子,变幻莫测,根据不同的植物群落及其生态类型进行植
物分区。
四、地形特征。
根据不同地形特征进行分区,它代表着地势、地貌等特征,用大块区域来解释植物生活、空间分布和分布规律等。
通过比较和检查,用分形技术和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分析,以保证植物分区的准确性。
总之,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是根据植物物种、生态环境、植物群落类型和地形特征进行有效的植物分区。
通过分析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分类不同的植物单位,以准确确定植物分区。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分区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分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这些地理和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本文将讨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分区,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西南丘陵和盆地、青藏高原、华南丘陵和岛屿、以及西北高原和盆地。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是中国最广阔的地理板块之一,涵盖了大部分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因此,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北临黄河,南界太行山。
这个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沙化等问题,这个地区在近年来面临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3. 西南丘陵和盆地西南丘陵和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贵高原、川西高原和西南盆地等地貌。
这里的山峰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较为复杂。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但也因为山水秀丽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区域。
4.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
这个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高山、高原和湖泊,其中包括中国最长的江河长江和黄河。
青藏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对中国的气候和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这里储存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锡、锌等。
5. 华南丘陵和岛屿华南丘陵和岛屿位于中国的南部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
这里地势较为起伏,以山地和岛屿为主,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这个地区农业发展较为便利,同时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旅游和地产开发地区。
6. 西北高原和盆地西北高原和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有关植被知识点地理科目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植被是地理科目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植被不仅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考地理中有关植被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类型和特征。
例如,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被以苔藓、地衣为主,树木稀疏;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森林茂密。
此外,土壤也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肥沃的土壤适宜植被的生长,而贫瘠的土壤则不利于植被的茂盛。
因此,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植被与生态平衡植被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维持空气的新鲜度。
同时,植被还可以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此外,植被还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气温的波动,防止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因此,保护植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高考地理中,对于保护植被的方法和意义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三、植被与经济发展植被对于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与植被的利用息息相关。
例如,农业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同时,植被的利用也可以提供木材、纺织原材料等资源,推动国家的工业和贸易发展。
此外,旅游业也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依赖于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植被景观,如大草原、热带雨林等。
因此,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四、植被与人类生活植被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植物提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木材和纤维等资源,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
同时,植物还提供了美丽的景观,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此外,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许多药物的原料来源于植物。
因此,植被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考地理中,了解植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影响也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的特点。
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这些因素,各地的植被类型和分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详细介绍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和特点。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繁茂生长,通常会出现丰富的森林植被。
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候条件则更适合针叶林和草原的生长。
而在极地地区,因为极端的寒冷气候和短暂的生长季节,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生长。
其次,土壤质地也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的成分和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的保持和供应,从而影响植物在该地区的分布情况。
比如,盐碱地的土壤质地较差,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利,所以在这些地区主要出现耐盐碱植物。
相反,肥沃的土壤则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区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此外,地形也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存在以及地形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比如,在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气候条件变得苛刻,只有一些耐寒植物能够在高山环境中生存。
而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的积聚,湿地植被会相对丰富。
总的来说,植被分布规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植被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探究植被分布规律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规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陆地面积较大,纬度、山脉和海洋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气候多样,从北方荒漠到南方热带雨林,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
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方面。
首先,温度是植被分布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的季节性和垂直性变化。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变化,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松树、柏树等耐寒的树种为主。
而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南方地区的植被丰富多样,包括热带雨林、季风雨林等。
其次,降水是植被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地区降水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从东南沿海的高降水量到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中国不同地区植被的分布。
在中国东南部及长江流域等地,降水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森林的生长,所以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而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内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干旱气候是这些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以草原、荒漠和灌木丛等植被类型为主。
此外,光照也是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导致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在山地地区,山脉的遮蔽使得山谷内的光照条件较差,因此在山地地区的植被分布中,通常会出现高山草甸、针叶林等植被类型。
而在中国的平原地区,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和草原植被的生长。
综上所述,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因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中国各地植被的形成和分布。
中国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地域性差异。
深入研究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中国丰富的植被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旳体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旳大陆性气候旳影响,因为青藏高原旳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旳一系列东西走向旳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旳纬度地带性,所以自北向南旳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旳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旳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旳地理分布规律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应气候 类型特征旳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旳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内陆旳体现
88°E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经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水分梯度变化植被 经向分布 体现:森林草原荒漠(我国温带)
降水量逐渐降低
2、决定水平地带性分布旳原因:热量、水分、水 热配合 3、主要大陆旳植被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1)欧亚大陆(要点) 2)北美大陆 3)南美大陆 4)澳大利亚 思索:欧亚大陆旳植被类型旳水平分布具有什么 规律?
热带:1.赤道雨林;2.具有贸易 风、地形雨旳热带雨林,3.热带 落叶林(和湿润稀树草原);4. 热带多刺灌丛(和干旱稀树草 原) ;
南半球超热带:17.海岸荒漠; 18.有雾荒漠;19.有冬雨旳硬叶 疏林;20.半荒漠;21.亚热带草 地;22.暖温带雨林;23.寒温带 森林;24.有垫状植物旳半荒漠 或草原;25.亚南极旳生草丛草 地;26.南极洲旳内陆冰川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影响因素:地形、纬度、海陆位置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适宜种植小麦、玉 米等旱地作物亚热带湿润气候来自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 和少雨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农业:适宜种植水稻、柑橘等 作物
第二章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农业以水稻、柑橘、茶叶等为 主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 国南部沿海地
区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受海洋性气候 影响,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
温和少雨
主要农作物有 水稻、甘蔗、
茶叶等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 地区
位置:青藏高原
青藏高寒区
气候特点:高寒、缺氧、干燥
主要城市:拉萨、日喀则、那曲
自然景观:雪山、冰川、草原、湖泊
西南高山峡谷区
气候类型:高山峡谷气候,四 季分明,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特点: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包 括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物种 丰富,有众多珍稀动植物
中国的气候地区分布
东部季风区
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地区等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渔业和畜牧业发达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等地区 气候特点:干旱、半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 植被类型:以荒漠、半荒漠为主,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较低 农业活动:主要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畜牧业发达,以牛羊为主
中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中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中国南方地区,位于东经104度以东,北纬25度以南,包括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方地区最为常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
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树木茂密,树种繁多,常见的有樟树、楠木、栲树等。
这些树木的叶子通常比较宽大,呈椭圆形或圆形,能够有效地反射太阳光,降低地表温度,保持水土。
二、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
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的叶子会变色脱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常见的落叶阔叶林有枫树林、桦树林等。
在秋季,落叶阔叶林的红、黄、橙等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竹林
竹林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
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土地。
竹林对于保持水土、调节
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竹子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可以用于造纸、制作家具等方面。
四、草地
中国南方地区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地带,是一种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草地上的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率高,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草地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五、灌丛
灌丛是一种以灌木为主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带。
灌丛中的灌木生长密集,高度较低,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风蚀和沙化。
常见的灌丛有高山柏树灌丛、杜鹃灌丛等。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摘要:植被类型的出现,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由于我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植被类型。
本文主要从我国的气候条件来阐述我国的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关键词: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植物群落中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气候,而中纬度气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
影响此地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
因此我国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较大,四季分明。
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全年可能蒸散能量在130~52.5cm之间。
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
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因此我国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一、中国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季风气候。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
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
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5、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青藏高原及一些高山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
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
中国干湿地区气候和植被表格
中国干湿地区气候和植被表格1、下列干湿地区中,植被以森林为主的是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半湿润地区是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半干旱地区以草原为主,干旱地区植被稀少,荒漠草原、荒漠面积广大.故选:B.2、我国干湿地区怎样划分?各地区天然植被是什么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1、湿润区: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自然植被多为森林2、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3、半干旱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4、干旱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自然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3、我国干湿区的分布,植被,农业生产的情况我国干湿区复的划分大体如下:①湿润制区:秦岭-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还包括东北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干燥度小于1,是我国湿润区,区内自然植被多为森林,农田以水田为主;②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干燥度 1.00-1.49,属半湿润区,区内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农田以旱田为主,水田只出现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③半干旱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等,干燥度1.5—4.0,属半干旱区,区内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农田以旱地为主;④干旱区:我国西北部的塔里木、准喝尔、柴达木、阿拉善等地, 干燥度大于4,区内自然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以畜牧业为主。
4、把我国四类干湿区与其相应的植被景观和农业景观连线我国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一般在800毫米以上,主要植被是森林, 农业以水田为主;我国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多,一般在400-一800毫米之间,主要植被是森林、草原,农业以旱地为主;我国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主要植被是草原,畜牧业发达.根据题意.故答案为:.荒凝润區' —地农业5、海口西双版纳温度带作物熟制降水量干湿地区主要农产品植被类型气候类型是什么?海口和西双版纳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这里纬度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所属的温度带是热带。
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
NDVI作为一种重要的遥感植被指数,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覆盖度以及生产力等关键信息。
气温和降水作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对NDVI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NDVI与气温、降水之间的敏感性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植被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典型植被类型的NDVI动态变化进行定量描述。
通过构建敏感性分析模型,评估气温和降水变化对NDVI的影响程度,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植被动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类似地区或国家的植被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这些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
具体研究区域的选择基于中国植被图的分类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布局,确保所选区域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
遥感数据选用了长时间序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该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MODIS卫星产品,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变化趋势。
气象数据则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国家气候中心,包括气温和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数据覆盖范围广泛,时间序列连续,为分析植被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据处理方面,首先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联。
通过利用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将深入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并试图揭示这些变化与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等)之间的潜在联系。
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且可以为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概述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我们将介绍所采用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文章还将讨论植被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未来变化趋势。
最终,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以理解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的NOAA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观测站的气候数据,对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如下:遥感数据处理:使用遥感软件ENVI和ArcGIS,对NOAA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重投影等步骤,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精度。
植被指数计算:基于预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以量化地表植被覆盖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滑动平均、傅里叶变换等,对植被指数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周期性分析和突变检测。
气候因子提取:从地面观测站获取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数据,与遥感数据进行时空匹配,以便分析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遥感数据:本研究采用NOAA系列卫星的AVHRR传感器数据,该数据具有长时间序列、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适中等特点,适合用于大尺度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选修课论文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姓名:龚兴鹏学号:084120010科目:植物地理学教师:崔明昆(副教授)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作者:龚兴鹏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学号:084120010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
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
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
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
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
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
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的山岭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此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国台湾东岸顺着环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远离东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尤其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2 中国植被的分布2.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
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
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
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2.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
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
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
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出发,经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进入我国东部和南海一带。
2.3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一个地区除了有地带性植被外,还具有非地带性植被(也称隐域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中,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中。
如盐生植被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中;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这些植被统称为隐域植被。
它们对气候带没有专一性,因而是非地带性植被。
它们的分布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3 植被的地理分布3.1中国植物地理分布的特点3.1. 1从垂直分布来看,在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气候规律作用下,上述各水平地带的森林类型,都在纬度较低的水平地带内按垂直带谱出现,而且是纬度越高,在垂直带内出现的下限则越低。
3.1.2 从水平地带分布来看,由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3.1.3.自北而南分属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大气候带。
气温由北而南逐渐升高;降水量则由南往北递减。
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
这种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中国森林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制约的作用。
3.1.4 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水平位置都属于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为温带针叶(以红松为代表)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但在本地带山地的上部广泛分布有以落叶松和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
3.1.5秦岭山地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南坡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森林和含有亚热带成分的森林。
在此以上和北坡的下部,则分布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油松、华山松、铁杉等温带针叶林。
3.1.6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高山和台湾山地北部,其水平位置属于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是以常绿阔叶林为特征的亚热带森林。
但是,由于纬度低、山体高,因而又分布着属于北方地区各水平地带的森林:下中部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为暖温带与温带针叶林;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针叶林。
3.1.7 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山地南部,下部是雨林、季雨林,上部则为其它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
3.1.8 台湾因山体高,再往上还分布有喜温凉的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
3.1.9 按水平地带分布的寒温带针叶林,仅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
其范围包括黑龙江以南,洮儿河以北,呼伦贝尔草原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以西的地区。
3.2植物地理气候不同的植物种、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所适宜的或可能适应的气候范围,即以植被类型作为气候类型或分区的标志。
植物、植被、植物群落、土壤的类型以及它们的三度空间分布,都与气候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3.2.1植物地理气候指标涉及 3方面:①气候因素的性质,其量度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②各植物种在遗传本质上对气候的需求和反应;③植被或生物群落与气候因素的特定关系,这不仅是个别种对气候反应的简单总和。
3.2.2温度带和湿度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常常是密切相关许多植物种分布的垂直高度、纬度和大陆度的界限往往限于临界低温,地理界限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等温线通常是对应的。
北半球寒温性针叶林带的北界或山地上限,通常与7月份平均温度为10℃的等温线一致;夏绿阔叶林带分布的北界或山地上限,则往往与1月均温0℃的等温线一致。
但是由于植物和植被的分布不仅取决于气候,还取决于历史上的原因、生物或人为因素,植物或植被分布界限与等温线并非经常吻合。
某种植物可能适应于某个气候区,但还来不及分布到那里,或由于生物竞争、地形障碍等原因而不存在于该地区,植物种的进化和植被的形成也常落后于气候变化。
3.3中国植被地理分布格局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 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 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 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 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 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 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 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 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在温带成分中,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 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 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 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 其中, 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 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3]。
4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4.1 中国三大植被区域在上述自然地理条件下,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3大植被区域。
即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极端干旱的干旱荒漠区。
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