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选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选择研究
在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包括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以绿色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有针对性地设定发展战略,需要明确总体发展战略、战略实现路径、战略发展重点,避免战略发展误区,等等。
标签: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内涵;发展战略;政策建议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化衡量标准方法,当第二产业所占总产值比例大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产业比例小于20%时,标志着该国或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当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小于10%时,则标志着该国或地区步入工业化后期。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现代化建设阶段性任务基础上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这一战略任务需要正确理解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并有针对性地设定发展战略。
一、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基本内涵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指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五个特征,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等六个重点领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指由具有鲜明现代元素特征的、不同产业及行业部门所构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完整全面且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全新产业系统。其基本内涵是以现代科技、先进知识和各类专业化人才为基础,以现代产业文明为引领,努力实现产业层面“三化”(即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产业智能化、第三产业生产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新体系应具有高集约性、高效率性、高协调性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特征,表现为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水平和产业要素高集聚。体系内的产业应具有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特征,表现为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要素集聚力高、市场竞争力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2014年末我国人口数目达13.67亿,庞大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加剧农业掠夺性开发土地,进一步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生产性资本积累不足。这导致农业研发投入和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不足,进而影响农业的正常、有序、有效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内部发展结构不明晰,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产业现实需求。①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发挥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笔者认为,应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效农业体系为基础,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为实现路径,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保障,努力构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2.以绿色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为“四化”增添了“绿色化”这一新的内涵,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转型指引了方向。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偏低,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偏高。在消费能源数量上,高能耗、重污染的资源型行业部门所占比重较大,且这些部门的污染物排放量又显著高于世界先进国家排放水平。以我国煤矿采集业为例,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数据表明,2011年该行业每百万美元产值所排放一氧化碳量和二氧化硫量分别比美国高54.9%和79.8%,能源消耗量高22.9%。这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生产的粗放化、高污染、高耗能等特点。现代化制造业需要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催生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资源更精确、定量化的投入每个生产环节,降低单位产值所消耗能源与排放污染物量,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构建以绿色化为中心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与制造业发展的矛盾,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与对立性,有助于加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3.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服务业总产值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总体来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重低、发展速度慢、技术进步速度低的特点。②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一种“中间投入”,对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有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需求,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比例偏低。以有色金属冶炼制造业为例,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数据表明,2011年该行业航空与内陆运输服务额占总中间投入的比例为4.90%,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10.07%和6.98%。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总额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比分别比美国和日本低34.68%和23.03%。为更好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应着力提升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商务租赁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整体服务业中的占
比,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发展战略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发展战略,既需要从宏观产业层面设定总体发展战略,又需要从微观层面设定战略实现路径;既需要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又需要注意避免发展中的误区。
1.总体发展战略
基于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实施“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协调联动、差异发展、植根世界”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1)市场导向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应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坚持立足市场需求,促使现代产业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结构相匹配,现代产业生产能力与需求数量相符合。市场导向战略旨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差异化需求,包括体系、结构、布局、品种、数量、品质、价格、服务等;同时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进而反向引导市场。(2)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其他类型创新(如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为重要补充,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创新产业发展体系。(3)协调联动战略。协调联动是指各产业、各要素由独立发展向多产业、多要素协同发展的过程。协调联动战略既指实现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也要统筹国内外、城乡、军民、实体与虚拟、传统与新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更要兼顾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4)差异发展战略。差异化是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力求寻找企业特色,瞄准市场定位,完成市场细分,树立企业品牌。差异发展战略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重新定位,甚至选择企业转型。(5)植根世界战略。植根世界战略将充分发挥开放市场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立足高度对外连接的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发展潜在市场。
2.战略实现路径
为实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总体战略,应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向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工业化过程中的高需求刺激社会总供给,进而刺激就业,促进财富积累,提升农村就业率,为推进城市化打下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为新增加的城镇人口提供归宿,进而刺激城镇需求,增加供给,为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内生性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最直接的途径便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明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内在发展机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质量,优化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3)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具备发展基础、富有产业特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