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合集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同的文化在深入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借鉴和吸收,这是文化的一种进步和发展的方式。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更为发达的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更大的份额,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衰退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强化对本国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自豪感,坚持文化自主权,在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态度,保障本国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种意识和精神状态。

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认识本国文化的优劣、强势和弱势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它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存。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自信的建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充分展现文化的魅力和特色,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本国文化。

2、借鉴吸收和弘扬世界文化在强调本国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需要借鉴吸收和弘扬世界文化。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除了增长自身的文化见识,又能够借助外界的优势、吸收外界的营养,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特长和优势。

3、建立对他国文化的尊重与体验在文化交流中,建立对他国文化的尊重与体验,理解和包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差异,深化和扩展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存。

4、媒体和教育的力量媒体和教育的力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媒体应该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报道本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教育则应该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开展世界文化的教育和研究,实现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5、政府支持和鼓励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资金和政策等方式,实现文化建设和自信的建构。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诉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诉求

( o pe o nci t) C m lxcn et i ,是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等各 vy 层 面的混 融 。如 果 单 独 抽 离 出其 中 的 一个 层 面对 “ 球 化 ” 进 行 解 析 都 将 是 缺 乏 效 用 的 “ 读 ” 全 误 。
体与社 会 存 在 物 的身 份 建 构 以及 意 义 指 向 就 会 落
文化全球 化更是这 样 ,是 同质性 与反 同质性的有机结合。 因此,文化 自觉与基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诉求就不 得不成 为全球化语境 下的突 出问题并且紧 系民族文化安全 ,从而 以避免文化的 自我殖 民倾 向的 出现。 关键词 全球 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 自觉 自我殖 民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 8 ( 0 0 0 —02 0 0 8— 7 4 2 1 ) 1 0 3— 6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26

系统 。 … 由于 全 球 化 的 网状 结 构 ,每 个 个 体 都 可 ” 以看作是 这 一 网状 结构 上 的经 纬 线 的 “ 点 ” 织 ,个
体 的存 在都 必须 以对 方 的存 在 作 为参 照 , “ 体 关 身
系 的组织 模 式 反 映 了 事 物 关 系 的组 织 模 式 及 社 会 关 系 的 组 织模 式 。 _ 只有 身 体 才是 社 会 实践 的最 ”2 终 归宿点 ,于 是 世 界 上 所 有 的存 在 都 只 是 因人 的 身体 的存 在 而 存 在 ,意 义 才 会 得 到 充 盈 ,否 则 存
21 第 1 0 0年 期
四川 省 干 部 函授 学 院 学 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的 文 化 自觉 与 文 化 诉 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经济、科技、交通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融合,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内涵、挑战及应对策略。

文化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传统等多个方面。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挑战1.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但也导致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通过电影、音乐、互联网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许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2. 文化冲突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但也引发了文化冲突。

由于历史、宗教、政治等原因,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和矛盾。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差异和矛盾可能会被放大,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冲突。

3. 文化失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弱势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手工艺、语言、习俗等逐渐消失。

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损失,也是对人类多样性的削弱。

应对策略1. 弘扬本土文化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应积极弘扬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途径,增强国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鼓励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2. 促进文化交流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单一化,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存。

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尊重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一)东方、第三世界、女性、黑人的身份在帝国主义文化中的边缘化人们之所以拒斥全球化,是因为全球化有可能会招致文化帝国主义。

关于帝国主义文化的危害性,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斯皮瓦克、莫汉蒂、霍米·巴巴早就做过深刻的论述,指出了欧洲帝国文化对东方、女性、黑人的扭曲与误读。

帝国主义文化以自我为中心,把东方、女性、黑人边缘为虚拟的他者。

他们的论述可概括为如下三点:1、帝国文化对东方及第三世界民族的扭曲与误读。

赛义德吸收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及福柯话语权力理论,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学者以字典编纂式历史材料积累与想象对东方的形象进行扭曲与误读,东方成了东方学家的东方,而非真实的东方,由于东方的不在场,西方霸权文化使东方文化失语,“在有关东方的讨论中,东方是完全缺席的,相反,人们总能感觉到东方学家及其观点的在场;然而,我们不可忘记,东方学家之所以在场的原因恰恰是东方实际缺席。

”[ 3]因此,赛义德提出要解构东西式的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反对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边缘文化的凝视与歧视。

他坚持个体的特殊性,强调学者以个体经验对抗整体性的殖民文化。

霍米·巴巴吸收法农关于“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微妙关系的论述,对文化殖民、文化霸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外在强权扭曲人性,使扭曲者由被动变主动,由受辱到适应,进而进行身份认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把文化研究定位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文化上,认为各种抹平差异的话语交流隐含了一种话语暴力,最终将会复制帝国主义文化与政治。

2、女性特别是东方女性在帝国主义文化中失语如果说东方及第三世界民族处于边缘的话,那么东方女性则处于边缘的边缘。

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莫汉蒂吸收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批评理论从女性角度,对西方霸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与歧视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他们的观点可概括为二点:(1)、东方女性受到男权及第一世界妇女的双重歧视。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变得愈发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我们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我们与他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文化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认知和接受,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许多人在面对新旧文化的碰撞时,感到迷茫和困惑。

他们不知道该坚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个人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产品,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如何维护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记忆,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础。

但是,文化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需要在与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的问题。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和民族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个人和社会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是我们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我们与他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要开放地接纳其他文化。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下面带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正确诠释与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精神,让每一位学习者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

许多强国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把语言传播列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范畴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与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将汉语推广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赢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论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中,还是在境内的高校国际教育里,中国文化的传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是将纯语言问题讲清楚,或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何种文化观统领语言教学工作,令其朝着更为有效、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学习异国语言会出现很多不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合理诠释与传达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内涵与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跨交际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公民教育如何有效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分析全球化对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文章首先界定全球化、公民教育、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核心概念,然后阐述全球化对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接着探讨如何通过公民教育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和国家、文化认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不仅推动了经济、政治、科技的交流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

因此,公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坚定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新时代公民。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应强调全球意识的培养。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关注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也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学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看待和处理问题。

通过比较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公民教育需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育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沟通与合作。

再次,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培养。

尽管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家认同仍然是维系国家统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因此,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坚定地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_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_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变得愈加频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形成鲜明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一、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松跨越地理界限,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这种无障碍的信息流通,无疑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文化趋同”现象。

快餐文化、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这些带有西方色彩的文化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之余,人们不禁开始担心:本土文化是否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逐所谓的“国际范儿”,那些根植于土地深处的传统文化是否会逐渐被人遗忘?**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它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基,为枝叶茂盛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印度人”或“法国人”的意义所在。

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渗透到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之中。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我们能够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保持定力,不致迷失自我。

**三、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文化认同呢?答案或许就在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所谓“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本土文化特色,而是要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

就像一条河,在奔流向前的同时,也会沿途吸纳各种支流,最终汇入大海。

同样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也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勇于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自身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崇尚、自信以及自主地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态度和信念。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成为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全球化带来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各国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走向同质化。

同时,传统文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对传统文化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传统工艺品是否能够与国际大品牌竞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软实力,是自身文化的肯定和弘扬。

只有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发言权和主导权,才能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才能使文化交流不仅有渠道、有平台,更有魅力、有价值。

相反,如果没有了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将逐渐消失,个体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将越来越模糊,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扎根与信仰,社会也将面临着价值观、文化认同、身份危机等问题。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一些传统文化因为历史原因已经面临着消失或衰落的危机。

例如,中国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文化内容,因为现代生活方式、新的文化方式以及文化需求不断变化而出现失落的现象。

传统文化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有着更广泛的生命力和更深远的影响力。

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文化提供灵感和养分,为当代社会带来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四、传承传统文化的实际困境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有些文化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失去了价值,因此,有必要调整传承的方向。

例如,传统技艺,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很多古老的手工艺已经没有市场,应该将传统技艺的传承转向文化体验、文化教育和研究等方向。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读后感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读后感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读后感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后,我深深地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

它不仅深入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同时也以独特的东方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为世界多种文明共存创造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

首先,从全球社会的构建角度来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强。

然而,这种全球化的进程并不能掩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反而,这些差异和矛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加凸显。

对此,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强调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要有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义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排斥。

其次,费孝通先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包含了众多的民族和文化。

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并不是简单的统一,而是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和谐共处。

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国内各民族之间,也同样适用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存。

此外,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化自觉是社会转型的前提,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导社会转型。

同时,社会转型也为文化自觉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使得文化自觉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实现。

总的来说,《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作品。

它不仅从理论的高度对全球化与文化自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为我们在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这本书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或排斥其他文化,而应该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共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美丽,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

最后,我想说,《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全球化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还为我们展示了东方智慧的魅力和深度。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认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的文化认同,同时还需要考虑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这个问题,包括全球化的定义、文化的定义以及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等。

一、全球化的定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化的意义和影响。

但到底何谓全球化?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信息、人员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交流的过程。

它包括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面貌。

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过程,变化的时代背景影响了全球化的走向。

全球化的思潮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出现,但直到21世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和分析。

针对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已经走到了尽头,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论如何,全球化都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文化的影响。

二、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艺术、音乐、文学、历史、宗教、风俗等。

它反映了一定地域和民族特色,并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造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文化认同则是指个人、社会和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它涉及到一个人所属的社会和国家的文化特色,以及这个人对文化的态度和情感。

人们的文化认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父母、家庭、学校、宗教、国家、媒体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文化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他们的个性、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尽管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同时也会对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比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不同的文化,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观念。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传承及转型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传承及转型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传承及转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文化传承和转型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中华文化的持续传承和转型,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至关重要。

文化传承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可以帮助人们塑造健康有序的未来生活方式,提高文化素质和品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

二、中国文化传承的现状中国文化传承的现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方面是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

虽然政府和社会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但是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文化技艺的缺失、文化场所的不足和文化环境的恶劣等问题阻碍了文化传承的实现。

同时,全球化也会使得它的价值和传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影响。

更多的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正在涌入,但是我们却面临着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的混淆和趋同化的危险。

三、中国文化将如何转型?中国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适应时代和转型升级。

我们需要创新和发展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使它们相互尊重和补充。

这不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更是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能力,通过开发和维护创新性的数字文化内容,来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应用新技术,拓展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并使之走向世界。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的创造性和前瞻性。

重视文化多元性和变革性,鼓励文化创新与多样性,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四、对文化败坏的警醒随着文化开放和交流的不断推进,全球文化交流的开启,使得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开放也同时意味着接受其他文化的侵入和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研究【前言】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经超越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一种重要形式。

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对于推进全球化进程,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一直是世界上各国和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意义更加重要。

全球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各国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繁荣。

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而且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

【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全球各地都在进行文化交流,包括传媒、音乐、电影、体育、旅游等方面。

传媒行业是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全球化的媒体技术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得以广泛传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和技术,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历史、文化习俗、艺术和民俗等方面。

音乐、电影、体育等行业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电影、体育等文化产品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旅游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旅游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

【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自信心态和态度。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文化自信与文化交流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有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自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不同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文化冲突、文化摩擦等问题。

由于国家地域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摩擦不可避免地出现,这就需要各国和民族在文化自信方面加强建设和提升,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和影响。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_范可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_范可

世界民族 2008年第2期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范可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解。

因此,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义至关重大。

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

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 他者 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 他者 的排斥而得以体现。

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歧义,以及认同所具有的 排他性 ,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文化自觉 ,因为该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全球化与 克里奥尔化 的世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开始于地理大发现的15世纪, 其间历经了几个世界霸权的兴衰,渐次发展到今日的多极世界。

学者们给出了关于全球化的诸多定义,其中的许多定义都集中在经济层面,把全球化定义为一种单面向的、伴随着殖民地争夺而来的经济扩张。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渐次卷入,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世界经济体系。

当今的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则关注高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交通成本的降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提出全球化更多地体现在资讯的四通八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因此,有人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地方之间社会关系的 密集化 ,即发生在某一地方的事情很可能是因为距离遥远的某一地方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致。

这种说法虽然无法带给我们对全球化之本质的理解,但却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上不同地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因全球化的推进正在日益失去原有的一些意义。

这种状况将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这是引发当今国际学术界聚焦全球化及其相关现象的本质问题。

尽管原先有些西方思想家对全球化持有某种乐观的信心, 但是, 9 11 惨剧的发生,使得许多人不再作如此想。

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认同成为了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而深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特定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和语言等元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和反应。

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挑战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也引发了文化同质化的担忧。

强势文化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弱势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语言面临消失的风险。

此外,全球化还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当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发生碰撞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如何保护和发展文化认同?1. 强化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体系传授本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增强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和地方文化的发展,为它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并欣赏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利用媒体传播正面信息: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应当用来传播正面、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内容,避免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

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

5. 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应加大保护力度,防止其在全球化进程中遭到破坏。

结语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既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认同,又开放包容地接受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全球化时代应凸显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

全球化时代应凸显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

全球化时代应凸显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风起云涌,文化已成为民族、国家持久发展的新动力,也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国际话题之一。

人们更加趋同于这样的共R:越是世界化,越需要民族化;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多样化;越是科技化,越需要人文化;越是经济全球化,越需要文化本土化。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的表征。

一个人没有文化就会轻飘飘,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则会危机四伏,一个民族如果文化沉沦、丧失灵魂深度,其处境将极其危险。

现在,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一个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问题。

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重视,才可不断输出中国有价值的新思想。

中国文化历经冲击而不崩溃,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能容纳古今中西多元要素。

当代中国要真正实现“大国崛起”,不仅是以经济崛起作为支撑,更需要以文化崛起作为持续发展力,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新发现有异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重新发现东方。

实现“大国崛起”要重新发现东方当前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并不决定一切。

富国要走向强国,前提是必须要创新,要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在世界原教旨主义和霸权主义倾向日益抬头的时期,我们既不能走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也不能走抄袭西化的道路,只能在宽容中庸、立己达人中走以中国自身为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强国路。

发现东方,意味着强国文化身份重建与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同时还意味着,中国文化守正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世界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今天当务之急要做的是“发现东方”的工程,就是要考察中国文化哪些部分已经死亡了或永远的死亡了?哪些部分变成了博物馆的文化而只具有考古学的意义?哪些部分变成了文明的断片可以加以整合到今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文化可以发掘出来,变成对西方一言独霸的一种补充,一种对西方的质疑和对话?当然,“发现东方”是要发现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东方,不是要怀旧,也不是要退守,更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将中国当代新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新框架中重新提出,并重新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哲学和独特理论。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更加密切。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

一、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化因素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然而,全球化对文化认同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化使各种文化价值观得以传播,导致了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可能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扰,因为他们不再只局限于本地的文化观念,而是需要面对来自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观点。

其次,全球化还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模仿西方文化,以适应全球化的潮流。

这种同质化的倾向可能导致文化认同的模糊和淡化,人们在寻找自己的独特文化特点时变得困难。

二、建立和维护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变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不仅是一个人个体身份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保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特点,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文化认同还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财富,通过交流与融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文化,从而推动全球文化的多元和繁荣。

三、建立和维护文化认同的途径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融合,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文化认同。

以下是几种建立和维护文化认同的途径:1. 研究和学习本地文化:人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本地文化,了解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这包括学习本地的语言、习俗、传统艺术等等。

2. 参与文化活动和庆典:积极参与本地的文化活动和庆典,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自己的文化认同。

例如,参加传统节日庆典、参观博物馆和文化展览等。

3. 传承和分享文化遗产:通过向下一代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人们可以确保文化认同的传承和延续。

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的交融

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的交融

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的交融(一)文化自信的内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不仅要坚定地维护本国文化的特色和传统,而且要积极地推广和展示本国文化的魅力和优点。

其内涵包括文化认同、文化自主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可和接纳,是在个体层面上建立对文化的自信心理基础。

而文化自主则是指在文化接纳的前提下,对自己文化的维护和发展的自我决定权。

最后,文化创新强调了在文化相互融通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拥抱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并增强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二)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大潮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之间的文化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冲击,使得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巩固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全球化对文化自信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弘扬文化自信。

首先,全球化的出现扩展了文化的视野和空间,增强了人们的文化交流和认同。

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人们获得了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能力,形成了自觉接纳和维护本土文化的观念。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也得到了提升,带来了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机遇。

最后,全球化让人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学习、了解和传播不同的文化,培养了更广阔视野和更全面的文化认知。

(三)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的交融全球化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发展和巩固,同时文化自信也能够为全球化提供一个稳定、和谐和多元的文化环境。

首先,文化自信应当在全球化过程中主动站位,不断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领域。

这需要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文化认同、鼓励自主发展和创新,积极推广符合本土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增添色彩。

其次,文化自信应当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唯有根据本地历史文化、社会现状和人民需求,结合国际潮流和趋势,自行创造出符合自身特色和需求的文化市场,才能提高本国文化商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塑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也随之而来,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引起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反思,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对国家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标签:民族文化认同;和谐社会;重塑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的境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民族国家在国家构建过程中,都无法回避“认同”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更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存在和长远发展,全球化给我们生活的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变化,正视民族文化认同受到的冲击,重塑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有重大意义。

“认同”——就个体指向而言,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信任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般来讲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辨识和取舍,从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

通常地域,语言,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职业,国家制度等通常是认同的媒介,而文化“认同”是人的重要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文化认同一方面与地域族群相关,另一方面与民族认同有关联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同时又与全球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世界主义’有关。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媒介形式,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媒介形式。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许多方面重叠,在全球化背景的不断深化激化了文化认同。

追求文化认同是为了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一个民族只有与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有所交往后,才会感觉得自己的族群特征及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几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国家或地区,被定义为“文明古国”。

比如,在中国盛唐时期,国人一致认为自己的种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地方都是“荒蛮之地”,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野蛮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从19世纪中叶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八国联军对中国烧杀抢掠,中华民族处于水身火热中,战争,动乱动摇了中华民族一贯认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博弈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挑战,民族文化认同出现了危机。

全球化与文化自信

全球化与文化自信

全球化与文化自信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历史传承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普遍。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坚定自信心,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增强自身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平衡全球化和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全球化对于文化传播和交流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广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弘扬。

全球化的推动,也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全球化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的推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同质化和文化消解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侵蚀,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这给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一些国家和民族面临着文化自信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缺乏文化自信心,甚至产生文化自卑的情绪。

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自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该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

在学校和社会各个领域,应该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提高文化自信心。

其次,应该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需要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避免将文化同质化和文化消解的现象,加强文化交流和对话,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

此外,需要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自身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保持文化自信心提供有力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作者:范可, Fan Ke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南京,210093
刊名:
世界民族
英文刊名: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2008(2)
被引用次数:5次
1.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 2005
2.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1990
3.Bryan Turner The Enclave Society:Towards a Sociology of Immobility 2007(02)
4.Samuel Huntington 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 ' s National Identity 2004
5.Ulf Hannerz The World in Creolization 1987(40)
6.James Watson Introduction:Transnationalism,Localization,and Fast Food in East Asia 1997
7.Adam Kuper Culture:The Anthropologists ' Account 2000
8.Ernst Gallner Postmodernism,Reason and Religion 1992
9.Eric Wolf Facing Power-Old Insight,New Questions 1990
10.Adam Kuper Culture:The Anthropologists ' Account
11.David Schneider Schneider on Schneider 1995
12.Bryan Turner The Enclave Society:Towards a Sociology of Immobility 2007(02)
13.Anthony 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1991
14.Philip Thomas Conspicuous Construction:Houses,Consumption and 'Relocalization' in Manambondro,Southeast Madagascar 1998(04)
15.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16.Conspicuous Construction:Houses,Consumption and 'Relocalization' in Manambondro,Southeast Madagascar 1998(04)
17.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18.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19.范可"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民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5(02)
20.Steve Sangren Anthropology of Anthropology? Further Reflections on Reflexivity 2007(04)
21.Stuart Hall Who Needs 'Identity'? 1996
22.E.R.Leach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1954
23.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1978
24.Charles Keyes 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 1981
25.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1991
26.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1995
27.Talal Asad Muslims and European Identity:Can Europe Represent Islam? 2000
28.在德意志社会思想中,社区与社会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给人以归属感
29.H.H.Gerth.C.Wright Mills 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1973
30.Friderik Barth Enduring and Emerging Issues in the Analysis of Ethnicity
31.Valery Tishkov Forget the 'Nation':Post-nationalist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ism 2000
32.Edward Said Orientalism 1978
33.费孝通生育制度 1947
34.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996
35.Robert Kaplan Looking the World in the Eye 2001(05)
36.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37.费孝通论"和而不同" 2001
3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1997(03)
1.许旸跨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媒介接触和流行文化认同研究[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9(3)
2.南鸿雁当代琴人的"文人"认同论析[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9(2)
3.范可文化多样性及其挑战[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4.范可他者的再现与国家政治[期刊论文]-开放时代 2008(6)
5.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期刊论文]-东南亚研究 2008(5)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mz200802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