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中西医病名对照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3、足阳明胃经病证:
• 高热汗出、唇疹、头痛、惊剔、发狂、脘 腹胀满、肠鸣、腹水、鼻痛、鼻衄、齿痛、 口喎、咽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 气街、股、伏兔、颈外廉、足面皆痛,下 肢前外侧、足背及第三趾疼痛或运动障碍 等。
4、足太阴脾经病证:
• 舌本强、食则呕、脘腹胀满、善噫、得后 与气则怏然如衰;倦怠乏力、身体困重、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大便溏泻、症 瘕、泄泻、水闭、不能卧、下肢内侧肿痛 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
5、手少阴心经病证:
•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胸胁痛、上肢 屈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手心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 咽痛、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可能转动,肩 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肩、 臂及上肢伸侧后缘疼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 头项强痛、痔疮、疟、狂、癫痫、目黄、 鼻塞、泪出、腰脊痛及运动障碍、眼球胀 痛、半身不遂、腘窝、腓肠肌、足小趾等 处疼痛或运动障碍 胁胀痛、胸满、甚则咽干,呕吐、腹泻、 疝气、遗溺、尿闭、腰痛妇人少腹痛等。
8、足少阴肾经病证:
• 气短喘促、头晕目眩、饥不欲食,面如漆 柴,咳嗽咳血,心如悬若饥状、惊恐、口 热、舌干咽肿、上气、咽干及肿痛、心胸 烦闷、疼痛、腹泻、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厥冷、足心发热、心痛、黄疸等。
9、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 手心热、腋肿、胸胁支满、面赤、目黄、 精神失常、上肢痉挛、心烦、心痛、心悸 等。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1、手太阴肺经病证:
• 肺胀、气逆、烦心、掌中热、中风小便数 而欠、咽喉肿痛、喘咳、喘喝、胸闷胀满、 缺盆疼痛、肩背痛、少气、洒淅寒热、自 汗出、桡臂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 下牙痛、咽喉肿痛、鼻流清涕、颈肿、喉 痹、目黄、口干、鼻衄、肩前臑痛、大指 次指痛不用、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 运动障碍等。
十二经筋图表

十二经筋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筋的资料,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诊疗操作。
络脉、经别,我也做了类似整理,链接如下:十二经别图表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筋记载于《灵枢·经筋》篇(《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筋,肉之力也”。
),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本文整理经筋的资料,把校注夹于原文,循行和病候标注到图上,附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的相关表格,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筋》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胆、3胃,4脾、5肾、6肝,7小肠、8三焦、9大肠,10肺、11心包、12心。
经筋汇合穴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内经》仅言及部位,而《古典针灸入门》给出了具体腧穴。
经筋汇合穴足三阳汇颧髎,足三阴汇中极,手三阳汇本神,手三阴汇渊腋。
经筋痹证与月令《灵枢经》古代刊本的十二个月经筋痹证和月令对应,如下图。
手足三阳的同名经筋呈轴对称,足三阴和三阳的表里经筋亦呈轴对称,显然太阴、少阴的经筋排列不合规律。
杨上善对调了脾和肾的月份,象这样手足三阳、三阴的同名筋均成轴对称,春始、夏末均为少阳,秋始、冬末均为少阴,而太阳、太阴均居于四仲,阳明、厥阴介于季节交替。
《古典针灸入门》则对调肺和心的月份,手足三阴三阳的同名筋、手足的表里筋都构成轴对称。
歌诀(自拟)二胆三膀四胃春,五大六小七焦夏,八脾九肾十肝秋,岁末包心元肺冬。
1膀胱之经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足:《太素》无“足”字,且与本篇各条之例不合。
指:趾,下同。
),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邪:通斜,下同。
张介宾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爪甲之侧,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循足跗外侧上结于外踝昆仑之分,乃邪上跗阳而结于膝腘之分。
结,聚也。
凡后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
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络一览表

十二经络一览表十二经络一览表足少阳胆经— 药性: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胆经: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胆经不通易出现: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青皮 用于胸胁胀痛,疝气,食积腹痛。
手少阳三焦经— 药性:和解表里,疏肝解郁 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
三焦经不通易出现: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柴胡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足阳明胃经— 药性: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胃经: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胃经不通易出现: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石膏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手阳明大肠经— 药性: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出现: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白芷 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牙痛,赤白带下。
足太阳膀胱经— 药性:解表散寒,祛风湿药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
膀胱经不通易出现: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羌活 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五更泄泻。
手太阳小肠经— 药性: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小肠经不通易出现: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竹叶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足厥阴肝经— 药性:行气开郁,祛风燥湿 肝经: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各科中西医病名对照总结

各科中西医病名对照总结内科【前面中医诊断,后面西医诊断】——(一)肺系1.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咳嗽(急慢性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3.哮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4.喘证(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癔症)5.肺胀(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6.肺痈(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7.肺痨(肺结核)8.肺痿(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矽肺)(二)心系9.心悸(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过缓、前期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10.胸痹(冠心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胸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症、慢阻肺、肺动脉血栓)11.真心痛(缺血性心脏病)12.厥证(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休克)13.不寐(原发性失眠)14..多寐(发作性嗜睡、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15.健忘(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16.痴呆(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17.癫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性精神病、部分神经官能症)18.癎病(癫痫)(三)脾胃19.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功能不良、胃痉挛)20.痞满(慢性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功能不良、胃下垂)21.呕吐(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代谢紊乱等)22.呃逆(单纯性膈肌痉挛)23.噎嗝(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贲门失驰缓症、食管狭窄、胃神经官能症)24.反酸(无)25.嘈杂(无)26.反胃(无)27.腹痛(急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肠道寄生虫等等)28.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29.泄泻(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30.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药物性便秘等各种便秘)(四)肝胆31.胁痛(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32.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等)33.萎黄(无)34.积聚(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35.鼓胀(肝硬化腹水)36.眩晕(梅尼埃病、低血糖、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37.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各种)38.中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出血、脑血管痉挛等)39.瘿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40.疟疾(亚败血症、回归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等)(五)肾系41.水肿(肾性水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42.淋证(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石、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尿道综合征等)43.尿浊(乳糜尿)44.癃闭(尿潴留、无尿症等)45.关格(慢性肾衰竭终末期)46.阳痿(性功能障碍)47.遗精(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包茎)48.早泄(无)(六)气血津液50.郁证(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51.血证A.鼻衄(白血病、血友病、高血压、维生素K缺乏)B.齿衄(维生素K缺乏、血液病、肝硬化)C.咳血(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D.吐血(上消化道溃疡、胃癌、肝硬化、急性胃黏膜损伤)E.便血(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F.尿血(泌尿系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膀胱癌)H.紫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登革热)52.痰饮(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等)53.消渴(糖尿病)54.内伤发热(功能性低热)55.汗证(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56.肥胖(单纯性肥胖、代谢综合征)57.虚劳(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58.癌病(癌症)(七)肢体经络59.痹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强直性脊柱炎)60.痿证(多发性神经病、萎缩性肌炎、运动性神经元性疾病、骨髓病变、周期性瘫痪、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炎)61.颤证(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等)62.痉证((流脑、乙脑、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妇科【前面西医诊断,后面中医诊断】——(一)月经病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A. 排卵性功血(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B.无排卵性功血(崩漏)2.闭经(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经水不通)3.多囊卵巢终合征(闭经、崩漏)4.痛经(痛经、月水来腹痛、经期腹痛、经行腹痛)5.子宫肌瘤(痛经、癥瘕、月经不调)6.经前/绝期综合征(月/绝经前后诸证)(二)女性生殖系统炎症7.外阴炎(阴痒、阴痛、阴疮、阴蚀)8.前庭大腺炎(阴肿、阴痛、阴疮)9.阴道炎症(阴痒、带下病)10.宫颈炎(带下病)11.盆腔炎性疾病(产后发热、妇人腹痛、癥瘕)1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妇人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病、癥瘕、不孕)13.生殖器结核(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三)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14.外阴鳞状上皮增生(阴痒、阴痛、阴疮)15.外阴瘙痒(阴痒)(四)妊娠病16.自然流产(胎漏、胎动不安、欲堕、堕胎、小产、暗产、滑胎)17.早产(胎动不安)18.过期妊娠(过期不产)1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肿、子晕、子痫)20.妊娠剧吐(妊娠恶阻、恶阻、阻病、子病、病儿)2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黄疸、妊娠身痒)22.异位妊娠(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癥瘕)23.胎盘早剥(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小产)24.羊水过多(子满、胎水肿满)25.羊水过少(胎萎不长)26.母儿血型不合(胎黄、胎疸、滑胎、死胎)27.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胎弱症、胎不长、妊娠胎萎燥)28.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心悸、妊娠怔忡、子悬、子肿)29.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胁痛、积聚、鼓胀)30.妊娠合并糖尿病(消渴)31.妊娠合并贫血(虚劳、萎黄、血枯、心悸、血证)32.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肌衄、鼻衄、齿衄)33.妊娠合并尿路感染(子淋)(五)产时病34.异常分娩(难产、产难、乳难)35.胎膜早破(胎衣先破)36.产后出血(产后血崩、产后血晕、胞衣不下)37.羊水栓塞(产后血晕)(七)产后病38.产褥感染(产后发热)39.晚期产后出血(产后崩漏、产后恶露不绝)40.产褥期抑郁症(产后惊悸恍惚、产后不语、产后发狂)41.产褥中暑(晕厥、产后发热)42.产后缺乳(产后乳汁不行/足)43.产后乳汁自出(漏乳、产后乳汁自漏)44.产后急性乳腺炎(乳痈、妒乳、外吹乳痈)45.产后便秘(产后大便不通)46.产后排尿异常(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47.产后关节痛(产后身痛、产后痹症、产后遍身痛)48.产后腹痛(同名)(八)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癥瘕、带下病、崩漏、经断复来)49.宫颈上皮内瘤变(带下病)50.宫颈炎(五色病、癥瘕、恶疮、崩漏)51.子宫肌瘤(石瘕、癥瘕、崩漏)52.子宫内膜癌(癥瘕、五色带、崩漏)(九)妊娠滋养细胞疾病53.葡萄糖(伪胎)5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鬼胎、癥瘕)(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生殖器官发育异常55.盆腔器官脱垂(阴挺、阴挺下脱、阴蕈、阴菌、产肠不收)56.处女膜闭锁(鼓)57.阴道发育异常(纹、石女)(十一)不孕症58.原发性不孕(全不产、绝产、绝嗣、绝子)59.继发性不孕(断续)儿科【前面西医诊断,后面中医诊断】——1.小儿肺炎(小儿喘嗽)2.小儿腹泻(小儿泄泻)3.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血)4.过敏性紫癜【血证·紫癜(斑)】5.水痘【水痘(疮)】6.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外科【前面中医诊断,后面西医诊断】——(一)疮疡1.疖(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2.疔(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烫疽、急性淋巴管炎)A.手足部疔疮(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B.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C.烂疔(气性坏疽)D.疫疔(皮肤炭疽)3.痈(皮肤浅表性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A.颈痈(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B.液痈(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C.脐痈(脐炎、卵黄管残留、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D.委中毒(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4.发(蜂窝组织炎)A.锁喉痈(口底部蜂窝组织炎)B.臀痈(臀部蜂窝组织炎)C.手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D.足发背(足背部蜂窝组织炎)5.有头疽(痈)6.流注(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7.发颐(化脓性腮腺炎)8.丹毒(丹毒)9.无头疽(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10.附骨疽(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1.环跳疽(化脓性髋关节炎)12.走黄、内陷(全身性外科感染)13.流痰(继发性结核病)14.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15.褥疮/席疮(褥疮)16.窦道(异物致局部感染)(二)乳房疾病17.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18.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19.乳痨(乳房结核)20.乳癖(乳腺增生)21.乳疬(乳房异常发育)22.乳核(乳腺纤维瘤)23.乳衄(大导管内乳头状瘤)24.乳岩(乳腺癌)(三)瘿25.气瘿(甲状腺肿)26.肉瘿(良性甲状腺囊肿或腺瘤)27.瘿痈(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28.石瘿(甲状腺癌)(四)瘤、岩29.血瘤(血管瘤)30.肉瘤(脂肪瘤)31.失荣(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性恶性肿瘤)32.肾岩(阴茎癌)(五)皮肤33.热疮(单纯疱疹)34.蛇串疮(带状疱疹)35.疣/瘊子(疣)36.风热疮(玫瑰糠疹)36.黄水疮(脓疱疮)37.癣(皮肤真菌病)38.湿疮(湿疹)39.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接触性皮炎)40.药毒(药疹)41.风骚痒(皮肤瘙痒)42.瘾疹(荨麻疹)43.牛皮癣(慢性单纯性苔癣/神经性皮炎)44.猫眼疮(多形性红斑)45.白庀(银屑病)46.白驳风(白癜风)47.黧黑斑(黄褐斑)48.粉刺(痤疮)49.面油风(白屑风)50.酒渣鼻(同名)51.油风(斑秃)52.瓜藤缠(结节性红斑)53.红蝴蝶疮(红斑狼疮)54.皮癣(硬皮病)55.淋病(淋球菌感染)54.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55.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57.疫疠(艾滋病)(六)肛门直肠58.痔(痔疮)59.息肉痔(直肠息肉)60.肛痈(肛周脓肿)61.肛漏(肛瘘)62.脱肛(直肠脱垂)63.锁痔肛(肛管直肠癌)(七)泌尿男性64.子痈(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65.囊痈(阴囊蜂窝组织炎)66.子痰(附睾结核)67.阴茎痰核(阴茎硬结症)68.水疝(睾丸或者精索鞘膜积液)69.尿石症/石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70.精浊(前列腺增生)71.精癃(良性前列腺增生)(八)周围血管72.股肿(深静脉炎)73.赤脉/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74.筋瘤(下肢静脉曲张)75.脱疽(糖尿病足)(九)其他76.冻疮(冻伤)77.烧伤(同名)78.肠痈(急性阑尾炎、克隆病)79.胆石症(胆道结石)耳鼻喉科【前面西医诊断,后面中医诊断】——(一)鼻1.鼻疖(鼻疔)2.鼻前庭炎(鼻疮)3.鼻前庭湿疹(鼻疳)4.急性鼻炎(伤风鼻塞/伤风/感冒)5.慢性鼻炎(鼻窒)6.干燥性鼻炎(鼻燥)7.萎缩性鼻炎(鼻槁)8.变态反应性鼻炎(鼻鼽)9.血管运动性鼻炎(鼽嚏)10.鼻中隔偏曲(鼻中隔不正)1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急鼻渊)12.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鼻渊)13.鼻息肉(鼻痔)14.鼻出血(鼻衄)(二)咽炎15.急性咽炎(急喉痹)16.慢性咽炎(慢喉痹)17.急性扁桃体炎(急乳蛾)18.慢性扁桃体炎(慢乳蛾)19.鼻咽炎(急:伤风鼻塞/发热喉痹;慢:痰病/鼻渊/梅核气)20.腺样体肥大(颃颡)21.咽部脓肿(痈)2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终合征(鼾眠)(三)喉23.急性会厌炎(咽喉痈、急喉风)24.急性喉炎(暴喑、急喉喑)25.小儿急性喉炎(急喉风、急喉喑)26.慢性喉炎(慢喉喑)27.声带小结与息肉(慢喉喑)28.喉水肿(喉风)29.喉阻塞(急喉风)(四)耳部30.耳郭假脓肿(耳郭痰包)31.外耳湿疹(旋耳疮)32.外耳道炎与外耳道疖(耳疖)33.耵聍栓塞(耵耳)34.外耳道真菌病(耳痒)35.分泌性中耳炎(耳胀/耳闭)36.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聤耳/风耳/耳疳/耳风毒)3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聤耳/脓耳/底耳/缠耳/耳疳/耳震)38.耳后骨膜下脓肿(耳后附骨痈)39.耳源性面瘫(脓耳口眼喎斜)40.耳源性迷路炎(耳眩晕)41.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黄耳伤寒)42.梅尼埃病(耳眩运/冒眩)43.特发性耳聋(暴聋)44.感音神经性聋(耳鸣耳聋、久聋)45.耳鸣(同名)46.贝尔面瘫(口僻/口眼喎斜/偏风口喎)47.Hunt综合征(口喎疮/火丹/蛇串疮)。
经络穴位标准手册汉英对照

经络穴位标准手册汉英对照如下:1.十二正经:The Twelve正经Meridians2.奇经八脉: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3.十二经别:The Twelve正经别支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Twelve正经Meridians4.十二经筋:The Twelve正经经筋The Muscles along the Meridians5.十五络脉:The Fifteen Collaterals6.腧穴:Acupoints7.募穴:The Convergence Points (Mu)8.俞穴:The Shu Points (Shu)9.原穴:The Yuan Points (Yuán)10.郄穴:The Qi Points (Xì)11.下合穴:The Lower Harmony Points (Hé)12.八会穴:The Eight Convergence Points (Hui)13.八脉交会穴:The Eight Confluent Points of the ExtraordinaryMeridians (Luo)14.交会穴:The Confluent Points (Jiao)15.五输穴:The Five Shu Points of the Hand and Foot (Shu)16.原气:Original Qi17.宗气:Zong Qi18.营气:Nutritive Qi19.卫气:Defensive Qi20.气街:Qi Street21.膏肓俞:Gao Huang Shu22.气海俞:Qi Hai Shu23.肾俞:Shen Shu24.三焦俞:San Jiao Shu25.命门穴:Ming Men Shu26.大椎穴:Da Zhui Shu27.身柱穴:Shen Zhu Shu28.至阳穴:Zhi Yang Shu29.神道穴:ShenDao Shu30.中枢穴:Zhong Shu Shu。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络辩证一、手太阴肺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肛门,目。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一、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
1.手太阴肺经: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喉肿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头痛、眼痛、牙痛、鼻流清涕、感冒、口眼歪斜等。
3.足阳明胃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4.足太阴脾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5.手少阴心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
6.手太阳小肠经:头痛、眼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酸痛、下肢痿痹、头痛、鼻塞等。
8.足少阴肾经:头晕、耳鸣、遗尿、遗精等。
9.手厥阴心包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等。
10.手少阳三焦经:头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11.足少阳胆经:侧头、目、耳、咽喉等处疼痛,以及胸胁痛等。
12.足厥阴肝经:头痛、目痛、胸胁痛等。
二、十二经脉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阴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入中焦),附子(入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肺经(手太阴)主要器官与组织肺、呼吸道、皮肤、甲状腺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呼吸、代谢、循环、内分泌(主要指甲状腺)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背肩疼痛,掌部疼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呼吸道炎症(含急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甲亢,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寒栗、汗出,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咳嗽,嘶哑,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呼吸道炎症(含慢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荨麻疹,各种慢性皮肤病二、大肠经(手阳明)主要器官与组织呼吸道(含鼻、咽喉、口腔)、牙齿、皮肤、结肠、直肠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吸收水分,传导排泄糟粕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回吸收水份及排泄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疼痛,指痛,体热,口干,在热的情况下加重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鼻炎、咽喉炎),皮肤感染,急性结肠炎,急性过敏性结肠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腹泻,腹痛,肠功能减弱,晕眩,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搔痒、咽喉炎)轻微咳嗽,在热的情况下好转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皮肤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慢性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三、胃经(足阳明)主要器官与组织胃肠道、食道、胰腺、口腔(齿)、鼻、上眼睑、乳腺、膝关节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裂,经络走向的腿(或膝关节)感疼痛与痉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急性胰腺炎,喷门松驰症,胃瘀积症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餐后腹痛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四、脾经(足太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主运化(运化饮食水谷,运化水湿),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行脉中,不致溢出脉外),主肌肉四肢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免疫与内分泌调节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食欲不振,胃胀,呕吐,足膝关节疼痛,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急性溃疡病,慢性溃疡病复发,急性胃炎,风湿、类风湿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消化不好,胃胀气,排泄物积囤,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损伤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慢性溃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五、心经(手少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头,脑,神志,心血管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精神神志状态,心脏活动,循环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运动过后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处在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血液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心血管功能异常,少数为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循环不足引起晕眩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胸口疼痛,肩与前臂疼痛,四肢关节重,胸口沉闷,口干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与植物神经失调,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六、小肠经(手太阳)主要器官与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消化吸收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十二指肠炎,急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亢进,腹泻,肩周炎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颔、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弱寒冷,身疲,虚弱症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
七、膀胱经(足太阳)主要器官与组织脊椎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眼,鼻,脑,体液,粘膜组织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贮存和排泄尿液器官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尤其是排泄时)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疼痛症候群,急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女性月经来潮前夕及子宫肌瘤,头痛,泌尿生殖器痉挛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尿液少,后头与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痛无力,小脚趾不易运动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女性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月经过后,生殖器肿胀,痔疮八、肾经(足少阴)主要器官与组织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统,腰,耳,脑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藏精,主生长发育亢进时出情绪与精神范围,结缔组织,骨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 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髓,头发,遗传,泌尿生殖系统,水电解质平衡,免疫平衡,血压调节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神经衰弱等 九、心包经(手厥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心脏,血管器官与组织功能 (中医)外护于心,代心受邪 器官与组织功能 (西医) 与心脏泵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及植物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与情绪精神相关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心悸,发怒,胸痛,头热痛,上肢痛,嗜睡,目赤,便秘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植物神经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异常,部分为器质性心脏血管病变,如风心、冠心、高心、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等 应结合年龄、病史等综合分析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心烦,心搏过快,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胸痛,目黄,多梦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其它心脏病,亦应结合年龄、代谢、病史等综合分析 十、三焦经(手少阳)主要器官与组织免疫,淋巴,炎症 器官与组织功能 (中医) 气化场所,水液代谢通道。
上焦如雾(心与肺),中焦如沤(脾与胃),下焦如渎(肾与膀胱)器官与组织功能 (西医) 所有内脏的功能:胸腹腔(肺、脾、胰、肝、胃),骨盆腔(小肠、肾、大肠、膀胱、子宫、卵巢等),尤其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中医) 上肢痛,肩颈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缺乏食欲,失眠,发怒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西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急性炎症表现。
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以及胶原性疾病亦出现亢进状态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慢性炎症表现。
慢性过敏(中医)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弛无力,听力障碍(西医)性疾病,及慢性胶原性疾病亦出现衰弱状态十二、肝经(足厥阴)主要器官与组织生殖器官,胁肋组织,眼,肝,神经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疏泄(涉及胆汁分泌排泄,消化功能,生殖系统,情志活动等),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内分泌系统疾病,月经周期异常,物质代谢,屏障解毒,分泌排泄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头痛,肤黄,腰痛,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冲动感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各类急性肝炎,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头痛,胁痛,痛经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眩晕,面色白,肠功能异常,性冷淡,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压迫,惊恐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肝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