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中西医病名对照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3、足阳明胃经病证:
• 高热汗出、唇疹、头痛、惊剔、发狂、脘 腹胀满、肠鸣、腹水、鼻痛、鼻衄、齿痛、 口喎、咽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 气街、股、伏兔、颈外廉、足面皆痛,下 肢前外侧、足背及第三趾疼痛或运动障碍 等。
4、足太阴脾经病证:
• 舌本强、食则呕、脘腹胀满、善噫、得后 与气则怏然如衰;倦怠乏力、身体困重、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大便溏泻、症 瘕、泄泻、水闭、不能卧、下肢内侧肿痛 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
5、手少阴心经病证:
• 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胸胁痛、上肢 屈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手心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 咽痛、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可能转动,肩 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肩、 臂及上肢伸侧后缘疼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 头项强痛、痔疮、疟、狂、癫痫、目黄、 鼻塞、泪出、腰脊痛及运动障碍、眼球胀 痛、半身不遂、腘窝、腓肠肌、足小趾等 处疼痛或运动障碍 胁胀痛、胸满、甚则咽干,呕吐、腹泻、 疝气、遗溺、尿闭、腰痛妇人少腹痛等。
8、足少阴肾经病证:
• 气短喘促、头晕目眩、饥不欲食,面如漆 柴,咳嗽咳血,心如悬若饥状、惊恐、口 热、舌干咽肿、上气、咽干及肿痛、心胸 烦闷、疼痛、腹泻、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厥冷、足心发热、心痛、黄疸等。
9、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 手心热、腋肿、胸胁支满、面赤、目黄、 精神失常、上肢痉挛、心烦、心痛、心悸 等。
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1、手太阴肺经病证:
• 肺胀、气逆、烦心、掌中热、中风小便数 而欠、咽喉肿痛、喘咳、喘喝、胸闷胀满、 缺盆疼痛、肩背痛、少气、洒淅寒热、自 汗出、桡臂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 下牙痛、咽喉肿痛、鼻流清涕、颈肿、喉 痹、目黄、口干、鼻衄、肩前臑痛、大指 次指痛不用、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 运动障碍等。
十二经筋图表
十二经筋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筋的资料,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诊疗操作。
络脉、经别,我也做了类似整理,链接如下:十二经别图表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筋记载于《灵枢·经筋》篇(《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筋,肉之力也”。
),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本文整理经筋的资料,把校注夹于原文,循行和病候标注到图上,附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的相关表格,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筋》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胆、3胃,4脾、5肾、6肝,7小肠、8三焦、9大肠,10肺、11心包、12心。
经筋汇合穴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内经》仅言及部位,而《古典针灸入门》给出了具体腧穴。
经筋汇合穴足三阳汇颧髎,足三阴汇中极,手三阳汇本神,手三阴汇渊腋。
经筋痹证与月令《灵枢经》古代刊本的十二个月经筋痹证和月令对应,如下图。
手足三阳的同名经筋呈轴对称,足三阴和三阳的表里经筋亦呈轴对称,显然太阴、少阴的经筋排列不合规律。
杨上善对调了脾和肾的月份,象这样手足三阳、三阴的同名筋均成轴对称,春始、夏末均为少阳,秋始、冬末均为少阴,而太阳、太阴均居于四仲,阳明、厥阴介于季节交替。
《古典针灸入门》则对调肺和心的月份,手足三阴三阳的同名筋、手足的表里筋都构成轴对称。
歌诀(自拟)二胆三膀四胃春,五大六小七焦夏,八脾九肾十肝秋,岁末包心元肺冬。
1膀胱之经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足:《太素》无“足”字,且与本篇各条之例不合。
指:趾,下同。
),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邪:通斜,下同。
张介宾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爪甲之侧,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循足跗外侧上结于外踝昆仑之分,乃邪上跗阳而结于膝腘之分。
结,聚也。
凡后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
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络一览表
十二经络一览表十二经络一览表足少阳胆经— 药性: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胆经: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胆经不通易出现: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青皮 用于胸胁胀痛,疝气,食积腹痛。
手少阳三焦经— 药性:和解表里,疏肝解郁 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
三焦经不通易出现: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柴胡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足阳明胃经— 药性: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胃经: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胃经不通易出现: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石膏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手阳明大肠经— 药性: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出现: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白芷 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牙痛,赤白带下。
足太阳膀胱经— 药性:解表散寒,祛风湿药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
膀胱经不通易出现: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羌活 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五更泄泻。
手太阳小肠经— 药性: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小肠经不通易出现: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竹叶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
足厥阴肝经— 药性:行气开郁,祛风燥湿 肝经: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各科中西医病名对照总结
各科中西医病名对照总结内科【前面中医诊断,后面西医诊断】——(一)肺系1.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咳嗽(急慢性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3.哮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4.喘证(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癔症)5.肺胀(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6.肺痈(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7.肺痨(肺结核)8.肺痿(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矽肺)(二)心系9.心悸(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过缓、前期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10.胸痹(冠心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胸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症、慢阻肺、肺动脉血栓)11.真心痛(缺血性心脏病)12.厥证(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休克)13.不寐(原发性失眠)14..多寐(发作性嗜睡、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15.健忘(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16.痴呆(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17.癫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性精神病、部分神经官能症)18.癎病(癫痫)(三)脾胃19.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功能不良、胃痉挛)20.痞满(慢性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功能不良、胃下垂)21.呕吐(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代谢紊乱等)22.呃逆(单纯性膈肌痉挛)23.噎嗝(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贲门失驰缓症、食管狭窄、胃神经官能症)24.反酸(无)25.嘈杂(无)26.反胃(无)27.腹痛(急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肠道寄生虫等等)28.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29.泄泻(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30.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药物性便秘等各种便秘)(四)肝胆31.胁痛(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32.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等)33.萎黄(无)34.积聚(肝脾肿大、腹盆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35.鼓胀(肝硬化腹水)36.眩晕(梅尼埃病、低血糖、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37.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各种)38.中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出血、脑血管痉挛等)39.瘿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40.疟疾(亚败血症、回归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等)(五)肾系41.水肿(肾性水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42.淋证(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石、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尿道综合征等)43.尿浊(乳糜尿)44.癃闭(尿潴留、无尿症等)45.关格(慢性肾衰竭终末期)46.阳痿(性功能障碍)47.遗精(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包茎)48.早泄(无)(六)气血津液50.郁证(焦虑症、抑郁症、癔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51.血证A.鼻衄(白血病、血友病、高血压、维生素K缺乏)B.齿衄(维生素K缺乏、血液病、肝硬化)C.咳血(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D.吐血(上消化道溃疡、胃癌、肝硬化、急性胃黏膜损伤)E.便血(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F.尿血(泌尿系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膀胱癌)H.紫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登革热)52.痰饮(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等)53.消渴(糖尿病)54.内伤发热(功能性低热)55.汗证(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56.肥胖(单纯性肥胖、代谢综合征)57.虚劳(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58.癌病(癌症)(七)肢体经络59.痹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强直性脊柱炎)60.痿证(多发性神经病、萎缩性肌炎、运动性神经元性疾病、骨髓病变、周期性瘫痪、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炎)61.颤证(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等)62.痉证((流脑、乙脑、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妇科【前面西医诊断,后面中医诊断】——(一)月经病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A. 排卵性功血(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B.无排卵性功血(崩漏)2.闭经(女子不月、月事不来、血枯、经水不通)3.多囊卵巢终合征(闭经、崩漏)4.痛经(痛经、月水来腹痛、经期腹痛、经行腹痛)5.子宫肌瘤(痛经、癥瘕、月经不调)6.经前/绝期综合征(月/绝经前后诸证)(二)女性生殖系统炎症7.外阴炎(阴痒、阴痛、阴疮、阴蚀)8.前庭大腺炎(阴肿、阴痛、阴疮)9.阴道炎症(阴痒、带下病)10.宫颈炎(带下病)11.盆腔炎性疾病(产后发热、妇人腹痛、癥瘕)1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妇人腹痛、月经不调、带下病、癥瘕、不孕)13.生殖器结核(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三)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14.外阴鳞状上皮增生(阴痒、阴痛、阴疮)15.外阴瘙痒(阴痒)(四)妊娠病16.自然流产(胎漏、胎动不安、欲堕、堕胎、小产、暗产、滑胎)17.早产(胎动不安)18.过期妊娠(过期不产)1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肿、子晕、子痫)20.妊娠剧吐(妊娠恶阻、恶阻、阻病、子病、病儿)2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黄疸、妊娠身痒)22.异位妊娠(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癥瘕)23.胎盘早剥(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小产)24.羊水过多(子满、胎水肿满)25.羊水过少(胎萎不长)26.母儿血型不合(胎黄、胎疸、滑胎、死胎)27.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胎弱症、胎不长、妊娠胎萎燥)28.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心悸、妊娠怔忡、子悬、子肿)29.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胁痛、积聚、鼓胀)30.妊娠合并糖尿病(消渴)31.妊娠合并贫血(虚劳、萎黄、血枯、心悸、血证)32.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肌衄、鼻衄、齿衄)33.妊娠合并尿路感染(子淋)(五)产时病34.异常分娩(难产、产难、乳难)35.胎膜早破(胎衣先破)36.产后出血(产后血崩、产后血晕、胞衣不下)37.羊水栓塞(产后血晕)(七)产后病38.产褥感染(产后发热)39.晚期产后出血(产后崩漏、产后恶露不绝)40.产褥期抑郁症(产后惊悸恍惚、产后不语、产后发狂)41.产褥中暑(晕厥、产后发热)42.产后缺乳(产后乳汁不行/足)43.产后乳汁自出(漏乳、产后乳汁自漏)44.产后急性乳腺炎(乳痈、妒乳、外吹乳痈)45.产后便秘(产后大便不通)46.产后排尿异常(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47.产后关节痛(产后身痛、产后痹症、产后遍身痛)48.产后腹痛(同名)(八)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癥瘕、带下病、崩漏、经断复来)49.宫颈上皮内瘤变(带下病)50.宫颈炎(五色病、癥瘕、恶疮、崩漏)51.子宫肌瘤(石瘕、癥瘕、崩漏)52.子宫内膜癌(癥瘕、五色带、崩漏)(九)妊娠滋养细胞疾病53.葡萄糖(伪胎)5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鬼胎、癥瘕)(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生殖器官发育异常55.盆腔器官脱垂(阴挺、阴挺下脱、阴蕈、阴菌、产肠不收)56.处女膜闭锁(鼓)57.阴道发育异常(纹、石女)(十一)不孕症58.原发性不孕(全不产、绝产、绝嗣、绝子)59.继发性不孕(断续)儿科【前面西医诊断,后面中医诊断】——1.小儿肺炎(小儿喘嗽)2.小儿腹泻(小儿泄泻)3.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血)4.过敏性紫癜【血证·紫癜(斑)】5.水痘【水痘(疮)】6.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外科【前面中医诊断,后面西医诊断】——(一)疮疡1.疖(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2.疔(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烫疽、急性淋巴管炎)A.手足部疔疮(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B.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C.烂疔(气性坏疽)D.疫疔(皮肤炭疽)3.痈(皮肤浅表性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A.颈痈(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B.液痈(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C.脐痈(脐炎、卵黄管残留、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D.委中毒(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4.发(蜂窝组织炎)A.锁喉痈(口底部蜂窝组织炎)B.臀痈(臀部蜂窝组织炎)C.手发背(手背部蜂窝组织炎)D.足发背(足背部蜂窝组织炎)5.有头疽(痈)6.流注(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7.发颐(化脓性腮腺炎)8.丹毒(丹毒)9.无头疽(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10.附骨疽(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1.环跳疽(化脓性髋关节炎)12.走黄、内陷(全身性外科感染)13.流痰(继发性结核病)14.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15.褥疮/席疮(褥疮)16.窦道(异物致局部感染)(二)乳房疾病17.乳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18.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19.乳痨(乳房结核)20.乳癖(乳腺增生)21.乳疬(乳房异常发育)22.乳核(乳腺纤维瘤)23.乳衄(大导管内乳头状瘤)24.乳岩(乳腺癌)(三)瘿25.气瘿(甲状腺肿)26.肉瘿(良性甲状腺囊肿或腺瘤)27.瘿痈(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28.石瘿(甲状腺癌)(四)瘤、岩29.血瘤(血管瘤)30.肉瘤(脂肪瘤)31.失荣(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原发性恶性肿瘤)32.肾岩(阴茎癌)(五)皮肤33.热疮(单纯疱疹)34.蛇串疮(带状疱疹)35.疣/瘊子(疣)36.风热疮(玫瑰糠疹)36.黄水疮(脓疱疮)37.癣(皮肤真菌病)38.湿疮(湿疹)39.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接触性皮炎)40.药毒(药疹)41.风骚痒(皮肤瘙痒)42.瘾疹(荨麻疹)43.牛皮癣(慢性单纯性苔癣/神经性皮炎)44.猫眼疮(多形性红斑)45.白庀(银屑病)46.白驳风(白癜风)47.黧黑斑(黄褐斑)48.粉刺(痤疮)49.面油风(白屑风)50.酒渣鼻(同名)51.油风(斑秃)52.瓜藤缠(结节性红斑)53.红蝴蝶疮(红斑狼疮)54.皮癣(硬皮病)55.淋病(淋球菌感染)54.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55.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57.疫疠(艾滋病)(六)肛门直肠58.痔(痔疮)59.息肉痔(直肠息肉)60.肛痈(肛周脓肿)61.肛漏(肛瘘)62.脱肛(直肠脱垂)63.锁痔肛(肛管直肠癌)(七)泌尿男性64.子痈(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65.囊痈(阴囊蜂窝组织炎)66.子痰(附睾结核)67.阴茎痰核(阴茎硬结症)68.水疝(睾丸或者精索鞘膜积液)69.尿石症/石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70.精浊(前列腺增生)71.精癃(良性前列腺增生)(八)周围血管72.股肿(深静脉炎)73.赤脉/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74.筋瘤(下肢静脉曲张)75.脱疽(糖尿病足)(九)其他76.冻疮(冻伤)77.烧伤(同名)78.肠痈(急性阑尾炎、克隆病)79.胆石症(胆道结石)耳鼻喉科【前面西医诊断,后面中医诊断】——(一)鼻1.鼻疖(鼻疔)2.鼻前庭炎(鼻疮)3.鼻前庭湿疹(鼻疳)4.急性鼻炎(伤风鼻塞/伤风/感冒)5.慢性鼻炎(鼻窒)6.干燥性鼻炎(鼻燥)7.萎缩性鼻炎(鼻槁)8.变态反应性鼻炎(鼻鼽)9.血管运动性鼻炎(鼽嚏)10.鼻中隔偏曲(鼻中隔不正)11.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急鼻渊)12.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鼻渊)13.鼻息肉(鼻痔)14.鼻出血(鼻衄)(二)咽炎15.急性咽炎(急喉痹)16.慢性咽炎(慢喉痹)17.急性扁桃体炎(急乳蛾)18.慢性扁桃体炎(慢乳蛾)19.鼻咽炎(急:伤风鼻塞/发热喉痹;慢:痰病/鼻渊/梅核气)20.腺样体肥大(颃颡)21.咽部脓肿(痈)2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终合征(鼾眠)(三)喉23.急性会厌炎(咽喉痈、急喉风)24.急性喉炎(暴喑、急喉喑)25.小儿急性喉炎(急喉风、急喉喑)26.慢性喉炎(慢喉喑)27.声带小结与息肉(慢喉喑)28.喉水肿(喉风)29.喉阻塞(急喉风)(四)耳部30.耳郭假脓肿(耳郭痰包)31.外耳湿疹(旋耳疮)32.外耳道炎与外耳道疖(耳疖)33.耵聍栓塞(耵耳)34.外耳道真菌病(耳痒)35.分泌性中耳炎(耳胀/耳闭)36.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聤耳/风耳/耳疳/耳风毒)3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聤耳/脓耳/底耳/缠耳/耳疳/耳震)38.耳后骨膜下脓肿(耳后附骨痈)39.耳源性面瘫(脓耳口眼喎斜)40.耳源性迷路炎(耳眩晕)41.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黄耳伤寒)42.梅尼埃病(耳眩运/冒眩)43.特发性耳聋(暴聋)44.感音神经性聋(耳鸣耳聋、久聋)45.耳鸣(同名)46.贝尔面瘫(口僻/口眼喎斜/偏风口喎)47.Hunt综合征(口喎疮/火丹/蛇串疮)。
经络穴位标准手册汉英对照
经络穴位标准手册汉英对照如下:1.十二正经:The Twelve正经Meridians2.奇经八脉: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3.十二经别:The Twelve正经别支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Twelve正经Meridians4.十二经筋:The Twelve正经经筋The Muscles along the Meridians5.十五络脉:The Fifteen Collaterals6.腧穴:Acupoints7.募穴:The Convergence Points (Mu)8.俞穴:The Shu Points (Shu)9.原穴:The Yuan Points (Yuán)10.郄穴:The Qi Points (Xì)11.下合穴:The Lower Harmony Points (Hé)12.八会穴:The Eight Convergence Points (Hui)13.八脉交会穴:The Eight Confluent Points of the ExtraordinaryMeridians (Luo)14.交会穴:The Confluent Points (Jiao)15.五输穴:The Five Shu Points of the Hand and Foot (Shu)16.原气:Original Qi17.宗气:Zong Qi18.营气:Nutritive Qi19.卫气:Defensive Qi20.气街:Qi Street21.膏肓俞:Gao Huang Shu22.气海俞:Qi Hai Shu23.肾俞:Shen Shu24.三焦俞:San Jiao Shu25.命门穴:Ming Men Shu26.大椎穴:Da Zhui Shu27.身柱穴:Shen Zhu Shu28.至阳穴:Zhi Yang Shu29.神道穴:ShenDao Shu30.中枢穴:Zhong Shu Shu。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络辩证一、手太阴肺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肛门,目。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一、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
1.手太阴肺经: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喉肿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头痛、眼痛、牙痛、鼻流清涕、感冒、口眼歪斜等。
3.足阳明胃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4.足太阴脾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5.手少阴心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
6.手太阳小肠经:头痛、眼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酸痛、下肢痿痹、头痛、鼻塞等。
8.足少阴肾经:头晕、耳鸣、遗尿、遗精等。
9.手厥阴心包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等。
10.手少阳三焦经:头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11.足少阳胆经:侧头、目、耳、咽喉等处疼痛,以及胸胁痛等。
12.足厥阴肝经:头痛、目痛、胸胁痛等。
二、十二经脉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阴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入中焦),附子(入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十二经脉循行、病候原文
十二经脉循行、病候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人体十二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
人体十二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 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
经络与疾病对应表
膝盖下外侧骨尖下骨边缘
筋之汇
脊椎炎,腰椎尖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眼疾
光明
脚外踝上5寸
腿脚抽筋、经常崴脚、
丘墟
脚外踝前侧踝骨边
肢体、脏腑的各种炎症
小贴士:1、胆经的许多穴位自己不好操作,简单方法是经常敲打整条经络。2、揉肠胃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点;3、肝胆经从右边
开场揉;4、一美容捷径:敲打面部〔十指肚,由双眼下至下巴〕,脖子两侧、有动脉要轻,胸前至腿根〔用掌〕,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胃经〔用空拳〕。
眼睛酸涩、疲劳,头部眩晕
风池
耳后骨下凹陷处
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
肩井
拇指靠脖,余指平抠,中指位
肾虚、腰痛
京门
腰间肋骨边缘靠后一点
募穴
肋骨与肉交界处一痛点
减肥、乳腺增生、调节月经、白带
带脉
肘尖下垂直方向与
肚脐平行线交点处
斑疹、疔疮、皮肤瘙痒、风症,拘挛
风市
站立、手垂、中指尖处
中风,脑血管后遗症、强直性
穴,握脚踝手随点按同时将脚抬起〕腰背委中求,还是排毒的出
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腰腿痛、痔疾
承山
腿肚跟中心
慢性腰痛
飞扬
承山穴旁开三指,下两指
高血压、便秘、腰痛
昆仑
外踝后侧凹陷处
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
腰痛有很好的效果〔拨动内筋效果较好〕
胯骨两边腰痛
申脉
外踝骨下侧
效果显著
急性腰扭伤,急性头痛
官病。治疗五官病的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其他疾病的失
眠、落枕、肩痛、腰扭伤。
病症
穴 位
穴位位置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作者: 王新华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作用,经络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等,都以十二经脉为基础,而奇经八脉又与十二经脉交错联系,关系也十分密切,故分析十二经脉的病理变化,在经络系统病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增进十二经脉与头面官窍的联系等作用。
一般说,十二经别的病理与十二经脉的病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结合起来讨论。
1.十二经脉经别病病候欲知十二经脉、经别的病机,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和经别的病候,尔后才能归纳出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关于十二经脉的病候,历代医家多以《灵枢·经脉》的内容为主。
该篇不但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循行概况,而且在每经循行线路之后还记述了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症状,并在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及足少阴四经中,指出了“气盛有余”实证和“气虚不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经脉的虚、实病候作了示范性的概括。
此外,还分别阐述了除手厥阴心包经以外的五条阴经气绝的表现特征、病机及预后。
《灵枢·经脉》对十二经病候的论述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全面继承《帛书·经脉》的“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的基础上,将十二经脉病候确定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两部分。
其中“所生病”部分,在除手厥阴以外的五条阴经分别为“是王”肺、脾、心、肾、肝五脏“所生病”,这可能与阴经属脏的理论有关。
在手厥阴心包经,则为“是主脉所生病”,这与心包为心之外卫,而心又主血脉有关。
在六条阳经,则为分别主津液、血、液、筋、气、骨“所生病”,这不但与阳经属腑有关,还与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胃为水谷之海,主生营血,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具有“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功能;三焦主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机气化及少阳主骨等理论有关。
任督二脉十二经络走向图及对应病症
任督二脉十二经络走向图及对应病症“精心整理收藏的形象展示十二经络的动态图”前言了解人体经络一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心午未小肠,膀胱申时酉时肾,戊时包络亥三焦。
升温是疏通经络的有效方法身体内寒湿重时,就如面对一块因冷而冻住的土地,需要升温来解决根本问题。
只有“大地”回暖,河流化冰,土地解冻,河流才会通畅,土地才会松软、透气。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要身体内寒湿重,身体内所有的管道就会因冷而收缩,身体内的肌肉、组织也会遇冷而板结。
遇到这类情况时,就要学会为身体升温、排寒湿的技巧,才能让身体内全面化冻,各种管道自然畅通。
常见的升温通经络方法有火疗、拔罐、艾灸、热针灸、药浴、药敷、按摩、搓揉、经络健身操、拍打等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生物电、物理疗法、经络仪、针灸、刺血、刮痧等疗法,也可以选择食物、营养保健品或者药物进行通经络。
以上这些方法在“百度百科”都有介绍,由于原理都不同,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也不同,但都可以打通经络,依个人喜好去选择。
比如,你晕针,那就不要选择针灸疗法,你怕疼,那就不要选刮痧,怕苦就不要吃药,怕累就不要用拍打,等等。
总归,针对自己的病情和体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会看经络图身体内的经络有两套系统,一个是小周天,一个是大周天。
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环,大周天就是十二条经络的循环。
任脉人身经络十四,要以任督二脉为主。
督脉属阳,行于背,循脊上头,过额鼻,至口齿,而交接任脉。
任脉属朋,行于腹,上胸,经咽,至唇,入齿,缘手足阳明之脉,而与督脉连接。
《内经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下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十二经络病候及图示
十二经络病候及图示十二经络 病 候 图 示01【手太阴肺经病候】手太阴肺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咯血,锁骨上窝痛,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02【手阳明大肠经病候】牙齿痛,颈部肿胀,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03【足阳明胃经病候】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04【足太阴脾经病候】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O5【手少阴心经病候】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包括心痛,嗌干,口渴。
经脉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等。
06【手太阳小肠经病候】咽痛、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炎症、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0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流涕,鼻出血,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腰后部疼痛等。
08【足少阴肾经病候】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
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遗尿、水肿、便秘、泄泻、咽干、咽痛、下肢无力、足心热,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09【手厥阴心包经病候】心痛,心悸,心烦,胸胁胀闷,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面红,目黄,癫狂,喜笑无常等。
10【手少阳三焦经病候】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11【足少阳胆经病候】头痛,目外眦痛,寒热,口苦,颔肿,胁痛,锁骨上窝肿痛,腋痛,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
十二经络分布及主治疾病
十二经络分布及主治疾病十二经络分布及主治疾病古人在古代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一个大自然有一套订立的规矩,人体要配合着自然的节拍来进行调理,才会有着最好的生活,生活当中很多人会发现为什么使用了很多调理方法,却总是提高不了身体当中特别功效呢,那么就是没有寻找到正确的方式,如何让自己在一天之内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免疫力,十二时辰经络养生法来学习下,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目录1.十二经络循行的规律2.经络与时辰对照表3.十二经络分布及主治疾病4.十二时辰经络养生法好处5.女性舒活气血的十二经络养生法1十二经络循行的规律1、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的主要理论根据: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大椎穴;2、除足太阳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穴,进入胸腹腔,而络属脏腑;3、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足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4、行经额部的经脉,除足太阳、督脉外,主要是足阳明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5、目外眦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处,目内眦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而手太阳小肠经是通达目内、外眦的唯一经脉;6、行于耳中的经脉有:手足少阳及手太阳经,故耳暴鸣暴聋多与肝胆火旺有关; 7.环绕口唇的经脉有:手足阳明、足厥阴及冲任二脉,故冲任气血充盛是男子生胡须的根本原因,女子诸经气血下注为月经,故不生胡须;8、联系目系的经脉有:足厥肝经和手少阴心经;9、肝经绕阴器、抵小腹、斜行少腹、上布两胁,故肝病多见两胁痛引少腹,甚至控睾;10、联系舌的经脉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到舌根两旁),故唾液的分泌与病变,多与脾、肾两脏有关。
2经络与时辰对照表凌晨三点至凌晨五点:肺经运行呼吸系统会在此时进行修复,有呼吸道疾病者,特别是老人和孩童,常会在这段时间出现咳嗽的现象,那是因为肺经会于此时进行排痰。
相对的,经常在此时无法好好休养者,往往也会产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肺经(手太阴)主要器官与组织肺、呼吸道、皮肤、甲状腺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呼吸、代谢、循环、内分泌(主要指甲状腺)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背肩疼痛,掌部疼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呼吸道炎症(含急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甲亢,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寒栗、汗出,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咳嗽,嘶哑,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呼吸道炎症(含慢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荨麻疹,各种慢性皮肤病二、大肠经(手阳明)主要器官与组织呼吸道(含鼻、咽喉、口腔)、牙齿、皮肤、结肠、直肠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吸收水分,传导排泄糟粕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回吸收水份及排泄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疼痛,指痛,体热,口干,在热的情况下加重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鼻炎、咽喉炎),皮肤感染,急性结肠炎,急性过敏性结肠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腹泻,腹痛,肠功能减弱,晕眩,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搔痒、咽喉炎)轻微咳嗽,在热的情况下好转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皮肤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慢性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三、胃经(足阳明)主要器官与组织胃肠道、食道、胰腺、口腔(齿)、鼻、上眼睑、乳腺、膝关节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裂,经络走向的腿(或膝关节)感疼痛与痉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急性胰腺炎,喷门松驰症,胃瘀积症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餐后腹痛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四、脾经(足太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主运化(运化饮食水谷,运化水湿),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行脉中,不致溢出脉外),主肌肉四肢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免疫与内分泌调节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食欲不振,胃胀,呕吐,足膝关节疼痛,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急性溃疡病,慢性溃疡病复发,急性胃炎,风湿、类风湿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消化不好,胃胀气,排泄物积囤,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损伤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慢性溃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五、心经(手少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头,脑,神志,心血管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精神神志状态,心脏活动,循环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运动过后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处在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血液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心血管功能异常,少数为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循环不足引起晕眩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胸口疼痛,肩与前臂疼痛,四肢关节重,胸口沉闷,口干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与植物神经失调,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六、小肠经(手太阳)主要器官与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消化吸收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十二指肠炎,急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亢进,腹泻,肩周炎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颔、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弱寒冷,身疲,虚弱症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
七、膀胱经(足太阳)主要器官与组织脊椎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眼,鼻,脑,体液,粘膜组织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贮存和排泄尿液器官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尤其是排泄时)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疼痛症候群,急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女性月经来潮前夕及子宫肌瘤,头痛,泌尿生殖器痉挛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尿液少,后头与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痛无力,小脚趾不易运动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女性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月经过后,生殖器肿胀,痔疮八、肾经(足少阴)主要器官与组织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统,腰,耳,脑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藏精,主生长发育亢进时出情绪与精神范围,结缔组织,骨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 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髓,头发,遗传,泌尿生殖系统,水电解质平衡,免疫平衡,血压调节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神经衰弱等 九、心包经(手厥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心脏,血管器官与组织功能 (中医)外护于心,代心受邪 器官与组织功能 (西医) 与心脏泵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及植物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与情绪精神相关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心悸,发怒,胸痛,头热痛,上肢痛,嗜睡,目赤,便秘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植物神经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异常,部分为器质性心脏血管病变,如风心、冠心、高心、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等 应结合年龄、病史等综合分析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心烦,心搏过快,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胸痛,目黄,多梦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其它心脏病,亦应结合年龄、代谢、病史等综合分析 十、三焦经(手少阳)主要器官与组织免疫,淋巴,炎症 器官与组织功能 (中医) 气化场所,水液代谢通道。
上焦如雾(心与肺),中焦如沤(脾与胃),下焦如渎(肾与膀胱)器官与组织功能 (西医) 所有内脏的功能:胸腹腔(肺、脾、胰、肝、胃),骨盆腔(小肠、肾、大肠、膀胱、子宫、卵巢等),尤其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中医) 上肢痛,肩颈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缺乏食欲,失眠,发怒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西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急性炎症表现。
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以及胶原性疾病亦出现亢进状态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慢性炎症表现。
慢性过敏(中医)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弛无力,听力障碍(西医)性疾病,及慢性胶原性疾病亦出现衰弱状态十二、肝经(足厥阴)主要器官与组织生殖器官,胁肋组织,眼,肝,神经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疏泄(涉及胆汁分泌排泄,消化功能,生殖系统,情志活动等),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内分泌系统疾病,月经周期异常,物质代谢,屏障解毒,分泌排泄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头痛,肤黄,腰痛,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冲动感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各类急性肝炎,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头痛,胁痛,痛经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眩晕,面色白,肠功能异常,性冷淡,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压迫,惊恐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肝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