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一中办学思想大讨论总结汇报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柘荣一中“办学思想大讨论”总结汇报材料
柘荣一中办学思想研究课题组
一、过程简要回顾
(一)缘起略述:
柘荣一中办学思想提炼总结,发端于校长缪钦提出的“文化带动战略”这一构想。缪校长把办学思想的提炼总结作为“文化带动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试图通过对办学思想的大讨论,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承前启后,光大传统,放眼未来,促进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凝聚全体教职员工、广大师生的人心,重塑新课改条件下新型管理制度,同时,在新时期学校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保持自己独有的传统、个性和特色。
(二)过程回顾:
办学思想研讨工作,正式启动于2006年2月24日,在校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以校长缪钦领导下,副校长杨良雄为总负责,游锦寿为具体负责的课题组。组员包括:游小玲、黄济富、陈常灼、袁文斌、刘清群、陈丰、陈玉萍、陈斌、陈晓华、缪水金、吴祖开、张庆铃、张开春,共计16人。
第一次会议就办学思想的概念内涵外延、柘荣一中办学思想历程回顾、办学思想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开展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大家取得了广泛的共识。
2006年4月6日晚,课题组在校会议室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认真、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柘荣一中的办学思想的概括与提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办学理念,(2)办学目标,(3)办学特色,(4)校训,(5)校风、教风、学风。
会议并对以上几个方面,确定了人员分工:“办学理念”由游锦寿、袁文斌负责,“办学目标”由黄济富、陈玉萍负责,“办学特色”由陈晓华、缪水金负责,“校训”由张庆铃、吴祖开负责,“校风、教风、学风”由刘清群、游小玲、陈丰负责。
第三次会议于2006年5月28日在杨梅山举行。课题组各个项目负责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向与会者阐述了各自的归纳提炼内容。经过讨论,大家对以下概括予以初步肯定:
办学理念:勉力锐进,崇尚一流。
办学目标:教研的基地,情感的家园,人才的摇篮。
教风:实干、苦干、巧干。
学风:笃学、乐学、善学。
校风:求是、求新、求贤。
2006年10月22日,办学思想课题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学校党员活动室召开。研讨小组成员共11人参加了会议。游锦寿简要总结了办学思想研讨的初步成果。他概述了办学思想大讨论的缘起,回顾了办学思想大讨论的历程,并简要说明了基于前三次讨论基础上产生的几条提炼内容。
这次会议重点讨论校训与办学特色两项内容。与会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而有序的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2006年11月26日,办学思想课题组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学校党员活动室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研讨小组成员共有11人。会议由游锦寿主持。经过充分讨论,在此次会议上,与会成员对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校训和“三风”达
成了初步共识,形成了我校办学思想的初步轮廓。
在第三次会议之前,2006年5月23日,《柘荣一中》校报与办学思想课题组共同发起了“柘荣一中‘办学思想大讨论’征文”活动,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广大校友、柘荣一中老教师等约稿,截止到9月15日,共收到稿件近10篇。
2006年7月2日,《柘荣一中》刊发了第一批征文:袁文斌《关于确立办学思想的理想的理性思考》,黄济富《千帆竞发,各显风流》,刘清群《抓好“三风”建设,营造育从环境》,游锦寿《从组织文化看学校的办学理念》。2006年9月10日,《柘荣一中》刊发了第二批征文:陈丰《对柘荣一中办学精神的几点认识》,游小玲《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若干思考》。
2006年11月6日,教科室分别与教务处、政教处联合发起了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向全体师生征求办学思想建议。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对办学思想中的诸多内容提出了不少建议。全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办学思想讨论,全校绝大数班级广泛发动,积极投入,集思广益,对办学思想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归纳。
二、若干办学思想阐释
(一)办学理念:
勉力锐进,崇尚一流。
勉力锐进:回顾校史,特别是柘荣一中近年的发展势头,表明柘荣一中人不畏强手,竭尽全力,作风顽强,人无我有,人有我先,努力实践,锐意进取。
崇尚一流:柘荣一中自创办以来,全体师生始终追求卓越,以创一流学校为目标,为建设大气的、高品位的、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的、和谐的名校不懈努力。
备选:
1.质量第一,发展至上。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全县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要树立质量第一,常抓不懈的思想。发展是硬道理,柘荣一中发展史表明,不着眼于发展,以发展至上为理念,就会落后于人,就不能建立宏观,直面学校遇到的困难。
2.先人着鞭,志在必得。
柘荣一中的成功,在于奋勇争先,放眼长远。人无我有,人有我无。在居高临下的审视里,在胸怀壮志的远眺中,把握时代脉搏,以危机感与历史使命感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做到捷足先登,层楼更上。
3.追求卓越,术德并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只有追求卓越,才能做到适者生存,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在发展中,还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教育实践中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并举,使学校不断发展,教师共同成长,学生立志成才。
(二)办学目标:
教研的基地,情感的家园,人才的摇篮。
教研的基地:随着“课题带动战略”的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将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情感的家园:学校明确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理想的港湾,成为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平台。
人才的摇篮:学校应当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把自己推向高考的浪尖,跟上时代的浪潮,乘风破浪,把一中建设成为人才摇篮。
备选: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山区名校。
(三)办学特色
低起点、大目标、高成就。
小县办教育,先天不足。建校最初的十余年就连校舍也借用祠堂、庙宇,师资、生源的条件更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文革后,各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外县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我们是望尘莫及的。低起点可一言蔽之。
穷则思变,柘荣一中从来不乏理想。从“用知识改变山民的命运”到“走出柘荣,创造辉煌”再到“创一流山区名校”。六十年来,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尤其是近年来,我校的“青年教师培养策略”、“四大带动战略”、“大胆发展、适度超前决策”、“校园远景设计”等等,大目标、大手笔,确实让大坪学村旧貌换新颜。
柘荣一中荣获“闽东名校”的光荣称号是名至实归的。目前,我们花园式的校园,日趋完善的办学条件,日渐成熟的教师队伍,蒸蒸日上的学习风气,连续多年的高考优秀成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有成就,高成就。
备选: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传、闯、创
(四)校训
1.从传统经典中去提炼。选用阐述如下:
(1)明德自新
明德:原文出自儒学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三为儒学“三纲八目”之“三纲”。是做一切学问的总纲。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此我们选用“明德”二字,前一动词,后一字为名词。可引申为:弘扬内在美好品德之义,同时儒家是重实践的学说,又可以引为在各种实践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之义。
日新:原文出自《大学》引成汤之《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在此我们选用其“日新”二字,可引申为:每天不断地在学问和道德上不断精进、积累。同时隐含着不断更新自我及创新之义。
(2)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
原文出自《荀子·荣辱》“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原文是讲君子或君主应具有的美好品性,在此我们取其字面意思,
志意致修:指意志力、刚毅、顽强之品性要着力修行,培养。
德行致厚:指在道德品性方面要着力使自己向更完善境界精进。
智虑致明:指在智力思维上着力砥砺,以达到至明之境。
思考:从古代经典中选取,优点是典雅、凝重、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这是目前校训拟写中最常思考的一个方向。各类大学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中西方传统经典著作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格言。如中国的《周易》、《礼记》、《论语》、《中庸》。而一些学校请名人拟写多采用这一路子,如清华、厦大等名校之校训,中学校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但缺点亦显而易见,那就是因为古代经典的一些范畴相对都是稳定、论及的面是一样的。造成大量的重复,没有了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