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政策研讨·
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建华
【摘要】 本文叙述了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优势与条件及其现状,提出发展面临的问
题,探讨发展对策,指出提高思想认识对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持续发展
1 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优势与条
件
首先,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 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
(约26万种)和56个民族为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其次,广阔的市场需求为
我国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以医药行业为例,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我国
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1 ] 。因此,发展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生物芯片等新兴诊断和治疗技术已显得日益重要和紧
迫[ 2 ]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能源、环保等领域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三,多年的不懈努力
使得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形成了高水平研发队伍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从我国科学家在世界
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生产到肿瘤免疫
治疗,单在生物医药领域就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3 ] 。农业方面的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世界性
的粮食生产难题。总之,我国目前已经在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部分领域中占据了一定的有利位
置,具备了冲击国际前沿,争夺“制高点”的基础和实力。
2 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现状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先是与医学、农学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50年代后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研究机构, 70年代后,中央与地方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完整科研体系。目前,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已形成了四大基地,他作者单位: 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科研处们的研究方向分别为:北京基地—农业和环境,上海基地—人口与健康,西南基地—生物多样性,武汉基地—水生生物和病毒学。目前我国生命科学基础性研究的优先发展领域包括: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与克隆、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细胞学和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动植物
区系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生物信息学等[ 4 ]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是惟一加
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们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 800多条,已申请一
批国内外专利;
证明了东亚人群的基因组与其他现代人群一样起源于非洲;在我国先后成立了南、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
中心[ 4 ] 。利用我国的人类遗传资源优势,科学家们在很多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克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界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
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生物科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技术的创新,近年来,在生物技术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医药生物技术为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已初具规模。批准上市的产品有18种,进入一、二期临床的有21种,处于临床前开发的有35种。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例如α1b干扰素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0%。血源性乙肝抗原- 抗体复合物已进入临床试验;基因工程乙肝抗原- 抗体复合物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成果已获中国和国际专利,目前正在开展三重复合物新型疫苗研制[ 5 ] 。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正在由仿制逐步向创新转变,在世界前十种销量最大的品种中,我国能生产八种。应用于诊断或导向药物的单抗和单抗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顺利,为今后抗体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肿瘤·132·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年6月第18卷第3期 Chin J Med Sci ResManage, Jun. 2005,Vol. 18,No. 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免疫治疗、抗血管治疗、组织工程、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重要进展;基因治疗
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 B 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五种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
验[ 6 ] 。另外,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的杂交稻研究、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开发方面, 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方面和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都获得了世
人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和世界农业技术
的发展。3 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及农业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亟待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执行;在关注生殖健康与避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卫生问题也已经成为焦点。农业虽然取得很多成就,但是效益和质量尚需提高,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仍需改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必须肩负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任务,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 ]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科技投入的重点是解决社会面临的重大需求,
但是
有限的基础研究经费使得在创新能力、投入、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落后的部门综合
管理造成部门研究计划之间的协调欠缺,导致国内企业同类产品项目的重复上马、生产效率低、产品质
量滥竽充数,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1 ] 。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科技研究与
产业相脱节,影响了新的生命科学成果和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现代生物技术
产业还处于早期阶段,无论是从技术配套研究来看,还是从资本流动的操作特点来看,都需要向更高层
次发展。4 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对策411 提高对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认识
首先,必须树立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战略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
展,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国家根本利益和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其次,必须树立勇于争先的创新意
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利用已经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寻求新的突破[ 5 ] 。第三,必须形成
协调一致、贯彻始终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扶持体系。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全社会相关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形成持续稳定的良好政策环境。412 明确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
首先,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及其相
关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其次,要大力发展关键技术建立技术发展平台,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
兴产业的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开发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企业或企
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最后,应当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生物资
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服务体系。413 实施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1)切实加强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实施专利战略,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研发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与新产品。(2)加速产业化进程,在重视科研开发的同时重视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3)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生物技术产业标准体系,同时运用国际标准对现有的科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进行更新改
造,提高国际竞争力[ 1 ] 。( 4)培育在前沿领域能够有所作为的龙头企业。使他们既有市场开发能力和
盈利能力,又有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 5)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资源
优势,研发有特色的技术及其产品,同时提高对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力度。( 6)重视人才,在培养和造就国内的高水平研发和产业化队伍的同时吸引海外的留学人才,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机构。(7)在大力发展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评价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生物安全。既要发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利益,又要关注在人类伦理道德、环境、生物安全等方面所引起的新问题。(8)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拓我国际合作渠道和国际发展空间,与世界的技术和经济共同发展,造福人民。
(下转140页)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年6月第18卷第3期 Chin J Med Sci ResManage, Jun. 2005,Vol. 18,No. 3 ·13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模型应用是薄弱环节。我国学者在国际科学计量
学学术期刊上发文量较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
数很少,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不够活跃。
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只停留于对数据库的分析
上,没有向系统化和计算机化发展,没有形成以自己
的数学模式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的计量科学。如果
能通过一些计量学变量,再加上时间维,对文献网络
进行动态仿真,可大大提高评价和预测的可信度。
科学计量学的研究领域与范围受限,导致科学
计量学研究停步不前。从目前科学计量学研究趋势
来看,其研究较多是集中在科学领域,关于技术领域
的计量学研究却较单薄。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忽视了
成果的推广[ 1 ] 。文献计量学主要是为文献情报管
理和决策服务的,而科学计量学却是为科技管理和
科学决策的制订服务的,使得科学计量学和科学的
发展结合得较为紧密,更易进入科学决策。文献计
量学完全有条件渗透到科学计量学的领域中,以科
学计量学为中介,达到为我国的科研管理和科学决
策服务的目的。
8. 2 我国科学计量学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科学计量学发展必须要顾及多方面因
素。第一,可以学习匈牙利,利用SC I数据库,做一
些学科间、地区间、国家间的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
发挥我们的长处,调整投资走向,发挥更大的效益。
第二,进一步完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建设,以便为
我国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提供更丰富和系
统的国内计量素材,推动我国的科学计量学的深入
研究和广泛应用,从而为科学决策乃至期刊质量评
比提供可靠的、客观的科学依据。第三,提高研究结
论可信度是科学计量学学科精确化和走向实践为实
践所用的重要途径。第四,要重视理论研究,解决科
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
中的难题,并从计算机科学、信
息技术和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保持
学科发展的后劲,多产出创新性成果,多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第五,大力发展与科技管理、科技决策
相关的应用研究,承担各种应用研究项目,并力争获
得较多的经费支持,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各种
实际问题,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第六,要大力
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 ] 。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
学、信息计量学、技术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社会计量
学以及其它方法(如数学方法等)应用到科研管理
中来,一定能在定量研究科研问题上找到突破口,把
传统的科研测评提到更高级的量化研究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式胜. 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到科学技术计量学. 图书馆
论坛, 2003, 23: 1512153.
2 Garfield. TheoreticalMedicine’s Special Issue on the Nobel Prizes and
their effect on science. Current Comments, 1992, 37: 1372146.
3 DeBruin RE, KintA, LuwelM, et al. A study of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p 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Ghent. Research Evaluation, 1993,
3: 25241.
4 席酉民, 贾理群著. 我国基础性学科的结构与发展———基础学
科产出的计量分析.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
5 武夷山. 从Scientometrics载文看引文分析研究的现状. 情报科
学, 1990, 9: 2632272.
6 刘婧. 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研究—对近十五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
普赖斯定律研究成果综述. 情报科学, 2004, 22: 1232128.
7 刘廷元. 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联系与区别.
图书与情报, 1994, 1: 19224.
8 魏屹东. 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文献计量研究. 科学技术与辩
证法, 1995, 12: 40244.
9 梁立明, 武夷山, 商玉生. 科学计量学在科学基金管理中的应
用. 科研管理, 1997, 18: 56261.
10 姜春林, 刘则渊. 述评我国的五部科学计量学著作. 科学学研
究, 2002, 20: 5572560.
(收稿日期: 2004209230)
(上接133页)
参考文献
1 李学勇. 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中国软科学,
2003, 3: 124.
2 陈竺. 世纪之交的生命科学与中国生命科学界. 生命科学, 1996,
8: 123.
3 许智宏. 关于21世纪的生命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 2001, 41: 127.
4 陈竺. 新世纪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
战. 生物学教学, 2003, 28: 123.
5 文建平,李雄彪. 数字透出的信息—生命科学正在蓬勃发展,中
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 24: 89294.
6 李宝健. 展望21世纪的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2000, 12: 37240.
(收稿日期: 2004207220)
·140·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年6月第18卷第3期 Chin J Med Sci ResManage, Jun. 2005,Vol. 18,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