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考申论知识拓展系列一:历史上的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国考申论知识拓展系列一:历史上的黄

尚政公考整理

黄河的形成与发育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形成的呢?为了查清楚黄河的出生年代,地学家和考古学家运用多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多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黄河发育于150万年以前,由地壳运动和侵蚀、搬运、堆积等共同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形成。

"沧桑巨变"是比喻人世间变化巨大,原意是说茫茫大海变成了农桑之田。黄河从远古走到今天,虽然还不是沧海桑田,但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距今150万年以前,在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早更新世年代,那时,在现在的黄河流域内,有许多古湖盆。大约距今150万年至110万年之间,在先前的

那些古湖盆的西边,又出现了古扎陵湖、古鄂陵湖和若而盖湖;今天的渤海,在当时也是一

个内陆湖盆。这些湖盆都是当地河流的归宿,湖盆相互之间并不连通,只是形成各自独立的内陆水系,但它们的形成与发育,已经在孕育着伟大的黄河。

距今115万年至10万年之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湖盆之间的隆起带明显上升,河流急剧下切。强烈的地质活动不但使早期古河道加深加宽,同时水流本身巨大的溯源侵蚀作用,使早有的断断续续的河道逐渐贯通。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黄河

流域内除个别古湖盆还单独存在外,其他的则由于黄河古水文网络的形成,河流纷纷归入大河,黄河基本贯通,黄河河道也基本上定型了。可以说,黄河孕育于距今150万年以前,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初具规模。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古代人不知道黄河的源头,也不知道黄河发育的历史渊源,认为这气势恢弘的大河来自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天,奔腾东去直到天之尽头的大海。他们认为这一切自古如此。实际上,黄河奔流入海的历史也是有据可查的。

在距今10万年至1万年之间,黄河流域内的大部分古湖盆都已消亡,逐步演变成为上下贯通的黄河。同时古黄海西侵,在今天津以东形成了古渤海,从此,黄河自天津湖入渤海。在这个地质过程中,黄河的水流侵蚀力不断地对河床发生作用,在地质作用中上升的河段,水流侵蚀力使河床不断刷深,而下陷的河段又不断淤积抬高,日复一日O在大约距今1万

年时,古渤海又两次西侵至今运河附近,海平面的抬升,使黄河水不能继续顺畅地东流入海,而在大陆上泛滥肆虐,这才有了后来的"大禹

治水"和禹王故道。

下游河道的变迁

正如历史的脚步没有片刻的停息一样,黄河也是在不断运动中发育的。进入有籍可考的年代后,黄河仍在不断地变化,俗话所说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有些夸张,但

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河道频繁变迁的情景。黄河河道的变迁,在上、中、下游均发生过,但上、中游河段的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的影响不是

很大。黄河河道重大而频繁的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由于水少沙多,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长此以往,河道被淤塞,河水不能顺畅下泄,只好"另辟蹊径"。历史上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记载很多,但专家们把黄河河道的重大变迁归为5次。

据历史文献考证,从公元前602年到中华民国年间,黄河大致沿着北、中、南3个方向的路线,交替入海。北路,从马颊河以北至天津入海,大致有670年;南路,即在现行河道

以南夺淮河入海,大致720余年;中路,即沿

现行河道于山东利津附近入海。总历时1211年。

历代黄河在大平原上变迁,大量泥沙淤积,凡过去黄河行经的故道,都成为一条高出地面的沙带,时至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古黄河迁徙所留下的痕迹。

(一)禹河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发生大洪水,泛滥于天下。后来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分为"九河",导流入渤海,平息了水患。在我国,"九"是极言其多,而不一定是说有九条河流。最早记载黄河的地理著作是《尚书•

禹贡》和《山海经》,这两本书中对远古时期黄河的描述与今天的考古发现大致相符合,都认为在夏、商、周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分布着许多湖泊,河流串通了湖泊后,分为数支,在平原上散漫游荡,同归渤海。

《尚书》,是一部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性著作,《禹贡》是其中的一篇,作者不详。现在人们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它用自然分区的方法记述当时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大禹治水以后的行政区划制度。它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籔泽、土壤、物产、贡赋和交通,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后人把《禹贡》中描述的黄河河道,称为"禹河"或"禹王故道"。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地质条件的分析,古黄河在下游漫流期间,沿途接纳了由太行山流出的大小支流,它流出今孟津后,经现修武、获嘉、新乡、卫辉、淇县、汤阴及安阳、邯郸、邢台等地的东侧,穿过大陆泽,散流入渤海。

(二)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河道

研究黄河的人,把"禹河"视为有资料记载以来最原始的河道,而最早一次大的河道变迁发生在公元前602年,就是周定王五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往今洛阳东边,中国的经济中心从黄河中游向下游方向转移。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周王朝各个诸侯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在几百年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各领风骚。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是一条有益也有害的大河。他们在筑堤防洪的同时、,着手开发被河水淤漫的滩涂。堤防工程的修建使得黄河改变了洪荒时代漫流的状况,在堤防约束下,散漫于平原上的河流逐渐合而为一。

堤防的约束,使河流就范,但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中,致使河床不断抬高。周定王五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决徙,主流由禹王故道的东北,经现在的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等地在黄骆流入渤海。这条河道一直维持到西汉时期,历经600多年,被称为西汉大河。

西汉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人们开始在堤内再修堤防,并在滩地内耕种,建造房屋,比战国时期更为复杂的河道、更加曲折的堤线和更为显著的地上河,都增加了黄河决口的可能性。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决口,溃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滥入淮。泛流20余年后,口门才得以堵复。之后小的决溢不断,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洪水在冀鲁之间泛滥近60年,造成了黄河的第二次大改道。

(三)东汉至隋唐黄河

东汉河道保持了近千年,其间王景治河对保持流路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69年,汉明帝派王景治河,将河分流,并自豪阳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筑堤千里,加之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河道治理措施,稳定了流路,新河顺畅入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