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考据、批评与欣赏》含答案
中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真题《考据、批评与欣赏》含答案(2016·上海卷·T1~6))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历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汇编(详解)完整版完整版.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高考真题集2017年课标卷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推断题突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由此及彼,去伪存真——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型突破2.典题精做,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拓展延伸题型的解题方法。
3. 模拟冲刺,培养自信,稳定心态。
【考试说明】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前情回顾】1. 考情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典题精析】一、(2016.3·泰安一模·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试卷)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答案解析二、(2015·山东·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山东高考》P42)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组1 历史·文学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探讨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探讨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究竟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样的看法。
神话传闻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闻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闻,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闻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闻探讨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原委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看法与指责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书目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纳。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明显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附详解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论述类(科技类)文本阅读(全国新课标卷)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2016年全国卷1、2、3高考论述类文本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2020年2月2日语文作业(时间40分钟)论述类文本+情境默写【2016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2016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 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 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 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 在冲动。 (2014〃安徽卷第1题) B.从原因看,技术崇 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 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 技术消费。
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
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它 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
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 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
章。
社科文本占主导的原因
自然科学类 1、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深奥,需要专业知识 背景。 2、语言往往晦涩,多翻译而来欧化句式较多, 带来不必要的阅读障碍,不方便语文能力的考 查。 1、内容平易,易于理解,无需专业知识背景。 2、语言更畅达,较少阅读障碍,便于语文能 力考查。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 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 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 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试题】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 )(山东卷第1题)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 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 入 “国艺”的殿堂。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 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 成错误。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 果颠倒两种错误。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四种方法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四种方法
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只要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答题。
为此,在阅读文本时考生需要培养4种意识:
NO1.逆向阅读意识——从试题到文本
选文的篇幅一般千字左右,不能按常规去阅读,而应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具有逆向阅读意识,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
NO2.文体定位意识——就文论文,切勿主观
一般论述类文本,不论其议论对象是历史、文化现象还是文艺现象,都属于议论文的大范畴,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结构规律的要求。
高考考的是你的阅读能力,明确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文体意识,是要你有阅读它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但千万不要在文体意识上绕圈子。
必须尊重“文本信息”,不以个人平时道听途说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章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
NO3.筛选勾画意识——勾画关键词、关键句
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具有“筛选勾画意识”。
就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
1.关键词
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时间词以及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文高考第一篇阅读)
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 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 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选项:儒法二家的思想具有不相容性,所以 两家思想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 还是在人生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上都是对 立的。
选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始佛教是安全没有伦理色彩的。
解析:错误;扩大语意,原文说的是“行” 完全没有伦理色彩,而不是佛教。
原文: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 自己的神山,我国的神山崇拜以泰山为典型代表。
选项: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 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 神山。
解析:原文说的是“所有古老民族”,选项中扩 大语意,变成所有民族了。
例2:视觉文化在现在引起了很多学科领 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 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 一文化现象。
选项:现代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重视视觉 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解析:未然当已然,“已从不同角度”错 误,原文中是“尝试从不同角度。”
论述类文本:
以论述、议论为主;阐明事理,表明主张。
文本层次: 并列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阐明。 对比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层递式:层层递进深入。 驳论式:驳斥某种观点而树立自己观点。
论述类文本:
以论述、议论为主;阐明事理,表明主张。
论述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事例、数据。 道理论证:引用别人的话、理论、观点 比喻论证:借用寓言、故事等 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解析:以偏概全,原文中省略号表示 “等”,表示原因还有其他,作者没有 进行列举,选项中以偏概全了。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
高考语文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答案及详解
知识拓展
部分文学常识拓展
①三省六部 ③表辞官的文言词语 ④各朝两京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 告老:官吏年老辞官退休。例 东汉两京 :东京洛阳、西京长安。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 (《左传· 构 襄公七年》 ,中书省取旨 )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隋唐两京 :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 ,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省长 致仕 :辞去官职。例 永宁元年 ,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 刘恺 五代、宋前期两京 :: 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 官称侍中 ,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传》 ) 明代两京:北京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 ((今南京 )。 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 : 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 归田 :辞官还乡。例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晋书 · 李密传》) 清朝两京 : 北京顺天府、盛京奉天府 ( 今沈阳 ) 。 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 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 ,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例 :时 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刑部 (管刑法、狱讼等)、工部(管工程 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 ,以病上书乞身。 (《后汉书 · 李通传》) 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 ,副职称侍郎 ,下有郎中、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例:是时 员外郎、主事等官 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 ,愿乞骸骨罢。(《汉 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 ,一直延续到清末。 书· 楚元王传》) ②教坊司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 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为“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 ;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清代雍正时 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高考语文_专题08: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08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0分)材料一: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
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
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
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材料二: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
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
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
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
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
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
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部司和分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
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 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 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 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 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 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 数十万倍。
又如,中国古代的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学说,所谓“人与天 地相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内省自身”,强调生物界的和谐和“各得其养以成”,这 对当代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日本人依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所谓“科学农法”,经过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如,中国传统科技方法创造了古代光辉的科技成就。吸收和应用传统科技基因,开发现代 科技,往往可以有大的创新。
中国传统数学,不发展演绎几何学,但充分发展程序性算法,寓证于算,不证自明,在电子 计算机出现后的今天,二者巧妙结合,若合符节,中国学者吴文俊创造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 法,并崛起了崭新的机械化数学。用现代科技原理和方法去研究龙洗、编钟、透光镜、“越王 剑”等,已引发出若干有价值的科学前沿问题。
①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 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②以偏概全︰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 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 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①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 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②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 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 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 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 “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
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
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 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
率要低得多。”
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
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
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
之急的需要。”
3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放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 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 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 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
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 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 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 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2)常用方法︰
①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②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 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③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 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
3、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 的迷惑性,因此应特别注意理解好概念的内涵。
常见设误类型和解题思路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
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它
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 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 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
章。
社科文本占主导的原因
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
1、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深奥,需要专业知识 背景。 2、语言往往晦涩,多翻译而来欧化句式较多, 带来不必要的阅读障碍,不方便语文能力的考 查。
• 【试题】 5.整下列体关于“水俣病”的理解,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012四川卷)
•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
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2、张冠李戴
例2【对应文段】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葡萄糖 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 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 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 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 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供电的任何 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 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 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1、内容平易,易于理解,无需专业知识背景。 2、语言更畅达,较少阅读障碍,便于语文能 力考查。
二、命题特点
1、命题选材,仍为社科类文本,阅读障碍较少,更 易学生理解。
2、命题强调了阅读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点对点的简 单对比减少。
3、题型设置形成新格局,三道题由点到面,由文内 到文外,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表述正误——理解 正误——拓展分析。
4、思维含量增大,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重 视逻辑分析。
5、Ⅰ卷,难度大大高于Ⅱ卷。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 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 成错误。
①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 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②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张冠李戴 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①张冠李戴︰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 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
②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 容发生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 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试题】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 )(山东卷第1题)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 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 入 “国艺”的殿堂。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 葡源自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 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 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 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 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 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供 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 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 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 葡萄糖耗尽而断电。 3解.下析列:对原“文生是物“电而池且”在的数阐分述钟,后不会符因合葡原萄文糖的 意耗思尽的而一断项电是”(,)C偷换(概20念15了湖。南卷)
(2)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 备答题所需。应特别关注以下类型的词语︰
①指示代词(其、这个、那些……)关联词语( 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
②副词(凡是、全部、基本上、大都、已经、将 来、也许、可能、大概、必定、……)
③修饰性词语(定语、状语、补语)
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1)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 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 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文本速读训练——中线贯通法
具体操作: 指定第一行中间,垂直逐行下移,禁止左右逐行移 动,眼球快速转动扫瞄每行文字。
训练步骤: (1)逐段扫描,回顾总结,可反复多次,直到明白文
本大意。 (2)提出任意信息,中线贯通,要求迅速找到所属区
间。 (3)提出文本中多次出现信息,中线贯通,要求迅速
找全。
中国在古代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革命?这个被称之为“李约瑟 难题”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持续至今的关注。我认为,对这类问题的探究还应持 “向前看”的心态,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今天,在以开放的心态学习 西方、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将中国古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鉴、移 植到当代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 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 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 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 在冲动。
(2014·安徽卷第1题)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 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 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 术消费。
①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 此”、“似乎”、“也许”等修饰语,把 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 成事实。
②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 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 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
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近代科学建立起了庞大的分析型学科体系,在很多方面精确地研究了自然界,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但是,近代科学有长处也有不足:重分析,轻综合;重结构,轻功能;长于线性 研究,短于非线性研究;习惯于封闭系统研究,不善于开放系统研究。而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 方式在当代和今后科技整体化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 协调和协合,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些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正化群、 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科学思想。”
(选项范围扩大)
重要词语前边的
修饰与限制词
部分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 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 高度加以理解。 (2014广东卷)
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 是( )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
以理解。
整体
【解析】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选项 中是“艺术品”,少了限制词“优秀的” ,无形 中扩大了范围,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