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论述《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精品

合集下载

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最基本的观点。

2,意义实践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人类作为系统存在的主要运动形式——生产方式的发展。

回顾人类历史, 如果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那它就是实践, 实践作为不可思议的“系统工程”使得个人相对淡化犹如一瞬而逝的流星, 除了极少数代表, 大多无从留下丝毫符号化的信息, 几代人之后更是如此。

既或每个人都能够留下些个人痕迹, 那也会因为难于检索而失去意义。

那种把个人主体实践当成独立于人类系统实践的执着性, 无异于视菜市场的猪肝为实实在在的猪器官, 他们混淆了不同的运动存在形式, 忽略了菜市场的猪肉、猪肝早已与猪的内涵无关。

个体意义上的实践与系统意义的实践都被称为实践这正与个体意义上的人与系统意义上的人都被称为人一样,使得人们观察自身时无所适从, 大众哲学认为,上述实践或人个体与系统绝非单数与复数的关系而是系统的“细胞”与人体“细胞”之间的关系。

如果将系统意义上的人和实践记做人和实践或许有助于摆脱窘境。

如果说启用实践, 以更科学地约定实践的内涵,那么实践的“外延”就应从大众哲学的基础理论淡起。

世界的统一性在其物质性,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及其相应的运动存在形式、空间存在形式、时间存在形式是一统一体, 这四者是四而一、一而四的关系, 人们只能从观念上而不能在实际中将其区别开。

存在的必然是已经发生的, 大众哲学认为存在在时态上只有过去时, 所谓现在时其实质仍为过去时。

与将来时相对应的只能是存在的可能性——或为现实的可能性, 或为虚假的可能性, 不论哪种情况毕竟还不是存在。

与可能性对应的是假说,现实的可能性对应于积极假说,虚假的可能性对应于浪漫假说。

物质以时间存在形式为前提这就意味着物质存在表现为过程。

浅谈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浅谈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

浅谈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准,经过人们的反复解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基础。

目前,实践哲学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从我国的哲学角度出发,明确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实践论》概述《实践论》是毛泽东针对党内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而写的。

《实践论》写成于1937年,以实践的观点作为基础,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论述了实践以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发展的动力。

[1]《实践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解决了我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关系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要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自己,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了哲学的基础。

二、毛泽东《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的继承与发展1、重视知行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是以知行关系开展的,毛泽东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命名为《实践论》,副标题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他将辩证唯物的知行观等同于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2]毛泽东的实践论之所以比较知行关系,主要是受到传统的影响,知行关系也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哲学认识论中探究的主要问题。

西方哲学中提出了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问题,认识论问题也就是世界可知行以及知与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之前,世界上的知行问题一直都是在抽象的层面上进行探讨的,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使得把抽象的认识落实到具体的知行关系上。

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基本上没有西方哲学的不可知论者,即使是庄子讨论也只是知与不知、大知与小知的差异性问题。

而且我国哲学中很少讨论抽象的思维存在问题,更多关注的是知行问题,从春秋后,知行关系就成为比较普遍的哲学问题。

老子是提倡无为的,要求消知灭行。

[3]而孔子则强调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知行关系进行具体的对待,并突出了行的重要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理论进行验证与实现的途径,也是理论的源泉和动力。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分析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将实践置于理论之上,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视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实践在驱动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人们在与自然界和社会进行相互作用时,通过实际行动获取认识的过程。

例如,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生产生活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使理论得以具体化、实践得以升华。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根本性和决定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理论付诸实际,实现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

实践的结果将反过来再次影响并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实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科学规律的深刻洞察。

哲学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体现,旨在总结人类实践的规律,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到了驱动和验证的作用。

实践是发现和验证理论的切实途径,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够得到检验。

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实践中的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人们始终紧跟实践的步伐,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

实践的驱动作用促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引。

实践不仅在理论的验证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理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实践的变革和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只有通过实践的总结和归纳,才能够提炼出更加准确、科学、适应实际的理论。

实践不断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问题,反过来又通过深化理论认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于《实践论》的思考

对于《实践论》的思考

对于《实践论》的思考《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重要著作,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本书深刻探讨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践论》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指出:“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意味着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认识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示。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深入,才能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的认识。

《实践论》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中心地位。

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只有把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论》对于社会变革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马克思指出:“现实是理论的基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

只有通过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指导,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的指导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中的实事求是原则。

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必须同时具有正确认识和实际行动两个方面”,强调了实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实践论》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实事求是是实践的原则。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思想,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旨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改造社会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它对世界的起源、发展和终结有着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马克思哲学观,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它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解释马克思哲学观的几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

在这种认识下,哲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为改造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它是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而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理解是以整体的发展观来解释的,它认为历史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这种历史观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分析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只有通过分析社会内部的矛盾,我们才能找到变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实践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革命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革命的过程,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突破旧的体制和观念,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对于我们认识革命的本质和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探讨革命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主要理论贡献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主要理论贡献

作者: 刘昆
作者机构: 西安财经学院
出版物刊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3年 第18期
主题词: 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贡献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重要的哲学论著之一,《实践论》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作了经验性的哲学概括,明确了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辩证的认识论思想,将唯物史观引入认识论中,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的篇章。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专门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然而,理论的实践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检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从哲学、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践论,它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反思和改变现实,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实践是人的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经验和知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来改变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验证和完善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践不仅仅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只有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和效力。

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它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实践经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数据来源。

其次,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检验和验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验证这些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检验,在实践中反映和解决经济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最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核心和重要范畴,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启发了历史上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从根源上来说,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立有着深远的历史发展逻辑与思想渊源。

学术界常对实践哲学的认识屡见不鲜,有的将实践与哲学等同化,有的还认为实踐是客观存在的,将实践理解为固定理论模式,背离了实践真正的认知含义与其发展价值。

站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想领悟实践的真知,我们必须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去深究和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下新时代发展的现实价值。

这对促进人们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整体性认识和激发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当代意义;一、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背景实践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在马克思实践观念形成以前,就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揭示过对实践的思考,其一,黑格尔将实践理解为观念活动的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都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践进入了一种抽象的思维定格。

其二,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则是抹杀了实践能动原则,认为实践只是卑微的犹太人活动,没有任何批判意义可言。

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涌现并非论不达据,而是一个扬弃与继承的过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实践这一概念,马克思第一次将以费尔巴哈直观主义实践思想为代表的一切唯物主义旧哲学思想区别开来,而在进入《莱茵报》时期,受到了费尔巴哈主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马克思倾向了对黑格尔纯粹理性实践观念的思考与探究。

经过具体研究发现,人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空洞的白板,因此必须从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探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对实践理念的片面认知,吸取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开辟了通往实践的道路。

因此,马克思实践观念的提出真正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含义及发展脉络(一)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一种感性活动,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思想对象化在客体中。

《实践论》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

《实践论》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

觉, 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发展过程 ; 中国革命 的丰 把 富经验加以概括 、 提炼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 同样也 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 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 , 但是由于 对中国革命的状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不多 , 对 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 根本 依据和基本途径都缺乏清醒的认识 , 以致在 中国革 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 到各种错误思潮和倾 向的 干扰与冲击 , 使革命几经 曲折和失败。具体地说 ,
维普资讯
第9 第3 卷 期 20 06年 5月
湖南 科技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Vo. o. I9 N 3
Ju a o H nnU i m o s: o &T nl yS d l c neEi n o r lf ua n e  ̄ f c ne Kho g( o aS i c di ) n v i e o e t o
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 间的矛盾” ] [m。 2
这些论述表明 , 毛泽东 已经触及到“ 倾错误的思 左” 想根源 , 但是 , 深入地 系统地 阐述其 理论错误及其
式才能实现 , 没有抽象 的马克思 主义 , 只有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所谓具 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 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 体环境的具体斗争 中去, 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 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 民族血肉相 连

文章编4 :62 8520 )3 03 5 -17 —73 (o6 0 —0 1 —0
《 实践论》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 中国 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结晶, 它不仅为 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 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 而且科学地解决 了中国传 统文化遗 留下的哲学问 题,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毛 泽东的《 实践论》 以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生动地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实践经验 马克思 主义化的有机统一 , 具体地展现 了中国马克思主义 理论 的发展水平。《 实践论》 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 和价值 , 对于我们 的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V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V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论文-V1
正文:
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实践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改造和变革活动,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源泉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途径。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
1.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2. 理论的任务是服务于实践;
3. 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
4. 实践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5. 实践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的纽带。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
1. 提醒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 促进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3. 指引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
4. 鼓励我们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5. 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

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现实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认识到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表达。

他提出“认识、实践、变革”三个基本
原则,并以“实践”为主线,把认识与变革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哲学体系。

实践唯物主义指出,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根据。

马克思强调,要把事物看作是实践,而
不是只依赖纯理论的抽象理论,认为“认识就是变化”,即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进步的,只有实践努力,才能够发现本性,把实践作为自己知识的启蒙,认识作为变化的实践,通过实践发展自身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一切知识、一切认识以及一切变
革的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

实践唯物主义表达
了马克思的哲学观,既丰富了马克思的观点,也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维。

实践唯物
主义可以作为一种释放各种思想的平台,以及推动发展新观念和实现变革的动力源。

从实
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的哲学观,就是强调以实践为主导,首先要通过实践来实现认识、变革和进步,再由此调动推动实践、认识及变革之间联系发展的原理,最终达到实现
一体化发展。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创新方向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创新方向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创新方向赵圣熠中共营口市委党校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首先分析马克思的著作中实践哲学的含义,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紧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最后,探讨了马克思的实践研究的创新发展方向。

从实践与生存的关系,实践与社交的关系,使实践哲学语言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状况的变化。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强调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因素、突出了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成为促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以贯之的方向。

对实践哲学的创新研究,出现了新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进行探索以把握实践哲学未来的发展。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含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实践观是异化劳动观。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是指人的感性活动。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实践就是感性的历史生活。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是人的活动。

他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最终实现整体的幸福。

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人社会的不平等。

立足实践分析,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人类发展的共同理想。

马克思在评价费尔巴哈时,他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创立的唯物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哲学。

不再是观念范围内的思辨,是基于人类生产关系的运动,提供了正确的基本原则去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其思想在新的时代值得是我们的反复研究和探讨。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引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定义。

正文部分包括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起源、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以及实践哲学的发展和在当代的意义,探讨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结论部分探讨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并总结了其发展脉络,展望了未来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在当代的意义,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启示,进而引发对未来应用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当代价值、社会变革、启示、应用、定义、起源、理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性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指导作用上。

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于揭示社会历史规律、理解社会变革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实践哲学提出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认识论基础,强调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在当代,马克思实践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们深刻理解世界和推动社会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脉络的浅析,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实践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本文还将总结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全面发展的实现。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论文(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马克思
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一、实践哲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哲学是指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
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类的第一性质,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实践哲学的历史渊源
实践哲学源远流长,它在古希腊哲学中已有体现。

唯有在马克思手中,实践哲学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三、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
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哲学
为我们深化对社会、人类和人生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解
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实践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发挥实践哲学的作用
实践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
挥其作用:一是通过掌握实践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人类、人生的理解;三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在当今社会中体现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实践哲学的理解,把实践哲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马克思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和指导思想。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原理,强调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和认识的来源于实践。

本文将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哲学观。

马克思哲学观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

人们的观念、思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离开实践的空想。

正是通过对实践的不断认识和总结,人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

马克思哲学观强调实践的决定性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力量。

人们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和社会环境,而实践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之处。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认识才能确定其真理性。

实践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认识。

否则,认识就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表现。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实践不断推动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进步。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指导,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论文摘要: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宽泛的、描述性的概念。

他指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认为同一社会基础上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统一;他还力图寻找政治行动中危机和错误产生的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原因。

葛兰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把策略的因素引入意识形态理论之中,使意识形态理论获得了现实的政治意义。

葛兰西对于意识形态有关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往往重卢卡奇轻葛兰西,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哲学立场(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评判,以及对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研究方面,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往往把它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理论观点来研究,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理论支撑来论述。

所以,有必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对葛兰西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人手,探寻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葛兰西在其代表作《实践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葛兰西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以适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诠释马克思哲学观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源泉和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认识的基础,更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地领悟、总结、改造物质世界,也在实践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掘
自身潜能,推动自身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唯一真正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生命质量的力量。

他倡导人们
把知识与实践结合,倡导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把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提交到理论验证
或修改。

他认为,实践应该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方法为基础的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不
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有着重要
的地位。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否则仅是纸上谈兵;同时强调实践需
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否则会陷入盲目的经验主义。

由此,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实
践活动和实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洞的学说,而是与实践相结合、不
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追求符合物质规律的实践,维护人民利益,推动社会进步,走
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都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社会革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指导思想。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2013届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姓名杨斌学号 2013110044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成日期 2013.11.16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杨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地位;浅析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的说法,学术界一般不存在异议。

但是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存在着争议,怎样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对实践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实践的观点做出了理解,并且指出了国内学者对实践的重要地位思想变迁,从实践的概念、实践内容?、实践作用上,重新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概念在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曾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实践观点?,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包括就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的理解实践的概念,因而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践的原意是指实行、践履、行动的意思,它是作为“行“是和”知“相对应的范畴。

而在大多数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理解中,实践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的践履,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关系,这种个人道德修养型的实践观显然是十分狭隘和片面的。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论‎文摘要:‎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宽‎泛的、描述‎性的概念。

‎他指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认‎为同一社会‎基础上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统一;‎他还力图寻‎找政治行动‎中危机和错‎误产生的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原因。

‎葛兰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把策略‎的因素引入‎意识形态理‎论之中,使‎意识形态理‎论获得了现‎实的政治意‎义。

葛兰西‎对于意识形‎态有关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往往重‎卢卡奇轻葛‎兰西,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哲学立‎场(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评判,以及‎对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研究方面,‎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往往把它‎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理‎论观点来研‎究,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理论支撑‎来论述。

所‎以,有必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对‎葛兰西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人手‎,探寻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葛兰西‎在其代表作‎《实践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葛‎兰西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以适‎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最高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导语:在葛兰西的时代,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小编来论《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意大利哲学家、家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却往往重卢卡奇轻葛兰西,对葛兰西理论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其理论的哲学立场(即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评判,以及对其领导权理论的研究方面,对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为数不多,而且往往把它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作为同一理论观点来研究,并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理论支撑来论述。

所以,有必要对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对葛兰西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人手,探寻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一、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概念葛兰西在其代表作《实践哲学》一书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一词,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葛兰西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使“意识形态成为一个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以适合时代与实践的发展。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最高意义上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总称。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信仰,一种表现在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并使它们统一起来的社会集团的社会意识(思想)。

他指出:“在这里,人们可以说‘意识形态’,但得以在世界观的最高意义上使用此词为条件,就是说它默默地表现在、在法律、在经济活动和个人与集体生活的一切表现之中。

”葛兰西还在各种意义上区分并使用“意识形态”概念。

提出“有机的意识形态”和“任意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对二者作了区别。

他指出:“人们必然把历史上有机的意识形态,就是说,那些为一个特定的基础所必需的意识形态,同随意的、理性化的或‘被意愿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在意识形态是为历史所必需的范围内,它们是‘心的’;它们‘组织’人民群众,创造出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获得对于他们所处地位的意识,进行斗争的领域。

而在意识形态是随意的范围内,它们只创造个人的‘运动’、论战和如此等等(虽然甚至这些也并非完全无用的,因为它们像一种同真理相对照、证明真理的谬误那样地发挥作用)。

”可见,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意义宽泛的中性词,而且研究得更为细致与深入,这与马克思多在否定意义上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

“在他那里,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意识,不再是单纯消极和否定性的,而有可能根据它的革命性而成为积极和肯定性的,或者说,意识形态依照其阶级性而区分为进步的与落后的。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发展是分不开的。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时代,那时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指唯心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也多是在否定意义上指称这种意识形态,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产生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葛兰西对意识形态进行思考时,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处于低潮,斯大林主义在俄国开始兴起。

”所以,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化、宽泛意义、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更适合并适用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更具有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

二、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地位萧焜焘十分重视技术哲学研究。

首先,可以从他的主要着作的文本结构中找到“客观证据”。

这就是,在他最重要的学术着作《自然哲学》和《科学认识史论》中,“技术哲学”研究都处于极关键的“位置”。

在《自然哲学》中,“技术论”作为整本书的四篇之一,是他整个《自然哲学》的终点。

在他看来,“技术运动”是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最高篇章。

同样,在《科学认识史论》中,“工程技术与现代哲学唯物论”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由他亲笔撰写。

他正是在当代工程技术发展中看到了科学与哲学复归于“辨证综合”的现实途径。

其次,还可以从他的一系列言论中找到根据。

关于“技术”地位的言论。

一方面,萧焜焘指出,技术在生产、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代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中,技术竞成了它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萧焜焘指出,技术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也日益显着。

“技术的这种从自然到社会、从理论到行动的两栖特点,奠定了它在科学与哲学中的主导地位。

当今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工程技术活动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里,“技术”与“科学”、“哲学”并列,并被视为居于“主导地位”、对“科学”、“哲学”的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

如此高度地评价“技术”,这在哲学界尚不多见。

萧焜焘明确地反对轻视技术的思想传统。

在中国历史传统里,在大学问家眼里,技术常常被看做无关乎天命人性,不足挂齿,不能登大雅之堂。

对这种贬抑技术的思想传统,萧煜焘指出,这是很不正常的。

技术的这种“核心力量”、“主导地位”、“决定性的作用”,必然折射出技术哲学研究的突出价值。

萧煜焘明确地讲:从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整个社会结构中,都可以见到“技术”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此,“技术”这一概念已进入哲学的广泛背景之中。

我们必须从哲学的意义上,探讨技术的本质及其自身的发展。

萧焜焘关于“技术哲学”研究地位的言论也有两方面。

其一,关于“技术哲学”研究在“自然哲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的认识。

在自然哲学研究中,萧煜焘没有使用“技术哲学”概念,而是使用“技术论”,并把它与“宇宙论”、“生命论”相并列。

他认为,物质是宇宙自然的基石,“宇宙”、“生命”、“技术”是物质实体充分展开的三个环节。

从物质论出发,自然哲学分三个环节展开:即“宇宙论一生命论一技术论”。

宇宙论主要研究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生命论主要研究宇宙的花朵——生命的演化过程;技术论主要研究宇宙的灵魂——人在宇宙自然基础上的物质创建过程。

在萧焜焘看来,在这三个环节中,技术论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整个宇宙自然辨证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具有突出的地位。

他说:“技术论是我们的自然哲学的终点。

”其二,关于“技术哲学”研究在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论中的基础地位的认识。

萧煽焘提出,工程技术的哲学灵魂是革命实践,以工程技术作为进路,就更能窥探出实践的丰富的理论内容。

在《科学认识史论》的结束语中,他说:“现在所面临的格局是科学整体化、哲学现实化、哲学科学一体化。

‘一体化’表现在科学技术领域就是哲学层次的‘工程技术论’,表现在哲学领域就是‘现代哲学唯物论’”。

这里的“工程技术论”是他对“技术哲学”的又一种称谓。

萧煜焘认为,哲学层次的“工程技术论”将为马克思实践唯物论提供一个“更加硕壮、更加精力充沛的躯体”。

三、剖析“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马克思创造性地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生活的反映”这一科学论断给人们研究意识形态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发,无疑是具有创见性的重大科学理论。

实践的发展使得理论必须与时俱进。

在葛兰西生活的时代,葛兰西在研读了大量马克思的着作基础之上,深化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这一基本理论命题,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策略的指导,形成了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新的意识形态理论。

首先,葛兰西研究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即思想与活动的关系。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意识形态又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人们的思想和活动并不总是一致的。

葛兰西指出:“思想和活动之间的这种对照,即两种世界观——一种在言词中得到肯定,另一种则在展开于有效的活动之中——的共存,在这样一些场合,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对立,不能不是一种社会历史制度的更为深刻的对立的表现。

它意味着,那个社会集团确实可能具有它自己的世界观,哪怕只是胚胎状态的,一种表现在行动中的、但却只是偶然地和在刹那间的世界观,当着这个集团作为一个有机的总体去进行活动的时候,由于它在智力上从属和服从[另一个社会集团]的缘故,却采用了一种不是它自己的、而是从另一个集团那里借来的世界观,但它却在口头上肯定这种世界观并相信它自己在遵循着这种世界观,因为这是它在‘常规时间’内遵循的世界观,也就是当他的行为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从属和服从[另一个集团]的时候遵循的世界观。

所以,这就是不能把哲学同政治分离开来的原因。

而且人们还能进一步表明,对于一种世界观的选择和批判也是一件政治性的事情。

”这说明:第一,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与政治、哲学和信仰都息息相关。

第二,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不仅由社会实践所决定,而且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社会实践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先于社会意识的独立存在,这使得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成为更为复杂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实践活动决定意识形态”的命题并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指明了人们如何认同并接受某种意识形态,在思想与活动发生矛盾时,人们为什么会从多种意识形态中选择、服从某种意识形态。

这个问题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所在。

其次,葛兰西注重对同一时代的社会实践中多种社会思潮的发生、散播及发展趋势问题的研究。

葛兰西注意到不仅实践、思想和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而且他还研究了“在一切时代都同时存在着许多哲学体系和思潮,这种情形是怎样发生的,这些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怎样得到散播的,以及在散播的过程中,它们为什么会沿着某些路线、朝着某些方向分裂开来?”社会实践不仅产生了意识形态,而且产生了多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甚至还产生了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这是葛兰西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葛兰西的时代,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的背景下,促成了葛兰西对于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同一时代、实践条件下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这是在新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贡献。

四、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在同一社会实践中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出现了在一个国家之内意识形态统一的问题。

也就是统治阶级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

关于如何实现意识形态的统一问题,葛兰西认为:首先,实践哲学有着不同于其它哲学的意识形态统一方向。

“一般的内在论哲学的最大弱点之一,在于下列事实:它们不能在上层和下层之间、普通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创建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统一。

”“实践哲学倾向于不把‘普通人’留在常识的原始哲学水平上,相反地,倒是把他们导向更高的生活概念。

”其次,葛兰西指出了在意识形态的统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新世界观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就是说,归根到底是社会的原因)而得到传播的,但是,形式的要素,逻辑上的融贯性的要素,权威性的要素以及组织的要素,在不论是单个的个人还是一定规模的集团确定了总的方向之后,就立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