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答题题库
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5bb3f6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b.png)
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考研题库中可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问题及其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A. 由神创造的B. 永恒不变的C. 运动变化的D. 完全可知的答案:C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矛盾是:A. 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的外在属性C. 事物的内在属性D. 事物发展的障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过程包括:A. 感性认识B. 理性认识C. 直接认识D. 间接认识答案:A B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A C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实践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辩证性,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3)历史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辩证法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四、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它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指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案例分析题1.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社会中某一现象或问题。
答:以当前社会中的环境问题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后果。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c1b67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9.png)
大学马哲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神答案:B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D.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答案:A, B, D三、判断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
()答案:正确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五、论述题9.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它们服务于经济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六、案例分析题10.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分工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原考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马原考试题库及答案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596a7f7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5.png)
马原考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能量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A. 剩余价值理论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积累理论D. 阶级斗争理论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资本主义社会B. 社会主义社会C. 共产主义社会D. 封建社会4.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D. 社会发展的非主要动力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认识的唯一标准C. 认识的唯一目的D. 认识的唯一手段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7.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A. 夺取政权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D. 消灭私有制8.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公有制占主导地位B. 按需分配C. 消灭阶级D. 以上都是9.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人的全面发展B.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D. 以上都是10.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无关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属性包括()A. 客观实在性B. 可知性C. 运动性D. 多样性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生产过剩B. 资本积累C.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3.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A.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D. 消灭阶级差别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A. 公有制占主导地位B. 按劳分配C.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5.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 人的全面发展B.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C.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D. 阶级差别的消灭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380be93783c4bb4cf7ecd1af.png)
第一部分辨证的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C)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精神和物质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C)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7、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下列关系界定的(B)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D、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B)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D)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C、不可知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B)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发展的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错误及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9c6e4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7.png)
大学马原题库简答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其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规律。
人类社会的演进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他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的变革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的。
二、什么是人的根本属性?人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有何不同?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更高级的思维能力。
人类是社会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人类通过社会关系和交往来满足各自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相比,人类能够以更加广泛、深入和自觉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
另外,人类的思维能力也是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
人类具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和传承知识,使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无限延续性。
三、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不同的社会阶级拥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这些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性和客观性的。
各种社会形态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演变,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47259bb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d.png)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完全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当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和平等。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论述题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
主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人类可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bebe6d6acaaedd3383c4d34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 属于上层建筑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A. 同辩证法相脱离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A. 达尔文的进化论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 系统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黑格尔的辩证法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4.辩证唯物主义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 C2. A3. C二,不定项选择1. ACE2. AB3. CD4. BE5. CD6. ABC7. ABCD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15.ABCDE 16.BDE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 是主体的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二,不定项选择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宿命论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E. 万物齐一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观点E. 形而上学观点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B. 世界是否统一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一,单项选择1. A2. B3. B4.D5.C二,不定项选择1. CDE2. DE3. BCE4. CD5. BE6. BCD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3.范畴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9.度是指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质和量的统一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事物的量变状态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11.爆发式飞跃是指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A.诡辩论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二,不定项选择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范畴属于A. 感性认识的形式B. 基本概念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 种瓜与得瓜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 与事物不可分B. 与事物直接同一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 客观的E. 多样性的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A. 从猿到人的转化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A. 二者是同一概念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一,单项选择1. B2. D3. A4. D5.A6. C7. B8. A9.B10. B 11. D 12. D 13. C二,不定项选择1. ABDE2. ACE3. BC4. CD5. AE6. BCE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13. ABCE 14. ABDE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2.表象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二,不定项选择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 人们阅读的书籍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变成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B. 实践水平的制约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E.真理具有相对性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A. 普遍真理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A. 怀疑主义B. 相对主义C. 绝对主义D. 不可知论E.教条主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一,单项选择1. C2. D3. C4.A二,不定项选择1. BCD2. ACDE3. ADE4. ACDE5. BCD6. ABD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一,单项选择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三个代表"思想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 哲学B. 道德C. 政治法律思想D. 艺术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不属于上层建筑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二,不定项选择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cd4bb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e.png)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考试小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答题(考试小抄)](https://img.taocdn.com/s3/m/e7941af681c758f5f61f6758.png)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答:(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9301c1677e21af45b307a85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b28c7afaad51f01dc381f10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试卷A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历史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4、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5、“大海捞针”是()A不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 现实的可能性D现实性6、认识的本质在于()A能动反映B自由选择C科学评估D主观创造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8、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阶级消灭的结果C人们使用暴力的产物D人们使用武器的结果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生产关系B宪法C国家 D 政党10、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C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德过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A康德哲学B费希特哲学C黑格尔哲学D谢林哲学E费尔巴哈哲学2、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变化的观点E发展的观点4、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A.循环论B.诡辩论C.激变论D直线论E.庸俗进化论5、事物的假象是指()A.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人们的错觉所认识的虚幻现象D.与本质不一致的现象E.以否定的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6、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E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人脑与电脑的区别是()A.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电脑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物理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a73a496137ee06eef91832.png)
一、哲学部分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以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90c75a2a647d27284b735155.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181e1303f78a6529647d53e8.png)
第一章导言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3、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C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D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A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演化构成的 B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C客观精神或神创造出来的 D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6、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B物是感觉的复合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7、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种观点()A只是唯物主义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观点C只是不可知论观点 D既可以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观点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1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325fa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c.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是()A.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B. 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C. 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D. 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B.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C. 封建主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D.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A.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社会主义C. 辩证法、阶级斗争、社会主义D. 辩证法、剩余价值、社会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 揭示世界的一般规律B. 指导人类改造世界C.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D. 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重要意义。
2.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B4. A5. B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主张用哲学武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自然科学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基础。
马原考试题库题库及答案
![马原考试题库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a005d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8.png)
马原考试题库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多样性B. 物质性C. 客观性D. 规律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认识的唯一来源B. 认识的唯一目的C. 认识的唯一标准D. 认识的唯一动力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社会基本矛盾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
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的决定C. 社会存在的基础D. 社会存在的条件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
A. 历史的创造者B. 历史的旁观者C. 历史的推动者D. 历史的旁观者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
A. 必然的B. 偶然的C. 随机的D. 任意的答案:A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
A.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B. 社会历史发展的次要力量C. 社会历史发展的非决定性力量D. 社会历史发展的无关力量答案:A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形态是()。
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的决定C. 社会存在的基础D. 社会存在的条件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
A. 经济独立B. 政治自由C. 思想解放D.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包括()。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6a6d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2.png)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1. 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强调物质条件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3. 什么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发生的相互斗争的现象。
4.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工人所得到的价值。
5.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什么?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垮台,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6.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
7.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达到了最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
8.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9.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的状态。
10. 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有机统一和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e4abd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答题及答案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7分)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7分)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6分)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简答题答案(共26分)1、[参考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分)2、[参考答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分)3、[参考答案]4、[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时间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一、哲学基本问题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三、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一是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动力。
特征:1、肯定物质的主导地位2、从矛盾两方面辨析问题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及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指导意义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指导意义: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指导意义: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之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个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原理: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矛盾之间区分)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同一矛盾内部区分)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意义: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14、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本质: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能动作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如何正常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意义: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同: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题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