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中华《农历》缘何将十一月又称为“子月”?
中华《农历》缘何将十一月又称为“子月”?我们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斗柄统御周天图”中可看出中华《周历(农历)》对月份有两种排序称谓,一种是以“正月”始以数字排至十二月,另一种是以前种排序的“十一月”起又从十二地支的“子月”始排至十月的亥月。
为何会有此两种称谓的排序法呢?我们不妨从《周历(农历)》的另一种称谓《夏历》说起。
从“斗柄统御周天图”中可看出,以“正月”起排序法为正本,以“子月”起排序法为副本。
“正月”称谓源于上古“朔政”,是上古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诸侯受而行之的成规。
《周历(农历)》颁发时将其改称为“建正月”,因其在副本的“寅月”,故又称之为“建寅月”,它正对着八卦的“立春”,而十一月与副本的“子月” 正对着八卦的“冬至”,中间存有着十二月和副本的“丑月”与八卦中没有的小寒和大寒。
那我们就再从“八卦”的形成说起吧。
太极生两仪,此“两仪”即“阴、阳”两极或白日与黑夜,地上与地下之谓。
在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以六短横中通符号代指阳、白日和畅通无阻的地上,此符号导致衍生了阳、坤和春字的产生;以三长横不通符号代指阴、黑夜和阻隔不通的地下,此符号导致衍生了阴、乾和秋字的产生。
两仪生四象,是指对“两仪”起、止点的确定,在没有产生文字以前以中一长横外加两组短横中通符号代指“阳”的起点,此符号导致衍生了“坎、冬至”文字的产生;以与“阳”的起点符号的相反符号代指“阳”的止点和“阴”的起点,此符号导致衍生了“离、夏至”文字的产生,对冬、夏至日的确定是凭感觉对白日的最短和最长日来定的,中华谚语“过了冬长一针”即此之谓也。
四象生八卦,是指“春风、夏至、秋风、冬至”四象间从中再生对其后后象开始的确立点,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太极八卦图”,它代指立春的“震”符号是意指“阳气”由上展开,代指立夏的“艮”符号是意指“阳气”向下延伸,代指立秋的“巽”符号是意指“阳气”向下潜藏,代指立冬的“兑”符号是意指“阳气”从上萌生。
在交互中成就——评郭文斌的小说《农历》
84美学2020/08《农历》是宁夏作家郭文斌先生历经12年打磨推出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要采用叙事中的假定性儿童视角,以五月、六月两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为中心人物,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15个传统节日。
自2010年出版以来,《农历》深受好评,无论是文学方面的专家,还是年幼的孩子,都十分喜爱这部作品。
在喜马拉雅软件中,郭文斌的《农历》更是听众订阅的热销读物,不少老师也注册成为主播,为听众朗读分享《农历》。
主播们的语调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或缓或急,读到五月、六月淘气嬉戏时,常常忍俊不禁。
很多学生家长还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圣典,日日翻阅,许多儿童更是将其作为睡前故事。
这部良心之作,备受读者追捧,并得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提名。
为何读者对《农历》如此喜爱?笔者认为,这与该小说独具匠心的交互式结构密不可分。
一、儿童视角交互成人视角小说以儿童的口吻讲述故事,在故事的呈现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
《农历》以五月、六月为中心人物,在心理描摹、语言表达上也极力贴近儿童来思考和阐述。
在“龙节”一章中,改弟问五月、六月有没有看见龙抬头?其实五月、六月根本就没有看见,但是六月却坚持看到了,“像狮头一样抬着呢”。
这里非常符合儿童的成长特征,在年幼的时候,总会存在一种竞争意识,不想输给玩伴,所以会自编谎言去掩饰问题。
六月虽然在这里撒了谎,却使人觉得不仅真实形象,而且颇为有趣。
“儿童的心是清静心,就像一盆水,只有在它非常安静时,我们才能看到映在其中的月。
同样,要打量这轮‘农历’之月,成年人的目光显然是不合适的。
”[2]康定斯基说:“儿童用一种未受世俗熏染的眼光观察每一件事情,功利因素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凭借敏锐明澈的眼睛、按照本来的面貌来记录一切事物。
”[3]当儿童以清澈的眼眸观照现实,赤子之心的真挚往往能成功地打动读者。
在“寒节”一章中,大姐在给逝去的亲人做彩衣,六月好奇地问:“哈,彩纸做的衣裳咋能防寒,一场透雨不就完蛋了?”[4]200是啊,纸做的衣服怎么能防寒挡雨,这是不言自明的生活常识。
农历大小月卦口诀
农历⼤⼩⽉卦⼝诀闰⽉指的是阴历中的⼀种现象,阴历是按照⽉亮的圆缺即朔望⽉安排⼤⽉和⼩⽉,⼀个朔望⽉的长度是29.5306⽇,是⽉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30天,⼩⽉29天,这样⼀年12个⽉共354天,阴历的⽉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年就与阳历的⼀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期就同季节发⽣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
使⽤这样的历法,⾃然是⽆法满⾜农业⽣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秦汉以来,⼀直和24节⽓并⾏,⽤24节⽓来指导农业⽣产。
⼆⼗四节⽓⼜可分为“节⽓”和“中⽓”⼆组:古⼈把从⼩寒起每隔黄经300为⼀节⽓;从冬⾄起每隔黄经300为⼀中⽓,⼀年有12个节⽓,12个中⽓。
12节⽓把⼀年分为12个节⽉,每个节⽉各有⼀个节⽓和⼀个中⽓。
节⽓是节⽉的起点;中⽓是节⽇的中点。
我国传统历法对于⽇序和⽉序以及⼤⽉、⼩⽉、平年和闰年,不象⼀般历法那样采⽤长期安排的⽅法,⽽是强调逐年逐⽉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以⽉相定⽇序。
它逐⼀推算⽇⽉合朔的⽇期和时刻,每⽉的初⼀就是合朔的⽇期;根据先后⼆次合朔包含的⽇数,确定前⽉的⼤⼩。
如果从这⼀合朔到下⼀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便是⼤⽉;如果只隔29天,便为⼩⽉。
(⼆)以中⽓定⽉序。
⾸先,以历⽉中有⽆中⽓区分历⽉和闰⽉,我们知道⼀个回归年有12个中⽓,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经过⼏番历⽉轮转之后,必有⼀个历⽉没有中⽓。
《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
这个没有中⽓的⽉份便是闰⽉。
它前⼀历⽇为⼏⽉即为闰⼏⽉。
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出现在旧历⼗⽉之后,因⽽叫它“闰⼗⽉”。
闰⽉是推算出来的,在⼀年的⽉序中不固定,除农历⼗⼀⽉、⼗⼆⽉、正⽉外,闰⼏⽉都可能,⼗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种现象,固定在⼆⽉,⽐平年加⼀天,29天;闰⽉是阴历中的⼀个现象,闰⼀个⽉,那⼀年阴历有13个⽉,那⼀年叫闰⽉年。
我国的农历是根据什么编制的
我国的农历是根据什么编制的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代甲骨中,我国就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
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30年(公元54年)甲寅。
用六十干支纪月、纪时则在唐代以后。
相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命大桡氏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子为始元,以冬至日子时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一回归年时间长度:在一世纪初为365.24231551日(365天5小时48分56秒);二十世纪初为365.24219879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见曾次亮遗著《4000年气朔交食速算法》第195页);2000年为365.242193日,2084年为365.2421875日。
“朔望月”平均值29.5306日,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66日十九年加七个闰月较为符合实际,因为:19个回归年=365. 2422日×19=6939. 6018日“正”是指正月。
三正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自汉武帝起改用夏历建寅以后,历代沿用。
所以农历确切的名称应称为“夏历”。
天正阳光最少,地正最寒,人正开始转暖。
-------一.干支纪时的起源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从甲子、乙丑……癸亥。
古人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用以纪日、纪年等。
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代甲骨中,我国就已经有以干支纪日的记载。
据考证,我国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现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
按六十花甲子顺序轮流值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
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
这是中国古代创用干支法的功绩。
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就一目了然。
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
中国农历月份的别称
农历月份的别称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正月、柳月、端月、献春、太簇、肇春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令月、竹秋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4、农历四月:乏月、槐月、梅月、初夏、孟夏、夏首、麦序、槐月5、农历五月:仲夏、端阳月、榴月、蒲月、皋月、恶月、蕤宾、鸣蜩、芒种、吹喜月、郁蒸、蕤宾、鸣蜩6、农历六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溽暑、7、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七夕月、巧月、初商、孟商、女郎花月、文月、夷则、兰秋、兰月、8、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桂月、桂秋、获月、壮月、秋风月、仲商、雁来月、月见月、叶月、红染月、爽月、商吕9、农历九月:菊月、授衣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残秋、凉秋、素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霜序、青女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菊月、授衣月10、农历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神无月、拾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应钟11、农历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12、农历十二月:腊月、除月、涂月、严月、殷正、清祀、星回节、嘉平月、冰月、地正月、二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大吕农历月份的别称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
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
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
三年级传统文化《农历》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编号课题农历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
3、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记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
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课型综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流程教法、学法(一)谈话导入课题: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二)探究新知:1、简介公历: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
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
2月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
(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
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
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
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从学生熟悉的节日时间入手,比如从春节开始导入。
举例讲解公历中月份的划分。
提示学生公里的节日,学生回答。
捷足月相的变化,通过地月日三者的位置关系感受“朔”与“望”的特点。
《农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
释趣 羲赫 嘲糍遵 ~ 赣 寮 攀 麟鹾 麟辩 嚣帮l 摊 臻螂
辩 罐 # 鞯 ,
鬣矗 H m r 嚣 l
暑、 暑、 秋、 暑、 大 立 处 白露 、 分 、 秋
向。《 自鹿原》 以塑造 具有乡土 中
国儒家文化象 征 的朱 先生 、白嘉 轩 ,以及儒家文 化 的物 化的祠 堂 等 ,象征 了乡土 中国不同于革命
批判 、 审视 中国乡土。作为 中国传
统文化代 表的乡土 ,成为 阻碍 中 国现代转 型的桎梏 。沈从 文笔下 的乡土是 以现代文 明的拯救对 象 出现 的。然而 , 在他 的笔下 , 乡土 是被现代 文明过滤 的乡土 ,也 绝 不是 传 统 中 国乡土 的本 真形 象 。 赵树理 为代表 的乡土叙事 ,被 现 代革命所 肢解 与图解 ,传统 乡土
中 国小说 的主流叙 事类型 。从 鲁 迅的 乡土小说开始 ,乡土叙 事在
中 国已经 日渐成为 中国小说叙 事 的最重要 的叙事范式 。总体看来 ,
近百年 的乡土叙事 大概有 三种 类 型 。一是 以鲁迅为 代表的启蒙 叙 事 ,二是 以沈从文 为代表 的审美 文化叙事类 型 ,三是 以赵树理 为 代表革命叙事类型 。不过 , 从总体 上看 ,这 三种 乡土叙 事其实是 遮 蔽 了乡土中 国。鲁 迅为代表 的启 蒙 乡土叙 事 以启 蒙 的现代 视 野 ,
以 中国传 统历 法 为叙 事 中心 , 找
到 了 回归 传 统 乡 土 中 国 的 叙 事 利 器 ,也 从 根 本 上 找 到 了 回 归 乡 土
重 回传 统 ,留住根 ,寻找安 详 , 农历》 是《 的根本 目的。为此 , 《 农历》 为我们描 绘 了一 幅诗意安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小说——读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
事 实上 也 意味 着 民族 文化 之 根 ,在 年轻 的生 命个 体 中得 以传承 、 植和 发展 这样 一种 生 动 、 深 具体 而形 象 的过程 。
不在的进行着 ,两颗幼雅或青春的心灵对未知事物的对
话 与探 究 , 在各 种 场合 和 各 个层 面 展 开 。既是 姐 弟 , 也 也
2 4
【 : 睁
期
一
部 真 正 意 义 上 的文 化 寻 根 小 说
— —
读郭文斌 的长篇小说《 农历》
汪 守德
文斌的长篇小说 《 农历》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 ( , 堪
称是 一部 奇 特而 富 于魅 力 的 乡村 文 化 小说 。一 段 时 间 以 来, 我们 难 得看 到 写得 如此 干 净纯 粹 而 富于 诗意 、 弥漫 着 浓郁 自然 的和谐 气 韵的作 品 。曾生长 于 宁夏 乡村 的作者 , 乡村 生活 或许 曾给 过 他许 多的苦 难和 快 乐 ,并 且 留下 十 分 深 刻 而清 晰 的影像 。 当他 告别 乡村进 入 城市 并 经历 城 市 文化 的长 久浸 染之 后 ,是 文学 的缘 由使 其情 不 自禁 地 以现代 目光 回视 乡村 生 活 ,那 些 对 于文化长卷。
小说 以 我 国 传 统 节 日设 目 的结 构 方 式 可 谓 别 出 心 裁 。 日与节气 是 中 国农耕 文化 的一 种重要 载体 , 民族 节 在
的 。六 月带 着 与生俱 来 的无 穷疑 问开始 了 自己最 初 的人 生 之旅 , 对 闭 合 的 乡村 生 活 , 至 沓 来 的种 种 节 日 , 相 纷 质 朴 淳厚 的 父母 、 兄姐 、 友 与 乡邻 , 乎 就 是 其少 年 时光 朋 几
将 故 乡保 留成 一 片圣 土 , 斌则 更是 如 此 , 以释怀 的情 文 难 感 促使 其 以 文学 的方 式 ,写一 部 关 于 乡村 的独 具风 味 和 价值 的作 品 。作 者 仿佛 是 自传 式 的淡 定 而 又有 激情 的 抒 写 , 普 通个 体切 入 乡村 文化 的根基 与 血脉 , 展 出一 幅 从 铺
农历闰月规则
闰月(Leap Month),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不同历法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
[4]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4]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二至三年增加的一个月。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农历年月与回归年即四季脱节,每2~3年置1闰。
古代曾采用十九年置七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因此是该闰时置闰。
置闰由来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所采取的传统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又融合阳历成分而形成的历法,即为阴阳合历。
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根据月相确定日期和月份。
一个阴历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
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
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置闰法的规则是依据与阳历回归年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来定的。
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那么单数个就叫做节气,双数个叫中气。
农历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相隔相较一个阴历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农历二十四节气(基于干支历)英文名The 24 Solar Terms别称二十四节气节日时间春季节气|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节日起源机构设定节日饮食春卷,春饼,馄饨,羊肉等节日意义农业文明的体现类别民俗目录1.1节气历史2.2节气命名3.3节气分类1.4节气规律2.5节气习俗3.6节气与气候农事诗1.7节气意义2.8节气相关节气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农历》重阳读后感
《农历》重阳读后感在寒假里我读了《农历》这本书,此书里它介绍了许多中外佳节的起源与风俗等,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篇关于重阳节的来历。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秋游登山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因此又名九月九,重九。
早在先秦之前,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人们会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的恩德。
到了汉代,人们出于求长寿保健康的目的进行这种活动,构成了重阳节的框架。
据记载,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位民间的节日。
这就是重阳节的来源。
重阳节还有许多风俗。
比如登高野餐、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总之,伴随重阳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它的节日风俗也是多种多样的。
至今,重阳节已演变为“老人节”。
在这一天,许多老人总是要外出秋游,或登山健体。
九九重阳节,今天已经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
今年的重阳节我会陪着爷爷、奶奶到郊外活动一下身体,还要为他们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同时号召我的同学们让他们和我一块让我们的长辈过一个开开心心的老人节,让我们发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民族精神。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
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
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冷知识》每个人的19岁生日阴历阳历是同一天
冷知识》每个人的19 岁生日阴历阳历是同一天《冷知识》每个人的19 岁生日阴历阳历是同一天通常是19年重合一次,但也有差一两天的。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
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 日,也就是365 天5 小时48 分46 秒,积累4 年共有23 小时15 分4 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 年增加1 天,加在2 月的末尾,得366 天,就是闰年。
但是4 年加1 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 分56 秒,积满128 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 年中约多算了3 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 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 年减去多算的3 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 的整数时,须用400 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 年、2000 年、2200 年、2400 年就是闰年。
这样就巧妙地在400 年中减去了3 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 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 月为大月,每月31 天;4、6、9、11 月为小月,每月30 天;2 月平年是28 天,闰年是29 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 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
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
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 天12 时44分3秒,比29 天多,又比30 天少。
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 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 天,一年共是354 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毘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
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 天多8 小时48 分34 秒,30 年就要多出11 天。
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农历》的作文
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农历》的作文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农历》的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在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熏陶下,我谨向诸位同学诚挚推荐保冬尼所著的《农历》。
这本书以五感法为纲,带领我们领略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视觉:
打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画卷。
暮色四合,夕阳西下,染红了天际,给归巢的牛群镀上一层暖意。
听觉:
清晨,鸟儿的鸣叫声唤醒沉睡的村庄,宛若一支晨曲。
晌午,蝉声阵阵,为夏日增添了一丝热闹。
傍晚,蛙声如鼓点,节奏分明,伴着人们入眠。
嗅觉:
初春,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夹杂着野花的芳香。
夏日,稻田弥漫着清新的青草味,沁人心脾。
秋收时节,粮食的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三尺。
触觉:
粗糙的犁耙握在手中,传递着农夫的厚实与坚韧。
采摘成熟的果实,指尖触到果皮的细腻,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秋风拂面,带着一丝凉意,带来收获季节的清爽。
大脑:
《农历》不仅仅是一本描写农村生活的书,更是一部反映农村传统文化的作品。
通过对节气、民俗和劳作的细致描绘,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它教会我们热爱土地、敬畏自然,懂得幸福的真谛。
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沉醉在《农历》描绘的诗意农田中,感受五感的盛宴,陶冶情操,丰富我们的心灵。
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元日》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衍生注释:“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屠苏”是一种酒名,在古代,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都要喝屠苏酒,以驱邪避瘟。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是古代一种风俗,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就演变成了春联。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通过爆竹声,渲染出新年的热闹氛围,旧的一年在爆竹声里过去,非常有画面感。
“春风送暖入屠苏”,写春风送来了温暖,人们喝着屠苏酒,让我们感受到新年的喜气洋洋。
“千门万户曈曈日”,描绘了新年早晨,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的景象,一片光明。
最后“总把新桃换旧符”,体现了人们除旧布新的愿望,将旧的桃符换成新的,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新年的喜悦和希望。
三、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宋神宗时期主持变法,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富国强兵。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诗歌也独具特色,前期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时弊;后期诗风逐渐含蓄深沉,多写景咏物之作。
四、运用片段:过年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外面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就像王安石诗里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一样。
大家喝着酒,欢声笑语,我突然就想起了这句诗。
那一瞬间,我觉得古人过新年和我们现在一样充满欢乐的气氛,只不过他们喝屠苏酒,我们喝各种各样的美酒。
新的一年开始了,就像千门万户迎来了曈曈日,一切都是新的,充满希望的。
这时候大家开始贴春联,把旧的春联揭下来,换上新的,可不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嘛。
我想,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从古至今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农历》
作者:王光东陆星瑶
来源:《科学大观园》2020年第02期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呈现了一幅恬淡烂漫的风俗画,其中15个故事独立成篇,自“元宵”始,于“上九”终,以农历节日为支点撬开家乡民俗人情。
15个节日,每个都有一个主题,是古人为我们开发的15种“化育”课,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民间文化精神,是对人生的吉祥祝福,也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基调和为人处世的美好情怀。
小说中提到的第一个节日是元宵,作品中对元宵的描写是从一家人前期认真的筹备开始,捏灯坯,剪灯衣,做灯捻,待到月上墙头开始献月神,点灯,添油,一家人进入那个“守”,感受“守住” 的美和妙。
一寸一寸的时间里,是人们对月神的崇拜,是对自然的敬畏。
二月二,龙抬头,惊蛰前后,阳气上升,人们祈求玉龙抬头降雨人间,实现五谷丰登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