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静脉注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 ❖ 起效较快,用量2~5 ml ❖ 水(油)溶液、乳剂、混悬液 ❖ 吸收途径: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
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 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多,血管少,血流速度慢 ❖ 起效较慢,可延长药效 ❖ 用量为1~2 ml
❖ 唾液的冲洗作用; ❖ 唾液无缓冲能力,药物可改变局部pH值; ❖ 唾液中的无机盐和酶对吸收的影响较小;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剂型因素 ❖ 舌下粘膜吸收:
优点:起效快,无首过。 缺点:易受唾液冲洗,保留时间短。 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 颊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较少受唾液冲洗的影响。 生物粘附片作用时间长。 ❖ 药物本wenku.baidu.com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 内衬粘膜: 舌背以外的口腔表面组织;未角质化;颊
粘膜和舌下粘膜;60%; ❖ 特性粘膜:
舌背部;角质化程度不同;15%;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 给药部位:舌下粘膜>颊粘膜>硬腭,牙龈 ❖ 吸收途径:脂质途径----低分子量脂溶性药物
膜孔途径----低分子量水溶性药物 和一些脂溶性药物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溶液型注射剂 ❖ 药物的水溶液吸收很快 ❖ 有机溶媒的影响 ❖ pH的影响 ❖ 渗透压的影响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混悬型注射剂 ❖ 药物在组织液中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 药物粒子越小越有利于溶出 ❖ 助悬剂可使粘度增大,降低扩散和溶出速度 ❖ 药物的晶型和溶解度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第三节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软膏、硬膏、凝胶剂、贴膏(片)、喷剂等 一、皮肤的结构和药物的转运 皮肤的结构 ❖ 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 ❖ 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 排泄、感觉; ❖ 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 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局部作用:漱口剂、口腔含片、膜剂等 全身作用:舌下含片,口腔粘附片等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 咀嚼粘膜、内衬粘膜、特性粘膜 ❖ 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可避免首过。 ❖ 唾液:润湿消化作用,有利于咀嚼和吞咽;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 咀嚼粘膜: 硬腭,牙龈;角质化程度高,25%;
第三节 经皮给药 剂型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300易,>600难,适当的脂溶性。 (2)给药系统性质
❖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速度:不选与药物亲和 力大的基质 ❖ 药物在基质中的扩散速度:油脂性基质< W/O型<O/W型<水溶性基质 ❖ 基质pH的影响
第三节 经皮给药
透皮吸收促进剂 ❖ 使角质层蛋白变性,改善皮肤屏障性质-------表面活性剂 ❖ 溶解角质层油脂性成分,膨胀角质层,增 加皮肤通透性------醇类、DMSO等 ❖ 溶解角质,拓宽毛囊口-------氮酮类 ❖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尿素
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ic) ❖ 真皮以下血管细微,药物吸收差 ❖ 一般用做诊断或过敏试验 ❖ 用量为0.1~0.2 ml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 注射部位血流量 ❖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第三节 经皮给药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
第三节 经皮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 皮肤角质化程度和附属器官分布的影响 ❖ 年龄和性别 ❖ 用药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 ❖ 皮肤状态:破损、水化程度、表面微生物 ❖ 药物在皮肤组织中的蓄积:角质层 ❖ 药物在皮肤中的代谢:活性表皮
第一节 注射给药
药物的理化性质 ❖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一节 注射给药
剂型因素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 3、乳剂型注射剂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滴鼻剂、气雾剂发挥局部或全身在作用 优点: ❖ 血管丰富、通透性高 ❖ 避免肝首过、避开消化道的代谢和降解 ❖ 吸收速度和程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 给药方便易行 适用于: ❖ 口服剂型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的药物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 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 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吸收面积 ❖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水分、蛋白 ❖ 上皮细胞下有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网 ❖ 纤毛的运动; ❖ 粘液中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
第三节 经皮给药
(1)表皮 ❖ 角质层,透明层,粒层,棘层,基层 ❖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 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 量脂质组成; ❖ 活性表皮,含少量酶。
(2)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 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3)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长沙医学院药学系
药剂教研室 黄明秋
内容:注射给药√ 经皮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 直肠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吸入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局部给药:皮内、关节腔、眼底、鞘内 全身给药:静脉、肌内、皮下、腹腔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v) ❖ 无吸收过程,起效快 ❖ 生物利用度为100%、肺首过效应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 ❖ 静注< 50 ml 静滴< 1000 ml ❖ 溶液剂、乳剂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
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第一节 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 ❖ 皮下结缔组织间隙多,血管少,血流速度慢 ❖ 起效较慢,可延长药效 ❖ 用量为1~2 ml
❖ 唾液的冲洗作用; ❖ 唾液无缓冲能力,药物可改变局部pH值; ❖ 唾液中的无机盐和酶对吸收的影响较小;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剂型因素 ❖ 舌下粘膜吸收:
优点:起效快,无首过。 缺点:易受唾液冲洗,保留时间短。 要求药物溶出快,剂量小,作用强。 ❖ 颊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较少受唾液冲洗的影响。 生物粘附片作用时间长。 ❖ 药物本wenku.baidu.com的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
❖ 内衬粘膜: 舌背以外的口腔表面组织;未角质化;颊
粘膜和舌下粘膜;60%; ❖ 特性粘膜:
舌背部;角质化程度不同;15%;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 给药部位:舌下粘膜>颊粘膜>硬腭,牙龈 ❖ 吸收途径:脂质途径----低分子量脂溶性药物
膜孔途径----低分子量水溶性药物 和一些脂溶性药物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溶液型注射剂 ❖ 药物的水溶液吸收很快 ❖ 有机溶媒的影响 ❖ pH的影响 ❖ 渗透压的影响
第一节 注射给药
混悬型注射剂 ❖ 药物在组织液中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 药物粒子越小越有利于溶出 ❖ 助悬剂可使粘度增大,降低扩散和溶出速度 ❖ 药物的晶型和溶解度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第三节 经皮给药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软膏、硬膏、凝胶剂、贴膏(片)、喷剂等 一、皮肤的结构和药物的转运 皮肤的结构 ❖ 抵御外来侵略,厚度0.5~4 mm; ❖ 功能:保护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 排泄、感觉; ❖ 包括:表皮(活性表皮、角质层)、真皮、 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局部作用:漱口剂、口腔含片、膜剂等 全身作用:舌下含片,口腔粘附片等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和生理 ❖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 咀嚼粘膜、内衬粘膜、特性粘膜 ❖ 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可避免首过。 ❖ 唾液:润湿消化作用,有利于咀嚼和吞咽;
第二节 口腔粘膜给药
❖ 咀嚼粘膜: 硬腭,牙龈;角质化程度高,25%;
第三节 经皮给药 剂型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量<300易,>600难,适当的脂溶性。 (2)给药系统性质
❖ 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速度:不选与药物亲和 力大的基质 ❖ 药物在基质中的扩散速度:油脂性基质< W/O型<O/W型<水溶性基质 ❖ 基质pH的影响
第三节 经皮给药
透皮吸收促进剂 ❖ 使角质层蛋白变性,改善皮肤屏障性质-------表面活性剂 ❖ 溶解角质层油脂性成分,膨胀角质层,增 加皮肤通透性------醇类、DMSO等 ❖ 溶解角质,拓宽毛囊口-------氮酮类 ❖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尿素
皮内注射(intracutaneous,ic) ❖ 真皮以下血管细微,药物吸收差 ❖ 一般用做诊断或过敏试验 ❖ 用量为0.1~0.2 ml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 注射部位血流量 ❖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第三节 经皮给药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1)表皮途径: 细胞间隙扩散*:类脂分子的亲水区和疏水区。 细胞膜扩散:非脂质双分子层,蛋白网状结
构,巨大的扩散面积。 (2)附属器官途径:吸收速度快,非主要途径
第三节 经皮给药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 皮肤角质化程度和附属器官分布的影响 ❖ 年龄和性别 ❖ 用药部位: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 手臂>腿部>胸部 ❖ 皮肤状态:破损、水化程度、表面微生物 ❖ 药物在皮肤组织中的蓄积:角质层 ❖ 药物在皮肤中的代谢:活性表皮
第一节 注射给药
药物的理化性质 ❖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 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一节 注射给药
剂型因素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 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 2、混悬型注射剂 3、乳剂型注射剂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滴鼻剂、气雾剂发挥局部或全身在作用 优点: ❖ 血管丰富、通透性高 ❖ 避免肝首过、避开消化道的代谢和降解 ❖ 吸收速度和程度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 给药方便易行 适用于: ❖ 口服剂型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 ❖ 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的药物
第四节 鼻粘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 主要吸收部位:鼻中隔和鼻甲粘膜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 微纤毛结构大大增加吸收面积 ❖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水分、蛋白 ❖ 上皮细胞下有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网 ❖ 纤毛的运动; ❖ 粘液中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
第三节 经皮给药
(1)表皮 ❖ 角质层,透明层,粒层,棘层,基层 ❖ 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间隙充满类脂, 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 量脂质组成; ❖ 活性表皮,含少量酶。
(2)真皮:疏松的结缔组织,血管丰富, 皮肤附属器官分布于其中。 (3)皮下组织:脂肪组织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汗腺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长沙医学院药学系
药剂教研室 黄明秋
内容:注射给药√ 经皮给药√ 口腔黏膜给药√ 直肠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吸入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drug delivery) 局部给药:皮内、关节腔、眼底、鞘内 全身给药:静脉、肌内、皮下、腹腔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iv) ❖ 无吸收过程,起效快 ❖ 生物利用度为100%、肺首过效应 ❖ 静脉滴注(intravenous infusion ) ❖ 静注< 50 ml 静滴< 1000 ml ❖ 溶液剂、乳剂
第一节 注射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