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
上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高分作文分析
材料作文一.作文。
梁文道在《常识》中写道:“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才妙’。
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这段话启示我们面对困境,如何反思自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行走于充满荆棘与挑战、鲜花和掌声的漫漫人生之旅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处境和情况。
得不到时,是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说那葡萄是酸的,还是像阿Q自欺欺人,寻求精神上的胜利?我想,理智地面对自我,反省自我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挫折,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省,才能避免更多挫折;面对成功,少一点骄傲,多一点反省,才能继续成功。
当面对诸如此类种种困难挑战时,不同人有不同的发问,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人生境界,人生高度和人生视角不同。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努力向“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的方向前进。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首要前提是善于反省,善于在该反省时反省,善于在别人认为不该反省的时候反省。
作家马尔克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昨天的所作所为,并鼓励或助推今天全新的生活。
作为大作家的他,尚要反省自我,到了越是优秀的境界就越要反省自我,那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同时,在善于反省中总结行为的合理或过失。
试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谁没有犯过错?但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往往是成功者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我们学生在做题时将错题整合成册,以免下次重复犯错;医生将每个特殊病例整合寻找规律,以探求治疗新方法;企业家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中总结转型经验,以备下一次时代***……这些都是反省的表现。
弃抱怨之声,发反省之问,要求我们把抱怨化为实干,化为自己的动力。
2021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满分作文
2021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满分作文202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报告(上海)上海卷题目写作题目(70分)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上海市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一、议论类文体一类卷(63~70分)总体标准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补充细则一类上(68~70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文采优美的。
2.能从材料中引发深刻的道理并富有说服力,语言朴实无华而有一定功力的。
3.在立意、构思、文体应用等某一方面有创新的。
4.思考角度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
一类中(65~67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1.能从材料中引出有深度的道理,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2.在立意、思考角度、结构、文体某一方面有创新,但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一类下(63~64分):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能从题意中引出有意义的道理,角度比较独特,但在结构或语言等方面略有不足的。
二类卷(52~62分)总体标准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补充细则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者: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
二类中(55~58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
二类下(52~54分):基本符合总体标准。
三类卷(40~51分)总体标准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补充细则三类上(48~51分):符合总体标准。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202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评价他人的生活【题目】写作(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及点评: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
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想要写好这篇作文,立意的深度是关键,除了表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外,仍需要反思和方法,这和上海老师们一贯训练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一脉相承。
从材料特点来看,材料立足于社会现象,是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思考。
详细分析材料中的命题逻辑,其实不难发现,材料中已经隐含了很多可以写作的要点。
第一,在开头就提到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这是一则非常“接地气儿”的材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上海高考作文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哲人说、著名影视文学作品说等等,很少立足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分析。
第二,接下来的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评价他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看到,一个是人们的评价越来越常见,那这样的两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同学可以把它分成如上两个层面分析,则更加能够增强这篇作文的层次感。
第三,说影响,材料中只是说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具体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没有说,这就给同学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写作空间,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辨性。
最后,再给这个材料冠上“任务驱动”的帽子,体现了高考命题人对全国高考的关注和借鉴,同时,让这则作文更像是一个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写作的角度。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其实,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有一定的“先兆”的,先是去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针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打电话”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设置了“任务驱动”,再是近两年上海的模考题中流露的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20xx年静安区一模、20xx年浦东新区一模、20xx年杨浦区二模等。
上海卷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题】1、材料分析: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
所谓“时间的沉淀”,说明不是短时间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所谓“事物的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或者是事物的正面意义,或者是事物的反面教训。
譬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生前的画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红色葡萄园》是他生前卖出的唯一的一幅画。
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有人评价“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种评价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了。
再如布鲁诺这位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还有一些先锋派艺术作品,可能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当时的禁锢,对于其蕴含的价值,由于人们当时不具备宽广的视野,所以,其本质很难在当时被认识和发掘出来。
再比如文革,我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有了“文革”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共识。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盘否定,而仅仅是部分否定。
这与“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2017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上海卷)的非此即彼式是不一样,这更体现了一种宽松和包容。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26.依照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可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从2021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而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
例如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那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
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可是观点偏向十分清楚明了,让同窗们在落笔之前无穷拓展试探的角度。
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可是题目内容愈来愈科学,仍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表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表现了哲学的思辩性。
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无表现出转变呢?周教师以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能够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第一是将常规的各类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现在年的材料中,关于“坚硬”、“柔软”的分析能够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能够和社会现象、现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如此就能够够把那个材料写“活”,表现作文的思想性。
第二是观点偏向更清楚,本那么材料明确提出了咱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因此进程和方式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
如此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较于前几年就加倍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1.材料本身的重点文句及关键信息: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
那个地址,周教师要提示同窗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轻忽,造就和谐的自我并非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能够够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满分优秀例文及审题立意点评.doc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满分优秀范文及审题立意点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满分优秀范文及审题立意点评曾参与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评论”,二是“他人”,但是要写好还是有难度。
看近几年的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一个特点是“论”的色彩比较强。
”杨扬认为考题也体现了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发表意见。
不过杨扬认为,如能给考生多一些选择更好。
“个人觉得应该出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本身对‘评价’一事不感兴趣,就会有些为难。
如果是我们高校出题,一般会出两个题目,让考生有选择余地。
”上海市中国中学的语文老师、书评人陈嫣婧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首先是材料贴合生活,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
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其次,这个题目虽然“接地气”,但切入点和提升力却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此外上海这题其实出得很海派,什么是海派呢?就是尊重世俗生活,尊重个体的存在和人的矛盾,这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琐碎,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深刻。
”陈嫣婧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题目:“我们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如果很积极地评价,会不会有左右他人生活的嫌疑?然而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又会不会将自己孤立到公共生活之外?其次,要怎么评价?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们点赞,那么这算不算评价,这种评价有意义吗?反过来,如果你到处吐槽甚至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随意指摘,那么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一个修养缺失的问题;从群体角度出发,这是对他者私人生活空间的强行侵犯,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尺度,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尺度,能使人在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与范文
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与范文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本题属于思辨类题目,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问题,引导考生去思考与回答,符合“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
审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被认识”,同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思考。
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可以进行思辨的,并不是非此即彼。
解题:材料提出的问题是:事物的价值是否只有经过时间沉淀之后才能被认识?这个题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确有些事物要许多年后才被人发现其价值,但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也有在当下就能脱颖而出的事物,不需要多少时间的沉淀就能被发现其价值。
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同意或反对,亦或分开讨论,兼容并包,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立意:1、同意需要时间的沉淀——有价值的事物具有时代超前性;2、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必等到多年以后;3、不可一概而论,事物价值是否被发现,是事物本身与时代结合的。
琢为璞玉,伺时而出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
乍一听,不无道理。
这句话强调了时间对价值的淘洗,我们也常能感受到让子弹再飞一会的睿智。
然而,是否一切事物的价值都需要时间的历练呢?也不尽然。
天地本无区分,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价值的存在。
以人之眼光,石块亦能琢为璞玉,璞玉能得青眼,也需伺时而出。
不得不承认,若要追求事物恒久的价值,就得承受不被赏识的风险。
价值之所以恒久,正因其卓然的超前性,而超前的,往往难以为当时人所理解。
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作,在那追求绮丽辞藻的时代,极少为人欣赏,而如今陶渊明被奉为魏晋南北朝最伟大的诗人,乃是几百年后,宋朝文人极力推举的结果。
苏轼对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赞誉,终于在几朝更迭之后,实至名归。
2021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10篇)
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精选10篇)上海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篇1生活中的我们,心中总有一个疑问——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或是事业上的,或是学习上的。
那么,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有的人会说:成功就是意味着在某方面成功了,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所以成功很重要;也或许有的人会说:只有你成功了,才会获得更多的掌声与喝彩,所以成功很重要;再或许有的人会说:只有你成功了,才会有更多有权有势的朋友,往后的路就不愁无知己了,所以成功很重要……可是我想说,难道你们看到的成功就只是一个结果吗?就只是一个包含着金钱与利益关系的结果吗?有的人努力了,可并没有成功,但在探索成功的路上,他们会收获很多经验与教训,这比成功后获得的掌声与喝彩更重要。
那么,过程与结果,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我们在学习中,总要去解一些数学题,每次做题前,老师都会再三叮嘱同学,要认真做,把过程写好,同学们总会很干脆地异口同声地说好!可是等到做题时,总会把之前答应老师的事忘掉,看着这些题目很难就不愿去做,然后脑子里就会转过很多个坏想法,比如说,抄别的同学的作业,抄就抄吧,还不把过程写全,就只写个结果,然后就匆匆忙忙地交给老师了。
我想问这些同学:你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就只为了写个结果?就只是为了欺骗自己?事实证明,到头来,你们什么也没得到,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换个角度想想,如若这些同学看到了这些难题,就想一个一个地把它们消灭掉,只要你想解决掉这些难题,就一定会成功的。
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有懊悔,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把知识学扎实;有想法,脑子里会浮现出许多许多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有经验,在解难题的每一个步骤上都会让你收获很多经验与之前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还有喜悦,通过自己的冥思苦想,终于解出了这道题,没有比此刻更高兴的了……不用多说什么,我们已经看出,有过程与无过程的差别有多大。
我们已经九年级了,九年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将要收好自己的玩心,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拼搏,去迎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评析:在思辨中突出哲理思考
2021届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评析:在思辨中突出哲理思考真题回放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评析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对以往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延续——在思辨中突出一定的哲理思考,题目的表述也延续了一直以来的简洁、直接的风格。
回顾过去十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大致可以看到这几个阶段的变化和继承。
一是,从2011年到2015年。
这一阶段基本保持了“二元”式命题。
如“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舍弃的微光”和“(拾取的)微光”、“重要的”和“更重要的”、“自由的”和“不自由的”、“坚硬的”和“柔软的”等。
这些题目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二元”思辨的内容。
二是,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次命题的2017年到2020年。
这一阶段是在继承中有新变化,没有了明显的“二元”对立,但也常给出两种观点来让考生判断。
2017年的“预测”、2018年的“被需要”、2020年的“转折”均是如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以往的“二元”命题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2019年的“中国味”在命题上形式上略有变化,但是却和2017、2018、2020年的题目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哲理意味,这种在题目中呈现哲理的方式又和以往的“二元”式题目内核相通。
三是,在这十年的题目中,有个比较特别的题目,就是2016年“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类作文,虽然上海的高考作文一直关注生活,强调从生活中来,但这次却是将作文“显著”地拉进“生活”里,突出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思考。
总结起来,这十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强调的是来自生活,在思辨中突出一定的哲理思考,而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这种特点。
从命题形式上看,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类似于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也和2020年的作文题基本一致。
(2020年的作文题可以改成: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也有人认为并非如此。
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1赞扬与责骂的差别在哪儿?对于小明来说,是一百分与九十八分间的毫厘。
对于小亮来说,是及格与不及格间的跨越。
看似的差别待遇毫无道理,仔细思索却能悟出其间的合理。
如他人言、人生来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自的个体,有着其属于自身的优劣与价值,生而如此,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单薄的规矩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是,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会对于每个人,应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既不能缺少轰隆雷鸣的马达,也不能松懈默默无名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可能对于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无无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尽其所能的结果,若是我们只是用统的标杆来评价不一样的人,那世间将会埋没多少奇能与怪材!是的,我们社会需要差别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书画只求神形俱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铺写精致,《我在故官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由此观之,作为肩负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拼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莘莘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而我,愿养我浩然之气,展我独特风采!“差别待遇”不差别!【点评】内容得分:__层次分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202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
202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点评202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音乐的中国味”聆听了相同国家的音乐,碰触了相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有意识地回去找寻“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上海中考作文题目评测越是深入人心的,越是尊重生命的,才真正能成为世界性的。
对生命的尊重,对美的热爱,从某个具体民族或国家的音乐艺术出发,超越了本民族,超越了本国家,而具有了普遍性。
高考作文命题相似苏州园林,就可以弯弯曲曲,曲曲折折,又必须微言大义,的确不好写下。
文学创作本来必须就是很温柔,非常大气,很开心的,青少年文学创作本来必须就是想象力爆棚,创造力蓬勃的,就可以在以想象力、创造力为核心的二十一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提高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一个提醒。
对于一名普通青少年来说,他们高中三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刷题、补习、熬夜中度过的,没有一定时间的听音乐积累,没有一定的机会去剧院倾听现场演出,音乐感受有时是缺乏的。
“聆听相同的音乐”、“对中国味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样的命题,看著典雅,似乎存有阐释空间,但对于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存有难度的。
我坚信,一名教授、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五六十岁,功成名就,的确存有能力、存有时间倾听古典音乐,倾听各国音乐,但是,孩子们就可以在上下学的较长时间时间,纳着耳机倾听手机里音乐软件的音乐,娱乐一下,还不全然就是“观赏”,更谈不上“深刻的体会”,就可以就是有些个人体会。
建议可以给学生更多碰触音乐“中国味”的机会,培育他们更为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27众多名师点评2021上海高考作文
众多名师点评2021上海高考作文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题目: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01、这是近几年最有趣的好题目,鼓励思维拓展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近几年最有趣的一个命题,相比全国卷来说,真是一个好题目。
在“时间”与“价值”上做文章,从立意来说很扎实,也给考生留出思考和拓展的空间,并且,在思维限定上,给出两种可能的指向。
这是对考生很友好的了,要点赞。
命题者给出了两种可能,在思路上也没有特别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是一种思维拓展的鼓励。
因此,学生起码可以做两种不同的选择,还不用担心”偏题“或”离题“。
你不需要用”生僻晦涩“的典故,也不用”炫技“,只要原原本本地、真情实感、准确自然地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可以奠定了写作的基本面。
选择上,一种是“时间”沉淀“价值”;另一种是如何认识价值。
第一种,一般人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认识某一种事物的真正价值。
这是传统价值观,比较容易写,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难以得高分。
如果缺乏独特的思考,就流于平庸了。
那么进一步思考: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价值的。
有些无价值的东西,无论怎么沉淀,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一瓶好酒,越陈越香;如果是一根香蕉呢,放两天就不新鲜了。
这样就到了第二点,如果一个人具有过人的判断力,有过人的智慧,超前的思维,他很可能会一眼就洞彻事物本质,即便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也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要拥有这种即时的精准判断能力,就要经过有效的深阅读积累,养成批判性思维,拥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视角,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更好地对一个即时发生、或短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判断。
真正的智者都会汲取前人的智慧,并“以史为鉴”,获得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人类社会逻辑的深刻认识,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眼识破某些虚假的事物,也能更快更好地洞悉真相。
[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
[高考作文]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2021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温柔与倔强【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满分作文】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有感伤,有温柔有倔强。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当代,风情万种的林黛玉本就难以生存,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才可以独当一面。
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竞争不断压力不减,你不坚强,脆弱根本没人管。
受了委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顺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会有人宠你照顾你,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会有人给你半分怜悯半分同情,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与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人们承受的极限,前段时间往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明日醒来世界依然车水马龙。
没人管你背后的辛酸与无辜,没人会管你内心的.挣扎与无助。
在此种境地,你不坚强,脆弱给谁看?哭几声是不是一起哦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不可能,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们的存在,才日益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一个人坚强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机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索然无味,寡淡的几乎将人逼疯。
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承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的手拉着手上学,还会不自觉的露出欣慰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温柔着,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掩盖。
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只是枯燥无聊,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童话存在的。
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带点评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两篇写人浙江考生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
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
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
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
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
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
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
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
我怀念故乡的老屋。
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
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
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
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
”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评析:从立意来看,本文并未见突出之处,无非是认为在认识事物、自身与社会时,应对同类事物做出对比、比较,更全面地看待事物,进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有意识地找到真正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前行。
不过,本文胜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展示的思维深度、丰富的学养以及具体事例分析的精到。
如在路描述“只碍于对眼前事物的探究”这一认知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时,借用心理学的“光学效应”概念,分析人们认识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偏见。
再如从个人角度论证“学会在不同事物或视角的对比中看待事物”的价值意义时,引用荣格的“向内看是清醒者”,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围绕一点深入分析思考的纵深意识。
文章中运用的事例、名言体现出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具体分析过程叙议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分析:本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从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角度看待认识问题。
立足当下,针对全球化的当下,人们接触外来事物后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现象,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看法。
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力。
有别于一般考生聚焦认知过程,本文更多聚焦接触多元事物的目的所在。
把肯定自我(民族)价值作为接触外物的前提。
体现了立意的独特性与深刻。
行文过程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详略安排与内容表达相得益彰,开篇引用言论,贴切凝练地表达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材料蕴含的认知道理,可谓惜墨如金。
而一转入对现实的批判,则浓墨重彩,先是分析接触多元事物的原则,进而分析其前提,并进一步推延至中国人的窗,关注时事。
另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也体现出成熟老练的一面。
★例文2: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林徽因曾在《窗子意外》一文中指出,自我是一扇窗口,窗外是不同风格的生活与文化。
有人说,在倾听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他才深刻地了解了音乐的“中国味”。
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我们所看见的自我与事物,不过是世界的投影。
由此,接触多元文化、不同事物,有利于我们在“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明了自身特点,进而发展提高自我,扬长避短,厘清自身投影的“轮廓”。
诚然,在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愈发能接触到多样化的事物。
互联网的接通,更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听到异域音调。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等偏激说法。
难道,接触多元文化,就意味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吗?并不!接触多元事物,并部意味着全盘接受外来物,将自己的文化弃之不顾。
须知,凡事皆有优劣两面,倘若全盘接受,恐怕我们就沦为了《拿来主义》中,连烟枪太太也不愿放下的“混蛋”了。
如臭油烂酱悉贮其中,我们又何谈发展寻找自己的文化内涵?又何谈寻找“中国味”?因此,接触多元事物并为之己用的前提,定是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基础上的。
我们是一扇窗口,唯有将那窗子用铁、用金一般的自信加固,我们才不致于被窗外的千山万水、多元文化吹破了自己的窗,以致流离失所。
当今国人吹捧潮牌,出现哄抢的画面,不正是因为它们不知何为个性,以致盲目追求潮流吗?相反,包容并济的上海,在接触了东西南北、海内海外的文化后,有意识地寻找出了“上海味儿”。
进一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国人的窗,去接触全世界的文化,以发展自身,是我们都应思考的命题。
“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我们看见了不同国家的国情,因而强化了我们在贸易中的优势。
这,不失为“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的最好例证。
而那些企图闭窗锁门,追求“一家独大”的人,他们只能在阴暗的房间中,闭塞又偏执地,看不清自我长处与短处,如盲人摸象。
守着那扇名为“自我价值”的窗儿,看遍窗外的千山万水,我们才能点亮自己,点亮国家的这幢房屋!★例文3: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
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
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
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
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
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一艘艘帆船乘风之声。
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
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
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
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
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
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微妙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
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
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
而在这大同之世,世间一叶一花皆有其美,故我们对认识事物不再孤立欣赏,我们将其放入整体欣赏,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欣赏方式。
至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刻意追寻,而是以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遇到它,理解它。
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意识赤裸裸地来到一片废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而是重建,是俯瞰全局,是自由发挥。
”对事物的认识亦是如此。
此三境构成封闭的环,唯有美美与共后才能再美其美,就如同广博中方能精专。
故认识事物有三境。
现如今大同之世下,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方有和谐之声。
分析:文章立意不俗,精准把握题意,立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认识事物”,视角独特,思考认识事物的三种境界,体现了思维的活跃度与个性化。
全文围绕三个境界逐一展开,看似形式单一,实则文脉连贯,思维缜密。
对“各识其识,各美其美”“识人之识,美人之美”“知知与共,美美与共”三者之间的差异把握准确,同时,内在的推进性、逻辑关联均有清晰呈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文意畅达。
可谓化“呆板”为神奇,体现了考生的高度自信。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材料中认识事物的方式的分析略显不足,尤其是第三境部分未能充分挖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
与前两部分之间均衡用力,未能再进一层,再深一层。
不过,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短时间内构思立意,以别于多数考生的形式呈现个人理解,实属难能可贵。
★例文4:差异铸就独特人们常说:“听从你心,无问东西”,并奉此为箴言来强调保持自我的独立思考、独特性之重要。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对所有的与己相异的“不同”置之不理呢?当然不是。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有人如是说。
诚如斯言,尽管我们总是不断地强调自我的独特性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哲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叹息“独立思考丧矣”,我们不能不肯定的是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铸就了我们自我本身的独特性。
因此,在我看来,对他人,甚至他见差异的尊重才是塑造、寻找我们自身独特之处的根本。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的是,“不同”并非是对万物独特性的剥夺,差异也不会使我们湮灭于不同的声音之中失去自我,而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更好地寻找自身的“中国味”的根本。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一面举着“呼唤独特自我”之旗,一面却往往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面因平庸自我而愤世嫉俗,一面却安于现状,对他人的规劝听而不闻。
如此便是西西弗斯般周而复始又心安理得地成为了蒋方舟笔下的“陀螺青年”真的是我们自我独特性的彰显吗?抑或是因天生平庸而抹灭了其自我特色,小姐了差异性,而甘于成为一个个“单向度的人”吗?事实上,比起呼唤独立思考,过度对独特性的强调,我们所忽视的是对于差异性本身缺乏思考而导致的固有偏见。
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不仅仅运用于对外物的认识上,更可以映射到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上,有时候,听从他人的声音,进而求同存异,能够使我们更深刻、更明确地了解自我的独特。
这时,差异变成了铸就独特自我的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