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舞蹈史知识点总结古代舞蹈中国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古代,舞蹈被视为重要的礼仪和文化活动,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宗教、宫廷和民间仪式中。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舞蹈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表现出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氛围。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舞蹈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和婚礼活动,展现出活泼和欢快的特点。
在这段时期,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多样化,有舞龙、舞狮、舞鹰等各种形式。
宫廷舞蹈在唐宋时期,宫廷舞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在宫廷舞蹈中,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饰,配以精美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表演出华丽繁复的舞蹈动作。
在这个时期,宫廷舞蹈成为了贵族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礼仪。
同时,宫廷舞蹈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舞蹈元素,展现出了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民间舞蹈与宫廷舞蹈相对应的是民间舞蹈,也被称为民间舞。
民间舞蹈的风格更加朴实和自然,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民间舞蹈传统,如广场舞、古典舞、民族舞等。
这些舞蹈中,既有着简单明快的舞蹈动作,也有着深沉悲喜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主题。
现代舞蹈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中国舞蹈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现代舞蹈成为了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舞蹈以其创新和个性化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也推动了中国舞蹈向世界舞台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舞蹈还受到了西方现代舞蹈的影响,如爵士舞、芭蕾舞等,这些舞蹈元素也被融合到了中国的舞蹈形式中。
总结中国舞蹈历史悠久,形式繁多,风格多样。
从古代的宫廷舞蹈到现代的现代舞蹈,中国舞蹈一直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中国舞蹈受到了宗教、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貌。
同时,中国舞蹈也在不断与世界舞蹈艺术交流和融合,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随着中国舞蹈的不断发展,它将继续在世界舞蹈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舞蹈史考试题整理
两宋舞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
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科技发展具有世界意义,贸易发达,行会组织普遍。
3、两宋统治阶级比较重视乐舞,宴享、娱乐、朝会大典、招待使节都有乐舞。
教坊中有很多有才华的舞蹈家如雷中庆、菊夫人等。
4、宫廷队舞有所发展并日趋完整。
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表现人物故事的歌舞。
5、民间舞如异峰突起,舞史出现新的局面。
勾栏、瓦舍的出现,民间艺人有了固定演出场所。
行会间组成的舞队互相竞赛,促进了舞蹈的发展。
市民力量的壮大,增强了对文娱生活的要求。
时代和习俗的变迁,对高度规范和严密完整的舞蹈兴趣淡漠,审美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生动活泼的民间舞队倍受青睐。
6、文人士大夫的歌舞仍然盛行不衰,文学方面词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曲与舞蹈结合比唐诗更加自由。
7、宋代故事歌舞具有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丰富的内容,逐渐形成歌、舞、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8、舞谱是宋代对舞史的新贡献:(1)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舞谱(2)德寿宫舞谱9、两宋与高丽音乐、舞蹈交流频繁活跃。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汉代是舞蹈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时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都比先秦的有所提高1、‘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候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百戏等,实际上汉代百戏一直十分兴盛,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只是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于外极少数民族的艺人相继来到中原,他们的表演既丰富了百戏的内容,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中原艺人的创新,于是百戏更加盛行,表演规模更加宏大,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还以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汉王朝表演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2、女乐的舞蹈活动。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第一章原始舞蹈一、崖画舞蹈1、图腾舞蹈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二、部落舞蹈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
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
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1、黄帝的乐舞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
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
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
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
《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中、外舞蹈史复习所有综合(含精彩试题)
中、外舞蹈史复习所有综合(含精彩试题)成人高等教育舞蹈学专业《中外舞蹈史》课程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根据本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中外舞蹈史》课程的考试是为了综合考查考生对中外舞蹈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脉络的综合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例题(一)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开卷、笔试。
(二)考试例题一、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原始舞蹈的种类有哪些?原始舞蹈的功能是什么?2、中国舞蹈的发展有哪些规律?3、西欧舞蹈的发展有哪些规律?三、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什么是现代舞?谈谈你对中国现代舞发展状况的认识。
Ⅲ参考教材1、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人民,2004年9月版。
2、朱立人著《西方芭蕾史纲》,音乐,2001年版。
3、欧建平著《外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高等教育,2008年1月版。
Ⅳ考试要点中国舞蹈史部分(一)总概1、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八大时期2、中国古代舞蹈史五大高潮期(二)史前(原始时期)1、舞蹈的起源2、原始舞蹈的种类3、原始舞蹈的功能4、原始舞蹈的特征(三)夏商1、帝王纪功舞蹈1.1 夏禹的乐舞《大夏》1.2 商汤的乐舞《大濩》2、表演娱乐舞蹈(舞蹈步入表演艺术领域)2.1 夏启的乐舞2.2 夏桀的乐舞2.3 商纣的乐舞3、巫术祭祀舞蹈(祭祀舞的发展及甲骨文中有关记录) 3.1 巫、巫舞及民间歌舞活动3.2 甲骨文中的祭祀舞蹈(四)周代1、雅乐舞蹈1.1 西周“制礼作乐”1.2 《六代舞》1.3 《六小舞》1.4 乐舞机构与乐舞教育2、民俗舞蹈2.1东周“礼崩乐坏”2.2 民间舞的兴盛(南方的民歌民舞、北方的民歌民舞)3、表演性舞蹈3.1 表演性舞蹈艺术的发展3.2 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五)汉代1、舞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1.1 “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1.2 女乐的舞蹈活动1.3 礼节性舞与即兴起舞1.4 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1.5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2、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2.1 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2.2 群舞的编排2.3 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2.4 著名舞人及其艺术成就2.5 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六)三国、两晋、南北朝1、《清商乐》的发展与演变2、“以舞相属”与即兴起舞3、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及其深刻影响4、舞蹈的审美特征(七)隋唐、五代1、舞蹈活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2.1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2.2 坐部伎、立部伎2.3软舞、健舞2.4歌舞大曲、歌舞戏2.5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八)宋元、明清1、为什么说宋代是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2、元代舞蹈发展的概况2、明清戏曲舞蹈的特征。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
我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第一章原始舞蹈一、崖画舞蹈1、图腾舞蹈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二、部落舞蹈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
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
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1、黄帝的乐舞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
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
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
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
《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1、强烈的功利目的2、澎湃的生命激情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
《中国舞蹈通史》复习题含完整答案
《中国舞蹈通史》复习题(含完整答案)一、填空题: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三海经》中。
2《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
3.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先祖。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角觝戏,是表演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
《东海黄公》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小猪漫步。
7. 曹魏时代时代,长安、洛阳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铜雀伎”。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农乐舞”即今朝鲜乐舞,《软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剑器舞》。
11.宋代常用吸收和发扬的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周璇。
14.《尚书.益稷》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扶犁》。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5000年。
17.巫舞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六代舞》。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百戏》、《盘鼓舞》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健舞”和“软舞”。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白翎雀》,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
另有一双人歌舞名《昂鸾缩鹤舞》,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戴爱莲。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着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着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
中国舞蹈史复习资料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
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
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⑴歌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⑵宋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
散序-中序-破。
⑶宋代队舞具有综合性⑷宋代队舞具有理趣化⑸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
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
⑹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巫舞:是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
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 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大韶》舜的乐舞《大韶》乃古代的一个著名乐舞,简称《韶》。
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
孔子对大韶推崇备至,评价它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作品。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
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
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
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
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
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
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人员较少精巧典雅温馨致雅“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周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代表作品是六代舞和六小舞。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文舞、武舞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各类民间舞蹈十分兴盛,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楚舞,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盘鼓舞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软舞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歌舞大曲故事情节的歌舞戏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继承了前代传统舞蹈、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蹈名称的乐舞和唐代新作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性自娱型歌舞的统称均为“踏歌”。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霓裳羽衣》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瓦舍、勾栏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1、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杂剧,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朱载堉,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中、外舞蹈史复习所有综合(含精彩试题)
中、外舞蹈史复习所有综合(含精彩试题)成人高等教育舞蹈学专业《中外舞蹈史》课程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根据本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中外舞蹈史》课程的考试是为了综合考查考生对中外舞蹈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脉络的综合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例题(一)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开卷、笔试。
(二)考试例题一、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原始舞蹈的种类有哪些?原始舞蹈的功能是什么?2、中国舞蹈的发展有哪些规律?3、西欧舞蹈的发展有哪些规律?三、论述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什么是现代舞?谈谈你对中国现代舞发展状况的认识。
Ⅲ参考教材1、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人民,2004年9月版。
2、朱立人著《西方芭蕾史纲》,音乐,2001年版。
3、欧建平著《外国舞蹈史及作品赏析》,高等教育,2008年1月版。
Ⅳ考试要点中国舞蹈史部分(一)总概1、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八大时期2、中国古代舞蹈史五大高潮期(二)史前(原始时期)1、舞蹈的起源2、原始舞蹈的种类3、原始舞蹈的功能4、原始舞蹈的特征(三)夏商1、帝王纪功舞蹈1.1 夏禹的乐舞《大夏》1.2 商汤的乐舞《大濩》2、表演娱乐舞蹈(舞蹈步入表演艺术领域)2.1 夏启的乐舞2.2 夏桀的乐舞2.3 商纣的乐舞3、巫术祭祀舞蹈(祭祀舞的发展及甲骨文中有关记录) 3.1 巫、巫舞及民间歌舞活动3.2 甲骨文中的祭祀舞蹈(四)周代1、雅乐舞蹈1.1 西周“制礼作乐”1.2 《六代舞》1.3 《六小舞》1.4 乐舞机构与乐舞教育2、民俗舞蹈2.1东周“礼崩乐坏”2.2 民间舞的兴盛(南方的民歌民舞、北方的民歌民舞)3、表演性舞蹈3.1 表演性舞蹈艺术的发展3.2 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五)汉代1、舞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1.1 “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1.2 女乐的舞蹈活动1.3 礼节性舞与即兴起舞1.4 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1.5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2、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2.1 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2.2 群舞的编排2.3 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2.4 著名舞人及其艺术成就2.5 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六)三国、两晋、南北朝1、《清商乐》的发展与演变2、“以舞相属”与即兴起舞3、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及其深刻影响4、舞蹈的审美特征(七)隋唐、五代1、舞蹈活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2.1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2.2 坐部伎、立部伎2.3软舞、健舞2.4歌舞大曲、歌舞戏2.5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八)宋元、明清1、为什么说宋代是古代舞蹈发展的转折点2、元代舞蹈发展的概况2、明清戏曲舞蹈的特征。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中国舞蹈发展史》的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整理相关知识。
一、古代舞蹈(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7世纪)在古代,中国舞蹈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宫廷娱乐等场合。
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礼乐舞》和《汉舞》。
1. 礼乐舞礼乐舞又称为宫廷舞,是古代宫廷的一种正式舞蹈形式。
其特点是动作庄重、舞姿优美、举止端庄。
《礼记》中有关礼乐舞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舞蹈与礼仪的紧密联系。
2. 汉舞汉舞是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汉朝时期,汉舞达到了相对繁荣的时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
汉舞的特点是动作舒展、舞姿自然,并且注重情感的表达。
二、民间舞蹈(公元7世纪-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舞蹈逐渐从宫廷中走向民间,成为群众喜爱的艺术表达形式。
民间舞蹈继承了古代舞蹈的元素,且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民族特色。
1. 江南水乡舞江南水乡舞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之一。
它以描绘江南地区的生活为主题,通过动态的舞蹈形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丝绸之路舞蹈丝绸之路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瑰宝,表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族人民的风情和文化交流。
这些舞蹈以流畅的肢体语言和精妙的编排,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三、近现代舞蹈(20世纪初至今)近现代舞蹈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中西融合”的过程。
这个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舞蹈家和作品,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郭小云和中国芭蕾舞团郭小云是中国芭蕾舞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带领着中国芭蕾舞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芭蕾舞团的作品《红色娘子军》和《红色娘子军二幕》等经典作品,成功地将中国文化和芭蕾舞相结合。
2. 舞剧《千馀村》舞剧《千馀村》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
这部舞剧通过表演舞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和关注。
中国舞蹈史复习资料2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
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
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⑴歌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⑵宋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
散序-中序-破。
⑶宋代队舞具有综合性⑷宋代队舞具有理趣化⑸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
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
⑹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巫舞:是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
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 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大韶》舜的乐舞《大韶》乃古代的一个著名乐舞,简称《韶》。
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
孔子对大韶推崇备至,评价它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作品。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天竺乐 即古印度的乐舞。
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
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
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
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
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
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百戏”有时也叫“角抵”、 “大角抵”、 “角抵奇戏”汉代百戏舞蹈按特征分为:巾袖、道具、情节、舞像汉代百戏的特点:1、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和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中国舞蹈历史知识总汇
中国舞蹈历史知识总汇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舞蹈的历史大事记以及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带您一起探索中国舞蹈的博大精深。
一、舞蹈起源与古代舞蹈中国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最早的舞蹈形式主要是祭祀舞和宗教舞。
古代舞蹈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的特征。
1. 仰韶文化舞蹈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支重要分支,其舞蹈形式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陶器上的舞蹈图案中找到仰韶文化舞蹈的痕迹。
2. 周代礼仪舞蹈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礼仪舞蹈在周代占据了重要地位。
《周礼》记载了多种舞蹈形式,展现了当时以礼仪舞蹈为主导的社会风貌。
3. 唐代舞蹈唐代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舞蹈在宫廷和民间都得到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著名的《大唐芙蓉园》、《广陵散》等舞蹈作品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二、戏曲舞蹈的兴起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戏曲演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表演相结合,共同传达戏曲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1. 京剧舞蹈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舞蹈形式独具特色。
京剧舞蹈以手势、身段、脚步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2. 黄梅戏舞蹈黄梅戏是中国湖北地区的著名戏曲剧种,其舞蹈形式充满了地方特色。
黄梅戏舞蹈以柔美的身姿、灵巧的手势和流畅的动作为特点,常常融入民间舞蹈元素。
三、现代舞蹈的崛起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舞蹈注重个体表达和情感传达,更加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
1.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的舞蹈形式,以舞者的柔美和身体的协调性为特点。
中国古典舞借鉴了古代宫廷舞以及西方芭蕾舞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现代舞现代舞作为一种较为自由和个性化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者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现代舞以身体的力量、节奏和情感为基础,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
这种表演形式的出现标志着部分舞蹈以表现人物和情节为目标的模式开始形成。
与汉代的“百戏”相比,他们更具备戏剧成分,可以说是后世戏曲艺术的雏形。
3、舞谱: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已经出现了类似今天“场记图”式的舞图,用以记录某些表演性舞蹈,这种舞蹈记录图就被称为“舞谱”。
从史料记载看,唐代记录表演性舞蹈的舞谱,应该包括舞曲(曲谱)、舞图(图谱)与文字(字谱)三个部分。
其中,文字说明除了舞图和舞蹈动作术语(按动作顺序变化而绘制)以外,还会有关于音乐、舞蹈如何“合成”的提示。
4、“瓦舍”、“勾栏”宋代城市出现的、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固定场所,也称为“瓦子”或“游棚”,民间舞蹈活动一般都在这类地方或广场中举行。
它们的建立对维持艺人生活、传授和提高技艺,以及艺人之间相互学习、切磋、竞争,促使各种表演艺术门类相互吸收融合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5、裕容龄裕容龄(1882--1973年)是清代末年出生在天津的清宫廷舞蹈家。
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曾亲自向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过舞蹈的中国人。
曾亲自创作和表演了许多有传统特色的中国民族舞蹈,在舞蹈作为独立表演艺术已逐渐衰落的清代,对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列举题1、原始舞蹈的特质:群体性、自发性、自娱性、功利性、实用性、模拟性2、汉代著名的“四舞”:《巾舞》、《拂舞》、《鞞舞》、《铎舞》3、汉唐著名舞人:戚夫人、李夫人、赵飞燕、王翁须、杨玉环、江采苹、公孙大娘4、唐代“软舞”代表作:《绿腰》、《春莺啭》、《柘枝舞》、《凉州》、《甘州》、《兰陵王》5、《六小舞》包含的六个乐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6、《立部伎》所包含的乐舞:《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四、简答题1、在汉代频繁的“女乐”歌舞活动中乐舞艺人被分成了几个等级?它们分别指的是哪一阶层的女性艺人?答:歌舞作乐是汉代统治阶级奢侈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女乐”歌舞活动十分盛行,导致了多层次多等级乐舞艺人的出现:(1)倡优(女乐):指的是奴隶身份的职业性艺人,其中祖辈搞乐舞的叫做“故倡”。
(2)舞姬:指的是汉代时期家庭妇女中的善舞者,即官宦豪门中的能歌善舞的子女,也有少数是妻妾,他们是属于业余性质的歌舞者。
(3)歌舞者:指的是介于“倡”与“姬”之间的专业舞女,在汉代所占比重较大,不属于奴隶阶级,是专业舞人,出身有别于“倡”,以舞为生,掌握较高的技术技巧。
(4)歌舞教师:指的是专门以训练舞人为谋生手段的专业艺人,这部分艺人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也正是从汉代开始,歌舞教师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职业。
这四个阶层的歌舞艺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得不刻苦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并不断追求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对汉代舞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唐代宫廷设置有哪些舞蹈机构?它们的相关职能分别是什么?答: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不论是宫廷舞蹈、民间舞蹈,还是舞蹈的对外交流都异常繁盛,唐代宫廷舞蹈机构自然十分完备,分别设置有:(1)太乐署(太常寺),专门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受”;(2)鼓吹署,专门掌管“仪仗”和“大傩”之礼;(3)教坊,专门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4)梨园,专门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歌舞。
这是唐玄宗时期,唐玄宗为自己而设立的乐舞机构。
总之,唐代的乐舞机构很庞大,将数以万计的歌舞艺人集中起来,给以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为唐代舞蹈走向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宋代宫廷“队舞”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有哪些?答:虽然宋代宫廷队舞远不如唐代的宫廷乐舞那样气势庞大,但是其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出现了较之前代比较突出的变革:①宋代队舞出现了唱、念、舞结合的综合化趋势,边歌边舞,并且还运用道具。
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具的运用已经不是回归前代手执器具的表演了,而是朝着场景方面发展,如桌子、笔墨和莲花道具等;②队舞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有朗诵致语。
演出时先有致语和念词,后有歌舞奏乐表演,中间有问答,起到衔接节目的作用,兼具礼仪典礼和娱乐欣赏的功能;③队舞中主要演员有分工,如:有负责念口号的“仗子头”、负责指挥表演队伍兼念致语的“竹竿子”、负责引舞和独舞的“花心”等等;④唐代乐舞中经典性的舞蹈被变革在宋代“队舞”新的表演形式之中,讲究服饰华美和场景变化的效果。
如《佳人剪牡丹队》的女伎头饰衣领上都戴有牡丹花,服饰和花色要变化多次,使人眼花缭乱。
这些变革说明了唐代出现的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开始发生性质转变,综合化、情节化是宋代舞蹈发展的趋势。
它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潮流。
4、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怎么样的趋势?答: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的元、明、清三代,其最高统治者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的三个不同民族。
但这三个相连接朝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却是大致相同,一脉相承的:一是各代宫廷宴乐都在极力突出具有本民族色彩的乐舞。
二是民间舞蹈由于与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其活动方式又是业余或半业余性质的。
故从元代到清代的六百余年间,民间舞虽时盛时衰,时倡时禁,但无论政权如何更替,统治者的族属有何不同,人民群众仍顽强地用自己的身体和智慧在继承、发展、变革各民族的舞蹈。
三是在戏曲艺术迅速高度发展的同时,专业戏曲艺人,一手伸向前代传统舞蹈,一手伸向当时的民间舞蹈,去汲取营养,充分运用舞蹈手段为表现人物感情服务,从而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戏曲的欣赏审判价值,从而争取了更多的观众。
五、论述题1、周代乐舞发展所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
周是我国古代舞蹈历史上取得重大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我国舞蹈发展的第一个集大成时期,同时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乐舞方面所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艺术成就:1、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
这套乐舞制度实际上是治国的手段,并以法律的性质将其确定下来,不容违背。
2、西周“制礼作乐”中的代表作品是《六代舞》和《六小舞》,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
雅乐体系从而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
3、从周代开始,“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文舞”、“武舞”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并且其用于何种祭祀活动的任务同时也得到了明确。
这些对于之后中国舞蹈的发展,特别是雅乐体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4、历史上首次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和出现了专门管理乐舞事宜的官员,其最高的官职叫做“大司乐”。
在“大司乐”以下,还有歌唱、舞蹈、器乐以及其他工作人员。
5、乐舞所具备的陶冶情操、教化人的特殊功能被重视,引入到对贵族宫廷子弟的教育当中。
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乐舞教育机构。
6、民间乐舞“俗乐舞”也随之兴起,出现了创编性、表演性舞蹈繁荣的场面。
比如《诗经》中的《国风》、《九歌》等等。
7、首次出现了以舞蹈形象定名的舞蹈(比如:楚腰)和舞人(比如:旋娟、提谟)的名字。
8、“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儒家乐舞理论影响深远,波及接下来的两千多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9、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楚舞。
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轻盈、飘逸、柔曼的审美意识造就了袅袅长袖、纤纤细腰、舞姿变化莫测的审美特征(女)。
情绪激昂、激烈,甚至带有一种悲壮色彩的乐舞,即为另一种形式的“楚声”,代表作《结风》、《激楚》(男)。
10、歌舞活动及歌舞艺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是该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朱载堉的舞论及历史成就。
朱载堉(1536-1611年)是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
他在乐舞理论方面,除继承儒家学说外,更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乐舞理论。
首先将舞蹈从传统的“乐”(古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统称)中独立出来,首创“舞学”,重视舞蹈的社会作用及作为美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舞的理解、想象,作了一些拟古舞谱,如《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此记谱法,影响深远,被后人所效法。
(1)朱载堉的舞论朱载堉的舞论主要集中在《律吕精义外篇》卷之九《论舞学不可废》上、下篇,以及他编制的多种拟古舞谱的序跋中,主要观点如下:首先,他认为舞蹈的产生是源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心的刺激感动,人们为了宣泄这种感动之情,于是产生了舞蹈。
其次,舞蹈既源于生活,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及风格。
第三,重视乐舞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教化作用。
说明了舞蹈对人体本身的重要作用;希望乐舞在巩固封建秩序中起到它们应起的作用。
第四,在音乐与舞蹈关系上发表了颇具说服力的见解。
他没有沿用前代以“乐”代“舞”的笼统的提法,不仅辩证地论述了舞与乐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还充分地肯定了乐与舞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与相互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