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走西口》赏析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走西口》是一首民歌,讲述了一个女孩儿离开大山,走向了自由和幸福的故事。

这首歌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女性主义的思想,但是它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却具有一定的女性主义色彩。

首先,歌曲中的女主角具有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她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和艰辛,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勇敢地向前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这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符合女性主义的价值观。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不应该受制于传统的男女角色分工和性别歧视,应该追求自由和独立,为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而奋斗。

其次,歌曲中的女主角具有勇敢和坚强的品质。

她背井离乡,在路途中遭遇了许多艰辛和危险,但是她并没有退缩,反而坚定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种勇敢和坚强,也是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与男性平起平坐、独立自主的品质,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拥有更加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最后,歌曲中的女主角具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在歌曲的结尾,女主角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也是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应该拥有的个性特质,表明女性应该为自己争取自主的人生。

综上所述,虽然《走西口》没有直接表达女性主义思想,但是其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却具有女性主义的精神和特质。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追求自由和独立、勇敢和坚强、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能力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呈现了女性主义的理念和主张。

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情感分析

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情感分析

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4尾部分表达的歌词也可以让听众明白,通过思念歌声的传达后,情感得到了释然,心里的那份思绪也得到了宽慰。

“玉莲我一十八岁整,刚和太春配成婚,好比是蜜蜂见了一朵花”在这里用花来表现的主人公的美好,以上歌词在字面上,结合了古诗词的归韵手法,运用了叙述为主体的写实手法,并与实际演唱结合明了而又确切地体现出了声乐语言的特色与声乐表演的魅力。

这首作品中的歌词词意便于理解、旋律较为简单,与其他作品中的歌词相对而言更便于理解其故事背景,品味其表达的情感,更值得回味与理解的地方是音乐旋律的抒情含蓄之美,歌曲乐段结合歌词的对仗,以及乐段旋律在歌词中所配合出来的现实主义的歌曲艺术创作风格,歌曲《走西口》高度不只是停留在其作品的属性,就是其歌词旋律,而且还在音乐节奏与复调、音乐结构等方面也是达到了很高的契合度在音乐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

二、歌曲内容的分析与细节的刻画处理《走西口》的歌词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遐想,仿佛让我们置身歌中,简约的言语描绘出丰盈的画面,很巧妙的将依依不舍和相思体现出来,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勾画出分别后生活中的炎凉百态,其中满含的剧情也给予听众无限的联想。

作品完整的故事性表达的情感,也为之后的演绎做出了足够多的铺垫。

记录了山陕地区走西口迁徙活动的同时,也表达了向往爱情渴望幸福是多么单纯而美好愿望。

歌曲《走西口》的音乐结构,在抒情的基础上整体上透露着积极的情感视角,作者也用委婉的音乐语言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细致的描绘出作品的形象与思想内涵。

歌曲《走西口》主要构成是由仅仅五个简单乐句和精炼的音乐素材,整首歌曲风格完全是东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体现,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音乐特点。

整首作品运用了羽调式的创作基调其中角音和羽音相互变换。

因为作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所以作品使用创作手法是小调,从主旋律和和弦走向的配合中可以体现,首尾呼应的小调主音以及主副三和弦的交替行进也是作品的别具风格所在。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民歌《走西口》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曲调简单优美,歌词朴实真挚,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在这首歌中,我们可以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深入剖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在西部地区的生存处境以及其所承担的角色。

民歌《走西口》中呈现了一种坚韧不拔、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歌词中,女主人公长途跋涉、穿越草原、艰苦度日,“十六个月的辛酸,半年去冰半年来冰”的生活状态后,依旧坚守着这片土地,照顾着家人。

这种勇敢坚强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西部地区女性们在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不畏险阻、坚韧不拔的精神。

民歌《走西口》中塑造了一种朴素随和、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

在歌词中,女主人公不仅照顾着丈夫和孩子,还细心呵护着家中的牲畜,勤劳朴实,温柔贤惠。

她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着整个家庭,用自己的善良和默默无闻的付出,构筑着一片家的温馨。

这种朴素随和、温柔贤惠的形象,展现了西部地区女性们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依旧保持着善良和美德。

民歌《走西口》中还体现了一种顽强不屈、勇敢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在歌词中,女主人公无论是面对艰难险阻还是遭遇风霜雨雪,她总是坚定地向前迈进,一路向长。

这种顽强不屈、勇敢追求自由的形象,反映了西部地区女性们独立自主、拼搏向上的生存状态。

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去审视民歌《走西口》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的女性在历经万难、承受生活的磨难的依旧保持着坚强勇敢、温柔贤惠、顽强追求自由的形象。

她们是艰苦环境下的生存者,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撑者,是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的追求者。

她们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特定环境下所具备的强大生存与抗争力量,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女性在西部地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在当今社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的价值和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通过深入挖掘歌曲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也能更好地关注和理解当代女性的成长与进步。

《走西口》--山西民歌赏析

《走西口》--山西民歌赏析

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教学内容: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走西口》背后的历史文化能力目标:能够熟悉《走西口》的优美旋律。

教学重点:欣赏山西民歌,并体会乐曲的风格、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走西口》,了解走西口的历史教学准备:课件、视听材料教学方法:听赏、讲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看过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吗?知道里面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故事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

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今天我们赏析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1、了解走西口的原因、时间、过程、影响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几次比较有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走西口》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纪初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某些历史细节。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走西口”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

山西陕北部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于生活压力,大批百姓不得不离开故土涌入内蒙古谋生。

他们背井离乡、挑战命运、艰苦创业。

其中也不乏心酸悲苦的故事,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

《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赏析文/ 王德振如此令人感觉苦闷的歌曲,我很少听,但是这一首让人不忍心听的民歌,它糅合了多少人的血泪,记录了多少次的依依惜别,刻画了多少个苦难的爱情,埋藏了多少老百姓的苦难。

一直以为走西口就是山西人走出一座面向东南的大门,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富裕的地区总是东南地区,虽然当时的沿海城市还没有那么发达,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地区总是富庶的地方,来这里谋生也是正常,正如今天一样。

可惜我错了,当时所谓的口外是指蒙古地区以及与俄罗斯交接的大片区域,总之与我当初所以为的方向刚好相反,在那里,茫茫大漠,人烟稀少,我很久都没能想通他们为何选择往那个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山西的认识往往容易错误,正如写作《抱愧山西》的余秋雨所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原因之一自然是受到了这首《走西口》的影响,如此悲情的民歌也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种民间歌艺术:凤阳花鼓,而凤阳花鼓的存在价值当初是为了讨饭,可想而知。

同样贫穷的山西人没能想出唱歌讨饭的谋生手段,他们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告别自己的心上人,踏上了茫茫大漠。

山西那片雨水并不充沛的地方,自然也很贫穷,《走西口》也确实从侧面体现了山西贫穷,余秋雨惭愧的原因是这首歌一直给他留有很深的印象,山西人的困苦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后来那些走西口的山西人渐渐发了大财,山西最后甚至成了海内最富。

只是当山西的几条街市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之后,这首《走西口》却还在人们耳边回荡,却并未发现发生的巨大变化。

走西口的时代山西确实很穷,这毋庸置疑,在明清的小农经济模式中,这里没有任何优势,土地并不肥沃,人们在荒山上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起早贪黑的伺候些玉米,那时的农业生产没有化肥,那时更没有什么灌溉,指望着靠天吃饭,这里的雨水资源并不丰富,而这样的地区人口却不少,别说发财,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走西口实在是无奈之举。

碰上大旱之年,走西口都不是为了发财,那太遥远,只要能糊口即可,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孩子不便长途奔波,其他人基本上都走了。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演奏分析《走西口》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创作的一首竹笛协奏曲,由作曲家南维德、魏稼稔和竹笛演奏家李镇三人共同完成。

乐曲最初为竹笛独奏与交响乐团协奏版本,后由王瑞林移植成为竹笛独奏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本。

该曲的演奏形式、音响效果和艺术形式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是极具创造性的,其展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对以后的作品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其独特的文化主题,为“乐队化”的二人台音乐创作的未来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更刺激了作曲家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音乐一经推出,它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海内外广受流传并深受欢迎。

笔者选择从该曲的演奏角度出发点,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以后的演奏学习提供一手资料。

一、竹笛协奏曲《走西口》的创作背景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取材于“二人台”传统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走西口》。

“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剧目主要描述的是一对农民夫妇新婚之时,正遇华北大旱,饥寒交迫,丈夫不得不外出走西口谋生,导致夫妻被迫分离的悲惨情景。

艺术表现形式上采用了“二人台”最具典型的一丑一旦的形式。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以“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唱腔曲调为基本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艺术形式上将一丑一旦转变为竹笛与乐队的对奏,极具“二人台”音乐特色。

全曲由“新婚”“哭别”“相送”和“盼望”四个部分组成,选用D调曲笛、A调梆笛、F调梆笛和降B调低音笛交替演奏,不同色彩的竹笛交替使用使得乐曲极具戏剧性。

下面,本文将分段对该曲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二、《走西口》的演奏及艺术表现1引子乐曲由5小节的引子开始,D调曲笛演奏,以开门见山的形式使乐曲直接进入悲剧性的情绪。

演奏时注意起始句的音头须粗犷有劲,并加以花舌技巧演奏,要注意力度上的把握和速度上的控制,第一拍的附点节奏演奏应时值充分、音色夸张。

第二拍的小二度下滑音需用半孔指法下滑演奏并結合气息的下滑,但要注意音色饱满。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泪蛋蛋流干放歌吼--山西民歌《走西口》歌词赏析
诞生于厚重历史背景下的山西民歌走西口其歌词淳朴平实却蕴含着缠绵动人的情感诉求兼具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直到今天仍然焕发着新的艺术生命力堪称为山西民歌乃至中国民歌中的灿烂瑰宝
中 国- 包头
职 大 学 报
2 0 1 6年 第 6期
泪 蛋蛋 流 干放 歌 吼
— —
山 西 民歌 《 走 西 口》 歌 词 赏析
别图:
琴 版 的乐器 演奏 曲《 走 西 口》 , 都 非 常动 听 , 它 们焕
发 着新 姿 , 又保 留 了原 曲的绵 长韵 味 , 可 见其 非凡 超 群 的艺术 生命 力 。


坚 实厚 重的 时代烙印
山西 民歌《 走 西 口》 诞 生 于承载 了成 千上 万穷
苦 山西人悲惨命 运 的厚重历 史之 中 。 这首先 要从其
音 乐人 改 编再 创 作 的 经典 题 材 。 七 十年 代经 即 由 著 名歌 唱 家朱 逢 博 重 新 改编 唱 红 大 江南 北 : 时至 今 日。 甚 至 出现 了二胡 版 、 手风 琴版 、 钢琴 版 、 马头
山西 民歌《 走西 口》 的主人公 是一对 新婚夫妇 , 为 生活 所迫 , 丈夫 被迫 到 口外谋 生 。 歌 词 淋漓尽 致地 再
中国民歌 中的灿烂瑰 宝。
关 键词 : 《 走 西 口》 ; 山西民歌 ; 歌词 中图分类号 : J 6 4 2 . 2 词】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1 4 4 0 ( 2 0 1 6 ) 0 6 —0 0 7 5 —0 4
盼你 也要 白了头。
词, 柔 美缠绵 的曲调 , 成 为山西 民歌 中广泛传 唱 、 经久
不 衰的 曲 目。
哥哥你走西 口。

走西口的视听语言分析

走西口的视听语言分析

走西口的视听语言分析1、具有形象美感一方面,在唱词的开始处就是男女主人公介绍自己的情况,包括自己的历史还有现实的状况。

在整首曲调中,都出现了和地点、时间等有关的词语,例如“家住太原”、“西口外行”、“秋后”,“船舱”,“大路、小路”,这些词语都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无法割舍的情怀,只有家才是主人公内心的牵挂以及要走西口的动力所在。

女主人公在唱词中对丈夫太春的衣、食、住、行认真叮嘱,在字句之间都能够流露出真挚的关爱之情。

表现出玉莲希望太春能够早日归来,得以全家团聚,这既是一种企盼也是一种痛苦的思念之情。

另一方面,在唱词中又使用了地道的河曲方言,这在前面也阐述过,这些都能够提升语言自身的形象美感,体现出自然淳朴的方言特色,将主人公的真、善、美的形象都体现出来。

2、运用衬字(1)单字衬字单子衬字就是由一个字组成的衬字,例如:“起名我就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上)玉莲”,这里面的“上”就是衬字。

还有“早知道(那)你走西口”里面的“那”也是衬字。

(2)多字衬字多字衬字就是由三个及以上字组成的衬字,例如:“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中的“呀咳咳咳”,以及“倒叫我玉莲喜(呀啊哈喜呀喜)在心”中的“呀啊哈喜呀喜”这些衬字在唱词中间,位置灵活,既提高了唱词的自由度,也有强化感情的作用,使唱词整体显得流畅自然,具有地方特色和名剑风味。

(3)运用叠字叠字,就是把一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例如:“爹爹名叫孙鹏呀(咳咳咳)安”中的“咳咳咳”字就重叠了。

除了叠单个字,也有叠一个词语,例如“起名我就叫(一个一个)孙呀嗨哈孙上玉莲”中的“一个”。

这些叠字,使唱词显得比且奥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也增加了韵律的美感,提升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性。

《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赏析

《走西口》赏析文/ 王德振如此令人感觉苦闷的歌曲,我很少听,但是这一首让人不忍心听的民歌,它糅合了多少人的血泪,记录了多少次的依依惜别,刻画了多少个苦难的爱情,埋藏了多少老百姓的苦难。

一直以为走西口就是山西人走出一座面向东南的大门,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富裕的地区总是东南地区,虽然当时的沿海城市还没有那么发达,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浙地区总是富庶的地方,来这里谋生也是正常,正如今天一样。

可惜我错了,当时所谓的口外是指蒙古地区以及与俄罗斯交接的大片区域,总之与我当初所以为的方向刚好相反,在那里,茫茫大漠,人烟稀少,我很久都没能想通他们为何选择往那个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山西的认识往往容易错误,正如写作《抱愧山西》的余秋雨所说: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原因之一自然是受到了这首《走西口》的影响,如此悲情的民歌也让人想起了另外一种民间歌艺术:凤阳花鼓,而凤阳花鼓的存在价值当初是为了讨饭,可想而知。

同样贫穷的山西人没能想出唱歌讨饭的谋生手段,他们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告别自己的心上人,踏上了茫茫大漠。

山西那片雨水并不充沛的地方,自然也很贫穷,《走西口》也确实从侧面体现了山西贫穷,余秋雨惭愧的原因是这首歌一直给他留有很深的印象,山西人的困苦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不过后来那些走西口的山西人渐渐发了大财,山西最后甚至成了海内最富。

只是当山西的几条街市成为中国的华尔街之后,这首《走西口》却还在人们耳边回荡,却并未发现发生的巨大变化。

走西口的时代山西确实很穷,这毋庸置疑,在明清的小农经济模式中,这里没有任何优势,土地并不肥沃,人们在荒山上开辟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起早贪黑的伺候些玉米,那时的农业生产没有化肥,那时更没有什么灌溉,指望着靠天吃饭,这里的雨水资源并不丰富,而这样的地区人口却不少,别说发财,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走西口实在是无奈之举。

碰上大旱之年,走西口都不是为了发财,那太遥远,只要能糊口即可,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孩子不便长途奔波,其他人基本上都走了。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民歌《走西口》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反映了西北地区的生活和民风民俗。

在歌曲中,描绘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在西北地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走西口》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民族女性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走西口》中,女性形象展现了坚强的性格和毅力。

歌词中描绘的主人公白芨是一个背井离乡的女子,她在原生的大地上孤独地漂泊,但是她并没有被命运的沉重压垮,反而展现出对生活的坚韧和勇敢。

无论是荒漠还是山河,她都能坚定地前行,展现出了女性坚强的生存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在歌曲中,女性形象展现了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和追求。

白芨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子,她追求着心中的美好和理想,不愿受到传统束缚的限制。

她敢于冒险,独自踏上了漫长的旅途,寻找自己的归属和生活的出路。

她用坚定的步伐和执着的信念,向着自由和独立的目标前进,展现了民族女性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追求。

在歌曲中,女性形象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白芨身处异乡,面临着饥寒交迫和艰难困苦,但是她依然对生活保持着热爱和珍惜。

她用勤劳的双手耕种着土地,用倔强的意志面对着苦难和困境,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她渴望美好的生活,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展现了女性对生活的坚守和珍惜。

在歌曲中,女性形象展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执着。

白芨在歌曲中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她渴望有一个真正懂得珍惜和爱护自己的人,愿意与之执手共度一生。

她为了寻找真挚的爱情,愿意付出一切,不怕牺牲和坎坷,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和执着。

《走西口》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一种坚强、勇敢、独立、热爱和执着的特质,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西北民族女性的力量和精神。

她们在荒凉的戈壁、苦寂的沙漠中,用坚韧笃定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着一切困难和挑战,展现出了一种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西北女性形象,更展现了民族文化中的女性主义力量和价值观。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

浅析山西民歌《走西口》的艺术风格作者:徐宁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05期摘要: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山西民歌的语言简单明亮,音乐形象更是鲜明生动。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走西口》主要是写一对新婚的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到口外谋生,忍痛分离时的无线悲苦,两个人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心情,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情意绵长。

我们可以在其优美的韵律下面看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这也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通过艺术来对当时的整个社会情况进行概述。

中国民歌在题材方面都是很广泛的,还有就是内容比较深刻,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形式,在进行整体文学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特点,有很多古朴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山西民歌;走西口;艺术风格一、走西口的历史文化由来什么是走西口,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进行讨论,我们知道山西的晋商可以说他们在整个中国的商业发展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山西从清朝以来就非常的富有,这是因为晋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在《走西口》学习的时候要了解到山西的晋商这种重要的文化,对于山西人来说他们背井离乡的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荡要经历很多人经历不到的艰难困苦。

走西口就是在这个大的移民时代来进行描述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是被逼无奈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这样的大的方向移民是代表了几代人的心血。

我们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就要根据走西口的文化来进行渗透,通过渗透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对音乐有更加强烈的感触。

因为音乐也是文化的渗透,在进行音乐和文化渗透的时候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通过这些艺术感受来让学生在走西口的民歌无论是在内容和标题上面都有很大的情感表达,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是都是和特定时期的走西口背景一致,在生活情境上我们要了解到当时生活背景和生活情境。

因为传统音乐的涉及范围很广,里面会包含民间的音乐、文人的音乐、宗教的音乐以及宫廷乐曲。

这些民间的音乐都是在民间进行流畅和传承的,是要对民间的文化进行传播,因为民间的文化有很多的传播形式不是正统形式,老百姓用音乐的形式来进行传承,这样的歌曲在数量上比较丰富在形式上多是进行民间歌曲的传颂,汉族地区是多用山歌的形式来进行歌曲的传唱。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走西口》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中国民歌,歌曲中描绘的是一个家庭中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的艰辛生活。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这首歌曲展现了女性形象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种种困境和不公平待遇,同时也表达了女性不甘心被束缚的渴望和力量。

歌曲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在传统男权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歌曲开头描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父亲去打工,弟弟去上学,留下母亲一个人照管家务”,父亲和弟弟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发展空间,而母亲则只能被限制在家务劳动中。

这种分工不仅暗示了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也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和限制。

女性被局限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无法追求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独立。

歌曲中的女性形象也表达了女性对于束缚的不满和渴望自由的力量。

歌曲中女性的离开和追求自由成为了一种呼唤。

歌词中唱到:“母亲替我吃苦头,我替母亲走西口”,女性无奈地将自己的苦难传递给下一代,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能走出这个困境,追求更好的生活。

“走西口”成为了女性的向往和憧憬,是逃离束缚的一种方式。

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成为了歌曲的核心内容。

歌曲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敢。

歌曲中描绘了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实现自由与独立。

歌词中唱到:“为了生活奋斗,奋斗出一条路”,说明女性并不甘于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敢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女性通过奋斗,让家庭有了希望和改变的可能性,展现出了女性积极向上、勇敢直面困境的力量。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走西口》通过描绘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同时也表达了女性对于束缚的不满和渴望自由的力量。

歌曲强调了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以及女性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勇敢。

通过这首歌曲,传达出了女性在实现平等和自由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认同。

《走西口》中的音乐赏析

《走西口》中的音乐赏析

《走西口》中的音乐赏析作者:张燕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是一部以山西晋商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而《走西口》地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

民歌《走西口》与电视剧中同名主题曲有着不同的演绎方式及特点。

关键词《走西口》苍凉缠绵西北的味道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走西口》被称为《闯关东》的姊妹篇,是一部以山西晋商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前者讲的是山西人去了内蒙,后者讲的是山东人去了东北。

一个“走”字带着一些无奈和苍凉。

而“闯”给人感觉则是勇敢的气魄。

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坚强、勇敢、不听天由命的精神。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

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

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西口”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但是相信人们都听过《走西口》这首民歌。

《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

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日为山西民歌,或日为陕西民歌。

这首依依不舍的情歌却让人听的备感苍凉无奈,大有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的意味。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

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走西口》这首古老的民歌据说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调子,从远古传来,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

山陕两地民歌《走西口》对比

山陕两地民歌《走西口》对比

山陕两地民歌《走西口》对比《走西口》是一首源自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歌,在山西和陕西两地都有着广泛的传唱。

它以悠扬的音乐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朴素情感和生活状态。

虽然在山陕两地传唱的《走西口》在歌词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整体上展现的仍然是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共鸣。

下面就从音乐性、歌词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对山陕两地的《走西口》进行对比。

首先从音乐性方面来看,《走西口》无论在山西还是陕西地区都以悠扬的音乐著称。

山西的《走西口》音乐节奏流畅、抒情悠远,以轻快的节奏和悦耳的旋律为主要特征。

而陕西的《走西口》则更加注重节奏的起伏和音乐的变化,更具有激昂的气息。

我们从音乐性上可以看出,在山西地区的《走西口》更加注重优美的旋律,而陕西地区的《走西口》则更加强调音乐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

其次是从歌词内容来看,《走西口》在山陕两地的歌词存在一定的差异。

山西的《走西口》歌词中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歌词中描绘了山川的壮美和家乡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而陕西的《走西口》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赞美和热爱,歌词中所蕴含的是对陕西这片古老文化的情感表达。

从歌词内容上可以看出,山西的《走西口》更加注重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而陕西的《走西口》则更加注重对陕西历史文化的表达和赞美。

最后是从表达情感方面来看,山陕两地的《走西口》都以深情的演唱方式展现出了民歌的特色和情感共鸣。

无论是山西的《走西口》还是陕西的《走西口》,演唱者都能以独特的感情诠释出歌词中的情感,抒发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或高亢、或低沉地演唱,让人们感受到了山陕两地的不同地域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

表达情感上虽然也存在一些差异,但都能深深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山陕两地的《走西口》虽然在音乐性、歌词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以其选题广泛、情感共鸣和悠扬的旋律而广受人们喜爱。

它们不仅是山陕两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的体现,更是全国各地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歌《走西口》的女性形象浅述
《走西口》是一首传统民歌,创作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

这首歌描绘了贵州省黔西南州少数民族妇女为了逃避封建家庭的束缚和艰苦生活而投身于陕北革命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然而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这首歌的女性形象虽然勇敢和坚强,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歌曲中的女性形象面对封建家庭的束缚,表现出了女性强大的反抗精神。

歌词中“妹妹你坐船头,哥哥你走后头,山上红花开遍,笑我红颜多薄命”一句,表达了女性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男性权威的抗衡。

女性力图跨越传统封建思想和男性压迫,尝试寻找自己的出路和解放。

这种反抗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稀有的,并且代表了当时黔西南妇女的勇气和坚强。

然而,这首歌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些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脆弱的形象建构。

例如,“妹妹你坐船头,哥哥你走后头”这句话中,女性被安排在“坐船头”的位置,而男性则被安排在“走后头”的位置,暗示了女性应该处于被保护和依赖的地位。

这种传统性别观念的存在,表明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对女性的限制。

因此,女性形象在“走西口”中虽然勇敢和坚强,但也被限制在传统性别观念下。

总体来说,《走西口》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首呈现女性形象的民歌。

女性形象在这首歌中既勇敢又脆弱,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限制。

尽管在当下女性主义视角下,这些限制可能会被视为不合理和压抑,但是歌曲中妇女为自由和解放付出的努力仍然值得赞扬和铭记。

让人泪奔《走西口》,触动了我们什么?

让人泪奔《走西口》,触动了我们什么?

让人泪奔《走西口》,触动了我们什么?每次选曲,我都有一个原则:凡听到一首曲子,身上若没有感动的电流反复流过的这种生理反应,绝不会推荐。

《走西口》这首曲子的旋律,一直回响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今天感动的电流也一直窜在我的身体里。

先听美国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版纽约爱乐乐团版本一开曲,小提琴那窝心的旋律,可谓先声夺人,我的那颗心瞬间就被它融化了,那根情丝好长好美哦,是悠扬而忧伤的感觉。

小提琴的音色细腻而准确地表达了女性对男人离去的不舍、纠结、深情、痛苦的情感,千言万语、欲说还休,找不到词说出口,但不说又难受。

这不是什么大题材,这里有忧伤,但不是才子佳人的凄凄惨惨戚戚,没有“雨打芭蕉,点点滴滴”雅致,就是社会底层小两口很真实的情感真实写照。

这里有痛苦,但绝不是那种“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这是一首山西民歌,后面有其深刻而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

清朝乾隆时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陆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女人挖野菜”“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这并不浪漫,要比今天北漂、南漂要艰难心酸得多!李贵中笛子版本二胡版本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2:57 走西口(二胡) 来自天籁之音《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再听听这首歌曲版本:男声阿宝版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走西口阿宝 - 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女声陈琳版我们为啥为它泪奔,是否戳中了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个“西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走西口》欣赏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

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

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

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杀虎关,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

“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

“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

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

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

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

“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走西口》有多个版本,其中大多数是“山歌”体裁,短短的上、下两句,便能完美地揭示出一个完整的乐意。

《走西口》还有少量的“小调”体裁,如文中例举的这首女声版《走西口》就是表现一对新婚夫妇,为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妻子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曲调十分简洁、动听,由四个简短
而又相对独立的乐句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而一气呵成,虽然是一些琐碎的家常话,唱出来却缠绵悱恻,使人感慨万千。

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无奈和辛酸充斥在整首歌曲中,使听者动容。

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当时有许多山西人曾到过这些地方,他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这首歌,时间长了,当地人也学会了。

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

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

走西口固然艰辛,可是勤劳智慧的人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是他们开启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走西口这一自发行为深刻地改变了山西与蒙古地区的发展进程。

歌曲经当红第一女歌手朱逢博唱红大江南北。

民歌《走西口》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歌词贴近生活,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其是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歌《走西口》所表现的大都是歌手自己的切身感受,它的唱词凝练深刻、震撼人心: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了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

这些普通的语言将亲人间的离情别意描绘到了极致。

歌词浅显易懂,意境也不难想见:夕阳下,古道边,惆怅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

前途不可测量,远方有多少风雨?哥哥何时回来,自己则会痴心地等待。

少女是年轻的,是稚嫩的,是单纯的。

她不知如何向情人诉说满腹的哀愁,只能用
近似唠叨和琐碎的叮咛嘱托来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歌词的意境,其实和“绣荷包”相同。

不同的是,“绣荷包”中情人的消息为少女带来了希望,“走西口”中的哥哥则要面对无尽的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