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四年级语文教案

师:请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行吗?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生:也是“中华不振”。

生:我觉得还是“中华不振”。

……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师:(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

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

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4:我从“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6:我划出来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师: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个鲜明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能够读出这一点(指板书),读──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投影出示该段话)。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了这段话,请你站起来,你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行吗?

生2:(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