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解读教师角色履行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1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2,No.1

2 0 1 0年 2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Feb .2 0 1 0

收稿日期:2009-11-24

作者简介:薛忠英(1965-),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

在教育教学中解读教师角色 履行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薛忠英

(辽东学院 师范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摘 要:大学教师在工作中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探索大学教师在教学同时育人,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和发展促进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角色;教书育人;心理保健者;发展促进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27X (2010)01-0087-0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教师法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用现代教育家徐特立的话说,教师要做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对大学教师亦如此。大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更应不断解读“教师角色”,在教书同时有机育人。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大学阶段不仅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的重要阶段,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结束了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学习环境、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环境不适应、方法不适应、文化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有的学生认为:终于考上大学了,该松口气好好玩玩了;还有的认为:大学里没有老师天天“看着”,没有父母天天管着,自由自在,悠哉悠哉。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甚至把上网聊天、打游戏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把逛街、下饭馆作为每周或每月的“选修课”[1]。学习目标模糊,就业前景暗淡,发展希望渺茫。他们在学习、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惑、矛盾、压力和挫折,还可能面临许多不公、打

击、失落和痛苦。他们需要大学里的教师帮其定位,引领发展。

大学生入校后迅速定位非常重要。所谓定位就是人或事归于适当的位置并做出某种评价和设计,是根据客观实际,在思想上、认识上确定自己的地位、身份、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的过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准确定位,可以使极富幻想的青年学生从好高骛远的梦想中走向现实。大学教师更“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2] 引领大学生学习和发展。

教学中,经常看到一部分大学生因对专业认识不够,对自己了解不到位,在入学后的一年甚至两年时间里都处于迷惘、彷徨状态,缺乏学习目标和发展动力,白白浪费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因此,每一届新生入校,我们都要组织专业教育活动,除了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外,更主要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为社会服务来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为生涯设计的出发点,引导大学新生在心存高远的同时注重脚踏实地,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潜力,克服自身心理上的失落感与挫折感,调整心态,投入到有目的的自觉学习与自主发展中。如04级普师专科的学生刚入校时大部分都觉得普师没有专业,不如

88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第1期

英语、计算机的学生,于是心理上自卑,不少学生想通过读本科改变现状。

应该说,学生想提高学历层次是件好事,但一部分学生在盲目地追求升本,致使正常教学计划内的课程都不及格,也在张罗是报“成考”还是“自考”,对自已将来到底能做什么,能怎么样,向哪个方向发展很迷惘。

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我利用任课的机会多次和学生交谈,结合班级中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谈话,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引导学生在入校的头两年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基础性的、规律性的且迁移价值较大的知识上,练就从教技能。对于确实具备升本条件的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为将来有更宽广的发展机会做准备。

二、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者”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疾苦,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和“精神关怀者”,“关怀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及其成长与发展,即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成长,关怀他们当下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3]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保健者和按摩师。

有一天早晨,我刚进办公室,任课班级的三个女生就匆匆来找我。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快救救他。”我问:“怎么回事?救救谁?别着急,慢慢说。”几名女生急切向我讲述:前一天,因为一点小事,班里的一名男生和同学在宿舍发生了口角,于是他回到班级,歇斯底里地骂了一通后,把班级的音箱和VCD全给拆了,讲桌上全是拆下来的散件,班级没有同学敢吱声。经过学生叙述,我才了解到,这名同学小时母亲去逝,他一直和父亲、哥哥一起生活,但父子、兄弟关系很僵,听说在家里和哥哥吵架还动起刀来。怎么办?我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接近这名同学呢?我知道:这样的学生是很敏感的。

在学生向我介绍这件事之前,对这名学生,我只是认识,观察到他在上“大课”(三个班级合班上课)时从来不和同班的其他男生坐在一起,似乎有点怪,但其它情况我一无所知。正好当天就有这个班的课,讲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观察他的表现,还有意识地提问了他一次,并表扬他上课听得专注。下课的时候,我特意问他最近学习上感不感到累,业余时间都做些什么,是否有时间可以帮我干点活,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课后他主动去找我,要帮我干活,我也就顺水推舟让他帮我抄写了点东西。其实让他干活不是我的本意,主要是想在他无察觉的情况下和他聊聊,避免学生对老师固有的戒备心理。在此后的教学中,我时常利用课间问问他最近心情好不好,都帮谁干活了,有没有同学求他帮忙等,暗示他要和同学多来往。在和其他同学的谈话中,要求同学们尽量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不仅和班级的几个男生成了好朋友,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人做事,班级同学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他已顺利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做学生的“心理保健者”需要教师不仅能用专门时间进行“心育”,课间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话聊”的最好时机:如果学生有问题,教师就及时答疑,如果没有课内学习的问题,课间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谈天说地,唠唠家常,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疾苦,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和固定学习教室的部分高校,如果不提前预约,课后学生很难再见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课间这短暂的10分钟就成了非常宝贵的沟通时间。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形成了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距离,学生才有可能向你敞开心扉,和你说心理话,有问题也才会向你求援,把你当成朋友,教师的“心理保健者”角色才可能实现。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上联系,通过网上留言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想法,了解他们业余生活的内容。有时老师与学生还会相互欣赏、鼓励。天冷了,老师会提醒学生及时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些做法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师生间融洽、互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可能就是在这“不起眼”间建立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