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5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5张PPT)

2、(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 和谐,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树影之 真之美。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 是树。 这句话中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换成“远近高低”可不可以?为什么? 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 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远近高 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 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 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 题旨) ;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 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由荷塘月色 的美景引发的联想(偏重抒情 )。
第四自然段依次写了哪些 景物?采用了什么样顺序? 景物:荷叶—荷花—荷 香—荷波—流水 顺序:由近及远,由上到 下,先静态后动态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 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 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 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 着美呢?
《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 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 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 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 艺术。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 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 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 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 美人。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好处在哪里?
好处: 1、“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之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欲放之态;二词 本写女子娇态,用于荷花,则赋予荷 花生命及活力,以拟人手法写出荷花 神韵。
创作背景: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此时
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 全国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
这时,朱自清不满现实,追求自 由光明 ,但又看不到出路,心情苦
闷而彷徨,思想矛盾而复杂。在中和 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 超然的好”。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 境和思想状况真实而委婉的写照。

《荷塘月色》(公开课PPT课件)

《荷塘月色》(公开课PPT课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 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结合生活,感悟作者的情感,引 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点拨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初读课文
一、导入
爱莲说
(2) “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 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 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
泻、浮、洗、画。
巩固小结
小结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 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
21、.现石在城我也们是处旅于游幸之福乡时,期白,莲虽之没乡有。了生家活仇中国的恨你,, 面生对活荷中花仍盛会开有会烦是恼一,种你什们么是感如受何呢面?对“挫折”?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 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 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 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 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 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流水)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展现荷塘月色的美?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 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象。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荷波
荷波
比喻
闪电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复习巩固
( 荷叶 )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拟人、

比喻)
的 荷 ( 荷香 ) 塘
缕缕 (通感)
( 荷波 )
颤动(比喻、
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 脉
静 幽 雅 宁 静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 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 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 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作者在描写景物 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 美。
朗读第五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 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 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39张PPT)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39张PPT)
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
种姿态,形象生动。
改写三:仿写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第 三
荷香
通感
声似的。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次 变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 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 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 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
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第 六
幽静、淡雅、朦胧

淡淡的忧愁
变 换
淡淡的喜悦
改写七:悟读为诗
读《荷塘月色》有感而作

周项林

君问自由何处寻,


躲进荷塘觅自清。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荷塘月色情。
荷塘月色
钩玄提要,梳理脉络 品味语言,走进意境 诗文词曲,入境悟情
作业设计(3选1)
1.改写原文,写成古体诗、现 代诗都可以。 2.以“我的荷塘 ”或者“校 园荷塘”为话题,写一篇周记。 3.面对“颇不宁静”,你会怎 么做?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清 风过处,送来阵阵的小夜曲,这时候叶子与
变 换
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我忽然想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9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9张PPT)

线索及结构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10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香气

水 情韵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 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 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 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 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 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 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 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 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 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视觉
渺茫的歌声
听觉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听觉
通感
•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 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 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 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 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课《荷塘月色》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课《荷塘月色》课件
总结感情主线: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复归不静
探求线索: 明线、暗线
求宁静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 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 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 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2、第2段有何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 Nhomakorabea的树,“淡
淡”的月光,即简洁的概括了荷塘周围的 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忆一忆:
• 1.古诗词中描写荷叶荷花 的诗句
•2.古诗词中描写月的诗 句
写“荷花”的诗句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 安郡中偶题》)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小池》)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拓展
写“月”的诗句
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袅娜写荷花的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欲放。这两个 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和神情的,现在用来 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这是拟人的写法,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人教版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49张ppt)

人教版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49张ppt)
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 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 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 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 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 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 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 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 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 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 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 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 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 彷徨,等等。
芙蕖,即已 经开放的荷 花
古人称未开 的荷花为菡 萏,即花苞。
荷,又名芙蕖、芙蓉、菡萏,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 托,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向往。历代诗文之中,你能想 到哪些关于“荷”的句子呢?
潭清疑水浅,莲动知鱼数。 (储光羲)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李白)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第6段,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 相照应。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 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 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 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课文第三段
作 者



次 写 了
上 的
哪 些 景
月 色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用了哪些比喻?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 裙”来比喻荷叶呢?
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 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 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zxxkw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 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 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课文字词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ĕng mí niǎo nuó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目录
1 新课导入 2 字词学习
3 新知探究 4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鼓 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担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当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 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 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 1948年6月,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两 个月后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势”。
初读课文
1.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 落和抒情的段落和语句。
2.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3.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 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赏四周
出家门
不XXX







踱小路
得XXX
观荷塘
全文脉络
明线——作者行踪 暗线——情感发展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4-6段,写“观荷月色”。(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月下所感”。(情)
动态美
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静态美
作者在本段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下的流水这些景物。按视线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 序来描写荷塘。同时写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者结合,将 荷塘写“活”。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朱自清 备课课件(35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朱自清  备课课件(35张ppt)

动静 结合

缕缕的清香(通感) 颤动的荷波
荷 塘
远 田田的叶子
远近
零星的白花
结合 近 凝碧的波痕
脉脉的流水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 文 鉴 赏
首页
重点欣赏第5段:
1、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 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月光 一泻无余,朦胧素淡
(5) 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投影在荷叶上, 比较平淡,而“画”仿佛有无形之手在描绘“倩影”, 写出了杨柳“倩影”的真和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 情。
问 题 探 讨
返回 首页
3、试比较,将下列句子中彩色的词删去 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3)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⑥(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纱的梦。 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⑧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⑨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⑩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问 题 解 答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荷香
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
课 文 鉴 赏
首页
重点欣赏第4段: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26张PPT)

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
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
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
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
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
通感手法
问题探究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
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
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结构图解

结构图解
艺术特色
1、构思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
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 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 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 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 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 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 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 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 “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 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 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 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 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 可贵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共6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共60张PPT)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 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 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 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 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 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结构之美(圆形结构) 缘情写景
明线是游踪
求宁静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平 常不 的宁 家 自静 己
小径
双线结构
小径

得 宁 静
出 平 常 的


出宁静
暗线是情感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双线型结构 一、
运用双线发展方法叙事,或明暗两线推进,或同
质两件事并行推进,或两件事交叉推进。都要注意两 件事间的联系,选择好两件事的联结点。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小一路个上世的界作。者”显得这般的超脱和自由
。而这时,作者身心都已静置,可以 “白天里一定超要然做尘的俗事,,去一领定略要荷说塘的月话色,之现纯美了 在都可不理。。”
2、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分析: 渲染安静的氛围。
衬托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以及急于求得安 静的心。
“妻在屋孩里子拍安着静闰入儿睡,,迷妻迷子糊哼糊着地眠哼歌着,眠一歌切。都”平静、 温馨。这表明了作者与妻儿的和谐而另有原因
“我悄悄,地作披者了的大烦衫躁,与带不上安门似出乎去另。有”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显 是不一出宁天作静半者”天的,烦是躁几与天不以安来;的时心间情也。不 “忽然想烦起闷日,日便走想过到的外荷面塘的,世在界这,满想月起的荷夜塘里,,想到 总该另有满一月番的样光子,吧便。出”门去荷塘。渴望心灵超脱。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白花 的明珠
粒的明珠相似
(荷花) 碧天里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的星星
碧天的星星相似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绘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

感知文章 体会文章
1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 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景物
2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所赏景
物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有什么样 的联系?
作者赏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描写了那些景 物?
荷塘小路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
什么?
荷花
荷叶
袅娜
表 达 手 法 赏
呈 现 美
领 悟 美
感 知 美

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 些景物的?
月下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韵
荷叶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
叠词和比喻的运用, 凸显出了荷叶繁密茂盛, 舒展摇曳,轻柔优美的 特点。
月光 薄雾 花叶
荷塘 月色
光影
树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此处用“照”代替泻,用“飘”代 替“浮”可好?为什么?
月光如流水 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 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 体的比喻句。
2、作者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 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视觉转为感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理清课文结构
根据各段主要内容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月下遐思”(情)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 展现中心的材料交织起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 构完整严谨。
常见的线索设置: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பைடு நூலகம் 以空间变换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物品为线索 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 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 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 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 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 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 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 彷徨,等等。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 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
但是把月色和荷合在一起的却不 多,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 色》便是一例,今天我们就来欣 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
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 1948年8月12日。籍贯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海宁。原名自华,号秋实, 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 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 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 弦”。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 战士。
②作者心情的变化轨迹,时隐时现,增加了文章 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③明暗线交织,使文章环环相扣,增加了文章的 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 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结
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观赏荷塘月色,当他 面对荷塘时也感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 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 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 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现实的不 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 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4、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 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 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 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 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 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 愁——思乡愁——不宁静)
第6段,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 相照应。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 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 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 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语言美: 1.叠词美 2.动词美 3.比喻美 4.拟人美
合作探究: 《荷塘夜色》中的语言美
研究方向
1.从炼字入手
叠音词 动词
比喻
2.从修辞手法入手 拟人
通感
例句
作用
1、叠词美
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 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曲曲折折” 的荷塘、“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缕缕”的 清香、“脉脉”的流水、“高高低低”的绿叶、“隐隐约 约”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 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 体会其妙处。而整句和散句的交错,造成参差错落的美, 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高 低起伏,宛转悠扬。
三、情调美
月光下的荷塘 (素淡 宁静)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美人
荷塘上的月色 (朦胧 柔和)
月光 泻 浮 洗 笼 月影 画 光与影 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杨柳

塘 的 树梢 四 树缝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朴素秀丽,“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 《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 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 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 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 “另一世界”是怎样 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同?如何 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的作用?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 —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荷塘 得静
出门 不静
归来 出静
月下荷塘
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 《采莲赋》《西洲曲》
荷塘四周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文章的线索有什么作用?
①作者行踪轨迹贯穿全文,文章层次更加清晰, 结构更加紧凑;
2、动词美
动词锤炼得很形象。
“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 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 朦胧的境界。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 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
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
3、比喻美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那边去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塘中的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8)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 烟雾里也辨得出。 (9)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正字音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qiàn
羞涩 斑驳
倩影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理清课文结构
概括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第2段 前往荷塘,描写小路、树木、月。 第3段 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写月下的荷塘。 第5段 写荷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 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 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 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 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 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 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芙蕖,即已 经开放的荷 花
古人称未开 的荷花为菡 萏,即花苞。
荷,又名芙蕖、芙蓉、菡萏,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 托,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向往。历代诗文之中,你能想 到哪些关于“荷”的句子呢?
潭清疑水浅,莲动知鱼数。 (储光羲)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李白)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出课文线索。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月夜出门 小径漫步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引起联想
明线:行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 塘——江南旧俗——回家)
带上门
去荷塘
观荷塘
回家
作者的情感有无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得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