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 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荷塘月色
不低沉 无哀愁
这里显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 种感情显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 未来充满希望,并不低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显露了 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通感:
课文分析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根据生活的逻 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 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 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05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斑驳 独处
点缀 踱步 袅娜 渺茫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比得巧,
比得 美
月色下的荷塘
课文分析
月光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月影 像画在荷叶上
流动之美 素淡朦胧
倩影之美 参差斑驳
课堂练习
树: 一团烟雾 远山:隐隐约约
小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热闹闹
修辞手法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课文分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 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 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 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 “热”、“静”与“动”的强烈对照、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 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课件(共2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课件(共29张)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北宋·周邦彦《苏幕遮》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被视为处于浊世,仍然保持高洁气 节的象征
通感
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这条路上阴森森的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修辞美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 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历年高考试题
一、(2013•高考北京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 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有哪些写荷花的诗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 相和歌辞 江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
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
A.②④ B. ②⑤ C. ①③ D. ③⑤
划分层次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77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77张PPT)

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
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
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
3
“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 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
西 洲
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曲 》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
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
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 解脱。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 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 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 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 污的高洁品性。

拓展阅读



儿女
浆声灯影里的 秦淮河
朱自清 散文
温州的 踪迹
歌声
绿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
小 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 结 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

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月 色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 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
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 课件(63张PPT)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 课件(63张PPT)

失 宁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得宁静
观荷塘
快速浏览课文1-3段,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 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 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 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 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 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 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 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 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月光
如流水泻 在叶子上
荷塘上的月色
月影
光影素淡图
像画在 荷叶上
流动之美 倩影之美
素淡朦胧 参差斑驳
树:
6段: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
一团烟雾
远山: 隐隐约约
小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热闹闹
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 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 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 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 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 领会更深的道理。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 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象。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荷波
荷波
比喻
闪电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复习巩固
( 荷叶 )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拟人、

比喻)
的 荷 ( 荷香 ) 塘
缕缕 (通感)
( 荷波 )
颤动(比喻、
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 脉
静 幽 雅 宁 静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 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 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 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作者在描写景物 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 美。
朗读第五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 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 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初读课文
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观荷
踱小


出家



径游踪
小 径 猛一抬头,不觉
已是自己的家门
赏四 周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静塘的月夜色晚”,所作者呈心现里的极韵不味平静、又情独致自很一不人在协
“高处丛生的灌木”调下?,确实会有这样的感
觉。
• 其次,这种感觉和下文的“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好衔接,体现作者这种宁 静——不宁静的反反复复的心情。
视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 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也叫“移觉”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之下又有一句是通感,在哪里,请找出来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轻盈透明,
洁白而 亦真亦幻。 鲜艳
化虚 为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
“协首影人斑调先”有驳。,,一的比“种黑峭喻害楞十影楞分怕”如恰的“鬼当感峭一,觉楞般尤,”其楞形是是如容在不鬼“这是一斑样和般驳夜“的深”黑人荷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2、作者为何要引 用梁元帝的《采 莲赋》?
少年女子
采莲 莲花 南过 塘人 秋头
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 不XXX”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 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 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 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 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XXX”。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漫步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不 XXX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XXX XXX




得XXX
观荷塘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风景 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风景
行文思路:
• 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 第四部分:7-8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赏读课文 体味妙处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XXX
不加掩盖直抒情怀,显出作 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 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即,欲排解苦闷之情。
拟人
•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
羞涩”“脉脉”这几个词,不仅准确写出 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叶拟人化 、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它们仪态万千的 娇羞风姿。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 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9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29张PPT)

线索及结构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10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香气

水 情韵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 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 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 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 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 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 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 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 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 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视觉
渺茫的歌声
听觉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听觉
通感
•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 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 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 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 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

探究一下
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 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 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第一找到文中描写的景物, 然后分析特征,最后分析情感,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 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 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 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 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 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3.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 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 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 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 韵和谐。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 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 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 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
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 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 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 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 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势”。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71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71张PPT)


情感变化分析: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

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
复杂心态。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 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 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 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 空虚。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胧 和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
侧面
灌木的黑影---如鬼一般(比喻) 杨柳的倩影---画在荷叶上
光和影和谐--像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情感变化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 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
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 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 1925年,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 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 集《背影》(《荷塘月色》就收在这本集子中), 标志他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散文家。
❖ 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回国后出版了 《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课件43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课件43张PPT
2.清廉。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 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 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
3.吉祥、吉利,莲称荷,与“和”谐音。 古代有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何 (荷)清海宴(燕)”图,喻为天下太平。
4.爱情。我们都知道莲藕的丝很长,牵扯 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 人说“某人和某人藕断丝连”,其实就是 说男女之间还有联系,也即我们所说的藕 断丝连。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 乐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 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章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 实感
荷 塘
月 色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 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月 的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 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目录
1 新课导入 2 字词学习
3 新知探究 4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鼓 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担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当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 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 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 1948年6月,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两 个月后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势”。
初读课文
1.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 落和抒情的段落和语句。
2.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3.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 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赏四周
出家门
不XXX







踱小路
得XXX
观荷塘
全文脉络
明线——作者行踪 暗线——情感发展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4-6段,写“观荷月色”。(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月下所感”。(情)
动态美
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静态美
作者在本段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下的流水这些景物。按视线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 序来描写荷塘。同时写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者结合,将 荷塘写“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1《荷塘月色》(共43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1.1《荷塘月色》(共43张PPT)
月光 如流水泻 在叶子上 月影 像画在 荷叶上
光影素淡图
流动之美
倩影之美
素淡朦胧
参差斑驳
第二课时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自由
快乐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里。 ③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 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全文以漫步为线索,叙述随
踱步、伫立、观赏、联想和 归来而变化,从而使层次非 常鲜明,内心的“不宁静” 与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 静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 悦和哀愁丝丝入扣,共同形 成诗情画意,反映了作者艺 术构思和布局的巧秒。
讨论:学习 课文的4-6 节,请同学 读出其最喜 爱的句子, 并说清理由。
小路
求静

出门
不静 出静 回来的路上 (联想) 荷塘四周
得静 荷塘
文章的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圆形结构)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把握 感情基调。选择: A热情奔放 B积极乐观 C含蓄深沉
第一节: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 缘 由。 第二节:去荷塘的路上。 第三节: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四节: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节: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节:写荷塘的四周。 第七节: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八节: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朱 自 清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 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 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 战士。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共19张PPT)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共19张PPT)

辨别多音字(组词)
chŭ 独处

chù 妙处
mài 脉络

mò 含情脉脉
二、互学(30% )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
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 回答。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3、朗读课文,边读边作圈点勾画,勾出表明作 者行踪的词句(抓行踪的动词和表行踪地点的名 词)和直接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B)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A、这是独处的妙处
B、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C、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花香(嗅觉) --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 象。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缕缕 ( 荷香 )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 波痕 )一道凝碧
宁 静

( 流水 )看不见的 脉脉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 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PPT)

以 乐 景 写 哀 情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分析第 7-10 段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反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得到真正的宁静,“我什么也 没有”。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 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 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 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 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 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正确、清 楚,用普通话朗读,读 准字音,不漏字,不添 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 语气顺畅,停顿合理, 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 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 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 你就是作者。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 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和 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 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 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丽,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 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 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写作特点: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 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 折”、“田田”、“阴阴”等。 B:写作手法的运用 融景于情,即景抒情,虚实相生, 比喻,拟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51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一粒粒 ……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白花 的明珠
粒的明珠相似
(荷花) 碧天里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的星星
碧天的星星相似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 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描绘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

感知文章 体会文章
1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写 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景物
2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所赏景
物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有什么样 的联系?
作者赏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描写了那些景 物?
荷塘小路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荷塘四周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
什么?
荷花
荷叶
袅娜
表 达 手 法 赏
呈 现 美
领 悟 美
感 知 美

文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 些景物的?
月下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韵
荷叶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 的裙。
叠词和比喻的运用, 凸显出了荷叶繁密茂盛, 舒展摇曳,轻柔优美的 特点。
月光 薄雾 花叶
荷塘 月色
光影
树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此处用“照”代替泻,用“飘”代 替“浮”可好?为什么?
月光如流水 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 片叶子和花 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
导入课文
俞平伯评:“他不求高远,只爱平实;他不贯 空想,只重行力;他承认:无论怎样的伟大,都只 是在一言一语,一饮一食下功夫”。今天我们学习 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荷 塘

朱 自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 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 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 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经线:以行踪为线索 纬线:以情感为线索
线索
以行踪为线索

小径
以情感为线索
颇不 宁静
渴求 宁静
荷塘

片刻 宁静
走出 宁静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文章 线索
回归不 宁静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结构详解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的 荷 塘
( 荷香 )
缕缕 (通感)
( 荷波 )
颤动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幽 雅 宁 静

如流水 静静地泻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像笼着轻纱的梦

的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 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朦 胧 优 雅
杨柳的倩影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杨柳



树梢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 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 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 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整体把握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声 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 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 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