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 自清说课稿

荷塘月色朱 自清说课稿

荷塘月色朱自清说课稿《荷塘月色朱自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更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荷塘月色图,抒发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内心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经典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但对于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文章中深层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理解文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提问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

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

• 2.通感
•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 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 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 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 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 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 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 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 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 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 2.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分量很重的 一笔,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对应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 【提示】解答该题要抓住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 下文所写的内容。
• 【答案】作者起笔不加掩饰的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 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作者出游荷塘 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 第二种观点:虽然第六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 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 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 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 独特的感受。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 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一句。 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 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 的”感觉,才会“像一团烟雾”。
技法镜鉴
• 多角度多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 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 合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荷塘的月夜风采。
• 第四段,静态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后,又把荷 塘的动态捕捉进来,微风掠过,引起了荷叶荷花的
“一丝的颤动”,因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故这颤动由一片叶子传给另一片叶子,“霎时传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心绪不宁的夜晚出门去月光布满的荷塘赏荷,在荷塘月色中所见的景致以及心情发生的变化,流露出对荷塘景观的喜爱之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具体,富于画面感,语言优美,意境丰满。

运用了“荷塘”、“月色”、“蝉声”、“蛙声”、“采莲”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意象,营造出清丽典雅、清新隽永的独特韵味。

景物描写上,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炼词、造句,如“田田”、“亭亭”、“层层”等叠词,“浮”、“泻”、“洗”等动词,“淡淡的”、“薄薄的”、“密密的”等形容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

整体语言清新明丽、含蓄淡雅。

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表达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含蓄地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全文以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写了作者从出家门散心,到经过小径到达荷塘,再从荷塘月色返回家中,记叙了作者一次较为完整的游览过程。

而暗线是作者心绪的变化,从颇不宁静到获得宁静、喜悦再到走出宁静,重回现实。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理解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和课文主旨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既想改变超脱现实,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因而处在彷徨、徘徊的境地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流露。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体会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透过典型意象解读其内在意蕴,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以及背后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文章主旨内涵。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共34张PPT)
4.找出其他你特别喜爱的语句,进行分析品 味。(指出手法等具体特点,说明其表达效 果)
梳理思路
1.找出文中表现作者行为过程的词句,并用 一两句话将作者的行程概括表述出来。
梳理思路
2.随着行程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有一个变 化过程。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用一 两句话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表述出来。
赏析写法
(《一封信》)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参考资料
预习课文
1.查字典,为画线的字注音。
悄悄 煤屑 幽僻 踱着 袅娜 颤动 似的 霎时 参差 乍看 沾裳 嬉游 峭楞楞 梵婀玲
预习课文
2.查找资料,简介作者。(原名、籍贯、生 平成就等)
预习课文
3.分别写出与“荷”“月”有关的古典诗文 名句。(每方面至少2句)
品味语言
1.⑴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 及其艺术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运用通感手法仿写句子。(至少2句)
参考资料
“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 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 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 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 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 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 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 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初读课文
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观荷
踱小


出家



径游踪
小 径 猛一抬头,不觉
已是自己的家门
赏四 周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静塘的月夜色晚”,所作者呈心现里的极韵不味平静、又情独致自很一不人在协
“高处丛生的灌木”调下?,确实会有这样的感
觉。
• 其次,这种感觉和下文的“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好衔接,体现作者这种宁 静——不宁静的反反复复的心情。
视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 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也叫“移觉”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之下又有一句是通感,在哪里,请找出来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轻盈透明,
洁白而 亦真亦幻。 鲜艳
化虚 为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
“协首影人斑调先”有驳。,,一的比“种黑峭喻害楞十影楞分怕”如恰的“鬼当感峭一,觉楞般尤,”其楞形是是如容在不鬼“这是一斑样和般驳夜“的深”黑人荷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2、作者为何要引 用梁元帝的《采 莲赋》?
少年女子
采莲 莲花 南过 塘人 秋头
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 不XXX”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 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 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 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 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XXX”。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漫步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不 XXX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XXX XXX




得XXX
观荷塘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风景 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风景
行文思路:
• 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 第四部分:7-8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赏读课文 体味妙处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XXX
不加掩盖直抒情怀,显出作 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 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即,欲排解苦闷之情。
拟人
•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
羞涩”“脉脉”这几个词,不仅准确写出 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叶拟人化 、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它们仪态万千的 娇羞风姿。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 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课《荷塘月色》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1课《荷塘月色》课件
总结感情主线: 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复归不静
探求线索: 明线、暗线
求宁静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 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 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 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 带上门出去。
研读课文 问题探究
2、第2段有何景物、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 Nhomakorabea的树,“淡
淡”的月光,即简洁的概括了荷塘周围的 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
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 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 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 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 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忆一忆:
• 1.古诗词中描写荷叶荷花 的诗句
•2.古诗词中描写月的诗 句
写“荷花”的诗句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 安郡中偶题》)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小池》)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拓展
写“月”的诗句
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袅娜写荷花的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欲放。这两个 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和神情的,现在用来 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活力和感情。这是拟人的写法,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课文第三段
作 者



次 写 了
上 的
哪 些 景
月 色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用了哪些比喻?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 裙”来比喻荷叶呢?
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 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 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zxxkw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 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 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课文字词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ĕng mí niǎo nuó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目录
1 新课导入 2 字词学习
3 新知探究 4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鼓 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担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当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 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 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 1948年6月,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两 个月后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势”。
初读课文
1.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 落和抒情的段落和语句。
2.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3.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 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赏四周
出家门
不XXX







踱小路
得XXX
观荷塘
全文脉络
明线——作者行踪 暗线——情感发展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4-6段,写“观荷月色”。(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月下所感”。(情)
动态美
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静态美
作者在本段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下的流水这些景物。按视线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 序来描写荷塘。同时写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者结合,将 荷塘写“活”。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26张PPT)

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
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
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
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
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
通感手法
问题探究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
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
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结构图解

结构图解
艺术特色
1、构思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
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 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 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 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 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 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 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 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 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 “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 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 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 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 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 可贵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荷塘月色》
答案
3.作者两次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 答什案么?表达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为了慰藉自己的苦 痛寂寞,同时也寄托着他的追求,希望与幻想眼前的黑暗能够烟 消云散。
答案
4.对于朱自清先生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 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 忧患意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 认识。 答案 (示例一)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 危难的时候,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 任感的流露。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 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示例二)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 “软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 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 壮行。
⑤敛裾(jū ) ⑥酣眠(hān ) ⑦峭楞楞( )
lénɡ
(2)多音字 媛女(yuàn )
①媛 婵媛(yuán )
挨近( āi ) ③
挨打( ái ) 挨
脉络(mài ) ②脉
含情脉mò脉( )
乘凉(chénɡ) ④
千乘之shè国nɡ( ) 乘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媛( 媛女 ) (1) 湲( 潺湲 )
对点小 测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
的打“×”)
(1)小车在通往村头的水泥路上疾驶,两旁新开垦的耕地平坦而
宽阔,地里的油菜苗已经蓊蓊郁郁,又预示着来年的油菜花的 ×
烂漫和丰收。( )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不能形容油菜苗
(2)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过去那种没精打采的样子再也看不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本店铺整理《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供高考考生参考,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立足点:荷塘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密集 舒展、旋转、以动写静
荷花 袅娜 羞涩 拟人、写情态
明珠 星星 美人 比喻、写静态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通感、XXX 荷波 闪电 凝碧 荷韵 脉脉


美恬
静静

美雅
动 态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 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 辞方式。通感也叫移觉。
有声有色、浓淡相宜,错落有致
问:作者全身心地享用这无 边的荷香月色,最终有没有得到 解脱呢?
没有,作者得到了暂时的XXX,一听到 蝉声与蛙声,刚获得的自由和XXX又在 一片蛙声中失去了,不禁发出“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家 行踪
荷塘
淡哀 淡愁
寄托 回归
喜淡 悦淡
现实世界
艺术世界
情感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获得XXX)
•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心中失落)
•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
(心中怅然)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XXX)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 心不XXX • 独处求静 • 暂得安慰 • 一无所有 • 惦念江南 • 再度失落 • 回归现实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漫步呢? 4.作者去月下漫步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的目的达成了吗? 6.本文字里行间充斥着怎样的情感?
请将文中表现情感的句子画下来。
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 这几天心里颇不XX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

第 1课荷塘月色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瞬时 ()煤屑 ()..倩影 ()弥望 ()..交口称赞 ()蓊蓊郁郁 ()..婀娜多姿 ()()..风光旖旎 ()()..答案: shà xi è qi àn mí kuài wěnɡ ē nuó yǐ nǐ2.辨形组词。

斑缀班辍倩掂靓玷花纹点缀倩影衡量答案:班级辍学靓丽玷辱3.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1)荷塘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垂头丧气的,是渴睡人的眼。

....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惋惜我们此刻早已无福消受了。

..消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形容树木旺盛的样子。

(2)形容不快乐,不抖擞。

(3)享受,多用于否认。

4.文学文化知识填空。

______,朱自清,中国现代有名散文家。

字佩弦,号秋实,______成员。

1923 年发布长诗后又从事散文创作。

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 ,散文集 ________、 ______等。

答案:文学研究会《毁坏》《踪影》《背影》《欧游杂记》5.将以下空缺处增补完好。

(1)采莲南塘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头弄莲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洲曲》 )(2)接天莲叶无量碧,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清水出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象征作者心中向往的和谐宁静 的境界。 二、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 三、情感变化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理清脉络 【提示】
出家门 不宁静
暗线:情感 (内结构)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踱 小 路
明线:游踪 (外结构)
得宁静 观荷塘
带门 出去
【提示】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
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
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
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 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提示】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
荷 塘 朱 自 月 清 色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人喜爱,
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千古名
作。请同学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名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 池塘一种幽。”(文征明)
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②

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 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 内pH值发生了变化,③ 的变化。 ,从而形成花的颜色
答案(示例):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朱自清的民族气概
【标注字音】
xiè
煤屑路 sè 羞涩

幽僻
duó
踱着
wěnɡ
蓊郁

弥望
niǎo nuó
袅 娜
qiàn
倩影
yuàn
媛女
zhào

liǎn jū
敛 裾
fàn
梵婀玲
zhuì
点缀
shāo
树梢

空隙
hān
酣眠
wǎn
宛然
一、理解题目
“荷塘”,指清华大学近春园
里的大荷花池,表明地点;“月色”
点明了时间。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
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 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 特。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 文《荷塘月色》。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 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
的写作手法;(重点)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
美动人的语言。(难点)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
通感等修辞手法。
(1)比喻
本体 叶子 白花 喻体 亭亭的舞女的裙 一粒粒的明珠
相似点
圆形、舒展 晶莹剔透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清香 渺茫的歌声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2)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月光 塘
上 月 色 影

浮 洗 乐 曲 ( 通 感 )

青雾 叶和花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线 条 的 刚 美
柔 节 对 奏 照
的 美
1.本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写雾气用
“浮”不用“漂”,其好处是什么?
【提示】这里“泻”是承上面比喻
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 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 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 “浮”能突出雾气的静态美,并可 与后面的“笼”字对照。“漂”突出的 是动态美,不能与“笼”对照。
与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说明作者内心的忧
愁并没有解除。
5.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提示】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此句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 旧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 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洁映荷当皓月
怎一个“清”字了得!
开篇点题 想起荷塘(心情不宁静)1
因情设景 小路漫步(幽僻冷寂) 独处感受(暂得解脱)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摇曳多姿) 塘上月色(素淡朦胧) 荷塘四周(沉浸陶醉) 2 3 4 5 6
【知识储备】 炼 字
“炼字”又称“炼词”,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
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
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
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
“到”,又改为“过”“入”“满”
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古人作诗, 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
“袅娜”“羞涩”本来都是
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
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
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
发读者的想象。
(3)通感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叫作 通感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
听觉
二、第5段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
【走进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
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
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诗 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毕业后曾在杭州第一师范、扬
朱 自 清
州第八中学等处任教,同时从事写
作,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7~结尾)
写景中人——作者 触景生情,由眼前 景物联想到江南采 莲风俗,表现作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小径漫
步,勾勒
描写荷塘
月色,是
荷塘轮廓, 全文重点 抒发月下 所在。 独处的感 受。
探究一: 赏析画面美, 理解情景交融的艺 术手法
一、第4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①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 波、流水。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
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2.作者为什么要联想到《采莲赋》这支曲子?
【提示】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自由
Hale Waihona Puke 快乐作者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探究二:
名句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提示】不加掩饰直抒情怀,
显示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 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
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
排遣苦闷之情。
2.“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 不是有点矛盾?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抨击现实)
7~结尾
(2016·全国卷I)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
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 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 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① :在酸
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
“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 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 实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 之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 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 法”。可他毕竟是一个文弱书生,面对黑暗现实,无 能为力,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 正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 续,2、3段便浑然一体了。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
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 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 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 现实的心态。
4.第六段最后一句:“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提示】 作者在幽美的荷塘月色中刚刚获得的自由
走在 路上
淡淡 喜悦 淡淡 哀愁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颇不 现实 宁静
幽雅 宁静 朦胧
惦记 江南
淡淡 塘上 哀愁 月色 无限 慨叹
无法 回避 推门 进来
塘的 四周
江南 旧俗
五、划分层次
【提示】
第一部分 (1 ) 点明颇不 宁静的心 境,交代 时间、地 点和缘由。 第二部分 (2 、3 ) 第三部分 (4 ~6 ) 第四部分
(1898—1948)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诗》月
刊,后加入湖畔诗社。主要著作有散
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这样回忆朱自清名字的 来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 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 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 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 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 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 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 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