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和白》观后感
纪录片英与白感想
两个孤独灵魂的守护---观纪录片英与白纪录片《英和白》是张以庆导演的一部力作,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具有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养师白与世界上唯一一个演员熊猫白14年的守护陪伴。
英,世界上唯一一个熊猫演员,终日生活在牢笼之中,也许,英也有有一刻渴望回到自然,然而14年驯养的生活,或许让他忘记了渴望,忘记了外面的世界,也许,他也只是想和白一直待在一起,在没有外人打扰的空间里。
白,40岁,父亲为意大利罗马人,母亲为中国山东人,父亲去世后,曾到国外生活,后又回国。
白与英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十四五年了,先前一同参加过多次国内外演出,后来由于一些不知道的原因,舞台上便没有了他们的踪影了。
照顾英成为白每天的工作,日常饮食、卫生、健康检查、陶冶情操、身体机能训练,白对于这些都能做的井井有条,长时间的照顾、悉心的照顾,两者之间有了很多默契。
同时,片子中也有很多关于白的细节描写,为英换便盆、剪竹叶、拨弄英身上的竹叶、喷香水来调节英的性情等,如此诸多的活动,从中都能让人体会深情。
然而,片子中的白除却照顾英的时间外,也仅能看看电视或者站在窗前平静的看着远方,片中也曾透露在大半年的拍摄过程中,白很少与其他人交流,也仅仅出去过一次。
看到英和白的人,每一人都有不一样的心绪,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但英和白之间的确是不可分离的。
“一个人与熊猫的恋爱”是我至今看到关于《英与白》最好的最完美的阐述,白对英的爱,英对白的爱,也许在14年之前只是对彼此的初识一眼,但之后14年如一日的陪伴,让彼此都成为对方生命中的奇迹。
纪录片记述了英和白的日复一日,于旁人来说,纪录片所展示的生活,单调乏味,一间房间、一个人、一只熊猫、一台电视,没有其他多余的装置,让见惯了几平方米的房间挤满了家具用品的人觉得不自在,每天只说一两句话,14年来从来如此,让处习惯了在熙熙攘攘、叽叽喳喳社会中的人觉得很压抑。
人们的种种反应,想必张以庆导演的最初的时候也已经预料到,在片首留下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
反思对纪录片《英与白》的文化解读
在第六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评选及颁奖典礼上,由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执导拍摄的纪录片《英与白》一举夺得“人文及社会”类的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导演、最佳创意、最佳音效等四项大奖,成为这届“金熊猫”的最大赢家,此前该片曾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
评委们一致认为《英与白》“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大熊猫的生活,带出了普通人性的美,并用心去观察生活,将一个平常的事物叙述得有声有色,其自然真实性无可替代”;他们同时这样评价:“这是一部人文内涵丰富的影片。
在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里,人类的情感元素都顽强地沿袭着。
这一发现,使影片具’有绵长的冲击力”。
美国评委、芝加哥风城国际纪录片节主席玛莎・福斯特说:“它的不同之处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中的人格化,不仅是驯养员的人格魅力,就连大熊猫也有它的性格。
我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它深入了驯养员的内心。
”《英与白》一片无解说词,片长约一小时,描写了世界上仅存的一只经驯化后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英”和武汉杂技团女驯化师“白”在一起的生活,“白”有一半的意大利血统,和“英”在一个房间内共同度过了十四年的岁月。
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英”和对其进行训练,与“英”和“白”日夜相伴的还有一台电视机,日复一日单调得如同止水般的生活,将英与白隔绝在喧嚣的世界之外。
该片的成功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评述:一题材的边缘性:“异化"生存该片选择了边缘性题材,逮递聍这神非主流个体的关照,升华到个体生命形态依存的整个人文背景的反思,片中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在栅栏后拍摄的,这种独特的视角隐含着创作者的深意,折射出世纪末的哀愁以及“异化”状态下人与动物孤绝的生存困境,于平淡中显现真情。
“英”与“白”以及小女孩娟再加上从头到尾不断地播放的电视机成为表达作者主观思想的艺术符号。
张以庆的编辑赋予这些素材以思想。
该片从一个倒置的镜头开始,用熊猫的眼光来看世界,隐喻着这一个颠倒的世界。
《英和白》观后感
《英和白》观后感第一篇:《英和白》观后感《英和白》——真实的孤独真实的温暖很讨厌看纪录片,这三个字总让我想到硝烟连天的战场或者是漫天黄沙的无人区,那种微凉的色调总是让我心底泛出幽幽的孤独感。
很不幸,《英和白》也是蒙着暗蓝的色调登场的,又很幸运的是,它的孤独并不凄冷,甚至还泛着些许的温暖。
我总是忘不了那双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眼睛,它在栅栏内静静地凝望,凝望白的背影,孤独的背影。
一个不能说话,一个不习惯说话,与其说是英的眼睛,不如说是导演的,而透过这两个不善言语却相知相倚了十四年的伴侣,他,有话要说。
频频闪现在我脑中的是白不断换台的手和英或仰或俯地在她身后十四年如一日地守望,那个镜头强烈地把英和白之间的联系感渗了出来,像背景不断吟唱的歌剧,它轻柔地萦绕在耳边,却笔墨浓重。
英的世界只有听觉和嗅觉的感知,他独独对香水味很敏感,所以白涂香水。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而导演却没有用过于特别的修饰去表现它们,于是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孩子气——英不允许别人骑它的木马;或是最真实的默契——英能“听懂”白的话,提醒白换便盆;或是最真实的母性——白为吃奶的英抹着嘴角,打扫时防止英在小笼子里觉得拘束而始终不断的安抚。
和着岁月流逝,他们一起见证了台湾地震,澳门回归,五十周年阅兵式,还有千禧之夜欢腾的瞬间……每一滴都累积着我们的被爱感,竟让本来孤独的画面,产生微妙的温暖。
然而更真实的对比拉深了我们的思考,镜头不断在娟与英之间切换。
英是幸福的,它无需等待,它的孤独只是它不能言语,而娟的孤独,是没有人陪她言语。
作为一只唯一能表演的熊猫,英获得的不仅仅是陪伴,而是许多人寻找和渴望已久的人性的关怀。
英和白的生活就是这样存在着,孤独地,单一地,令人不能容忍的寂寞地,却又真实地存在着。
存在不一定被感知,而真实地存在着,即是无法排斥地被感知着。
也许我们的感知是导演的编造,是他强加于影片中的主观色彩,但是这恰恰让我们感受到了导演的内心继而伸发出我们独有的见解,导演在影片中低低地诉说着:我孤独,但我不冷漠;我们在影片外反复地想着:他不冷漠,所以他并不孤独。
《英与白》观后感
一个人的孤独和一群人的孤独——《英与白》浅析几节课间断性的播放,张晖老师向我们打开了英与白的世界。
回想起来虽然大致明白张以庆导演想要传达的“孤独”的概念,但总觉得尚未体会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深意。
于是我又从头到尾仔细的观看了一遍,终于理解,张以庆作为社会人是孤独的,他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一群被社会异化了的个体们的孤独,而这又不仅仅是英的孤独,白的孤独,小女孩娟的孤独,更是人与人之间因不理解和隔阂产生的孤独以及人和动物之间因为交流障碍和隔绝生存状态而产生的孤独。
一、《英与白》的思想内涵孤独是这部片子的主题。
这种孤独可以通过它的每一个镜头表现出来。
英作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上台表演的熊猫,它的能力注定了它与自然的远离,与同类的分离。
而在国际立法不允许英的继续演出后,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的英只能被人工饲养。
它每日生活在狭窄的铁笼中,通过栏杆看世界,而它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狭窄的房间,最多也才是窗外的一角天空。
白,曾经和英一起受到全世界瞩目的驯兽师,在英失去了表演机会的同时,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
她原本可以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能再寻新的合作伙伴,但她或许习惯于与英日夜相随,所以她选择继续照顾英。
英有铁笼,白也有,那间房子就是她的铁笼。
片中曾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半年来,只看过白外出一次。
”白靠在窗前看外面,就像英靠着栏杆看外面。
英是孤独的,每日除了吃喝拉撒,偶尔的锻炼,没有与同类的交流,陪伴它最久的是那个大铁笼;白是孤独的,来自异类的关爱与照顾也是隔着铁笼的;娟是孤独的,原本充满乐趣的童年却成为小板凳上对母亲的无限期盼。
这部纪录片的副标题是99纪事。
1999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新世纪即将到来,人们现在以什么样的状态生活,是否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是否做好了迎接新世纪的准备,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张以庆没有将镜头和话筒刺入被访者内心,而是用更贴近心灵的方式去直白的表现,因为他也是孤独的。
唯有孤独的人才能理解孤独。
“此在”荒诞的寓言——纪录片《英与白》的文化解读
态 以及整个 人类 生存 的隐喻。在这个异化的 “ 此在 ” 世界 中,在 异己力量 的作用下 ,人类丧失 了自我与本 质 ,丧 失了主体性 ,丧失 了精神 自由,丧失 了个性 , 人变成 非人 ,人格趋于分裂 。作者 以超常规 的方式 , 用 隐喻 、象 征、暗示、对 比等手法将不 同的影像符号
进入 了海德格尔所说 的失去 “ 存在 ”意 义的 “ 在 ” 此 荒 诞状 态 。 片 中大 量 运用 了象 征性 符 号来 传达 作 者 深 沉 的 思 考 。那 不 断 出现 的 “ 栅 栏 ” 、 “ 栅 铁 木
栏 ”, “ 电视 ” 、 “ ” 与 “白” 、 “ 予 ”、 “ 英 屋 笼 子 ”都 是作 者精 心 设 计 的 文 化 符 号 ,是 英 与 白生 存 状
互 相 依 恋 ,甚 至 用 拥 抱 、接 吻 表 达 彼 此 的感 情 。他 们
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性思考 。在 片中,创作者用 一系列 的符号为我们描述 了人类 异化 的生存状 态,谱写了一 则 “ 此在 ” 荒诞 的寓言 。 生存异化的符 号化隐喻
张 以庆 以哲 学 家 的 眼 光 从 一 个 单 个 个 体 的 生 存 状 态 中透 视 其 个 性 中表 现 出 的人 类 的 共性 。 即 在 日益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的文 明进 程 中 , 人 与 人之 间 变 得 隔 膜 ,
以 前 的 禁 演 令 却 使 “ ”与 “ ” 的存 在 变 得 没 有 意 英 白
越来越习惯于呆在封 闭的环境 中,心理上也对外界 的
一
切产生了疏离。 “ 白”与外界的交流仅仅是趴在窗
台 上 向 外 望 一 望 而 已 ,跟 踪 拍 摄 几 个 月 的过 程 中她 只 出 去 了一 次 ,那 关 着 的 门 ,那 封 闭 的屋 子 ,人 在 用 笼 子 关 住 动 物 的 同 时 又 何 尝 不 限制 了 自己 ?片 中大 量 的
英与白影评-推荐下载
《英和白》——孤独的美感《英与白》,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世纪末世界的纷乱与人内心的孤独,可以解读出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的思考,可以解读出心灵间交流与沟通的困境,可以解读出人与动物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异化,还可以解读出对人性与人格的观照孤独的不自由、人类的自我囚禁。
白,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人,在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
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
言语在方寸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
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
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几被人遗忘的角落……剪辑中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下一个动作、下一眼神都是无法预知的,这恰恰为张以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为蒙太奇语言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时空相对完整的限制,可以把实际时间压缩或扩展,还可以把不同时空上展开的形象交叉组合在一起。
《英和白》向我们展示了英、白、娟、电视机这四个关系层次,看似没有故事情节,其实蒙太奇思想在决定“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同时已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1)叙事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在张以庆眼中,英和白的相守渗透出孤独感反而要用那些琐碎单调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
张以庆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主观镜头”这种叙事方式,从开篇即为倒立的世界,到片中常常出现画面的前景变为或虚或实的栅栏,这都是张以庆试图用“英专注的神态(看)——隔着栅栏的世界(电视机)——英的反应”的叙事蒙太奇推动故事。
(2)表现蒙太奇在《英和白》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Ⅰ、对比蒙太奇电视中喧嚣的新闻,每天播报着天下大事,而屋内英和白的生活依旧是一层不变,波澜不惊;Ⅱ、隐喻蒙太奇借助一种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另一现象,类似“借代”手法。
娟在片中出现的镜头共有13 个,其中至少有8 个是娟和英被剪辑在一起:娟抱着玩具熊猫发呆,英在笼子里也发呆;娟对着鱼缸调皮地做鬼脸,英也调皮地抢走抹布不放手,将他们对列起来,加以类比,突出其相似的特征。
关于纪录片《英与白》的分析
彼此眼中的世界——关于纪录片《英与白》的分析也许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以为别人和自己看到的是同样一个世界,同样的轮廓、同样的形状、同样的颜色和同样的表情。
殊不知,鱼儿眼中,水即是整个世界;鸟儿严重,天空即是整个世界;孩子眼中,世界从来都是捉摸不定的;大人眼中,眼前的生活即是整个世界;而在情人眼中,对方就是整个世界。
《英与白》,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即是是一人一动物,中间有着太多太多的障碍和不同,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就是彼此的世界。
十多年几乎与世隔离的相守,使他们彼此间的感情很深。
有时,尽管他们各自独坐一隅,可彼此一个眼神的变化,都能心领神会。
英早已成了白玉陵生活的一部分,并融入了她的灵魂。
《英与白》,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的作品,曾经引起极大争议的一部记录片,关于它的争论也一直不断。
有人说:“这部片子,与其说是拍出来的,不如说是编出来的,想出来的,是一理性化的观点逐步印证、阐述的过程。
”又说:“记录者应尊重事实,记录事实,而不以自己的需要改造事实,虚构是一种改造,鱼目混珠式的,细节的虚构是纪录片创作所不能允许的。
如果跨过了这点,则意味着纪录片的消亡。
”还说:“纪录片创作者需要诚信来建立,获取观众信任,并给他们以思索、想象的空间,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性结论取而代之。
”可是,又有谁曾经证实过,真实就是绝对的真实,不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可是,有的时候,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潜意识的在运用自己的主观在判断,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主观色彩。
而且,影片的的这种的带有主观的视角和拍摄却最终发掘和反映了一定的真实,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在《英与白》获得的第六届“金熊猫”纪录片最佳创意奖的评语中,评委说道:“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切入英和白的生活。
又从他们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带着普遍人性的美。
”由此可见,他的确是真实的,而且还是美的。
再来谈谈关于世界的问题。
男人与女人,雄性与雌性,动物与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电视作品分析 第七讲 英和白 分析
• 电视记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 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法。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的人 文纪录片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精神,以独特的审美视点和 角度通过平民视角来反映人类社会,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 终极的探寻。表现出人文主义的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 在2001年的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金熊猫大奖的电视记录片 《英与白》可以说是这种人文主义纪录片的最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我们试图从“形而上”的层面对这部电视记录片 进行解读,来探求这作品是如何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的。
• 细节 • 在纪实性作品中,细节的捕捉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情景和 人物性格的屏幕体现,往往是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 成的。 • 《英与白》中细节表现充分展现了英与白的“厮守”,展 现出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的交流。“英”处在发 情期的时候,抱着“白”,吻她,抚摸她的头发等等来展 现英与白的情感的沟通。
• 主题: • 通过对人文纪录片《英与白》形而下的探讨,分析《英与 白》是如何通过画面语言对当代人精神层面探寻。随着社 会的发展人类自身在发生着异化,人类已失去了精神家园 ,《英与白》正是对人类精神的终极探寻。我们看到了一 种文化拯救的使命感。
• 角度 • 所谓的角度,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生活的总视点,也就 是站在什么位置上,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观察和反映社会 生活。同一的社会生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表现 。选择独特的最佳视点可以更加艺术地反映社会风貌,时 代气息和人物的心态。
• 剪辑 • 在剪辑该片时,作者更多加入了自己的创作观念。这也是 张以庆的创作理念。 • 交叉蒙太奇 • 分别把英英和白的生活交叉在了一起。片中有很多描写白 生活的场景,包括白的饮食(吃面加很多番茄酱)、白所 欣赏的音乐等等,都很自然地穿插在了以描写英英为主的 片中。
英与白影评
《英和白》——孤独的美感《英与白》,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世纪末世界的纷乱与人内心的孤独,可以解读出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的思考,可以解读出心灵间交流与沟通的困境,可以解读出人与动物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异化,还可以解读出对人性与人格的观照孤独的不自由、人类的自我囚禁。
白,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人,在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
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
言语在方寸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
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
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几被人遗忘的角落……剪辑中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下一个动作、下一眼神都是无法预知的,这恰恰为张以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为蒙太奇语言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时空相对完整的限制,可以把实际时间压缩或扩展,还可以把不同时空上展开的形象交叉组合在一起。
《英和白》向我们展示了英、白、娟、电视机这四个关系层次,看似没有故事情节,其实蒙太奇思想在决定“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同时已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1)叙事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在张以庆眼中,英和白的相守渗透出孤独感反而要用那些琐碎单调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
张以庆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主观镜头”这种叙事方式,从开篇即为倒立的世界,到片中常常出现画面的前景变为或虚或实的栅栏,这都是张以庆试图用“英专注的神态(看)——隔着栅栏的世界(电视机)——英的反应”的叙事蒙太奇推动故事。
(2)表现蒙太奇在《英和白》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Ⅰ、对比蒙太奇电视中喧嚣的新闻,每天播报着天下大事,而屋内英和白的生活依旧是一层不变,波澜不惊;Ⅱ、隐喻蒙太奇借助一种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另一现象,类似“借代”手法。
娟在片中出现的镜头共有13 个,其中至少有8 个是娟和英被剪辑在一起:娟抱着玩具熊猫发呆,英在笼子里也发呆;娟对着鱼缸调皮地做鬼脸,英也调皮地抢走抹布不放手,将他们对列起来,加以类比,突出其相似的特征。
纪录片《英与白》分析
《英与白》
栅栏,栅栏,还是栅栏。
镜头在后面,世界在前面,栅栏在中间。
颠倒的世界,模糊的世界,栅栏外的世界,是英眼里的世界。
英,是白的世界。
英和白彼此陪伴着对方,15年朝夕相处,寂寞相对。
一个是世界上唯一一只被人工驯养可表演的大熊猫,一个是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女驯养员。
一个不会说话,一个不太愿意说话。
那条小路上的那个院子里,白唤着英的名字,英看着白的影子。
镜头中反复出现隔着栅栏拍摄的画面。
在英眼里,白在栅栏的背后;在白看来,英在栅栏的背后。
而实际上,注视着栅栏背后的一切的,是镜头,是导演的眼睛。
《英与白》,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世纪末世界的纷乱与人内心的孤独,可以解读出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的思考,可以解读出心灵间交流与沟通的困境,可以解读出人与动物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异化,还可以解读出对人性与人格的观照。
而这一切,都是导演通过镜头的选取与剪接来传递的。
隔着栅栏的颠倒的影像,英从窗口探出脑袋张望对街灯红酒绿的画面,白的碟机里放出的意大利歌剧的音乐,电视机里新闻传递的院子外面世界的信息,小院里独坐发呆的小女孩与英在笼子里呆坐的镜头的对比剪辑,等等这些视听元素的选取与组合,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栅栏后的那双眼睛,有话要说。
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是有着强烈的主观意图的,导演将自己的主观意图隐藏在这样或那样的“栅栏”背后。
这些隐藏起来的深沉的感性,贯穿着这部内敛、沉静的纪录片。
英与白影评
英与白影评两个寂寞的灵魂——纪录片《英和白》的解析一个独身的有意大利血统的女人,世界上唯一一只被驯化的大熊猫——英和白。
张以庆以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英和白的世界,一个只属于她和它的世界。
几乎没语言,影像和音乐就是整部片子的灵魂所在。
明快的画法风格,画面中没太多华丽粗陋的东西,一部电视机,一张折叠床,一只铁笼,这就是英和白生活的地方。
每天的电视节目就是英和白生活中的关键内容,从1999年起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出现的一切大事都在镜头中的电视机中发生。
倒转的镜头运用的非常出众,有一点搞笑的意味。
英就是一只熊猫,但它却以它自指出难受的姿势“高度关注”着铁笼外的电视机。
很多情形下,英都被“人”化了,它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它易怒,但最常有的感情,却是孤寂。
它是一只特殊的熊猫,离群索居,曾经表演过杂技参演过电影。
编导因此也运用很多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它的与众不同,例如长时间地站在窗口,望着窗外霓红闪烁的花花世界。
也许这有些违背我们一贯推崇的纪录片的写实风格,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所谓出奇的表现手法还是很符合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的。
片子大篇幅地在很多细节方面去整体表现白对英的无微不至,为它准备工作营养极好的食物,给它服用纸盒在棉花糖里的维生素,每天检查大小便与否异常。
台词去将,英就是她的孩子,甚至可以说道就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
她从不出外,电视,音乐除了英就是她的生活,常人所有的社交生活都与她毫无关系。
她以前的际遇,我们不得而知,编导张以庆也曾谈及过她就是很勉力才同意摄制的这部纪录片,她很不愿与外界交流。
从片子中的照片以及字幕中,我们对她的过去也仅有只言片语的介绍。
甚至再为英泡澡的时候,她的眼里似乎只有英,而从不与其它的工作人员讲话。
音乐,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最为感性深切的途径。
白有着意大利血统,她骨子里的浪漫的情调通过她喜欢的音乐时有显现。
她热爱歌剧,但播放的从来都是优美感伤的歌剧。
她爱看有关意大利的电影,其中片中出现的由著名意大利演员主演的《女人香》中著名的片段,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狂躁自闭的并且失明的退伍军人,他远离所有爱他的人,对所有的人冷酷无情。
以《英与白》为例试析纪录片的创作意象
以《英与白》为例试析纪录片的创作意象《英与白》是一部由英国纪录片导演执导的作品,该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两位非洲裔美国男性青年的故事。
本文将以《英与白》为例,分析纪录片的创作意象及其对观众的影响。
纪录片的创作意象体现在导演对影像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英与白》中,导演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镜头采用了大量的纪实性拍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在城市中忙碌的生活,以及他们面对歧视和困境时的愤怒和无助。
导演还通过一些特殊的摄影手法,如慢动作、快速剪辑等技术手段,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影片更具戏剧性和张力。
这些影像的选择和处理不仅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生活,也勾勒出了影片主题的深刻内涵。
纪录片的创作意象还体现在导演对音乐、声音效果的运用上。
在《英与白》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音的变化,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冲突。
在主人公面对挫折和歧视时,音乐的节奏加快,声音的处理也更加尖锐,使得影片的紧张感和冲突感得到了强化。
而在主人公获得认可和成功时,音乐的旋律则温柔而欢快,声音也变得柔和而清澈,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振奋和感动。
这种音乐和声音效果的运用不仅让影片更加生动和感染力,也使主题更加饱满和深刻。
纪录片的创作意象还体现在导演对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的运用上。
在《英与白》中,导演采用了双线叙事的结构,交替展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变化。
这种叙事结构让影片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悬念感,使观众更加投入也更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导演还通过一些叙事手法如回忆镜头、对比镜头等,使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丰富,让主题更加鲜明和有力。
这种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形式,也展现了导演对影片主题和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影片分析《英与白》
影片分析——《英与白》《英和白》是张以庆的第二部作品,本片还有一个副标题“99纪事”。
本片借英和白的生活状态记录了在世纪之交,人的生存状态——作者认为的生存状态……作者首先对人类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概括“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是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作者用整部影片告诉了观众,人现在已经不再群居了……英与白捆绑作为个体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对于这个个体,一个人和一只熊猫又是无法做到彼此交流。
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个体,原本应该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彼此照顾,彼此安慰。
可是这个的家庭就是一个女人和一只动物……为什么这个女人宁愿守着一只动物也不愿意去找一个男人呢?“我就想告诉那些要离婚的或者是那些没离婚的或者正准备结婚的人,结婚的时候谁都真的没有想去离婚,慎重的时候但是还是别委屈自己,委屈孩子,还是要有责任感。
”这段画外音是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女人对婚姻的看法。
这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所说的。
这种讨论本身就映射着现在婚姻的不可靠……尽管英很孤独,白也很孤独。
两个人走到一个原理世界的笼子里。
现实中两者的朝夕相处与心灵的孤独才是最真实的。
英是本不应该在铁笼里的,它应是啜饮露水,饱享嫩竹的生灵,白也是不应在这里的,一个优雅的女人,一个能够沉醉意大利歌剧的旋律中的女人应是爱情的精灵。
但是他们在片中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现代社会里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生存状态。
还有那个娟,也不应是木讷和孤独的,她应是天真烂漫地享受童年和亲情的天使。
娟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面无表情的特写,第二次由全景拉到远景,前景是栅栏,后景是娟,突出了景深。
而且构图上还把娟框在了栅栏内。
第三次出现,背景播放着“找朋友”音乐,由上一次的栅栏外推到栅栏内。
这一切都表明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而英与白只有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
心灵深处真诚的守望——评析纪录片《英和白》
心灵深处真诚的守望——评析纪录片《英和白》一个慈爱善良的女人‚白‛和一只生性孤独的大熊猫‚英‛走到了一起,相守十四年,他们因爱而走到了一起。
这期间,外界的褒贬和现实的压力不断将他们挤压,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单调的春秋,但彼此的沟通、内心交流使得生活变得简单而有趣。
真实的镜头语言、声音与细节凸显的情感统一构成本片的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题。
《英和白》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式的电视纪录片,表达了‚白‛对‚英‛的深厚感情,深刻反映了人与动物心灵沟通、真诚相处的主题意蕴。
在纪录片中,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真实的反映生活,是当代人所缺乏的应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深刻的阐明出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意义。
影片中所凸显真实的镜头语言往往会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摄像机不动声色,但真真切切地将‘英’和‘白’的生活点滴展现出来。
影片中15岁的雄性熊猫‚英‛仿佛再一次焕发青春,在纪录片中刚开始不久,倒置镜头的运用很出色,将‚英‛的姿态倒置过来,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也仿佛暗喻出生活的现实与自然界的相反境遇。
‚英‛随着广播体操和电视机中坦克进攻的情态,表演着自己想要的姿态,在镜头语言的展现下,使人充满笑意的同时,也凸显出‚英‛的个性特点。
在纪录片中,多次展现白给英喂食、洗澡、刷笼的场面,将小小的现实生活还原再现,迸发出动人心弦的力量,也让观众在观赏时似乎走进了‚英‛和‚白‛的生活。
因此会自然而然的思索影片的主题:婉转地表达了‚英‛和‚白‛的感情深厚,揭示了他们之间心灵真诚的沟通。
细节的巧妙运用同样会给主题的诠释锦上添花。
细节凸显真情,在《英和白》中每一处细节的运用,都是本片情感上主题表达的催化剂。
在片中,‚英‛和‚白‛的邻居‚娟‛的出现,在片中仿佛起到了催化主题的作用。
‚娟‛在石板登上等待父母回家,迷茫的面部表情仿佛反映出‚英和白‛在漫长岁月的坚守。
同样在画面中展示的没有华丽的东西,只是一部电视机、一张折叠床和一个铁笼,这样简单的生活对于‚英‛这只熊猫来说是没有选择的,而‚白‛可随意选择,但她却选择了守望,相守14年如一日。
【最新精选】英与白影评
【最新精选】英与白影评《英和白》——孤独的美感《英与白》,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世纪末世界的纷乱与人内心的孤独,可以解读出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失误的思考,可以解读出心灵间交流与沟通的困境,可以解读出人与动物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异化,还可以解读出对人性与人格的观照孤独的不自由、人类的自我囚禁。
白,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人,在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
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
言语在方寸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
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
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几被人遗忘的角落……剪辑中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下一个动作、下一眼神都是无法预知的,这恰恰为张以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为蒙太奇语言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时空相对完整的限制,可以把实际时间压缩或扩展,还可以把不同时空上展开的形象交叉组合在一起。
《英和白》向我们展示了英、白、娟、电视机这四个关系层次,看似没有故事情节,其实蒙太奇思想在决定“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同时已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1) 叙事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在张以庆眼中,英和白的相守渗透出孤独感反而要用那些琐碎单调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
张以庆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主观镜头”这种叙事方式,从开篇即为倒立的世界,到片中常常出现画面的前景变为或虚或实的栅栏,这都是张以庆试图用“英专注的神态(看)——隔着栅栏的世界(电视机)——英的反应”的叙事蒙太奇推动故事。
(2)表现蒙太奇在《英和白》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对比蒙太奇电视中喧嚣的新闻,每天播报着天下大事,而屋内英和白的生活依旧是一层不变,波澜不惊;?、隐喻蒙太奇借助一种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另一现象,类似“借代”手法。
以《英与白》为例试析纪录片的创作意象
以《英与白》为例试析纪录片的创作意象纪录片创作意象体现在选题上。
《英与白》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一个很特殊的题材,即中国传统国画和西方油画之间的融合与碰撞。
通过讲述中国书画家吴英和英国画家康白的故事,展示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个选题以两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将他们的艺术成长历程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影片的独特意象。
纪录片创作意象也体现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上。
《英与白》采用了讲述和记录相结合的方式,既呈现了两位艺术家的个人故事,又记录了他们的创作过程。
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采访和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
纪录片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法,如镜头特写、跟拍等,使影片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
纪录片还通过音乐和场景的选择来呈现创作意象。
《英与白》在音乐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的古琴音乐和现代的电子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让人感受到现代艺术的创新。
纪录片还通过不同的场景和背景来展现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
通过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和展览场地融为一体,影片展示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纪录片的创作意象还体现在对观众情感的呼唤上。
《英与白》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追求的详细描述,唤起观众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卓越的渴望。
通过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和创作过程,影片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激发观众对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以《英与白》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创作意象体现在选题、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音乐和场景的选择以及对观众情感的呼唤上。
这些创作意象共同构成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使观众能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的魅力。
影片分析《英与白》(大全5篇)
影片分析《英与白》(大全5篇)第一篇:影片分析《英与白》影片分析——《英与白》《英和白》是张以庆的第二部作品,本片还有一个副标题“99纪事”。
本片借英和白的生活状态记录了在世纪之交,人的生存状态——作者认为的生存状态……作者首先对人类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概括“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是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作者用整部影片告诉了观众,人现在已经不再群居了……英与白捆绑作为个体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对于这个个体,一个人和一只熊猫又是无法做到彼此交流。
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个体,原本应该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彼此照顾,彼此安慰。
可是这个的家庭就是一个女人和一只动物……为什么这个女人宁愿守着一只动物也不愿意去找一个男人呢?“我就想告诉那些要离婚的或者是那些没离婚的或者正准备结婚的人,结婚的时候谁都真的没有想去离婚,慎重的时候但是还是别委屈自己,委屈孩子,还是要有责任感。
”这段画外音是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女人对婚姻的看法。
这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所说的。
这种讨论本身就映射着现在婚姻的不可靠……尽管英很孤独,白也很孤独。
两个人走到一个原理世界的笼子里。
现实中两者的朝夕相处与心灵的孤独才是最真实的。
英是本不应该在铁笼里的,它应是啜饮露水,饱享嫩竹的生灵,白也是不应在这里的,一个优雅的女人,一个能够沉醉意大利歌剧的旋律中的女人应是爱情的精灵。
但是他们在片中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现代社会里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生存状态。
还有那个娟,也不应是木讷和孤独的,她应是天真烂漫地享受童年和亲情的天使。
娟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面无表情的特写,第二次由全景拉到远景,前景是栅栏,后景是娟,突出了景深。
而且构图上还把娟框在了栅栏内。
第三次出现,背景播放着“找朋友”音乐,由上一次的栅栏外推到栅栏内。
这一切都表明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而英与白只有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头除了拍饲养员白,就是在拍栅栏里面的小女孩娟和 铁笼子里面的英。我觉得这本身就是种隐喻,熊猫“英” 是因为不能说才沉默,而小女孩娟则是习惯了每天这种 与世隔绝的等待,或许这个小女孩日
后也会像白一样,慢慢的习惯了孤独,习惯了不说话。 只是她现在还小,不知道什么叫孤单和寂寞,但是她在了那双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眼睛,他在铁笼 内静静的凝望,凝望着白的背影,孤独的背影。一个不能 说话,一个不习惯说话。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 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被人遗忘的角落……
本能。“白”则是被异化的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 人”,人是需要交流的,封闭的环境会扭曲人的心灵,而 白与社会近乎隔绝,在摄制组长达十个月的拍摄中,只见 过白外出一次。小女孩娟也在被异化,整日木然呆坐,一 张缺乏生气的脸,木讷且情感冷漠,已丧失了儿童天真烂 漫的本性。电视对人的心灵是种隔绝,从头到尾都在向 “英”和“白”传达着对他们几乎毫无意义的信息。 “英”生活在笼子里,所以在他眼前始终被一道道栅栏 所束缚,所以很多时候镜头里总是出现透过栅栏的缝隙看 待周围的画面。这给人很强烈的压抑感。
除了孤独,这不片子又是令人感动的。当白一个人站 在窗前,透过窗子向外望,阳光穿过她略带金黄的发梢, 我看到她眼睛里充满了欧洲人的真性情。虽然白的生活是 程式化的,但即便是无期而又单调的往复,白也始终会从 心底热爱。白对英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母爱,有友谊,有 责任,也有互相的陪伴。英天生会孤独,但有了白的陪伴, 我想,它会在每天清晨看到白梳妆打扮的时候收获一点小 惊喜。 电视机上的一条条新闻一声声宣告着时间的流逝。英 和白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外界干扰,仍然平平淡淡如小桥 流水。至于外面发生了什么,总是与这里无关。任由时光 飞逝,任由世间的动荡,不变的唯有英的憨态与白的忧郁 。白始终没有逃避对英的责任,而英却一直延续着对白的 依恋和信任。他们的孤独因为有了相互陪伴显得美好,温 馨。
“武汉杂技团狭窄的小院,一座大门里是英和白的家。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唯 一和人居住在一起的熊猫。 白是一位有着一半意大利血 统的女驯养师,她和英组成的这个家已经14 年了。本片还 有一个重要角色那便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世界信息的电 视机。 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 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载体承回 顾了这部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纪录片。从影片开头字幕的出 现,就开始营造出消极阴郁的气氛,片中的熊猫英不会说 话,主人公白很少说话,整个影片出于一个静默的状态,
导演选择了字幕而舍弃解说词,使整个影片的基调显得沉 闷。导演营造的气氛,无形之中塑造了英与白的形象。两 个孤独的灵魂相互依偎,生命体之间的陪伴显得小心而脆 弱。 英与白,两个寂寞离群的生命,生活在远离喧嚣的世 界,他们之间的相互陪伴陪伴,可以说残忍,也可以说伟 大,只是这些对于白来说并不重要。它有英的陪伴,也只 有英的陪伴,是长久的习惯。而英对于白,是逃避那个繁 杂世界后心灵的依靠,让她可以安心的活着。 这部记录片中有着对素材的刻意剪辑,以及部分再明显不 过的摆拍画面,使得全片呈现出一种落寞与疏离的情感。 英躲在笼子里,看着他永远到达不了的外面的世界,白蜷 缩在躺椅上,看着她不愿接触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生命沉 溺在自己的世界中,或是自愿,或是非愿。
在课堂上看完《英与白》,思绪总是忽进忽出,回来又 纠其细节回顾了一遍,这部纪录片隐隐的给我一种“病态” 的感觉。它甚至是有些压抑的, 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 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 是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从开 头的文字开始就注入了一股消极。一个女人,一只熊猫, 在漫长的十余年的与世隔绝的相处中,没有语言的交流, 整个片子都让我找不出一点欢乐有趣的地方。 白与英就像是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和窗户 便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电视对于他们来说, 就如同是墙壁上的投影,他们
影片没有交代白的性格原本如此沉寂,还是这15年来每日 重复着的相同的晨昏将其打磨得如此沉寂,可我看得白时 常倚着窗仰望天空,看得英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了解外界的 唯一途径——电视,即便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如此安稳,我 还是看出了一种渴望,一种习惯在孤独中过活后对外界不 抱任何希望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来自于被压抑的人性。 因为英身份的特殊性,因为白对英有着深深的感情, 于是他们便从现实世界中被生生剥离,不管世界动荡与 否,他们的生活都是安稳,一种可怕的、磨灭本性的安 稳。白的命运与英的存活相关,而英,在铁笼里生活了 15年的命运又由谁来定?这15年来,英和白本性的被迫 压抑又由谁来定?就现代文明而言,我们所做的只是为 了保护英,可我们似乎没有思考过,压抑本性的保护究 竟是不是一种保护?如果说白保护了英,那这又算不算 是对白人性的另一种摧残?
这部片子拍完后的几年,英永远的离去,而白,远 渡重洋,与家人相聚。或许大洋彼岸,天堂之端仍然回 旋着普契尼的《图兰朵》,我只希望,英和白再听到那 段女高音时,已没有了压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纪录片,总是在揭示着现实中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 看过之后,心中总是会有些许感慨。正如本片,即便是 结束了以后,脑海中依旧萦绕着那哼唱的女声以及幽幽 的孤独感。 该片从一个倒置的镜头开始,用熊猫的眼光来看世界, 隐喻着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在现代化社会中,熊猫 “英”被异化了,一种自然动物被圈养后失去了动物的 本性,被异化后返回自然必然丧失生存
最后,这部纪录片看了以后让人难以言喻的难过。其实白, 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 她看歌剧会感动,会为大地震难 过,甚至新年倒数也忍不住激动流泪,但是就像纪录片里 提到的,她特殊的身世背景,让她经历了很多我们不能想 象的经历。她太孤独了。其实她是个矛盾体,她没法向周 围的人倾诉。她的眼神,只有跟英交流的时候才是亮的。 这是孤独时的相互依靠,也是最真善美的陪伴。
看到的,听到的就成了他们全部的现实。给我印象很深的 是每一次英望着窗外时的画面,伴着循环往复的音乐旋律 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时画面也总是会落到一个小 女孩身脸上,她脸上那种难以掩饰的孤独就好像是英的意 念的化身,有人伺候,不用担心温饱不用担心生存,可这 在我看来确实一个作为地球上生灵的悲哀。一个没有爱情 的女人,一个不被理解生性孤独的生物,这种压抑的设置 又给孤独套上一层寂寞。 白与英的陪伴,可以说残忍,也可以说伟大,只是这些说 法对于白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英能够分享她的孤独, 能够享受它的寂寞,当帕瓦罗蒂的声音响彻千禧年时,她 安静了,她在回想这十几年来世间的巨大变化,她更想念 家人!但是为了英,她选择了陪伴与守候,如果没有白, 它也许很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