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 精华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赏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是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有的编者题本段为《舜发于畎亩之中》,这里沿用这个题目。
这段文章讲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重点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命题。
从而告诫人们,不能耽于安乐,引人深思。
同时也反映了孟子个人的修养,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逆境中磨炼和造就的观点。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列举典型事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是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是《孟子》中著名的篇章之一,其中不少名句常被后人引以为座右铭,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全文可分为四层来理解:第一层孟子使用了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的成功事例,来证明经历挫折和磨难对于一个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层指出了磨难的具体内容以及对人生成长的帮助。
这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有这样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变得善于思考,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坚韧,达到以前不能达到的境界。
孟子所列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其实,为人所熟知的还有姜子牙的故事以及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陈蔡而编《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写《国语》,孙膑膑脚而著《兵法》,吕不韦迁蜀而出《吕览》,韩非子被囚而有《说难》、《孤愤》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注】①: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陈说道理。
④方术: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
⑦舆:车。
⑧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舜发于畎亩之中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管夷吾举于士()(2)行拂乱其所为()(3)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答:14.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化作春泥更护花C、零落成泥碾作尘D、马作的卢飞快15.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
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参考答案12.(1)狱官(2)违背(3)等到(4)有时(每一个小题1分,共4分)13.(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分)(2)太夫人用荻在地上划,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
(2分)14.A.(3分)15.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2分);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2分)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附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附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国恒亡国险而民附
B.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C.生于忧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曾益其所不能惧其不已也
【小题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个人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B.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就国家而言,“死于安乐”中“安乐”指的是“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D.本文语言气势磅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饿其体肤。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孟子〉三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参考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无论做设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然。
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
清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古文阅读题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古文阅读题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入则无法家拂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何时而乐耶?C.舜发于畎亩之中皆以美于徐公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3分)(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
(2分)(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证了论点中的“”。
【小题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小题3】示例:(1)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
(2)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
(写出人名、成就1分;写出磨难经历1分)(2)死于安乐【小题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1分)。
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
中考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当今天下之病阅读答案
中考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乙当今天下之病阅读答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劳其筋骨()(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非徒愈病()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分)译文:(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分)译文: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3分)(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1分)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参考答案3.(4分,每小题1分)(1)起,被任用(2)使……劳累(3)通晓(4)只,仅仅4.(6分)(1)(3分)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故”“是”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2)(3分)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
《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孟子》中考试题全解析参考1.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四、文言文阅读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大连市(09辽宁省)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
【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解析】A志向;名作动,做标记。
B违背,不顺;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C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舜发于畎亩之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安民》【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
(划一处)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入则无法家拂士()(3)征求无已()(4)百姓不堪()3.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答案】1.兴起,指被任用违背同“增”,增加匹敌、相当2.(1)所以,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
舜发于畎亩之中
1段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之中被举用,
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 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 的看法。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 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 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 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 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 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 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 5、取得巨大成就往往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原句) • 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 6、通过磨练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7、磨练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8、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 分析取得巨大成就应具备的条件。 •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 作用? • 过渡,承上启下。
苦其心志 思想 2段:从第一段得出结论,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生活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困于心 对 个 衡于虑 比 人 而后作 度进一步阐发经受磨难 无法家拂土 无敌国外患
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
的好处。
论 证
第4段: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随堂练习
• 1、磨炼一个人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用原文)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2、在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 须在思想 、 生活 、行动 等三 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 劳其筋骨, • 要 苦其心志 ,生活要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子赏析表达效果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子赏析表达效果1.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描绘了舜和傅说在不同场景展现领袖才能的形象,有层次感和对比效果。
2.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表达了舜和傅说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力。
3.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蕴含了对舜和傅说不同成就的肯定和赞美。
4.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通过对舜和傅说的描述,展现了两位伟人在不同领域的杰出才能和影响力。
5.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舜和傅说在各自领域的辉煌成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描写了舜和傅说在农业和建筑领域的贡献,展现了他们多才多艺的一面。
7.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充分展示了舜和傅说在农业和建筑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8.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通过对舜和傅说的生动描述,展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表现和价值。
9.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突出了舜和傅说在农业和建筑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杰出成就,彰显了他们的才华和魅力。
10.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表达了舜和傅说在不同领域的卓越能力和影响力,展示了他们的非凡魅力和魄力。
11.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通过对舜和傅说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出类拔萃和杰出表现。
12.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动地描绘了舜和傅说在农业和建筑领域的成功历程和强大魅力。
13.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展示了舜和傅说在不同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影响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4.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通过对舜和傅说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能力和卓越表现。
15.舜发于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舜和傅说在农业和建筑领域的优秀才能和成就,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哲学原理
这句话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人的价值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和提升。
首先,“舜发于畎亩之中”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都是关于古代名人的故事。
舜在田间耕作中被发掘,后来成为贤明的帝王;傅说从建筑工地起家,最终成为名相。
这两个故事表明,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或她的出身或初始环境,而在于他或她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人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才能不断学习和成长,实现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价值。
因此,这句话的哲学原理是:人的价值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和提升。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舜发于畎亩之中》精华问题
1.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列举了几位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修辞:排比
共同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从文中来看,人在担当重任时,客观上要经受哪些磨炼?得出一个什么结果?
在思想上的磨练是: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受的磨练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为上经受的磨练:行拂乱其所为。
结果: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一个人成才除了客观条件外,还需要什么样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治国又需要什么方法?最终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治国: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国家就要灭亡。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出人才”是本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的道理。
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做简要分析。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6、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