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依法治国-朱晓林

合集下载

依法治国知识点

依法治国知识点

依法治国知识点近年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针。

依法治国,简言之就是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既是一种国家治理的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涉及到众多方面的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应当符合一定的程序和条件,一般需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进行。

宪法对于国家治理具有基本的指导作用,是确立法律地位、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法律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工具。

法律是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普遍规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制力。

法律的制定应当遵循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的原则,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法律还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行政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行政法是国家对行政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法律规范体系。

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能、行政行为的准备、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

行政法的制定和执行,能够保证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透明度,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刑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惩处的法律体系。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刑罚,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同时,刑法还规定了犯罪行为的追究的程序和原则,确保司法公正和公平。

民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是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财产权利、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规定。

民法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守法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守法意识是公民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守法意识的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包括国家机关的法治建设,也包括教育机构的法律普及和公民的法律教育。

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

法治文化是社会各界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以及对法治理念的认同和践行。

坚持依宪治国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坚持依宪治国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学段:八年级下册学科:道德与法治章节名称八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坚持依宪治国学时两课时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依据是“法治教育”部分的“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观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的初中阶段具体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

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

”《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的相应部分是“内容设计”中的“国家意识教育重在突出尊崇宪法权威,知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本框内容通过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导入保障宪法实施,要坚持依宪治国。

通过视频“假如生活没有你”初步感知宪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国家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的“探究与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从“不同法律之间的对话”等探究活动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宪法相较于其他法律的特点,懂得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进而懂得要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学习重点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学习难点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是国家的根本法学情分析已知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初步树立起法治意识,学生已经了解我国宪法的作用和核心价值追求。

困惑点:由于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学生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对具体问题分析还不够深入,如宪法的构成、内容、法律效力,如何实现宪法的的核心价值追求等知识缺乏认识,对国家大事关心程度不够。

突破点:本课通过情境分析材料、视频资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进行宪法实施的教育,懂得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树立坚持宪法至上理念,关注国家大事,强化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

1法的基础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职能-朱晓林

1法的基础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职能-朱晓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小偷的偷盗行为固然可恨,但是对其的惩罚只能由司法机关依法进行,不能伤害小偷。
案例五:学生杨某借了600元给老乡田某,说好了一个月后归还,但田某到期后不仅不还,还多次找借口推脱。杨某十分生气,于是径直到其宿舍将他的电脑搬走,说是抵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债务人不还债,只能通过法定途径主张债权,不能擅自处分他人的财产。
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做到不仅知法、守法,还要积极的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情感价值目标:运用本课知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崇尚平等思想。树立调控自己行为的意识,拥护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
教学重点
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更新、补充、删减内 容
增加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增加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课外作业
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与法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并学会分析案例,写出读后感。
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第一章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第一节 法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法律的重要意义
二、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由物质生活决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规定人们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确认、维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
(2)命令性规范
(3)禁止性规范
2、评价职能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评价职能是指法对他人行为的评价。
包括对行为人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的评价。
法的评价客体是一定的行为。
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
法的评价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违法与不违法。
3、教育职能
是指对一般人今后行为的教育作用。

第一章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依法治国-朱晓林

第一章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依法治国-朱晓林
其一,司法机关要有高度责任感,做到及时处理案件;
其二,要按照法定的时间要求及时办案。例如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第二审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
其三,在特定条件下,及时还有从快的要求,如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的处理就要从快。当然,从快决不是指没有法的限制的草率了事,而是在法定时限内尽快审结案件。
师生讨论:网络谣言制造者也要被依法刑事拘留。该谣言迅速被境内外网站、微博大量转载、评论,网民点击量逾千万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尤其对当事人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当前网络谣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有组织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发帖、删帖、炒作、造谣,制造社会热点,借机谋取经济利益;二是因个人问题编造谣言,打击报复、发泄私愤;三是一些微博“大V”为了博取眼球、赚取粉丝,不辨是非甚至捏造不实信息;四是假借“网络维权反腐”编造谣言并恶意传播。警方表示,任何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谣言、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警方都将坚决依法惩处。
二是确当。所谓确当,是指在搞清楚事实的基础上,准确地,适当地适用法。首先要准确、适当地对案件进行定性。例如,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准确、适当地认定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罪轻还是罪重等基本问题。其次要准确、适当地加以处理。例如,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准确、适当地量刑,既不能重罪轻罚,也不能轻罪重罚,而要罪罚相应。
(一)执法
(二)司法
(三)守法和违法
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现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导入新课Biblioteka 2-3分钟讲授新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成果。

它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广度和深度的特点,涵盖了多个方面,如宪法、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文化等。

一、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宪法的确立和实施。

中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全体公民和各级政府行使权力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法治的基石。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机构的组织方式和职权范围、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环节立法是法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注重加强立法工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文件,明确国家的政策和规范,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的立法制度不断完善,现行法律体系基本健全,涵盖了各个领域。

中国的立法工作也注重听取公众意见,提高立法质量和公正性。

三、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执法环节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

中国重视执法规范和执法公正,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是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国推行法治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执法人员依法行使权力。

四、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是法治的核心环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推进司法改革,加强司法体制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中国建立了独立、公正、廉洁的审判权威体系,推行依法审判,加强权益保护,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五、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

法的制定实施四个步骤

法的制定实施四个步骤

法的制定实施四个步骤1. 确定立法目标和需要在进行法律制定之前,需要明确立法的目标和需要。

立法目标可以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

立法需要可以来自社会问题的解决、法律法规的修订等方面。

在确定立法目标和需要时,需要进行调研和分析。

这可以包括对相关领域的调研,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立法能够达到整体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确定立法目标和需要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列点方式进行总结:•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相关领域的问题和难题•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2. 制定法律草案一旦立法目标和需要确定,就需要开始制定法律草案。

法律草案是对法律内容的初步规划和设计。

在制定法律草案时,需要聚焦立法目标和需要,以及法律的整体框架和条款。

制定法律草案需要考虑的要点包括但不限于:•立法目标的具体内容•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对象•相关的定义和解释•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制定法律草案的过程包括起草、讨论和修改等环节。

需要通过与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沟通和协商,确保草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制定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列点方式进行总结:•聚焦立法目标和需要•设计法律的整体框架和条款•考虑适用范围、定义和解释等要点•讨论、修改草案,确保合理性和科学性3. 法律草案的审议和通过一旦法律草案制定完成,就需要进行审议和通过的程序。

这可以包括各级立法机构的审议、公众意见的征询等环节。

法律草案的审议和通过需要遵循程序规定,确保公正、透明和民主。

在审议的过程中,各项条款和内容需要仔细讨论和评估,以确保法律的完整性和可执行性。

法律草案的审议和通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列点方式进行总结:•各级立法机构的审议•公众意见的征询和参与•确保程序的公正、透明和民主4. 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完成法律草案的审议和通过后,就需要开始法律的实施和监督。

法律的实施需要确保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和执行,以使法律得以落地。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内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社会主义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们国家的国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并实施的一整套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法具有许多不同于资本主义法和其他法律的特点和优势。

这篇文章将从社会主义法的定义、特点、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主义法的定义社会主义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基础,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颁布实施的一切法律、法规、决定和命令,以及由中央和地方机关制定的规章、规定、意见和通知等,统称为社会主义法。

二、社会主义法的特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这保证了社会主义法处于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同时具备国际层面和历史发展性的观念。

2. 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法的法律性质是公有制,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的尊严、自由和权利,同时限制那些对自身利益而排序他人权益的行为。

3. 法律制度的完备性:社会主义法是一整套法律制度,各个方面之间有机构成系统,彼此相互交融,不能因为个别条文而废弃整个法律体系。

4.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法治国家建设,坚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地位,与领导和管理国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互配合。

5. 民主、公正、公开:社会主义法是保证人民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法律,它强调依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行政府机构和其他机关的公开性,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三、社会主义法的主要内容1.宪法:宪法是全国最高法律,规定国家机构职权、权利和义务,它不仅保障了公民权利,而且也限制了国家机构和官员权利的滥用。

2. 刑法:刑法是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它规定了与犯罪和罪行直接有关的法律制度。

刑法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惩罚罪犯和保护纳税人、经商者、消费者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律。

中国法律法规知识点,每天一点点学习

中国法律法规知识点,每天一点点学习

中国法律法规知识点,每天一点点学习范本1:中国法律法规知识点,每天一点点学习正文:第一章中国法律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法律的定义1.2 法治的基本原则1.3 法律的层级结构1.4 法律的适用范围1.5 法律的追溯和效力第二章中国宪法法律体系2.1 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2 中国宪法的修订和解释2.3 中国宪法的保障机制2.4 中国宪法的基本权利2.5 中国宪法的限制和限制原则第三章中国刑法法律体系3.1 中国刑法的基本原则3.2 中国刑法的分类和构成要件3.3 中国刑法的刑事责任和刑罚3.4 中国刑法的犯罪过程和刑事制度3.5 中国刑法的刑罚执行和刑事救济第四章中国民法法律体系4.1 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4.2 中国民法的权利和义务4.3 中国民法的民事责任和民事救济4.4 中国民法的合同法和物权法4.5 中国民法的家庭法和继承法第五章中国行政法法律体系5.1 中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5.2 中国行政法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关5.3 中国行政法的行政责任和行政诉讼5.4 中国行政法的行政许可和行政监督5.5 中国行政法的行政法规和行政法律责任附件:本文档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法治: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活动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的状态和形式。

2.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机构、权力职责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3. 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4. 民法:规定了民事关系和民事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

5. 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

范本2:中国法律法规知识点,每天一点点学习正文:第一章中国法律的分类与特点1.1 公法与私法的区分1.2 法律的强制力与适用性1.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4 法律的全面性与系统性1.5 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章中国宪法及相关法规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2.2 《宪法修正案》的审议和通过2.3 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2.4 其他宪法相关法规的主要内容第三章中国刑法及相关法规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基本原则3.2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素及其解释3.3 刑罚的种类与适用原则3.4 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3.5 刑罚的执行和刑满释放第四章中国民法及相关法规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4.2 民事权利与义务的设立和消灭4.3 合同法与物权法的主要内容4.4 家庭法和继承法的基本原则4.5 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流程第五章中国行政法及相关法规5.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5.2 行政行为的种类与效力5.3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划分5.4 行政法律责任与行政救济的形式5.5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法律依据附件:本文档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公法: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国家与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

依法治国的实施步骤

依法治国的实施步骤

依法治国的实施步骤引言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的实施步骤是确保国家实行法治原则,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介绍依法治国的实施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治理念。

步骤一:制定法律和法规依法治国的第一步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这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的根本保证。

在制定法律和法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调研和论证:政府部门要充分调研和论证法律和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保其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要求。

•民主参与和听取意见:要广泛征求民众和专家的意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增加草案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严格程序和法定权限: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确保合法性和权威性。

步骤二:建立法治宣传教育体系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建立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宣传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建立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的具体步骤包括:•制定法治宣传教育规划:根据国情和社会现实,制定长期的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确定目标和任务。

•多渠道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推广法律知识,普及法治观念,提高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加强法治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公职人员、教师和青少年的培养,提高其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建立法治文化体系:积极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精神,形成尊法守法的社会风尚。

步骤三:加强法治监督体系建设依法治国不能缺少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约束,建立法治监督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法治监督体系的建设包括以下方面:•完善审判体系:建立独立、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确保司法权的独立行使,保障公正和司法效率。

•健全检察体系:加强对执法人员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强化检察职能,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第二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一、概览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讲旨在深入探讨法律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包括法律制定的背景、原则、程序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深入理解法律制定背后的理念、法律条文的形成过程以及法律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关乎每个人的权益保障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法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从法律制定的理论基础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其实施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全面把握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主题。

1. 阐述法律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

第一讲已经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接下来在第二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律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

法律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全面描述,它是社会有序运转、公平正义实现的基石。

法律的制定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

这使得社会各个成员能够在明确预期的情况下行事,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实施是法律效力的体现和法律目标的实践。

法律如果不被实施,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法律实施的过程就是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通过执法机关和司法机构的具体操作,使得法律的规定能够真实作用于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法律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解释。

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法律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体现在构建社会秩序、实现法律目标、推动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工作,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法律与社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法律与社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法律与社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法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将探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这一重要主题,重点关注制定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实施中的挑战。

1. 法律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制定的规则。

法律的制定必须基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它们通常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一方面,法律法规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法律也受到社会的影响,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修订和更新。

2. 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通常由立法机关承担,例如国家和地方的议会、政府机构等。

制定法律法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程序,确保其合法性和可行性。

在制定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通常会被邀请参与讨论和提交意见,以确保最终的法律法规能够符合社会的期望和需求。

3. 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的参与者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的参与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政府机构,负责草拟法律法规的框架和细节。

其次是专家学者,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和意见,以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此外,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也应参与其中,以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利益。

通过多方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

4. 法律法规的实施挑战尽管法律法规在制定阶段经过了慎重的讨论和协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执行力不足,一些法律法规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执行,导致其效力受到削弱。

其次,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法也可能受到质疑和挑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执法手段。

此外,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新问题的出现也对法律法规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

政府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此外,推动司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也是加强法律法规实施的关键。

第二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即 法 律 权 利 和 法 律 义 务 。 →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 种能力或利益,表现为自己可以作出某种行为 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必 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必须作出或不作出某种 行为。
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合法原则
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必须依照法定的职权和原则进行。 【法律规定】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 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立法法》第4条
3、民主原则
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专门机关工 作的结合 【法律规定】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 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三)立法的程序
立法程序是指一定的 国家机关在创制、修改、 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 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
法定步骤和方法。
1、提出法律案:法律制定的第一道程序
具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或人员向立法机关 提出认可、制定、修改或废止某项规范性法律文 件的建议案的立法性活动。
◆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机关和个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 代表联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 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 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四,裁判的公开性增加了其权威的可信度; 第五,司法是当事人寻找正义的最后渠道,要求司 法裁判具有权威性
3、司法的基本原则
(1)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不受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 住期限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应依法 给与保护,对一切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应予以追究。 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做到:* 对任何公民适用法律规 范时都一律平等,决不能因人而异;* 对任何公民的权 利都依法平等地保护,任何公民都要平等地承担义务; * 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给予应有的制裁,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考研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概述法律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对社会行为予以规制的规章,其制定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法律法规制定的主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并不断完善。

三、制定程序1. 立法建议: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由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提出建议。

2. 立法草案:经过立法机关的评议和修改,形成初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3. 立法审议:法律草案经过几轮审议和修改,最终形成正式的法律法规。

4. 法律公布:法律法规由主席签署并公布,正式生效。

四、政策制定与实施政策是国家对特定问题或领域的规定,相比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1. 政策制定程序:a) 确定问题:政策制定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b) 政策研究:通过调研、分析等方法,制定可行的政策方案。

c) 决策审议:政策方案经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和决策,并报批上级部门。

d) 公布实施:政策由颁布机关公布,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 政策实施的方式:a)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b) 组织培训:组织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对政策的了解和遵守。

c) 监督检查: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实施的效果。

d) 奖惩措施:对遵守政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违反政策者给予相应处罚。

五、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关系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制度化管理手段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维护法治环境和社会秩序。

1. 法律法规的基础:法律法规是政策制定的基础,为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2. 政策细化法律法规:政策可以对法律法规进行具体细化,加强实施细节的规定。

3. 协调与衔接:法律法规与政策之间需要达到协调与衔接的目的,避免矛盾和冲突。

六、问题与挑战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法的制定与实施

法的制定与实施
我国《宪法》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这表明我国法律的公布权是由国家主席根据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行使的。
二、法律实施
考点4:执法、司法、守法的含义
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
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全社会遵照执行。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个步骤,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法律通过后,凡是未经公布的,都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解释的主要任务是:第一,阐明法律实施中产生的疑义,即对法律规定本身不十分清楚、明确的条文进行说明,或者规定本身虽然清楚明确,但实施者不了解立法精神,因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第二,适应社会发展,赋予法律规定以新的含义。当法律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时,在尚未对原有法律作出修改、补充或废止之前,可以通过立法解释赋予法律规定以新含义。第三,解决法条冲突以及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有时法条之间会发生冲突,当不能以法条竞合的一般规则解决时,就需要进行立法解释。此外,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之间有冲突时,也需要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具有最高效力的立法解释。
(1)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区别在于对立法解释的主体即立法机关和立法解释的对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在将立法机关理解为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相区别和对应的权力机关时,立法解释就是狭义的。但是,对此狭义的立法解释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专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狭义的法律)的解释,另一种认为立法解释还包括有关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在将立法机关理解为制定法律的机关,而法律又取其广义(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时,立法解释就是广义的,泛指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本章采用最狭义的理解,将“立法解释”限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对法律的解释。

法律学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法律学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法律学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尊敬的学生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法律学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法律学中的一部分内容——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一、法律的制定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高形式,它的制定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流程。

1.1 立法机关的设立国家通常会设立相应的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立法机关是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人民意志,负责制定法律。

1.2 立法程序立法程序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法案的草拟、审议、修改等过程。

立法过程需要经过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征求意见,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1.3 法律的颁布经立法机关通过和主管机关的审查,最终由国家元首或行政机关颁布成为正式法律,以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二、法律的执行法律的执行是指将法律规定的内容传达给社会成员,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实施、执行的过程。

2.1 司法机关的作用司法机关负责根据法律规定,依法审判、调解和执行案件。

通过司法机关的权威性,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2 法律的传达与宣传法律的执行需要广泛传达给社会成员,以便大家了解法律规定。

法律的宣传可以通过媒体、教育系统等多种渠道进行,提高大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度。

2.3 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监督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

监督机制可以包括法官监督、律师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等,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三、法律制定与执行的意义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只有人人遵守和执行法律,社会才能保持和谐稳定。

3.2 保障公民权益法律作为保护公民权益的工具,制定和执行合理的法律可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升社会公平正义。

3.3 促进社会进步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制定适应社会变革的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力和权益,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总结: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是法律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和有效的执行,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带来秩序、公正和进步。

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一、社会主义法的制定:(一)概念:法的制定也称立法。

广义: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狭义: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二)立法体制:立法体制—立法权限的划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性法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各部、委员会、直属机构——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规章;(三)立法程序:(四个步骤)1)法律案的提出和审议;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草案的通过;4)法律的公布。

(四)社会主义法制定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1)原则性是根本,灵活性必须服从原则性;2)灵活性是实现原则性的保证。

(3)法的连续性稳定性与及时的废、改、立相结合。

(五)法的渊源:指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即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件。

分类:1)宪法—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基本法律——全国人大;2)法律——其他法律——人大常委会3)行政法规——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5)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全国性法律;6)国际条约。

(六)法律规范:1.概念: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并由国家控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1)法律原则;2)法律概念;3)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三要素:1)假定 2)处理3)后果3.法律规范的分类:1.义务性规范;○1按法律规范的调整方式分 2.禁止性规范;3.授权性规范。

1.强制性规范;○2按法律规范的强制程度分2.任意性规范。

1.确定性规范;○3按法律规范的确定程序分 2.准用性规范;3.委用性规范。

二、社会主义法的实施(1)概念法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ppt课件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ppt课件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 点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2021精选ppt
14四、我国社会主义法来自效力(一)法律的效 1、法律的空间效力
2、法律的时间效力 3、法律对人的效力
2021精选ppt
15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
法律解释按照不同的标准, 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 从解释主体分:
制定权限 4、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限
2021精选ppt
8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程 序
第一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 第二阶段:法律草案的审议。 第三阶段:法律草案的通过。 第四阶段:法律的公布。
2021精选ppt
9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渊源及 其系统化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渊源
1、立法解释 2、司法解释 3、行政解释
2021精选ppt
16
六、违法和法律制裁
一、违法的概念 二、违法的构成要件和种类 三、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2021精选ppt
17
七、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一、 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所调整的表
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
特殊的社会关系。
2021精选ppt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1、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产生的一般规律; 3、产生的特点。
2021精选ppt
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本质和主要特点 2、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3、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4、社会主义法律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2021精选ppt
2、特点:4个
2021精选ppt
6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遵循宪法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 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

第三节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案例教案

第三节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案例教案

N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案例分析一、关于执法的案例分析执法的主体是谁?为什么没有上诉?史淑君如果不愿意行吗?案情杨国成投资开办了“稻花香”饭店,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个体工商户。

2007年9月1日,杨国成将“稻花香”饭店的房屋出租给了高建清,并将“稻花香”饭店的营业执照出借给高建清使用,同时双方约定,经营期间发生的一切纠纷均由高建清自负。

2008年1月20日,史淑君到“稻花香”饭店吃喜酒,因饭店地面湿滑,史淑君在进入饭店包厢时不慎滑倒摔伤。

后经医院治疗,花去医疗费2149.26元,经鉴定,史淑君的伤情构成十级伤残。

因赔偿问题史淑君与高建清、杨国成达不成协议,遂将高建清和杨国成诉至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法院,要求高建清和杨国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5.2万余元。

分析与裁决浙江省海宁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法院是执法主体)1、“稻花香”饭店的实际经营者高建清负有在合理限度范围内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业主杨国成作为出租方负有监管义务,对原告之损伤均负有民事赔偿责任。

2、原告史淑君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尽到一个消费者应尽的注意义务,造成了自身伤害,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3、根据原、被告双方之间主观过错的大小,判决被告高建清承担70%的赔偿责任及21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3.5万余元,被告杨国成对上述款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同时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判决送达后,双方均未上诉,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二、关于违法客体的案件1、基本案情被告人林某为练习自己的炒股技能,于2005年6月初在其住所内通过“股神通”可视电话,利用某证券公司同一营业部资金帐号前四位数相同及初始密码为123456的特征,采用连续试验性登录的手法,掌握了该公司某营业部电子交易中心电话委托系统内77名客户的帐号及密码。

期间对10名客户帐户内的股票进行擅自买卖,委托下单二百余笔,成交近百笔,成交金额总计一千五百万余元,造成客户亏损共计人民币十三万余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公布法律,即立法机关将活的通过的法律按照法定的形式公之于众。法律的公布全由公家主席来行使。法律的法定公布形式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上公布全文,传媒可予下载。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1、宪法
在中国,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并监督宪法的实施,对违反宪法的行为予以追究。
2、法律
法律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这里仅用狭义。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另一类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该法律基本原则相抵触的条件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合法、确当、及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三)守法和违法
1、守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2、违法:指一切违反法律规定,从而造成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主观上有过错的行为。
违法的构成要素包括:1.违法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纯的思想意识活动不能构成违法。2.违法必须有被侵犯的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的过错的行为。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设置的法人。
②讲求效能的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应当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讲究效率,主动有效地行使其权能,以取得最大的行政执法效益。
(二)司法
1、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法院、检察院)
2、适用要求
一是合法。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最后的判决、裁定要严格依法进行,而且在办案的每个环节上都要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不允许另搞一套。如果司法机关本身在适用法时不按法的规定办事,公民的民主权利和生命、财产就没有保障,法的价值就无以实现。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
法是如何制定的呢?
法的制定或者立法是指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一)立法程序
1、立法程序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在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案例讨论]孙志刚被收容案
师生讨论:
2、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
1)提出法律议案,即享有法定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有关法律议案或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某项法律的提议。
2)审议法律草案,即立法机关对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议案进行审查、讨论。
3)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即立法机关对经过审议的法律议案进行表决,是立法过程中最具决定性的阶段。
2、法治: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1、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障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民事制裁
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确定并实施的,对民事违法者或应该承担责任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依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而给予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二)刑事制裁
刑事制裁或称刑罚,它是人民法院对于犯罪行为者根据其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措施。
(三)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根据行政违法的社会危害程度、实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劳动教养三种。
(四)违宪制裁
违宪制裁是对违宪行为所实施的一种强制措施。
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何谓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有什么区别?我们来学习。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其意义
(一)法治与人治是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1、人治:就是心治,就是把治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圣人或领袖人物身上,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的关键不在于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而在于有贤明的国家领导人。
三是及时。就是要在合法、确当的同时,要求全部办案活动和办案的每个环节都讲究效率,做到在法的规定的范围内及时审理、及时结案。办案及时包含三层意思:法制作为法律制度的简称,相对于法治是较低层次的,处于静止的状态,要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法治则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全过程,是一个由许多运动中的状态联系成的一个使法律从观念走向现实、从精神走向物质的过程,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最终实现法治。
3、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指人们由于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
法律责任分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
法律制裁
1)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惩罚措施。
2)法律制裁的种类
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其一,司法机关要有高度责任感,做到及时处理案件;
其二,要按照法定的时间要求及时办案。例如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第二审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
其三,在特定条件下,及时还有从快的要求,如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的处理就要从快。当然,从快决不是指没有法的限制的草率了事,而是在法定时限内尽快审结案件。
经济特区是指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而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地区。经济特区的这些规范性文件,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于一般的法规、规章。
5、规章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从其制定机关而言可分为:一是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另一种是地方政府规章。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盛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一)执法
1、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
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包括公安局)
2、法的执行的特点
二是确当。所谓确当,是指在搞清楚事实的基础上,准确地,适当地适用法。首先要准确、适当地对案件进行定性。例如,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准确、适当地认定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罪轻还是罪重等基本问题。其次要准确、适当地加以处理。例如,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准确、适当地量刑,既不能重罪轻罚,也不能轻罪重罚,而要罪罚相应。
①法的执行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②法的执行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③法的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④法的执行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3、法的执行主要原则
①依法行政的原则。这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治精神进行管理,越权无效。
(一)执法(二)司法Fra bibliotek(三)守法和违法
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现阶段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导入新课
2-3分钟
讲授新课
30-35分钟
案例讨论
视频播放
案例讨论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生讨论
学生探究
案例分析
课堂小结
作业
政策也是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之一。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完成一定时期任务而规定的活动准则。
此外,在法学上一般也认为,习惯应视为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在当代中国,不采用判例法制度,判例不具有拘束力,不是法的正式渊源之一。但我国应当重视判例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是指通过国家机关积极的、具体的执法、司法活动,依赖社会大众遵守法律的自我觉悟,来贯彻法的精神,实现法的社会功能的整个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国家机关对法的适用和社会公众对法的遵守。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应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之后才生效。自治条例是一种综合性法规,内容比较广泛。单行条例是有关某一方面事务的规范性文件,一般采用“条例”、“规定”、“变通规定”、“变通办法”等名称。民族自治法规只在本自治区域有效。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特别行政法依法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7、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国际条约是指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同外国缔结的双边、多边协议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国际惯例是指以国际法院等各种国际裁决机构的判例所体现或确认的国际法规则和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习惯。国际惯例是国际条约的补充。
*******
任课班级:1114、1102-1107、1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