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1、《伤寒论》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
然《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故《伤寒论》一书,乃学医者第一功夫也。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
从此可见,《伤寒论》中之理法方药与运用规律,完全是祖先之经验总结。
故《伤寒论》一书,乃中医重点学习之书也。
2、伤寒论讨论什么。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我对六经之认识《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
《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
张仲景的六经就源于此。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谈之必要,大抵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精选3篇)
2023年《伤寒论》读后感(精选3篇)《伤寒论》读后感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那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确实是老百姓常说的一般伤风,如无并发症,一样经5-7d痊愈。但假设医治不及时、不完全,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致使心衰、心律失常等等。突然想起,早在1800连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咱们一路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烧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关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刻有精准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伤风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关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普遍,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烧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烧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都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伤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专门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那么喘愈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伤风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消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土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那么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 肉桂 沉香 白芍6 细辛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用小青龙汤医治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来自: 小龙文档网: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书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伤寒论》的体例所吸引。
《伤寒论》以疾病名称为题,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对于阅读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
《伤寒论》注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同于西医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以辩证施治。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深邃和灵活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解。
此外,《伤寒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阐述也使我对中医理念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伤寒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寒为病本”、“治病必求于本”等,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临床实践。
同时,《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博大精深也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伤寒论》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伤寒论》中提到的“本草求源”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研究的思想。
这使我将中医视为一门同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对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1“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精选12篇)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精选12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寒论的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篇1首先谈一下我学习伤寒论的经历:1:爱上伤寒论,深感伤寒方之配伍神奇,亲见伤寒方之见效迅速,如获至宝。
然此时只是简单的方证对应,未设计理论探索。
2:勤求古训,周易、伤寒、火神派、河洛等无书不看,理论玄之又玄,思维愤世嫉俗。
曾分别掉入气化学派、火神派,最后甚至天真的想把六经与周易六子卦结合,认为六经源于六子卦。
现思之甚是可笑。
3:忘掉一切,从头开始,潜心版本校读,理论全出《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感觉豁然开朗,至道不凡。
始悟道时,见同仁于玄妙理论中不能自拔,甚想帮之,现体会到大道自然,顺其自然。
总结:1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或者说:1见山是山;2见山非山;3见山还是山。
声明:请各位同仁先忘掉自己所有的知识,否则我没办法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今天不可能把所有我的真实感悟讲出来,因为当我讲的时候,语言是我的障碍,言永远也不尽意。
“道可道非常道”。
由于时间,仅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四时阴阳。
四时阴阳《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
《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
张仲景就的六经就原于此。
他的六经体系(先暂定叫六经吧)是一个圆,我们又不可能一下子都吞下,所以为了让大家明了,我先找一个切入点,只是切入点。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伤寒论》学习体会3篇
《伤寒论》学习体会 (2)《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一、老中医宝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尊称为“老中医宝库”。
通过学习《伤寒论》,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治疗原则:《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治疗的原则,即“疏表宣肺,清里达腑”。
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病机、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机体,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值得学习的临床经验:《伤寒论》中记载了王叔和、张仲景等许多古代医学家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家在对待疾病时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倡导个体化治疗,且注重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于今天的临床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传承:《伤寒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可以加深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学习《伤寒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于普通人了解和保护中医文化都是有益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学习《伤寒论》让我触摸到了中医经典的魅力,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1. 经典可贵:《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深刻感受到这些古代医师的智慧和临床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症状进行分类,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 病理分析:《伤寒论》中对病理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经典中将伤寒分为六经,每一经都有各自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病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一:伤寒论心得体会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 XX013036 谢海旋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思过程,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会,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记录自己感触的书面文体,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篇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2)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2)读伤寒论心得篇四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20,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
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
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
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
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
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绚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强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进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对中医的爱好,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进展,中医毕竟是否有效。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一《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
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
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
《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
《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
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
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十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二《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为六经。
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
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经》一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
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
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
由于六经能提
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
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
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
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
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
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二0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篇二:伤寒论读书心得
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
经典学习心得
篇三:伤寒论学习心得
读《伤寒论》之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