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心得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篇1
1. 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
式和健康理念。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
《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
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曾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对中医开展理论和治疗实践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伤寒论有了深刻
的体会与思考,现分享于此。
一、认真学习基础功夫
中医是一门肯定理论、重视实践的学问。理论研究需要靠实践
来验证,而实践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伤寒论作为中医基
础经典,要学好它,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医基础功夫,如四诊和辨
证施治。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象等情况,辨识病人疾病的性质与病因;闻诊是通过听病人讲
述病情,可了解病情,进而确定辩证;问诊是通过与病人问答交流,了解病情病史与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切诊是通过脉搏的节律、力度、搏动等判断病情及辩证。四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
互为补充,可确诊并辨证施治。
二、深入悟解伤寒论思想
伤寒论作为中医基础经典,阐述了许多关于疾病的学说,如“太阳病”“少阳病”等,各病各有特点,其中各个方面的认识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深切感受到其理论优秀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系统性,内容对于了解中医理论、诊疗原则、疾病分类等方面均有贡献。
伤寒论九十篇,可以说是几乎包含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如以太阳经辨证为例,其中就涉及了热病的发展过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分型治疗等细节问题,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意义。热毒反复,值得临床吸取经验教训。只有深入悟解伤寒论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三、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勇于探寻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临床疗效更高。伤寒论在中医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个药物丰富、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带来的《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6篇)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 1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
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
【篇一: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后更是深有体会。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
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
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
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
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
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
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
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
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
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
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
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
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
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
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精选3篇)
读伤寒论心得800字篇1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四经之一。该书主要阐述了外感病的诊治,内容包含了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知识。他认为外感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之邪气侵犯人体而形成,并且提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阐述了治疗外感病的法则,包括汗、吐、下、温、补等治法,每种治法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盲目跟从。同时,他也指出,外感病的治疗应该以解表为主,注重祛邪外出,同时注意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论》中还涉及到中药学的内容,如药物的功效、配伍等。张仲景认为,治疗外感病需要选用药性辛温、发散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同时,根据病情的需要,可以搭配使用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他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医学知识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总之,读《伤寒论》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张仲景的医学智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是中医界重要的经典之一。在阅读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我深感这部著作历经千年仍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以下是我对《伤寒论》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伤寒论》作为古代中医典籍,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在书中,张仲景通过对温病的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法的论述,系统地总结了温病的发病规律、病程演变和诊断标准,使中医学中的温病概念更加完善。这对于后来的中医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我对《伤寒论》深感医者胸怀仁义之心。张仲景在书中时刻提醒医生不忘医者本份,要以患者的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倡导医者要慎选药物,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疗效,要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立志于医学的救死扶伤的使命。这点至今仍然是中医医者精神的重要一环,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思考。
此外,《伤寒论》中对病证辨治的论述令我受益匪浅。在书中,张仲景对于各种病证的辨别和治疗方法给予了详尽的论述,这给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例如,他提到“病品三焦,
本寒实热”,说明了不同部位的发热病症可能在病因及病机方
面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疗。这个细致入微的观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另外,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中医药的应用和饮食调养等内容,这些内容更加丰富了我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饮食调养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张仲景在书中指出,调节饮食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他提出“以经为纲”的观点,强调饮食应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情和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这对于平时的日常饮食以及患者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一《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十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
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这是一。
二《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为六经。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六经的一致性。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经》一贯的。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5篇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5篇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
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理解了张仲景“伤寒三脉辄微”和“观舌色”,这显示了对病机和辨证的重视。
他认为伤寒病一开始时表现为三脉辄微,舌色淡白,这是病情的早期表现。而中医治疗的
核心在于辨证施治,要从各种情况的综合症状中判断病因和病情,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医学理念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深入病情,了解症候,才能选对方针,确
定治疗法。
其次,伤寒论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张仲景认为伤寒病是由外邪入侵引起,主要病理表现为表邪入侵人体表面,肌肤敏感而出现发热、汗出,而热毒还会进一步影响
人体的经络气血,引发各种症状。这种病理机制的认识对于我们治疗疾病时必须深入了解
病因,有利于放置对病因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再者,伤寒论中的治疗法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张仲景提出了“脉四绝分五,病营及络”等治
疗方法,这说明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要考虑到病因,还要综合病情进行全
面的治疗。再如外感伤寒病的治疗,他强调要把握好缓解发散的平衡,适时调整脏腑功能,才能达到全面平衡的效果。这对医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治疗疾病不能只看表象,还
要全面了解病情和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治疗方法。
其次,伤寒论对于医生的修养和医德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张仲景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和
职业操守,他在著作中反复强调医师的医德和医术应当并重,医生应当以患者为重,顾全
大局。这种医德观对于我们现代医生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在治疗病人的时候,我们不
能只看医术,更要关注医德和患者的全面利益。
最后,伤寒论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学术理论上的启发,更是医学思维上的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巨著,被誉为中医的圣典之一。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伤寒六经变证”,即将伤寒分为六经的邪气侵袭不同脏腑而出现的不同症状。这种理论使得医生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同时,《伤寒论》还提出了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不治一病”、“收明先后”等,这些原则为中医诊疗提供了指导,使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次,《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也是我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伤寒论》使我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伤寒论》中提出的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还能够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于脉象的性状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阴阳盛衰等。同时,舌诊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在《伤寒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通过观察舌的
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了解病情的本质和病变的程度,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再次,《伤寒论》强调了防治结合的重要性。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防病先治,治病先防的观点,指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一致,都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和病症的预防。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养生,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伤寒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如随季节调整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这些方法也都非常实用。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最新)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
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读伤寒论心得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1 / 35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范文最新推荐------------------------------------------------------ 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
3 / 35
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厚朴五分杏仁十粒僵蚕一钱前胡五分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
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