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与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发展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
这种发展趋势是短期现象,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就此问题,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合理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的转换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1]与西部地区不仅在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对于市场经济门槛的跨越能力差异较大。
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具有持续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万亿元,是1978年的177.8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9.96万亿元,是1978年的137.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
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七五”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大量生产要素涌入东部地区,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地区的3.05倍;虽然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十五”期间由于投资和政策的滞后效应,东西部经济总量的比值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在2005年达到峰值3.24倍。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摘要】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未来总体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而其中历史地理原因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文章对目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以及历史地理因素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因素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策引言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基于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达到缩小国内各地区发展差距必须优先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
这一战略从效率优先的角度,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从而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在近三十年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除了经济效率的差距、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等因素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地理原因。
世纪之交,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分析比较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崛起的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以求达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制定的宏伟目标——共同富裕。
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以历史地理因素为切入点,对引起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地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历史规律中寻求突破口。
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1.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现状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众多,历史地理环境异同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国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时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同。
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在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和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
在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员密集,产业结构日趋完备。
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撑,很多人口陷于贫困,经济状况较为困难。
其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明显。
城市的设施设备、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条件都比乡村更为完善,而且工作机会更多。
这也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多,而乡村人口却在不断减少。
另外,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很明显。
贫困地区多数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由于相对缺乏发展经验和重视程度的不同,一些边远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缓慢,造成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和贫困。
二、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政策限制一些地方的经济不能快速增长,部分原因是因为当地官员存在经济创新不足的现象,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并忽略推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策限制也导致了某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 地区资源的分配不均中国的资源是分布不均匀的,这就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南方的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而北方经济落后,沙漠化程度也很高。
3. 城市群之间的角逐在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区域之间的分裂。
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先天条件优越,经济发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这些城市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这种竞争导致了东部的城市更加富有,而其他地区更加贫困。
三、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所需的措施1. 改善政策各地政府应该要加强民生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当地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确保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贫困地区,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发展趋势
产业升级与转型
城市群发展
中部经济地带将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中高端 迈进。
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城市,中部地区将形 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促进区域经 济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 展。
一。
产业基础雄厚
东部经济地带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地区之一,拥 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
金融业发达
东部经济地带的金融业发展迅速,拥有大 量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业 的重要中心之一。
发展趋势
创新驱动发展
东部经济地带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大城市和城市群 正在迅速崛起。
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入,提升其与中东部地区的联通性。
A 资源开发与利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部经济地带的资源将得到更加合 理、高效的开发与利用。
B
C
D
城市化进程
03
西部经济地带
特征差异
资源优势
西部经济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土地和水资源,这为其 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地理特点
地处内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但这也为其发 展特色产业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产业结构
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主,同时也在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 潜力。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2)
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一、中国的区域发展背景与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国土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大国,因此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中南部地区工商业集聚,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独特;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等方面。
一、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1. 东部沿海:东部沿海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这个地区紧邻世界著名港口和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对外开放最早、改革最深入的地区之一。
同时,历史的优势也使其积累了较强的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资源。
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带更是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制造中心之一。
2.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则是中国宏观战略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由于环境条件相对艰苦,地理位置偏远,不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然而,在国家政策和资本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西部逐渐成为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内陆开放战略的重要地区。
此外,西部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农田,具备发展农业、能源、旅游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二、中南部与东北地区1. 中南部:中南部地区是我国早期工业化起步较早并经验丰富的区域之一。
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口密集和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区域。
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产值占据全国很大比例,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都具备优势。
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了特殊困难。
传统重工业体系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市场竞争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使得东北经济长期停滞。
然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东北地区正努力实现振兴发展。
利用中俄、中蒙和中朝三个陆上边境,打造自由贸易区、旅游资源和物流通道是东北地区的新发展方向。
三、城市与农村1. 城市经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吸纳了大量工商业就业机会,并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格局探讨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格局探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迎来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新兴经济增长极,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口,还推动了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种不均衡的地区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格局,以及如何解决相应问题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东部沿海城市的崛起并非偶然。
这些城市具备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基础设施。
东部沿海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创新型城市之一。
然而,东部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许多沿海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密度过高,形成了城市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外流加剧了城市化进程。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不仅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给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调整和优化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内陆地区进行深度开放和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和资本流入,推动内陆地区的经济转型。
例如,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通过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来引导资金和产业向内陆流动。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和互利共赢来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沿海城市可以与内陆城市建立合作关系,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产业的互补。
例如,沿海城市可以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帮助内陆城市发展新兴产业;而内陆城市则可以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促进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和优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东部沿海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2024年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评价研究》范文
《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志。
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地域发展的两大重要板块,其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不仅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发展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旨在全面评价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现状概述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早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
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两个区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评价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本文构建了包括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两个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量化分析。
四、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实证分析(一)教育服务差距通过对比两个区域的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指标,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在教育服务上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二)医疗服务差距在医疗服务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医院数量、医生数量、医疗设备等方面明显优于西部民族地区。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三)社会保障服务差距在社会保障服务方面,虽然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依然存在差距。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摘要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增长,西部地区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借助国家东部率先发展的倾斜政策的有力推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
尽管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仍未能有效扭转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深刻认识东西部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捕捉新的历史机遇,寻求新背景下突破困境的途径,以创新性思维建立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一次重要的战略谋划。
关键词:东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分析,解决方法目录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 (3)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 (3)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见附表2) (4)1.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4)1.4东西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比较(见附表5) (6)1.5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见附表6) (6)1.6融资差异比较 (6)1.7产业结构比较 (7)1.8基础设施比较 (7)1.9人力资源比较 (7)1.10城市化水平比较(见附表7) (8)1.11社会保障比较 (9)1.12技术创新比较 (9)第2章东西部经济差距产生的制度政策因素分析 (10)2.1对外开放进程及其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0)2.2制度与体制改革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1)2.3国家区域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3)2.4产业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4)2.5财税金融政策对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影响 (14)2.6东西部利用外资政策比较 (15)第3章东西部经济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16)3.1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及预测(1979-2026)(见附表8) (16)3.2东西部GDP的差异及预测(1978-2026)(见附表9) (16)3.3结论和展望 (16)第4章国外缩小区域差距经验借鉴 (18)4.1美国 (18)4.2日本 (19)4.3英国 (19)4.4法国 (20)4.5巴西 (20)4.6经验总结 (21)4.7政策启示 (21)第5章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路径选择 (22)5.1各种发展论点 (22)5.2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路径 (23)第6章参考文献及附录 (25)6.1参考文献: (25)6.2附录: (25)第1章东西部经济发展比较1.1地区生产总值(GDP)(见附表1)从图1-2可以看出:(1)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整个1980年代,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曲线相对平缓,维持在2.11~2.39倍之间;(2)1990年代以后,东西部地区的GDP差距迅速扩大,从1990年的2.26倍,到1999年,差距扩大为3.00倍;(3)到了2005年,东西部地区差距达到了峰值3.64倍;(4)2005年后,东西部地区GDP的差距开始显著缩小。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问题。
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由于地理、历史、人口及资源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以及集聚了大量人才和资本的城市群。
这些优势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金融服务和外贸出口为主导,中国许多知名的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都集中在这一地区。
同时,东部沿海地区还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平衡,扮演着连接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部地区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部地区逐渐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内陆物流中心。
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在汽车制造、钢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也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和旅游业,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游客和投资。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区,但同时也是政府倡导的重点扶持区域。
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投资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西部地区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能源、冶金、旅游等,借助其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活力。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外贸出口为主导,中部地区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而西部地区则致力于资源优势的发挥以及特色产业的培育。
尽管三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存在,但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异,为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乡村振兴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的比较研究
乡村振兴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的比较研究一、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的地理环境比较沿海地区指的是靠近海岸线的地区,而内地地区则是远离海岸线的内陆区域。
沿海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而内地地区则以农业和矿产资源为主。
二、产业结构比较沿海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更容易发展现代产业,如制造业和海洋经济。
内地地区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更多依赖传统农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因此,产业结构上沿海地区相对更加多元化。
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由于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沿海地区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平均工资水平。
而内地地区由于面临资源限制和产业结构的瓶颈,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四、城乡差距比较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
而内地地区由于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限制,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较落后。
五、文化与生活方式比较沿海地区因为海洋资源的丰富,渔业文化和海洋文化更加发达。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更加注重休闲和海洋运动。
而内地地区则以农业文化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为主。
六、生态环境比较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较快,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而内地地区由于相对较少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七、政策支持比较由于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多。
而内地地区则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来推动乡村振兴。
八、人口流动比较沿海地区有着较大的吸纳人口的能力,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
而内地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九、农业发展比较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以海洋生物种植和渔业为主,内地地区则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
由于资源差异,两者在农业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十、总结乡村振兴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因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文化与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政策支持、人口流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作者:蒋贵凰宋迎昌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04期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由于地理条件、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存在较大区别。
基于对浙江省嘉兴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的实地调研情况,分析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异同,为东西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45-04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
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具有区域地理条件优势,城镇化起点高,人口密度大,是我国城镇网络较健全的经济核心区,具备城镇快速发展的优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容量大,外来劳动力流入形成的准城镇人口较多。
西部地区尽管有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资源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弱势,经济实力较弱,城镇化进程缓慢。
这种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东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研究基于东西部城市的实地调研情况,将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嘉兴市和甘肃省兰州市城镇化进程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及东西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对比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中心,开始受到各地区的重视,促使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但东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体系建设却有着很大差异。
从200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地级以上市91个,县级市162个。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地级以上市60个,县级市63个。
不仅东部地区县级市较多,其建制镇的数量、增长速度和人口聚集度也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快速城镇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东西部人均GDP差距越来越大。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内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学科,它关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企业选择投资地点、个人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高密度的城市群而著称,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港口和相对较早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核多辐”的特点。
其次,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这些要素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限于交通条件和技术水平,这些要素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再次,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各种扶持政策和项目,试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差异,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引进的资金和技术,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出口。
这种不同的动力机制决定了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和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显著。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中国的经济升级和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拥有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较先进的技术水平。
这些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和技术。
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劣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了相对较少的关注,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此外,中西部地区还面临着人口较多、教育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1. 政策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经济特区,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不足。
2. 资金和人才流动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有更为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高端人才向该地区集聚。
这种资金和人才的流失势必削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3. 地理因素中国辽阔的土地面积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物流成本较高,而水陆相对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则更容易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这种地理差异直接影响到两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效益。
由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就业机会的相对不足,进而引发了人口外流问题。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使得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人教版地理教材解读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
人教版地理教材解读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中国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中国各个地理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由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解读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一、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滨海地带,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以及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
由于地处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行地区。
这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的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份。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资源禀赋较为有限。
然而,中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连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物流等方面发展较为迅速,成为连接“东”与“西”的纽带。
此外,中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份。
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然而,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广阔的农田和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并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指的是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靠近俄罗斯和朝鲜,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合作和对外开放条件。
不过,东北地区近年来面临着经济下滑、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特别是传统重工业的转型困难。
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东北地区自身资源的优势,如丰富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该地区正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
总结而言,中国的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中国的城市分布
中国的城市分布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城市群。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国的城市分布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格局。
本文将对中国的城市分布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东部沿海城市群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中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这一地区拥有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其中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城市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而闻名于世。
东部沿海城市群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这些城市一直是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地方。
同时,这些城市也拥有先进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中部沿江城市群中国的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江一带,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分布格局。
这一地区以长江为主要交通干线,拥有一系列重要的城市,如武汉、南京、重庆等。
中部沿江城市群既有传统的工业城市,也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城市。
这些城市通过长江联通,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和资源互补。
此外,中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三、西部内陆城市群中国的西部地区是相对较为欠发达的地区,但也有一些城市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等。
西部内陆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些城市以其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企业通过这些城市进入西部地区,开展投资和生产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北部冷资源城市群中国北部地区地处寒冷地带,由于得天独厚的冷资源,形成了一些以能源开发和冶金产业为主的城市群,如沈阳、哈尔滨、大庆等。
北部冷资源城市群以其冷资源为核心,发展了一系列相关产业。
这些城市在冶金、化工、能源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这些城市也在积极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五、南部经济特区城市群中国的南部地区有一些经济特区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城市群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经济实力强大、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著称。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集聚了大量金融、贸易及科技创新等产业;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拥有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京津冀地区则以北京为核心,具备政治文化中心及先进制造业基础。
东部地区城市群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然而,在快速经济增长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聚等。
因此,东部地区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密集等特点著称。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核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渤海城市群以天津为核心,具备重要港口和航运优势。
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早,并且受到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在加强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并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三、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在城市群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成渝城市群、西南地区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著称。
成渝城市群以重庆为核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南地区城市群以昆明为核心,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2024年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评价研究》范文
《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中,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更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其区域差距的缩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评价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区域差距,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现状分析1. 教育服务:东部沿海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普遍较高,而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这种差距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投入等多个方面。
2. 医疗服务:东部沿海地区的医疗资源更为集中,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较高。
相比之下,西部民族地区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医疗人才短缺,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3. 社会保障服务: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广。
而西部民族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特点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4. 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交通、通信等领域。
三、区域差距的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财政收入高,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奠定了基础。
而西部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投资、引进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政策优势。
3. 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增加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难度。
四、缩小区域差距的策略建议1.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优化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成因及对策⼀、东中西部划分2014年最新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东、⼴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西、吉林、⿊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治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站D国家还把湖南的湘西地区,湖北的鄂西地区,吉林的延边地区也划为西部地区,享受西部⼤开发中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是政策上的划分,⽽不是⾏政区划,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划分。
因此,东部是指最早实⾏沿海开放政策并且经济发展⽔平较⾼的省市;中部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则是指经济⽋发达的西部地区。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东,⼴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西,内蒙古,吉林,⿊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10个省(⾃治区);西部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治区)。
⼆、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成因分析●⾃然条件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候条件优越,经济条件较为便利,投资环境较好,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机会较多。
相⽐之下,中西部地区⼤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地贫瘠,⽣态环境恶劣,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但受⼭岭的阻隔,交通不便,运输能⼒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
●历史因素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就开始向东部,到了宋代,经济中⼼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尤以⼟地肥沃,⽔道交通便利⽽具有吸引⼒。
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近代⼯业⾸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的⼀些城市,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业才⼀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
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论文
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论文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发展论文建国50年来,持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的改善,各城市的经济、社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中西部城市发展同沿海城市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地区和城市间的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从1978年到1997年,全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是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2.5倍。
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新设置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我国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转变为东、中、西,仅广东、山东西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
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东部就有6个,人口在50~200万的大中城市75个,东部地区就占了36个,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占该地区城市数量的67%,其比重均超过东、中部地区的54.7%和53.8%。
1996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城市的26%,人口占全国城市的51%,却提供了占全国城市64.2%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工业总产值、61.6%的工业利税总额、63.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的邮电业务总量。
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3亿元,中地区是47.5亿元,西部地区是42.5亿元。
中西部地区平均城市经济规模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44.4%和42%。
在城市经济效益方面,人均GDP,中西部地区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60.8%和56.1%。
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_基于嘉兴市和兰州市的调查研究
中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基于嘉兴市和兰州市的调查研究笪蒋贵凰1,宋迎昌2(1.北京城市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由于地理条件、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存在较大区别。
基于对浙江省嘉兴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的实地调研情况,分析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异同,为东西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4-0045-042011年4月第33卷第4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Apr.2011Vol.33No.4我国地域广阔,在城镇化进程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各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和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是东西部之间。
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具有区域地理条件优势,城镇化起点高,人口密度大,是我国城镇网络较健全的经济核心区,具备城镇快速发展的优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容量大,外来劳动力流入形成的准城镇人口较多。
西部地区尽管有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资源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弱势,经济实力较弱,城镇化进程缓慢。
这种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东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研究基于东西部城市的实地调研情况,将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嘉兴市和甘肃省兰州市城镇化进程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及东西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对比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中心,开始受到各地区的重视,促使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但东西部的城镇化速度和城镇体系建设却有着很大差异。
从200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地级以上市91个,县级市162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沿海与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发展比较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由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良好等原因,沿海城市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大的城市群;与之相对的,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政策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均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将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找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城市群,东部沿海,西部民族地区,特点,问题城市群的概念,源自一种目前比较热门的区域竞争力学说。
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指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城市群。
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城市群是指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返、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高密度的、关联紧密的城市群体,这种城市群体所占的国土面积虽小,但其人力资源的聚集度和产业聚集度却相当高。
等级规模较高的中心城市对群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聚集作用。
一、东西部城市群介绍(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沿海地区的许多城市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作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其发展更是迅速,城市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许多城市连绵成带,形成了许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超巨型的城市群,如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和保定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等。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的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
目前,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内地最南端的省份——广东省的中南部,东南部开敞面向大海,北、西、东北部山地半环,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O%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京津冀城市群位于中国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及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
经过多面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门户,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区域,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城市群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工业化速度增长迅速,可以说,沿海城市群经济的超常速发展,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仅有的两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并且成长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及杨凌农业示范区构成。
其辐射区域相当广泛,包括运城、三门峡、天水、汉中、安康、商洛等六个城市。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集中了陕西省62%的城市和近一半的小城镇,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在2008年中国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关中城市群在30个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指数为-0.759,排第12位;先天竞争力指数为-0.33708,排名第21位;现实竞争力指数为0.57242,排第14位;成长竞争力指数为0.150497,排名第10位①。
成渝城市群位于中国西部,是成渝地区也是西部地区最发达、城市最集中的区域。
成渝城市土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多人,由35座城市组成,包括四川和重庆两座特大城市。
2011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将建成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
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①李澜:《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概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8页除了关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外,西部民族地区正在积极努力构建新的城市群,如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涵盖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以及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在内的乌鲁木齐城市群;以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为中心的呼包鄂城市群;联合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等十个沿黄河城市的银川城市群;以贵州省会贵阳为中心,覆盖遵义和六盘水两个地级市的黔中城市群。
这四个城市群目前正在构建当中,虽未完全形成连绵的城市带,但是优越性已初见端倪。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和经济发展重要端口。
二、东西部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特点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逾7000万。
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6%,GDP占18%,财政收入占20%。
该城市群具有城市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社会经济发达、城市之间联系便捷等特点,是世界上著名的超大型城市群之一。
目前,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网络体系,成为我国高水平和高效益的城市化地区。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市县,面积4.2万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镇人口总数逾4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70%,是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城镇总数达400多个。
3、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结构采用“点——轴”发展模式,“点”的发展主要是指以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等为主要“节点”,统筹发展;“轴”的发展就是城市群内外主要交通走廊和产业带的发展。
该城市群是我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核心区域,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
但由于该城市群存在着缺水、沙尘暴、工业污染严重等诸多限制性因素,目前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发展特点1、关中城市群最大的特点是其“老工业基地”的属性。
一方面是西安、咸阳、宝鸡、铜川等城市的早期发展,得益于“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另一方面是,这些老工业基地城市在过去自身积累偏少且体制老化,使得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够坚实。
另外,关中城市群有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科技资源。
在矿产资源方面,关中地区钼、锌、铅、金等金属资源丰富,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该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材与煤炭资源也较丰富,形成韩城、铜川等大型矿区、矿务局。
渭南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精粉年产量占全国一半,居亚洲之首;黄金储量丰厚,居全国第三;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被誉为“中国之最”。
在科技资源方面,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咸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企业搭建起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了产业升级。
2、成渝城市群地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水资源、天然气、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教育基础良好的成渝城市群是全国仅有的双核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和成都均是西部中心城市。
不仅如此,成渝城市群有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和世界最大的水库,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四个区域之一,面临着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
三、东西部城市群各自存在的问题(一)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沿海城市群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区位条件优势、政策的优惠、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低等优势率先迅猛发展。
但到了90年代,这些优势已经或正趋于消失。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原先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迫切需要实行产业的更新换代,耗能大、污染重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生产已经不适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二是城市群内部工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
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性不强,各城市的工业结构相似性程度高,专业化程度低,必然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也削弱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及城镇间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2、城市群生态环境恶化伴随着沿海地区城市群的经济高速增长,城市人口激增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地区。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短缺或不配套,使得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都日趋恶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沿海地区许多城市开放初期实际上是采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以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注重经济速度,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显然,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势必会增加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进一步牵制经济的高速发展。
尽管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城市也注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质量下降的速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形势仍很严峻。
加之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工业结构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大,“三废”排放量大的基础工业仍将会有较大发展,故沿海地区仍将面临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截止2000年底,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含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共有设市城市160个、建制镇6177个。
这些城镇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发展与同期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如下问题:1、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2000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3个,其中东部地区276个,西部地区才1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