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儿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育儿反思

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他的回答让我震撼并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但细细品味他的话,又觉得他的理由简单、实在——一个人最宝贵的莫过于“吃喝拉撒睡”各方面都有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惯好坏是成败的关键。

在幼儿园要学的最重要的不只是会认几个字、唱几首歌,而应该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入园时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离园时大大方方地说再见等日常礼仪的反复训练让儿童养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的习惯;在幼儿园学会自己的东西保管好、别人的东西不能要,让儿童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幼儿园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养成懂得分享、合作的习惯;在幼儿园学会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让儿童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习惯;还有,东西要放整齐、离座要收凳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观察要仔细等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反复训练当然的会成为伴随儿童一生的好习惯。

在宝宝入园后,发现她的种种不足,我才真正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得失了。查找资料、拜读专业著作后才发现,我在育儿过程中陷入了种种认识误区,在此一并总结,以期能警醒自己并让后来者少走弯路。

误区一:孩子是自己的,事无巨细都要靠自己调教,“圈养”总比“放养”安全可靠。由于自身性格、工作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家宝宝几乎是在自家养大的,与人交往的机会很少。入园之后才意识到,这样对小孩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带来了非常多的消极影响。人是社会的人,概莫能外。孩子也一样,不能总把他“圈养”在家,一定要“放养”出去,多与人(特别是同龄人)接触,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家长除了要融洽亲子关系、平时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要懂得创造机会增加孩子交往的体验。比如,平时多引导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主动融入到小伙伴们的游戏活动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孩子的模仿能力,自己带头做榜样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等。儿童从2 岁左右开始就会模仿,3岁时的模仿活动就非常突出。记得我家宝宝2岁不到的时候,每每我下班一回家,他就会跑来帮我拿鞋换、换鞋、放回鞋柜;看见我要出门上班,立马帮我拿鞋、开门,临走时还不忘记对我说上一句“骑车慢点啊,注意路上的石头,小心点啊!”开始觉得奇怪,我们没教过这些,她怎么就会说这些呢?细细想来才明白她已经会模仿大人们之间的言谈举止了,这些都是在日常观察中耳濡目染的结果。

对策一:孩子是自己的,可以疼在心里,但无需“圈养”在家,一定要大胆放出去,还要多“放养”在人群里、同伴中。平时自己也要为了他学会多与人交往、打招呼,并要给他找些性格、年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的伙伴,创造供他模仿的榜样。

误区二:三岁见大、七岁看老,儿童教育要从小抓、从严管。长期以来,见过太多娇生惯养的小孩,在自己宝宝出生前就盘算着将来要怎样把他塑造成乖巧、坚强、懂事的好孩

子。所以,平时对孩子都比较严厉,动辄就是喝斥,久而久之,喝斥就不管用了,气急败坏时就只能动手了。可以想象得到,这种管教对小孩性格的形成会有多大的负面效应——内向、胆小、怕事、暴躁,这些表现都应该是源自这种不当的日常管教方式带来的恶果。当你喝斥他的时候,他就学会了不开心时吼着跟人讲话;当你动手打他的时候,他就学会了用打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渐渐的养成了面对家里的熟人就表现好发脾气、好大吼大叫的暴躁脾气性格,在外面对陌生人就表现出胆小、怕事的内向性格。

对策二:儿童教育要从小抓,但不必凡事从严管。孩子就是孩子,每件事和物对他来说都是稀奇的,好奇心强是孩子的天性,从玩弄中探索、发现是他成长的必要方式。不必用成年人的眼光来严格要求,切不可过于严厉,尤其不可把他犯的一个“错误”当成教训他的借口,因为在他看来那只是他的一个尝试和探索途径,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我们是成年人,有的是文明、恰当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用更恰当、正确的途径(方式)探索、发现未知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永远没有错的孩子,只有管教不当的父母,为人父母要时刻保持一种正确引导的方式和宽容的心态。“扬人所长,越扬越长,批人之短,越批越短。”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孩子进步的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孩子行为的纠正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

误区三:好吃好喝尽可能多的喂,吃多吃好了总比吃差吃少了好。我家宝宝是母乳喂养到一岁半的,牙出得早,很小就喜欢吃饭吃菜。我印象最深的是看着我们吃饭就要吃饭团,开始能吃很多,胃口很好。可慢慢的就越来越不爱吃,断奶后既没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又不吃饭,把我急的没办法,天天拿着奶瓶逗着、喂着、追着、喊着,往往是一瓶奶、一碗饭从热喂到冷,最后还是哄着、吼着、打着塞下去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断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怎么长。我当然就急了,一逮着机会就把我认为好的、有营养的东西塞给他吃,总认为多喂下去一点总可以多吸收一些。久而久之,到了吃饭时间,小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我不想吃。”

对策三:定时进餐,定量喂食,营造良好进餐氛围。喂养孩子既不能早一顿晚一顿,也不能饱一顿饥一顿。进餐不定时就会使肠胃有规律的蠕动出现紊乱,造成肠胃机能衰退;喂食不定量,特别是一次喂食量太多就会使消化液不够用,食物消化不完全,容易出现肠胃毛病,久而久之就厌食挑食就出现了;吃饭前创设愉快的进餐氛围,有利于胃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增进食欲。同时还要家长注意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有利于孩子形成自我成就感:我自己吃的饭,我很能干。久而久之就把吃饭当成一种有趣和自我表现的时刻了。

误区四:承诺奖励,无原则的让步。每当孩子不吃饭、不听话时,总习惯于说“你如何如何,我就怎样怎样。”直到有一天,我叫她吃饭,先是不搭理,后来迫不得已冒出一句“你给我买滑冰鞋我就吃饭,好不好?”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平时的承诺奖励有多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承诺奖励是一种贿赂式奖励,对孩子的消极影响非常大。因为凡事都要讲条件,孩

子会逐渐形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合适的‘条件’才行”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一些本来是孩子分内的、没有条件也应该去做去完成的事情,也收到此类“贿赂”的影响,不利于孩子责任感和自律品质的形成。而且这种无原则的让步会成为孩子的经历和尝试,导致他错误的以为“会哭闹的孩子有糖吃”,此后会学着抓住这种机会或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策四:教育应该是有原则的,不该让步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让步。应该认识到,什么事都没有教育孩子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并了解其原因,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再给与相应的肯定。我们要无条件地、持之以恒的坚持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样的引导,孩子的行为才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误区五:说得到,做不到,哄一时算一时。每当我那孩子没办法的时候,我就总是拿一些相当吸引孩子眼球的话来哄或胡乱答应孩子感兴趣的一些要求,尽管明知道是自己不可能兑现的,总认为小孩子能哄一时就算一时,过后就会忘记。而结果就是孩子对我的话越来越不感兴趣了,我用一句以前非常感兴趣的话哄她时,她竟然反问一句“是真的吗?”显然,在她看来,我说的话多数不能兑现的、只是说说而已。久而久之,这种“令出不行”的做法,会使孩子产生“爸爸说话可以不听”、“爸爸只是说说而已”的错误认识,进而大大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影响今后的教育效果,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对策五:在孩子面前,出言要谨慎,言必信,行必果。做得到的、对孩子有意义的,才跟孩子说,如果明知道很可能做不到,或者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就不跟孩子说。要杜绝哪怕是一次失信于孩子的情况发生。

为人父时间不长,但此中的兴奋、迷茫与惭愧我却已然经历。原想自己也是教育行当中的一员,对教育理论也算有过系统全面的学习,本以为教育下一代应该没什么问题,却不想才短短几年就把幼儿教育中的典型“雷区”踩了个遍,真是羞愧难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