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8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古代诗文阅读
考案2 古代诗文阅读本考案共4页,共21题,共160分,考试时间16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本题12小题,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本题4小题,19分)导学号 00774479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
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__..,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__..,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
中官难以烦费,__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__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__..,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__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__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__..,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__。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
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解析]正确标点为: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参考译文】李逊,字友道。
李逊考中进士,被朝廷征召为襄阳掌书记,又在湖南担任从事之职,很有声望和政绩,多次升迁担任池、濠二州刺史。
此前,濠州的都将杨腾,对待士卒非常苛刻,濠州三千士兵谋划刺杀杨腾。
杨腾察觉到这件事,逃到扬州,但杨腾的家属都被杀死。
濠州的士兵不能自我收敛,乘机大行掠夺抢劫。
等李逊到郡所,余乱还未平息。
李逊缓缓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
元和初年,李逊出京担任衢州刺史。
因为政绩特别突出,升任越州刺史,并兼任御史大夫和浙东都团练观察使。
此前,贞元初年,皇甫政镇守浙东,当时福建曾经发生兵乱,叛贼驱逐了观察使吴诜。
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变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乱平定后就遣散。
叛乱平定已近三十年,但当年所增的兵员保持不变。
李逊到任几天后,上奏遣散了所增的士兵。
李逊治政以平均贫富、扶助弱小抑制豪强作为自己的职责。
元和十年,李逊担任襄州刺史。
当时李逊代替严绶镇守襄阳。
严绶率领八州士兵到唐州讨伐叛贼。
不久严绶因为没有功劳而被撤销兵权,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严绶到唐州统帅军队,严绶的襄阳军归属于高霞寓。
家乡和亲人在襄州的军士,李逊用丰厚的待遇安抚他们,很多士兵舍弃高霞寓军营逃跑回家。
不久高霞寓被叛贼打败,竟然将过失转推给李逊,说李逊供应军需不及时。
高霞寓本来就出自禁军,宦官都帮助他。
在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皇上命令宫中使者到襄州探听审察谁是谁非,宦官上奏说李逊行为不公,于是李逊被贬为太子宾客分司。
元和十四年,李逊担任许州刺史。
这时候,许州刚刚经历了战乱,很难迅速恢复安宁。
等李逊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约定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发布了几百字的号令,士兵都感服心悦。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参考译文】谢弘微,师陈郡阳夏人,他的父亲谢思,是武昌太瘦。
叔父谢峻,是司空琰的第二个儿子,没有后代,就把谢弘微过继为他的儿子。
弘微本名谢密,由于避他过继的母亲(司空琰的夫人)的讳,所以他的字就得以通行。
幼年时,他神情端庄审慎,在合适宜的时机才说话。
他过继的叔父谢混善于识人,看到他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的父亲谢思说,这个孩子十分早慧,将成大器。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4)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4)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参考答案】1.BE[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E项“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别离说起”。
]2.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二、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中加点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注]盖之以蔽霜露。
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
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
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十一)高考第16题名篇名句默写1.(2017·最新考纲预测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
《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分)(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分)(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分)2.(2017·最新考纲预测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分)(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分)(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分)3.(2017·最新考纲预测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秦蜀之间人迹罕至,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1词语题(含古代文化常识) ppt课件
策略 1
文言实词 ——先代入直选,再排除验证
一、直选:读懂语境,代入还原,逐一比对 解题时,可将题目中对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代入语境,直接 选出与相应语境互相抵触、格格不入的词语即可。如 2015 年四 川卷第 8 题,A 项,若将“御”的释义“控制”代入原文,会发 现, 这一解释符合“天下分崩, 江表寇隔, 久替王教, 庠序之训” 的语境,即可初步判断此项正确。B 项,若将“渝”的释义“违 背”代入原文,会发现,这一解释并不符合“丹青吾见其久而渝 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的语言环境,所以 B 项的解释不正确。
二、排除:推敲分析,联想迁移,综合比较 可联想课文词语, 做好知识迁移; 还可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 如 2015 年四川卷第 8 题,在选出 B 项之后,尚需借助词义分析, 加以验证。 A 项, 联想 《赤壁赋》 中的“冯虚御风”, 其中“御” 解释为“驾驭”,此义应为“御”的本义,据此推断对“御”的 释义“控制”应由此引申而来,可证 A 项正确;B 项,联想常用 词语“忠贞不渝”,其中“渝”解释为“改变”,将此义代入原 文,符合语境,可证 B 项错误;C、D 两项,对“染”和“叹”
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 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 ,士争先赴。” .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 斧钺之威 . B.敢问其目 . C.军皆定次 ,将乃就舍 . D.白刃始合 . 专:独掌 目:条目 次:次序 合:交锋 )
高考
第 二 大 题
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第 10~16 题)
(一)
文言文阅读(第 10~13 题,19 分)
第 11 题
词语题(含古代文化常识)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绝密★启用前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ppt
• 初中教材古代散文中的背诵篇目 序号 1 2 3 篇 《论语》十二章 目
4 5 6 7 8 9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天时不如地利)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杂说(四) 陋室铭
通过以上复习,效果怎样?请做下列试题,对其进行检验。 本训练设计试题 4 个,赋 20 分,用时 20 分钟。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导学号 0077415 •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却坐促弦”之后所弹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场面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 ?江州司马青衫湿”。 • (2)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阐明对待学习应持态度的名句是 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不亦说乎 • [解析] 5分,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导学号 00774156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 (1)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与山间之明月 阐明了获取“江上之清风,__________________ ”的途径。
(2) 刘 禹 锡 在 《 陋 室 铭 》 中 表 现 在 “ 陋 室 ” 中 交 往 对 象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序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附含答案解析)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答案)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五
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 的画技而做的铺垫。 先看前两句, ‚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 ‚貌 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 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逼真,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 是第一层衬托。 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 ‚迥立‛ ‚生长风‛ 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 气宇轩昂,暗指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 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 但其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 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 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意思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五
鉴赏古诗词时,考生要学会研读标题,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分 析意象,领会诗歌的情趣、 基调以及社会意义;品析意境,在品读诗词 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学会评析技法,在深入理 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加深体会诗歌的特征 和思想感情;联系作者(背景)资料,把握作品主要思想观点、写作风 格,才能知人论世;准确规范地作答,做到答题要点齐全,文字表达恰 当,用语力求规范,准确流畅。
答: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 语文(DB)
专题五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第一问 考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考生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 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考查, 考生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 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九条支流就如同九 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 势浩瀚,气势宏大。 这样写,既写出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 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 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 突出诗的主旨。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温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2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
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切,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念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突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裂缝。
茂先痴疒台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其中有全书,并非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念书三十乘.,万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顾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其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顺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念书三十乘. 乘:车。
[解析] “开门肃茂先入”的“肃”,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恭顺地引入”。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2018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
—————————高效演练—————————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夜雨寄北》中虚写,表示想象团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易错字:(1)剪(3)太息[答案]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屈原在《离骚》中借裁剪荷叶、莲花做成衣服象征自己加强修养、保持高洁情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和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易错字:(1)芰(2)蜀[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蜀道之难3.(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_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017全国Ⅱ卷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试题
【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11分)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BD【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 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参考译文】这些年我寄居他乡总是与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哪里会因为你远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
你不辞劳苦,任由驿站的骏马傲风斗雪,你尽管快马加鞭吧,要让自诩一代天骄的契丹认识一下我朝的才俊。
身处沙漠之地你定会回望皇宫上方的那轮明月,也定将越过千山万水梦见杭州风光旖旎的春天。
单于要是询问你的家世,回复时可要小心谨慎啊,要像李揆那样不说自己是大宋最杰出之人。
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
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一、语言文字基础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2.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3.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4.选出下列成语运用正确无误的一项( )A.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题。
篇1: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一种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亦作“婉晚”。
迟暮。
(1)词的上片写景极具特色,请从色彩和动静的角度加以赏析。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简要分析。
篇2:秋思陆游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近年-近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9(2021学年)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9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9)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9的全部内容。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九)高考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一)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出城①李贺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注:①李贺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此诗是李贺离京时所作。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李贺应举落第,离开京城时,写下了《出城》一诗,作者开篇写下了离京时的情景,内心十分落寞孤寂.B.本诗前两联运用了侧面描写和借景抒情手法,通过“飞雪”“桂花”“啼乌"“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组成了凄凉冷落的画面。
C.“关水乘驴影”一句中“影”字用的非常好,写出了诗人和驴子形只影单,只有倒映在水中的影子,衬托了诗人应举落第后的悲苦景象。
D.最后两联,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进京应考而不中,回家后的惭愧心情,而妻子不断安慰自己,没有责怪,表达了夫妻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的情感.E.本诗最后一联直接描写了回家后的情景,用笔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体现了李贺朴实自然的诗歌风格。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B项,前两联没有运用侧面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八)高考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二)一、(2016·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分)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
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
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
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以自劝勉。
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
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逊曰:“家无荫第,不敢当此。
”天保元年,本州复召举秀才。
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
高悬王爵,唯能是与。
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
”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
”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
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
邢子才、巍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
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B.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C.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D.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根据句意等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比如第一处断句,从主语“崔暹”分析,其谓语是“会”,宾语应该是“宾客”,由此判断“宾客”后要停顿,排除A、D。
再看B、C断句的不同,从词语、句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此人学富才高”结构完整。
故选C。
[答案] 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
“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
文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答案] 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逊有责任心,读书勤勉。
他不想安逸地受人照顾,愿与兄长一同为家业尽力;在母亲的开导下,他又全力研读典籍,并常在墙上题字以自勉。
B.樊逊颇有文才,能把握时机。
在担任临漳小史时,他钦佩县令为官清廉,就作了十首《清德颂》,受到县令的赏识,因此被提拔为主簿。
C.樊逊善于策对,治国有见地。
他认为国家应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要埋没人才;他还认为王者之道应以礼乐为先,后用刑罚,恩威并施。
D.樊逊能以史为鉴,处事有方。
他在主持校定群书时,借鉴汉代刘向的做法,搜集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主持校定群书……搜集不同版本的书籍对照校定,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与原文不符。
[答案] 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昧旦”“纠”“孩”各1分,大意2分。
(2)得分点:“凡”“殆”“遗缺”各1分,大意2分。
[答案](1)天没亮就上朝,用心处理政务,严明刑罚来约束诸侯,申明恩德来抚育百姓。
(2)总共得到其他版本的书三千多卷,《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
[参考译文]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
樊逊自小读书,常常被兄长樊仲照顾。
不久他自责说:“我名义上是弟弟,却独自享受安逸,心里怎能不感到惭愧呢?”想同兄长一样为家业尽力。
母亲冯氏对他说:“你想成为拘于小节的人吗?”他有感于母亲的话,于是专心致志地读书,常在墙上写“见贤思齐”用来自勉。
恰逢本州沦陷,寄居在邺,为临漳小史。
县令裴鉴居官清廉,出现了白雀等祥瑞之物,樊逊作了十首《清德颂》呈上。
裴鉴非常欣赏他,提拔他做了主簿,又把他推荐给右仆射崔暹,做了崔暹的宾客。
后来崔暹大宴宾客,大司马元旭当时也在座,谈起想要任命府僚,崔暹指着樊逊说:“这个人富有学识并且有很高的才华,是好的行参军。
”元旭看着樊逊说:“能够任职吗?”樊逊说:“我不是出身于有世荫的门第,不敢担任此官。
”天保元年,本州又下令举荐秀才。
五年正月皇上下诏问选拔贤才考察官吏之策,樊逊回答说:“今天的王公卿相,是上天授命给他们,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他们都会依从。
高官显职,只授给才能出众的人。
不要因为桓谭反对图谶,就使他的官职止于郡丞;赵壹身负奇才,最终仅为计椽。
那样就会使天下归心,神人感动,品行端正的人离开又返回,由此而来,皇上可以问心无愧。
”皇帝又向他询问刑罚宽严,樊逊回答说:“陛下您天没亮就上朝,用心处理政务,严明刑罚来约束诸侯,申明恩德来抚育百姓。
帝王治理天下,一定先用礼乐教化百姓,如果再有不顺从的,才用刑罚,宽严并施,急缓并用,那么天下就可以治理,大道就能够得以施行。
”七年,皇帝下令校定群书,樊逊等十一人受尚书调遣一同参加校定。
当时秘府中的书籍错误很多,樊逊于是建议说:“汉中垒校尉刘向奉命校定典籍,每一本书校完,就上表说:臣刘向的书、太史公的书、内府藏书和外面的版本相互校对,然后定稿。
按照刘向的惯例,被保存在府阁中的典籍,假如要刊定,就必须搜集其他版本。
邢子才、魏收等都是收藏极多的藏书家,请下令借来各种版本以参校正误。
”总共得到其他版本的书三千多卷,《五经》和各种史书,几乎没有遗漏。
八年,下令尚书为东西二省选拔官员,主管人员考策问,樊逊是当时第一。
二、(2016·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诊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
嗣世职为奉议卫指挥使。
正德十二年,调征永安。
以数百人捣陈村寨,马陷淖中,腾而上,连馘三酋,破其余众。
嘉靖五年,总督姚镆将讨田州岑猛。
用希仪计,间猛妇翁归顺土酋岑璋,使图猛,而分兵五哨进。
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比明合战,则所遣军已立帜山巅,贼大溃败。
猛走归顺,为璋所执,田州平。
希仪功最,镆抑之,止受赉。
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
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
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
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
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
乃求得与瑶通贩易者数十人,持其罪而厚抚之,使诇贼。
贼动静,希仪亦无不知。
及驻军设伏,贼必至,遇伏辄奔。
官军击之,无不如志。
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先至。
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希仪每于风雨晦冥夜,侦贼所止宿,分遣人赍铳潜伏舍旁。
中夜铳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咸挈妻子匍匐上山。
儿啼女号,或寒冻触厓石死,争怨悔作贼非计。
希仪镇柳、庆久,渠魁宿猾捕诛殆尽。
先后捣巢,斩馘积五千余级,未尝悉奏功,故多不叙。
十九年,复谢病,柳人祀之山云祠。
希仪镇柳、庆,每战必先登,身数被创,阴雨辄痛剧,故数谢病。
二十六年,琼州五指山熟黎素畏法,供徭.赋.,知州邵濬虐取之。
其酋那燕遂结崖州、感恩、昌化诸黎为乱。
希仪乃偕参将武鸾、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斩那燕及其党五千四百有奇。
后倭寇海上,命督川、广兵赴剿。
无功,为周如斗劾罢。
赞曰:呜呼,明至中叶,曷尝无边材哉!如沈希仪之徒,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
然功高赏薄,起蹶靡常。
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入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B.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C.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D.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充分调用文言文的语感,并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这个语段中,首先要理解“将”字,“将”在“希仪”后,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另外,联系上下文,可知“工尧”是一个地名,后面有判断句“工尧,贼要地”。
后面一句“希仪夜遣军三百人”句意是较明显的,容易断句。
[答案] A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
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闼,建筑物内的小门。
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