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 :基于中国三十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三)双轨制的终结:市场化改革的先声
产权双轨制与价格双轨制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资产的“部门私有化” 产权双轨制与价格双轨制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资产的“部门私有化” 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了权钱交易的灰色区域(官倒和走 和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了权钱交易的灰色区域( 私),形成了市场分割,使特权寻租成为最大收益的支点 ),形成了市场分割, 形成了市场分割 (国有资产流失),使中央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贴的代价, 国有资产流失),使中央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贴的代价, ),使中央政府付出巨额财政补贴的代价 甚至出现了批发价高于零售价的畸形现象。 甚至出现了批发价高于零售价的畸形现象。 88-89年价格闯关的失败 88-89年价格闯关的失败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三)全面市场化:农民工流动与国企职工下岗
1.“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城乡分割与“土地剪刀差” 土地双轨制与土地征用; 城乡分割与“土地剪刀差”:土地双轨制与土地征用; 城市化作为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非市场征用和市场转让; 城市化作为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非市场征用和市场转让; (农民蒙受2万亿的损失,参见陈锡文,2001) 农民蒙受2万亿的损失,参见陈锡文,2001) 资本市场化和土地市场化(城市化) 资本市场化和土地市场化(城市化)造成的农民工流动潮 (1978-1998年,在GDP年均9%的增长中,劳动力数量扩大的 1978-1998年 GDP年均9%的增长中, 年均9%的增长中 贡献率为24% 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 贡献率为24%;人力资本贡献率为24%,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 24%; 24%, 业转移的贡献率为21% 参见蔡昉,1999, 业转移的贡献率为21%,参见蔡昉,1999,2008 ) 21%, 农村社区和农业生产的凋敝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三)全面市场化:农民工流动与国企职工下岗
2.“下岗问题” 下岗问题”
1)分税制致使企业与政府连带弱化,政府保护和银行担保减弱; 分税制致使企业与政府连带弱化,政府保护和银行担保减弱; 2)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幅增加,93年为300亿元和15%,97年 年为300亿元和15% 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大幅增加,93年为300亿元和15%,97年 为近900亿元和47% 为近900亿元和47%; 900亿元和47%; 3)1994年起,社会福利领域全面市场化,住房、教育、卫生、社保 1994年起,社会福利领域全面市场化,住房、教育、卫生、 年起 等民生重大领域均由原单位制的“政府买单”转向市场价格 等民生重大领域均由原单位制的“政府买单” 中的居民“自己买单” 中的居民“自己买单”; 4)诸因素在内需结构上共同形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诸因素在内需结构上共同形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2.财政集权
增殖税为中央共享税:中央75% 地方25% 完全由国税系统垂直征收; 75%, 25%; 增殖税为中央共享税:中央75%,地方25%;完全由国税系统垂直征收; 财政收入在GDP中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提高。 财政收入在GDP中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提高。 GDP中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提高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 1990-2000年 年
2.市场化与资本化:民营企业的崛起 市场化与资本化:
1)双轨制向市场体制并轨 2)产权变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化和股份化改造 产权变革: 3)《公司法》: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 公司法》 4)国有企业大面积经营性亏损,负债交由国有银行承担 国有企业大面积经营性亏损, 5)地方政府从企业抽税,却不直接负担呆帐坏帐 地方政府从企业抽税,
3.分税制改革的后果 3.分税制改革的后果
1)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脱钩,地方保护势力削弱; 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脱钩,地方保护势力削弱; 2)乡镇企业迅速衰落,民营企业崛起; 乡镇企业迅速衰落,民营企业崛起; 3)各地“卖企业”成风,政府开始寻求地方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各地“卖企业”成风,政府开始寻求地方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4)中央政府采用专项资金方式进行转移支付 5)地方政府行为的悬隔性特点:由与上级的讨价还价,转为“跑项目” 地方政府行为的悬隔性特点:由与上级的讨价还价,转为“跑项目” 和“跑部钱进”。 跑部钱进”
·分税制改革的出台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年
(二)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组
1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底线”与“诸侯经济”的危险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底线” 诸侯经济”
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1984(44%)1993(22%); 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1984(44%)1993(22%);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1984(22.8%)1993(12.3%)。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1984(22.8%)1993(12.3%)。 GDP的比重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二)双轨制的运行:嵌入在集体制中的乡镇企 业和单位制
双轨制:“双轨制是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中,中国人找到的 双轨制: 双轨制是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中, 天才办法” 斯蒂格里茨) 天才办法”(斯蒂格里茨) 经济学定义:保护和封闭存量,培育和发展增量来推进市场改革。 经济学定义:保护和封闭存量,培育和发展增量来推进市场改革。 社会学定义:制度运行的双重机制,嵌入二元社会结构之中。 社会学定义:制度运行的双重机制,嵌入二元社会结构之中。集体 所有制的模糊产权结构, 所有制的模糊产权结构,具有社会运行和意识形态的正当基 础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3.财政包干制与地方分权
原有体制:中央的高度集中模式与中央放权的竞赛模式(“一统就 原有体制:中央的高度集中模式与中央放权的竞赛模式( 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 ) 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 现行体制(财政包干制):中央政府对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实行 现行体制(财政包干制):中央政府对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实行 ): 以固定基数为基础的承包制度,即定额包干(fixed rent)。 rent)。 以固定基数为基础的承包制度,即定额包干( 后果:1)1984-1993年地方政府总财政收入从59.5%提高到78%,支出 年地方政府总财政收入从59.5%提高到78% 后果: 1984-1993年地方政府总财政收入从59.5%提高到78%, 从47.5%提高到71.7%;2)政府强力推动下的乡镇企业发展 47.5%提高到71.7%; 提高到71.7% (税制以产品税为主,因此无论企业效益好坏,产值越大政 税制以产品税为主,因此无论企业效益好坏, 府财政收入越大);3 地方政府成为公司化利益主体, 府财政收入越大);3)地方政府成为公司化利益主体,即厂 ); 商政府(Oi, 1992; 刘世定,1999) 刘世定,1999) 商政府(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二)双轨制的运行:嵌入在集体制中的乡镇企 业和单位制
乡镇企业的集体制:1)政府控制下的土地使用权与资本控制下的自 乡镇企业的集体制: 由处置权; 地方政府权力(公权) 由处置权;2)地方政府权力(公权)与家庭资本或家族资本 (私权)的有效结合;3)厂商政府与地方法团主义。 私权)的有效结合; 厂商政府与地方法团主义。 国有企业的集体制:1)行政单位制和承包代理制的结合;2)集体 国有企业的集体制: 行政单位制和承包代理制的结合; 制的行政保护和双轨制的价格寻租的结合;3)集体制成为企 制的行政保护和双轨制的价格寻租的结合; 业社会化的枢纽,亦是国有资产转移的潜平台; 市场、 业社会化的枢纽,亦是国有资产转移的潜平台;4)市场、产 权和合同的无效性。 权和合同的无效性。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一)计划体制的突破:承包制与包干制
1.农村社会结构中家庭地位的恢复
原有体制: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暗税”进行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原有体制: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暗税” (6000-8000亿)以及连带的人民公社体制(陈锡文,1999) 6000-8000亿 以及连带的人民公社体制(陈锡文,1999) 现行体制:“包产到户”的承包制的实质意义:恢复家庭在农村社 现行体制: 包产到户”的承包制的实质意义: 会结构中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伦理秩序的核心地位; 会结构中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和伦理秩序的核心地位;将 家庭关系作为原始积累的结构基础。1979-1984年家庭承包制 家庭关系作为原始积累的结构基础。1979-1984年家庭承包制 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为42% 林毅夫,1994) 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为42%(林毅夫,1994) 42%(
提纲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1978-1989年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Hale Waihona Puke Baidu结构:1978-1989年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制的确立:1990-2000年 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制的确立:1990-2000年 三、治理问题与官僚化的双重效应:2001-2008年 治理问题与官僚化的双重效应:2001-2008年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 :
基于中国三十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渠敬东 周飞舟 应 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2009年 2009年7月20日 西安 20日
基本问题
由政治经济学生发而成的社会学视角,从权力出发,考察改 革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的几个重要领域 之间在不同阶段内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相互激发、 促生、作用甚至形成矛盾关系的动态机制。 权力(power),并非是晚近社会理论在支配(domination) 或规训(discipline)意义上的权力,而更切近于政治经济学所 说的从国家到市场、从资本到劳动等各种社会经济要素所蕴 涵的并能够交互施加影响的力量或能力。
二、市场与权力:社会分配新体 市场与权力: 制的确立: 制的确立: 1990-2000年 年
(一)政府与资本双重推动下的市场化浪潮
1.“经济增长至上”: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改革 经济增长至上”
经济增长率:1989-1991:分别为4.1%,3.8%,9.1%; 4.1%, 经济增长率:1989-1991:分别为4.1% 3.8%,9.1%; 1992-1993:分别为14.2% 14.0%。 1992-1993:分别为14.2%和14.0%。 14.2%和 固定资产投资:1992和1993分别比上年度增长44%和62%。 分别比上年度增长44% 固定资产投资:1992和1993分别比上年度增长44%和62%。 国内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1992-1993分别为68%和39%。 分别为68% 国内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1992-1993分别为68%和39%。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用银行贷款投资兴办企业,投资过热。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用银行贷款投资兴办企业,投资过热。
一、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双轨制下的二元社会结构: 1978-1989年 - 年
2.城市中单位制的重建与承包制的尝试
单位制的重建: 恢复中央权力的计划体制, 单位制的重建:1)恢复中央权力的计划体制,以及科层权力的有效 性;2)恢复城市社会结构和分配的单位制基础;3)企业社 恢复城市社会结构和分配的单位制基础; 会化和社会福利化; 行政原则主导的派系化和庇护主义。 会化和社会福利化;4)行政原则主导的派系化和庇护主义。 承包制的试验:1)渐进改革的总体方针;2)有限度地扩大企业经 承包制的试验: 渐进改革的总体方针; 营管理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利改税、拨改贷、 营管理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利改税、拨改贷、 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包干制)。 承包责任制、价格双轨制、包干制)。 后果:1)政策利润而非生产利润;2)行政资源配置而非市场资源 后果: 政策利润而非生产利润; 配置;3)资本社会化而非经济化;4)行政效力而非合同效 配置; 资本社会化而非经济化; 力;5)权力代理而非产权代理的剩余权。 权力代理而非产权代理的剩余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