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地面沉降

合集下载

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ppt

地面沉降工程地质研究.ppt
日本新隅因开采水溶性天然气——甲烷而持续地 大量抽水,导致开采层地下水位下降及含气层的压缩, 产生了大幅度的地面沉降。
自l9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 和规模的不断增大,在许多具备适宜的地质环境的地区陆 续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在诸多实例中由于人类抽取地下 液体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情况最为普遍。意大 利的威尼斯城是最早被发现因抽取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 的城市。之后,日本、美国、墨西哥、中国、欧洲和东南 亚一些国家中的许多位于沿海或低平原上的城市地区,由 于抽取地下液体的工程活动,均先后出现了较严重的地面 沉降问题。表10-1列出了世界各典型地面沉降地区的沉降 量值、速率、诱发因素及已采取的治理措施等一般概况。
天 津 市 地 面 沉 降
西 安 市 地 面 沉 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采取限采、禁采地下 水和回灌地下水等措施,上海、嘉兴、宁波等地沉 降速度趋缓,但总体沉降范围却在迅速扩展。如杭、 嘉、湖的沉降正向整个平原蔓延,长江三角洲地区 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 区的沉降速度也在加大,苏州市自1949年以来累计 地面沉降600毫米的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常州43 平方公里,无锡59.5平方公里。地面沉降最严重的 是上海,其次是苏锡常,再次是杭嘉湖。40年来, 上海市因地面沉降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其 中潮损1755亿元,涝损848亿元,安全高程损失189 亿元。
近代河流冲积环境模式: 以河流中下游高弯度河流沉积相为主。 属于这种模式的河流常处于现代地壳沉降带中,河床迁 移频率高,因而沉积物特征为多旋回的河床沉积土-- 下粗上细的粗粒土和泛原沉积土,并以细粒粘性土为主 的多层交错叠置结构。
我国东部许多河流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平原、 松嫩平原等均属于此种类型。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 世界上地面沉降问题的发现,约始于20世纪初。 有关上海地面沉降的报导最早见于1921年,到 1965年在市区已形成了一个碟形洼地,其中心 处的最大沉降量达2.63米。 • 然而,无论是媒体的统计,还是民间的地陷地 图都难以真正对未来可能的地陷以及生命的消 逝起到足够的预防作用。这些统计和地图只是 一种民间的记忆,表达一种事后的或怀念,或 愤怒的复杂情感。铭记灾难,讲述灾难是为了 明天活得更好,更安全,然而应对莫名其妙的 地陷,有心的民间人士亦感乏力,除了记录, 他们对于明天的地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区域性地面标高的 损失而引起环境恶化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造成危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具体环境灾害表现如下: 在滨江或滨海区域易受河水或海水的侵袭,引起潮水、江水倒灌, 给城市、农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地面沉降也使内陆平原城市或地区 遭受洪水灾害的频率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尤其那些新构造盆地如江 汉盆地、洞庭湖盆地、汾渭盆地及辽河盆地等。 对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港口码头及水利设施的损害。例如 城市中下水管道变形排水能力下降,河道桥下净空减小通航能力降低, 既有河、海堤坝或防洪墙防洪、潮的能力降低,道路设施破坏,港口 码头失效货物装卸能力下降等。 地面沉降的不均匀往往使地面和地下建筑遭受巨大的破坏,危及 稳定、安全。如建筑物墙壁开裂、高楼脱空并使桩基产生负摩阻力, 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桥墩不均匀下沉、自来水管弯裂漏水等。
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72—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毫米, 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处。1983年后,西安市 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到1988年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围达200平方 公里。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千年古城西安在不知不觉中变“矮”,大雁塔可能成为“比萨斜塔”;天津塘沽地区九十年代海拔高度降低了3米,海河出现海水倒灌;北京有五个地区出现较大的地面塌陷,最严重的地方地表还在以每年20至30毫米的速度下沉;上海的地面以平均每年10毫米的速度下沉,有专家惊呼:再下沉2米,上海将陷于一片汪洋之中。

这一系列的现象均是由地面沉降所引起,同时与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二、我国地面沉降的重灾区“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

”2011年12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表示,“地面沉降的重灾区主要是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汾渭盆地这三个区域。

”所谓重灾区,是以累积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来判断的。

据相关报道,选取200毫米作为临界点,是因为地面沉降量达到200毫米将对地质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在累计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7.9万平方千米地区中,华北平原占比最大,达到6.2万平方千米。

其中天津和沧州地区的地面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此外,在沧州、衡水和保定等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地裂缝。

长江三角洲地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

其中,上海中心城区和江苏无锡等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2500毫米,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一、地面沉降现状2. 国内地面沉降现状河北平原总面积81459km2,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于200mm 的面积达48550km2,占59.6%。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1) 损失地面标高造成雨季地表积水,防泄洪能力下降,沿海地区抵抗风暴潮的能力降低。

如塘沽由于地面标高的损失,沉降中心的地面标高已不足1m,而遇风暴时海水上涨5~6m,现有防潮堤不足以阻挡海水,造成大面积入侵,1985年8月2日和19日,潮位达5.5m,新港造船厂、东大沽一带被海水淹没,直接经济损失达1. 2亿元;1992年9月1日,潮位达5. 93m,天津港前方库房、码头、客运站等全部被海水淹没,新港造船厂、北塘修船厂、救助站、部分村庄、万亩虾场、农田也受淹,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

2002年7月5日,沧州市降水量97mm,整个沧州市区汪洋一片,市政设施管理处11个排水泵站33台水泵全部启动,连续48h才将积水排完,总排水量约356×104m3。

2003年10月10日,因持续降雨,城区3295户进水。

(2) 城市管网遭到破坏。

城市给水供气管道随地面不均匀沉降而弯曲变形,导致管道漏水漏气,进而折断,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及工业生产,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沧州市给水管网26km,仅2002年给水管网就破裂776次。

上海市曾发生地面沉降折断大口径(300mm)煤气管导致煤气泄漏事故。

(3) 铁路安全受到威胁。

由于地面沉降造成铁路路基不均匀下沉,铁路安全受到威胁。

如京沪铁路从沧州市沉降中心穿过,由于铁路路基下沉,在沧州市地面沉降中心地段,路基碎石垫层已加厚了500mm,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铁路安全运行。

(4) 河床下沉,河道防洪排涝能力降低,影响南水北调等引水工程安全;桥下净空变小影响泄洪和航运。

南运河从沧州市横穿而过,是引黄入津的通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经由之路,由于地面沉降,造成河床下沉,其过水能力锐减,原设计流量为120m3/s,现在已不及原设计能力的1/2。

地面沉降处理

地面沉降处理

地面沉降处理地面沉降是指地基的沉降运动,能够引起地面的沉降变形、塌陷和沉陷,继而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地面沉降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可以对房屋和其他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影响地面沉降地区的社会发展。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面沉降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针对地面沉降问题,必须推行有效的处理措施。

面对地面沉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防治,二是调查,三是整治。

第一步是防治,做好防治措施是解决地面沉降问题的前提。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影响范围,减少地面沉降的发生,为了防止地基沉降,施工设计需要考虑地基沉降预防措施,建议在现有施工场地初步调查地质情况,明确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以防止或减少地面沉降的发生。

第二步是调查,在施工前要经过充分的调查,以确定地基的沉降情况。

调查的目的是收集地面沉降现象的相关数据,确定沉降程度,以便进行有效的处理。

调查应包括室外摄影、多年剖面、地下水条件、地表沉降和空间水平位移等项目。

第三步是整治。

整治沉降现象的措施有很多,具体可以分为顶层维护技术、支撑结构技术和防压结构技术等。

顶层维护技术是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面沉降现象,通过再注浆的形式,将整个地基的沉降整体补平,以达到地面沉降彻底消除的目的。

支撑结构技术是通过支撑结构,来抵消地基发生沉降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止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防压结构技术是通过安装防压结构,来控制地基发生沉降的惯性力,从而抑制地面沉降幅度,避免房屋发生塌陷和沉陷,同时维护地面整体的平整度。

另外,地面沉降处理还应该考虑到临时土质加固的技术,可以进行临时的土质改良,以达到减弱地基沉降的目的。

总之,为了解决地面沉降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三个步骤:防治、调查和整治,应按照地基沉降情况和施工安全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将地面沉降彻底处理掉。

地面沉降的处理不仅要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还要基于定量分析,对地基沉降影响了的建筑采取合理的处理建议,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环境地质学 第十讲 地面沉降

环境地质学 第十讲 地面沉降
洪涝灾害加剧
宁波地面沉降区常年积水
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区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建筑物受损
2003年2月28日因地面不均匀沉降错 断西安子午路2m粗的供水管道
2002年12月10因地面不均匀沉降错断西 安翠华南路2米粗的供水管道
Á µ Ü ¿ ³ ½ ×Á (mm)
é ÖÖÖÖÖÖ·ÖÖ2001Ö11ÖÖ2003Ö7ÖÖÖÖÖÖÖÖÖÖ ÷ ò ò ê Ö ê Ö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不 均 匀 地 面 沉 降 加 速 了 地 铁 隧 道 设 施 的 磨 损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苏锡常地区至2002年 地面累计沉降量等值线图
苏锡常地区2002年 地面沉降速率图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华 北 平 原 地 面 沉 降 等 值 线 图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太 原 市 累 计 ~地 面 沉 降 年等 值 线 图
大同市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 (1988~1993年)
(1956 2000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第十章 地面沉降

第十章 地面沉降
第十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面沉降
概述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地面沉降机理 地面沉降的防治
第一节 概述
地面沉降:指地面高程的降低,均指地壳 地面沉降:指地面高程的降低, 表面某一局部范围内的总体下降运动。 表面某一局部范围内的总体下降运动。 特点:以缓慢的、 特点:以缓慢的、难于察觉的向下垂直运 动为主, 动为主,只有少量的或基本没有水平向的 位移, 位移,可能影响的平面范围可大至几千平 方公里。 方公里。
世界若干大城市日用水量与地面沉降
上海市地面沉降
除超量抽取地下水之外,造成近期上海地面沉降加速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海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持续高水平。 上海市第四纪沉积层厚达 3 0 0多m,在潜水含水层以下有 0多m,在潜水含水层以下有 7个粘性土层,上部粘土层在反复抽水与回灌的加卸载过程中, 回弹效应愈来愈差,其力学性状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长江三角洲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地面沉降明 显,已经和上海地区地面沉降几乎连成一片,造成周边地区 与上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地面沉降的相互影响加剧。 全球海平面升高影响,上海海平面目前以每年 1.5mm上升, 1.5mm上升, 地面沉降必须考虑与海平面升高的共同影响。
第三节 地面沉降机理
主要分析因为抽汲地下液体所引起的地面沉降的 机制问题 承压水位降低所引起的应力转变及土层的压密 位于末固结或半固结疏松沉积层地区内的大城市, 位于末固结或半固结疏松沉积层地区内的大城市, 因为潜水易于污染往往开发深层的承压水作为工 业及生活用水的水源。 业及生活用水的水源。 在孔隙承压含水层中, 在孔隙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 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和其上、 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和其上、下相 对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 对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

优质课件:地面沉降

优质课件: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 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 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 在我国,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 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 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 地面沉降导致了地表建筑和地下设施的破坏。据 统计,我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亿 元人民币以上。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开始重视这 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一系列 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很多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或 将得到控制。
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
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
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 下列三种原因:
• 1、 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 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 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 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 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 在我国,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 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 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 地面沉降导致了地表建筑和地下设施的破坏。据 统计,我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亿 元人民币以上。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开始重视这 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一系列 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很多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或 将得到控制。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
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太 原 市 累 计 ~地 面 沉 降 年等 值 线 图 大同市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 (1988~1993年)
(1956 2000 )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0 100 200 300 400 500 KM
温州
福州
台北
昆明
云林
广州
珠海
屏东
我 国 发 现 地 面 沉 降 的 主 要 城 市
0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面 沉 降 现 状 图
Á ½ ³ µ × Ü Á ¿ (mm)
é ÖÖ Ö ÷ÖÖÖ· ò Ö ò Ö2001Ö ê 11ÖÖ2003Ö ê 7ÖÖÖÖÖÖ ±ÖÖÖÖ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不 均 匀 地 面 沉 降 加 速 了 地 铁 隧 道 设 施 的 磨 损
一、概述
地面沉降
定义:地壳运动或开采地下流体引起的区域性地面标高
降低。
区别于地表塌陷、地裂缝
世界上已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国家 是美国、日本、墨西哥和意大利等。我国也有 50 多个大中城市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较严重的有上海、天津、台北、苏州、常州、
无锡、宁波等。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图7 河北沧州因开采地 下水而产生的地裂缝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规律性:最大位移在沉降中心的两侧,沉降中心及最外围较小
地下水开采区
集中开采 井位置
X
水平位移
图8 水平位移量的空间变化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 一 九 九 六 二 ○ ○ 一 年 )
上 海 市 地 面 累 积 沉 降 量 等 值 线 图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北京
唐海
大城
天津
沧州 德州 东营 济宁
太原
衡水 石家庄 晋州 曲周
榆次
临汾 西安运城
菏泽 开封 徐州 淮北 泰州 宿州 扬州 常州 湖州 洪湖
洛阳 许昌 阜阳
南 无锡 苏州 通
嘉兴
上海
波 温岭
台北 云林 广州 屏东 珠海 海口
宁 杭州 绍兴
图 例
沉降量大于2000mm 沉降量1000~2000mm 沉降量500~1000mm 沉降量小于500mm 海口
1 2
60 94
3
13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0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Û ¼ À Æ Ô Â Ê ý (Ô Â )
456 585.94
927.05 1022.61 1148.31 1267.31 1464.61 1642.11 1789.51 2114.81 2232.71 2321.71 2390.71 2516.01 2611.91 2735.41 2816.71 2969.51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建 筑 物 受 损
西安大雁塔
太 原 市
无锡市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太 原 市
建 筑 物 受 损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苏锡常地区至2002年 地面累计沉降量等值线图
苏锡常地区2002年 地面沉降速率图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华 北 平 原 地 面 沉 降 等 值 线 图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规律性:由沉降中心向周边方向逐渐减小
地下水开采区
集中开采 井位置
X
垂直位移
图3 垂直位移量的空间变化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造成的损失累计高达4500~50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 损失累计为 350~400 亿元,年均总损失为 90~ 100 亿元 ,年均直接损失8~10亿元。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
σ=σ’ +µ σ=γ土 · H µ = γ水· h
h
H h
σ=(σ’+△σ’)+(µ-△µ)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σ’ =△µ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垂直位移的变化
图1 江苏张家港市、广东珠海市的地面沉降
第十讲
地面沉降
提纲
一、概述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三、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及规律 四、地面沉降主要特征 五、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六、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 七、地面沉降防治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地面沉降灾害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DZ0238-2004) 定义: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发生的大面积地表高程降低,并 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或过程。
地面沉降灾害会给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管道系统及给排水、防 洪等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城市地面沉降已被列为十大地质灾害之一。 它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成因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其影响 范围之广、治理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其它城市地质灾害。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剪切破坏 拉张破坏
图9 地面破坏的表现形式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到 2003 年地面沉 降面积已达到 93,855km2 , 形 成 长三角、华北平
原、和汾渭盆地
等地面沉降灾害 严重区。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二、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大庆 哈尔滨
霸洲 大同 任丘 保定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建 筑 物 受 损
一、概述
不 均 匀 地 面 沉 降 加 速 了 地 铁 隧 道 设 施 的 磨 损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建 筑 物 受 损
一、概述
天津市因地面沉降受 风暴潮危害严重
上海市因地面沉降致 使防浪堤三次加高
海 岸 灾 害 加 剧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一、概述
根据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汾渭地堑主要城市等
的研究,粗略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抽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1)抽水量的影响 规律性:抽水量越大,沉降量、沉降速率和沉降范围越大。
q Q1 Q Q2
Q1<Q2
图10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抽水量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抽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1985年
1991年
2000年
图5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面积不断扩大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及规律
水平位移的变化
图6 在亚利桑那州皮卡乔附近, 因抽地下水的沉降引发地裂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