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昭陵分析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及其哲学思想
沈阳清昭陵介绍
沈阳清昭陵介绍
沈阳清昭陵位于沈阳市东北部,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太皇太后的合葬陵墓,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清代皇家陵墓之一。
清昭陵占地面积达530万平方米,由红门、大成门、碑林、前望亭、牌坊、石阶、神道、墓丘及配殿等组成。
清昭陵的建造始于1626年,历时18年才完成。
陵墓长约5.4公里,周长达10余公里,是中国现存陵园中最大的一座。
陵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为一座清代皇家陵墓,清昭陵的建筑风格与其他陵墓类似,以青白石为主材,建筑精美、工艺精湛。
清昭陵的红门是陵墓的正门,门楼高达17米,门前有两只石狮子,门楼上方是“清昭陵”三个大字。
穿过红门,便是大成门。
大成门是陵墓的第二道门,门楼高达25米,门前也有两只石狮子。
大成门的门楼上方是一幅“万古长春”四个大字,代表着皇帝的长寿和帝国的永恒。
在清朝时期,清昭陵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地方。
皇帝们每年都会来到这里祭祀,表达对祖宗的敬意。
现在,清昭陵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和神秘。
除了欣赏陵墓本身的建筑和景色外,游客还可以参观清昭陵博物馆,了解清朝皇帝和皇室生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1 -。
沈阳清昭陵介绍
沈阳清昭陵介绍沈阳清昭陵是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处历史名胜,也是中国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合葬陵墓。
位于沈阳市东陵区的清昭陵景区内,这座陵墓是清朝皇帝陵园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清昭陵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修建时间长达四年之久。
陵墓占地面积广阔,整个陵园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呈现出明显的中轴对称布局。
整个陵园坐北朝南,严格按照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规制进行设计,展现出浓厚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风格。
进入清昭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三大殿,这是清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三大殿分别是祭天殿、祭地殿和祭祖殿,它们按照古代祭祀典礼的顺序依次排列。
殿内供奉着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神像,祭祀仪式严肃庄重。
殿内的壁画和雕刻精美绝伦,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在三大殿的后方,是皇帝合葬的地方,也是整个陵园的核心区域。
陵墓呈圆形,由土山、石山和陵墓组成。
陵墓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陵顶覆盖着厚厚的青瓦,瓦片色泽鲜艳,闪烁着光芒。
陵墓四周环绕着护陵墙,墙上雕刻着各种神兽、花卉和吉祥图案,栩栩如生。
陵墓外围,是一片广袤的陵园。
陵园内有湖泊、山岭、假山等景观,错落有致,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湖水清澈见底,山岭翠绿欲滴,假山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
陵园内还有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游客可以在此漫步,感受古代帝王陵墓的庄严和神秘。
除了陵墓本身,清昭陵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和景点值得一游。
其中有皇家官道、行宫、石门、碑亭等,它们都是清朝皇帝陵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工艺水平。
沈阳清昭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清昭陵,感受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庄重与魅力。
而在每年的重阳节和清明节,更是吸引了大批前来祭祀和缅怀先祖的人们。
如今的沈阳清昭陵已成为中国优秀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帝王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庄严和威严。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 知北游 》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 释丧制》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双墩一号汉墓内部结构图(安徽省考古研究 所特别提供,汪景辉等绘制)
帝王陵墓-东汉
•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 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 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 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 •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 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 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 置石雕生的先例,。这一建制为 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 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 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 椁室,称为“黄肠石”。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仿木构型以高颐阙为代表,双阙对峙,两阙间距13.6米。西阙较 完整,高5.99米,由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组成。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 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 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 用品无所不有。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沈阳清昭陵
沈阳清昭陵沈阳清昭陵,又叫清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北方向,是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及其后妃和后代的陵墓。
清昭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皇家陵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雕艺术群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清昭陵始建于1629年,耗时十余年方建成,占地约1.3万平方米,高13米,周长1000余米。
陵园内有石桥、石人、石马、石门、石狮等约1400多件石雕,都是由当年的工匠们群策群力雕刻而成的。
它不仅是建筑和文化艺术的瑰宝,也体现了满族人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独具魅力。
清昭陵的建筑规划上基本按照五行理论来规划和修建。
整个陵园共有18个建筑群,由神道、牌坊、环城、寝殿等组成,以神道、塔顶和亭楼形成了组合,构成了清昭陵的主要景观。
在清昭陵中,有三大殿是尤为重要的:寝殿、神殿和享殿。
其中,寝殿是整座陵园的核心部分,它是努尔哈赤皇帝和其妃嫔的陵墓所在地,是陵墓的主体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明清贵族建筑之一。
其整个建筑造型宏伟壮观,建筑结构严谨复杂,工艺精湛。
而神殿和享殿则是祖先、先贤灵位所在处。
除了三大殿之外,清昭陵还有“东陵十景”,其中最有名的是“辇池”。
据说,清朝皇帝每年春天要颁布“辇池宴”,在陵墓义犬亭的草坪上,皇帝和太皇太后、郡主等皇族都会举行盛大的文艺晚会和漫步观赏花卉,享受春光之美。
此外,清昭陵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传说和故事。
比如说“莫愁塔”,说起来颇为神秘。
相传,莫愁塔是林则徐在清昭陵寻找失物时建的。
他在寝殿前竖起了一块石碑,写了一首诗:“旷夫何计已寻无,淅沥此事自伤心。
十五明月明如昼,豪少寻觅未遇真。
莫将衣冠萦碧草,不见遇主怨无因。
进能修世要存储,昭陵之上建高碑。
”他在这块石碑后面建了一座塔,叫“莫愁塔”,相传这座塔能消除人们的愁苦,并成为了陵园中一个独特的景点。
总之,沈阳清昭陵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艺术造型的代表。
陵园中的石雕、彩画等文化艺术品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内涵,展示了满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独特魅力。
历代皇陵之清陵
历代皇陵之清陵清代皇陵⼀共有⼗⼆座,葬在辽宁的有两座皇陵,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前者葬在沈阳东郊,后者葬在北郊。
除此以外,在辽宁抚顺市新宾县葬有爱新觉罗家族历代祖先的永陵。
以上三座陵墓被称为盛京三陵。
清朝⼊关以后的有⼗位葬在了清东陵或者清西陵,其中末代皇帝溥仪葬在了华龙皇家陵园。
⼀、清永陵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脚下,座落在呼兰哈达(满语,汉译烟筒⼭)下,苏克素浒毕拉(满语,汉译鱼鹰河,今称苏⼦河)北岸,尼雅满⼭岗(今称启运⼭)南麓。
陵内葬有努尔哈⾚的六世祖猛哥帖⽊⼉(追封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祖⽗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等⼈的墓地陵园。
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98年),后⾦天聪⼋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
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
清永陵主要特点是“坐北朝南、神道贯穿、居中当阳,中轴不偏。
”永陵选择在启运⼭南麓背风朝阳,窝风藏⽓的龙脉正⽳之前营造宝⿍正殿。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艺上都有⾃⼰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
建筑布局是:⼀、左右对称,彼此呼应,均衡布局主次分明;⼆、经纬组合,⾼低错落,逐级升⾼,对⽐衬托;三、前朝后寝,⼆⽅⼀园,南北排列,三进院落。
2004年被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门票价格⽬前是48元。
⼆、清福陵清福陵,⼜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
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1636年定名为“福陵”。
陵墓到顺治⼋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在康熙和乾隆年间⼜有增建。
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南⽽北渐次升⾼。
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关后建造的陵寝。
清福陵地处于沈阳市东郊⼆⼗⾥的天柱⼭上,整个占地⾯积为19.48万平⽅⽶。
清代皇家陵寝风水分析及价值评判——以清东西陵主陵孝陵泰陵为例
本文由429161843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第25卷月期20年607第3JUNLOA上海IATNNV农业Y(G版)LUAINEORAFHNH交通大学学报(S科ARCTRLSEC)SGA ̄OOGUIEI学IURTCVI5N.02o.3Jn20u.07文章编号:6196(070-20017.9420)306—7清代皇家陵寝风水分析及价值评判——以清东西陵主陵孝陵泰陵为例王莹,德亮傅(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海210)上上011摘要:水理论对于清代皇家陵寝的影响主要在于选址及结构布局,风具体体现在山、土壤、水、植被等资源特征及空间结构特征上.另外,从立论的角度来说风水是客观的,当它脱离了原有的客观基础服务于占卜凶吉,但就有了相当的迷信成分.关键词:水:风清代皇家陵寝;空间;客观性中图分类号:924T一9.B9.;U084文献标识码:ATeAnlsfegsunRoaosonhayion-hiylmbfsFoTQigDyatnugmetolensyadJdenfVau——TanhiayTobfEatrnetrgtePrmrmsosenadWsenTmbXioTonamboxmpeo(ambadTiTo)frEalWANGYigFDelnn,U-iga(colfgilrdBooySagaJonnvri,hga210,hn)Shoruteaig,hhiitgUisySahi01CiaoAcunlnaoetn1Abtat:hfecfegsuoeryloboigdnsiloelaodsutr.tmoisesrcsTeiuneon-hintatmfnyatimayntctnarcuIebdenlFhoQysnhointehtmaeilcaatrtfemonan,trsiadpatelaersaatutrhrcescBaiayegsutrahrcescoutiswae,olnlsawlstiptsrcucaatrt.scl,Fn-hiiihtnshileiilintrbeti.eedotrabeadsreintn,egsubcmssprtnsaaojcvyWhnigtrfxenaevsvaoFn-hieoeesi.ulittsielsndiiutoiKywrsFn-hirymfigdns;pc;bcvyeod:egsu;atbonyatsaeojtioloQyeit1背景11历史背景.清朝自太祖、宗建国,1、2帝,太传1世1除末代皇帝溥仪未建陵外,余1帝并4位追封先祖分别葬其1于五处。
中国的古代陵墓
中国的古代陵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陵墓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帝王和皇后的安息之所,陵墓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精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陵墓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陵墓。
一、陵墓的历史背景古代陵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帝王们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为自己的后代留下永恒的尊荣。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陵墓的规模和形式也逐渐发展和改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共有许多著名的陵墓,例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二、陵墓的特点1.规模庞大:中国的古代陵墓往往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广阔。
这些陵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2.建筑精美: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独特,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陵墓通常由墓室、祭祀殿堂、配殿、围墙等构成,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陵墓不仅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陵墓中的壁画、石雕、墓志铭等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后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代表性的陵墓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始皇帝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陵墓以其规模庞大和兵马俑而闻名于世,展现了秦代封建帝制的权势和建筑工艺的精湛。
2.汉武帝陵:汉武帝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西汉第七代皇帝刘彻的陵墓。
陵墓的规模庞大,墓主人对于身后事的规划和落实非常周密,后世称其为“文景之制”。
3.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区。
这些陵墓既代表了明代帝王的权力和财富,也展现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规范和礼制。
总结:中国的古代陵墓是独具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
这些陵墓不仅仅是帝王的安息之所,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通过研究陵墓,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小就去“北陵”玩,沈阳人却未必注意过,这里堪称古代建筑美学之典范
从小就去“北陵”玩,沈阳人却未必注意过,这里堪称古代建筑美学之典范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元年(1644年)定名为昭陵。
康熙、乾隆年间清昭陵进行了大规模增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堡式陵寝建筑体系。
因清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故称“北陵”。
主任记者李浩/摄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了车流滚滚的北陵大街北端,走进379年前始建的清昭陵,在北陵公园管理中心文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梁莹的陪同下,开始了对这座清代第一位开国皇帝陵墓的探访之旅。
沈阳清昭陵□王向峰在北昭陵名北陵,太宗葬此了人生。
崇楼大殿雄豪起,石兽多雕神采盈。
华表高标耸帝统,盘龙嵌壁示乾亨。
两匹坐骑曾随主,仍似嘶鸣待远征。
满汉结合清昭陵历经158年建成踏上三孔拱形石质“神桥”,望向不远处迎面矗立的精美石牌坊,便进入了这座中国古代的建筑群。
“如果你仅从陵墓的建筑来看,会觉得清昭陵与关内的皇帝陵墓区别不大。
但如果你了解这座陵墓的历史,你会知道,这是一座满汉结合颇具特色的陵寝。
”梁莹介绍道。
皇太极1643年去世,当时清军还未入关,陵墓开始修建之初保持了一些清初关外特色,之后的大规模增建建筑则更多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建。
“清昭陵的选址是经过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量二人精心勘测的。
”梁莹说。
陵寝地处沈阳城北高地上,地势西南低东北高,最重要的是钦天监官员认为清昭陵与清永陵、清福陵一脉相承,而在清代皇陵中,清昭陵是唯一一个不靠山的陵墓。
“也因此,钦天监官员后来确定在蒲河北岸一处地势北高南面临水名叫黄泥洼(今位于平罗街道黄土坎村)的地方取土,用八年时间堆土成了人造陵山——隆业山。
”梁莹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穿过石牌坊向北直行,便来到了陵寝总门户正红门。
梁莹介绍,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是清昭陵初建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仅有享殿(隆恩殿的前身),还修建了陵门、围墙、隆业山,并栽种了陵树。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皇陵是帝王陵墓的统称,是帝王们在位期间着手筹建的、用来安葬自己身躯的巨大工程。
皇陵的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皇陵的建筑特点与葬礼仪式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皇陵建设。
1. 历史演变虽然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皇陵的规模与建筑风格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1.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皇陵的规模较小,常常是一个丘陵,其设计借鉴了堡垒的结构风格。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周朝的洛阳东王陵,它是中国最早的皇陵之一。
1.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皇陵的规模开始呈现出巨大的特点。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设以骨架法为主,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形成了巨大的陵园。
1.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皇陵建设更加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它的陵墓规模宏大,宫殿、墓场、祭祀用途的建筑群体,完整地展示了皇陵的重要元素。
1.4 宋明清时期在宋、明、清三个朝代,皇陵规模有所缩小,建筑的风格更趋于简约。
其中,明代在陵墓建设上能够看出明显的特点。
明皇陵常常选址在山丘上,利用山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同时,明皇陵还注重陵墓的环境布置,将陵墓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2. 特点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具有多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陵墓建设的追求和他们对自身地位的认知。
2.1 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建设古代中国皇陵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进行的,如“山川秀丽”、“气象万里”等,皇陵建设中讲究起伏有度,形势恢宏,以体现帝王统治者的荣耀与威严。
2.2 选址注意风水在古代中国,选址是皇陵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选址的风水理论。
风水学认为,地势的形状和方位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风水的流动。
因此,皇陵的选址常常与山脉、水流等元素有关,以追求帝王气象的完美结合。
沈阳清昭陵介绍
沈阳清昭陵介绍1. 引言清昭陵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和其皇后孝庄文皇后的合葬陵墓。
清昭陵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沈阳清昭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参观指南。
2. 历史背景2.1 清朝简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洲族人建立。
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全国,确立了清朝的基业。
2.2 清昭陵的建造清昭陵的建造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完工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
这个时期正是顺治皇帝在位期间,他去世后被合葬在这里。
孝庄文皇后则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去世后也被合葬于此。
2.3 清昭陵的意义清昭陵是清朝皇帝和皇后合葬的陵墓,代表了清朝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它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合葬制度的典范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3. 建筑特点3.1 建筑布局清昭陵占地面积约为6.5万平方米,整体布局呈南北轴线对称。
主要建筑包括大门、神道、石像、牌坊、墓道、墓门等。
3.2 建筑风格清昭陵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洲民族特色。
建筑物以黄色为主色调,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展现了封建王朝的豪华和庄严。
3.3 主要建筑物•大门:位于陵墓南端,是进入清昭陵的入口。
大门上方悬挂着“正大光明”四个金字。
•神道:连接大门和牌坊的主要通道,两侧种植着参天大树,景色宜人。
•石像:石像分布在神道两侧,代表了清朝的各位皇帝和皇后。
•牌坊:位于神道的尽头,是通往陵墓的入口。
牌坊上刻有“清昭陵”三个大字。
•墓道:连接牌坊和墓门的通道,两侧种植着松柏树。
•墓门:是进入合葬墓室的入口,由红色大理石制成,充满庄严肃穆之感。
4. 参观指南4.1 开放时间清昭陵每天早上8点开放,下午5点结束。
建议游客提前到达,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参观。
4.2 门票价格清昭陵门票价格为50元/人。
学生凭有效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惠。
4.3 游览路线游览清昭陵可以按照以下路线进行: 1. 进入大门后沿着神道前行,欣赏两旁的石像和美景。
清昭陵简介
清昭陵简介
清昭陵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处古代皇家陵墓,由清朝皇帝朱祁镇所建。
清昭陵始建于1643年,清朝末期由道光皇
帝派御史官梁实秋负责工程建设,于1748年竣工,祭祀时间
从上穷武乾三代开始就一直持续到清末。
清昭陵全部占地
2600亩,有425栋建筑,是清朝最后的一处大型皇家陵园,
也是中国最大的清朝皇家陵园之一。
清昭陵内共有17座墓室,其中朱祁镇、乾隆、道光、嘉庆、
咸丰五位皇帝在此埋葬。
清昭陵以墓室为中心,四周为连环状。
此外,主墓区还附有寿福殿、皇室墓室、省礼殿、内外祭祀殿等。
其中,省礼殿被誉为“清宫第一宫”,在整个陵园中独树一帜,非常引人注目。
清昭陵的建筑风格淳朴雍容、恢弘壮观,精美绝伦。
清昭陵里多处石刻DIY,将古代的建筑技艺发挥到了极致,非常值得
一看。
其中,朱祁铮碑、清廷祠堂等都是清昭陵最具特色的建筑。
此外,还有不少古榕树和乔木构成的苍翠森林,能让游客有一种深刻的古典气息。
清昭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段宝贵记录。
清昭陵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风格,成为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众多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
清昭陵研学内容
清昭陵研学内容清昭陵是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嘉靖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寿山南麓。
作为明代帝陵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清昭陵是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
以下将从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文物保护等方面介绍清昭陵的研学内容。
一、历史文化清昭陵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一。
作为明朝时期的皇陵,清昭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研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陵墓、阅读相关文献等方式,了解明代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情况,深入了解明代帝王陵墓的建设与葬礼习俗。
二、建筑特色清昭陵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明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研学活动中,可以学习明代建筑的特点,如黄色琉璃瓦、彩绘斗拱、雕梁画栋等。
同时,还可以了解明代建筑的结构原理和施工工艺,探索古代建筑技术的奥秘。
三、文物保护清昭陵是中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墓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研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文物陈列馆、参与文物修复体验等方式,亲身感受文物保护的工作,了解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同时,还可以学习文物鉴赏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文物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四、生态环境清昭陵所在的天寿山地区环境幽美,山清水秀,是进行生态教育的好地方。
研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生态观察,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规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艺术教育清昭陵的石刻、彩绘等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好素材。
研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参观陵墓内的艺术品、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六、社会实践清昭陵所在的昌平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研学活动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参观企业、交流座谈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清昭陵作为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帝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特色。
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社会、学习古代建筑知识、感受文物保护的工作、进行生态观察和艺术创作等,从多个方面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
清昭陵和清福陵
清昭陵和清福陵是清朝时期的两座重要陵墓,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的陵墓,也被称为“北陵”。
这座陵墓的建筑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也被称为“沈阳东陵”。
这座陵墓依山而建,神道沿山而上,因此也被称为“一百单八磴”。
福陵的石像生均安置在神道两侧五十米开外的松林之中,而昭陵的石像生则分布于神道两侧一米开外的地方。
两座陵墓都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试述古代陵墓的特点
试述古代陵墓的特点古代陵墓是埋葬帝王、贵族和重要人物的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古代陵墓往往建造在地势较高的山坡或丘陵上。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高地能与天地相连,有助于灵魂的升天。
同时,高地还能使陵墓更加显眼,表达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其次,古代陵墓的规模庞大宏伟。
这是为了彰显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通常由墓道、墓室和祭祀场所组成,有的还配有石像、华丽的墓碑和雕塑。
陵墓的设计和建造十分讲究,追求对称和谐,以表达神圣和永恒的意味。
第三,古代陵墓的修建多耗费巨资,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
建造陵墓的材料需要选用质地优良、纹理美观的大理石、花岗岩和青石,不仅给陵墓增添美观,还能保护墓室不受侵蚀。
由于陵墓的修建规模庞大且时间长久,需要数以千计的工匠和工人进行精细的施工,所以陵墓的修建成本相当高昂。
第四,古代陵墓往往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陵墓的设计往往遵循宇宙论和人文主义的思想,以体现统治者的伟大和历史功绩。
陵墓中的壁画、石刻和器物等物品,揭示了统治者的权力、艺术品味和宗教信仰。
第五,古代陵墓通常配有防护措施和陪葬品。
为了保护陵墓免受盗墓者和损坏,陵墓往往设有掩埋墓室的门道或门前廊道。
陵墓中的陪葬品多丰富多样,包括宝剑、玉璧、瓷器、铜器等,这些陪葬品既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也体现了陵墓主人的地位与富裕。
综上所述,古代陵墓作为帝王和重要人物的永恒安息之所,具有规模庞大、建设精细、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
这些陵墓不仅彰显了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力,也是古代建筑、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杰作,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概述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
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
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1]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明显陵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
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满清皇太极清昭陵不得不了解的十大讲究
满清皇太极清昭陵不得不了解的⼗⼤讲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由少数民族建⽴的统⼀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个封建王朝。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
关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
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和太宗皇太极。
皇太祖努尔哈⾚葬关外福陵,太宗皇太极葬在昭陵。
清昭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路12号,在北陵公园内。
穿过菊花花海,越过有皇太极塑像的皇太极⼴场,来到清昭陵,进⼊正红门,这⾥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地盘。
游览了解⼀下清昭陵这⼏个讲究:⼀、何为南北中轴线的“神道”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
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尊⽆上。
神道⼀直通向陵寝后部⽉⽛城的影壁前,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之路,⼈是凡⼈俗⼦,当然没有资格⾛此路。
在清代时,任何⼈都不允许在神道上⾏⾛,以⽰对皇帝敬重之意。
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
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进⼊陵区也要另辟御路⽽⾏。
昭陵的正殿和东、西配殿,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建在两侧,体现了局中为尊,⾄尊⽆上。
⼆、关系国运的风⽔与龙脉按明清陵寝制度,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端的隆恩门。
就是说,从⼤红门⾄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眼望不断。
在他们看来,祖陵“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
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眼望不到头的效果。
其次,神道也如神门⼀样,神圣不可侵犯,违者予以重处。
据说有“横定罚,竖⾛杀”的规矩。
昭陵的神道有⼀座神功圣德碑之庭,起到了风⽔⼀眼望不到头的效果。
亭内⽴有“昭陵神功圣德碑”⽤满汉两种⽂字记载了皇太极⼀⽣⽂治武功。
皇陵的布局与空间规划
皇陵的布局与空间规划皇陵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皇陵布局和空间规划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皇陵布局和空间规划两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皇陵的风格与特点。
一、皇陵布局皇陵布局是指皇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主要建筑物的位置以及各个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等。
对于古代中国的皇陵来说,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体现了帝王的威严和尊贵。
在古代中国,皇陵一般都建在山区或高地,这是为了凸显陵墓的高大威严。
同时,选择适宜的地势,如山脊、麓台等,可以令皇陵独立于周围环境,更好地突出帝王的地位。
而这些地势也提供了一定的自然屏障,使皇陵得以保护,不易被外敌入侵。
另外,古代中国皇陵布局通常采取“三进式”的形式。
也就是说,陵墓的主要建筑物会根据不同的功能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层次感和秩序感。
比如,第一进是入口区域,包括牌坊、石坊等,作为皇陵的门户;第二进是行宫区域,包括祭祀殿堂、神道等,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第三进是陵墓核心区域,也就是皇帝的陵墓所在地,通常有一座高大的石碑标志。
除了以上基本布局,一些皇陵还可能有其他附属建筑物,如亭、台、阁等,用于增加陵墓的艺术价值和气势。
二、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指陵墓内部不同空间的划分和组织。
在古代中国,陵墓的空间规划主要体现在陵室、墓道以及配套设施的设置上。
陵室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是帝王的灵柩所在地。
陵室往往设有多个宫殿式的建筑,比如前殿、正殿、后殿等,它们依次呈现,构成一条长长的正殿序列。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帝王权力的层次感,也便于举行祭祀仪式。
墓道是连接陵室和地面的通道,位于地下,起到连接、隔离的作用。
墓道一般都很长,直通至陵室,从而增强了帝王墓地的神秘感和庄重感。
此外,陵墓还会设置一些配套设施,如神道、碑林等。
神道是连接陵墓和陵室之间的一条通道,两旁通常布满石雕、石柱等,犹如一条通往神圣之地的道路。
昭陵考古的主要介绍
昭陵考古的主要介绍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
《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
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的基本设计建造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和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
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
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
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
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
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
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
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
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
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
杜甫在《重经昭陵》诗中说:“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清昭陵分析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及其哲学思想【摘要】:
通过对沈阳清昭陵的实例分析和对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式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哲学思想,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延续中国古代建筑思想。
【关键词】:
建筑,陵墓,中国古代建筑哲学,清昭陵
【正文】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国古代建筑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如何能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哲学思想提炼出来,应用于当代建筑中呢?中国传统建筑哲学表现最明显的建筑类型无疑是皇家建筑或宫殿建筑,因为这些建筑最能体现当时建筑形制以及哲学理论、礼制,是一个时期文化、建筑材料、建筑形制、宗教信仰影响、综合国力最浓缩的体现。
在其中,皇家陵墓建筑又是最具哲理、思想、礼制于最优者的一类建筑,它不仅体现中国古代人对生死了理解,同时通过当时文化及后世祭拜需要的形象,更能通过建筑体现中国一个时期的传统哲学。
(一)、帝王陵墓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叫“方上”。
这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上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时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
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
第二种是以山为陵。
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
像秦始皇陵那样大型封土不仅费工,而且不安全,以山为陵则可以少花人力并可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唐代帝陵一开始就采用了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于陕西礼泉县的九峻山为坟,在山腰开凿石洞为玄宫,从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非常坚固。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
帝王陵墓在秦、汉时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时“以山为陵”,北宋又恢复了秦汉旧制。
元是不建陵寝。
明清时对陵寝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汉两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其次取消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谒拜和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再次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二)、清昭陵形制
清昭陵便是第三种形制的宝城宝顶。
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
全陵占地48万m²,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
陵区坐北朝南,最南面是下马石,向北有华表、石狮、石桥、石牌楼,石牌楼与陵的正红门相对,是一座四柱三楼单檐歇山式建筑,檐下有仿木构斗拱,正脊及横枋浮雕花卉、行龙,上下横枋之间嵌镶着透雕栏板,柱脚有六对圆雕坐狮,雕刻精美,形象逼真。
正红门为单檐歇山式,门的两侧有五彩琉璃嵌镶的蟠龙壁。
此处为第一院落。
走入正红门,甬道的两侧排列着成对的华表、石兽。
石兽有狮子、麒麟、獬豸、骆驼、马、象六种。
走过石像生,迎面而立的是神功圣德碑楼,是康熙帝亲笔题书。
碑楼的北面就是方城,方城的规制和各建筑物的装饰,与福陵相同。
以隆恩殿为中心,东西有配殿,四角建角楼。
前面是高大的隆恩门,后面是石柱门、石五供、券门、明楼。
此处为第二个院落。
过了明楼便是宝城,宝顶之下便是皇太极与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安息之处。
宝城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顺治帝封其为“隆业山”。
宝城成一个封闭的半圆形,为第三个院落。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又经康熙、乾隆、嘉庆各朝的改建和扩建,才具有现在的规模。
因此建筑风格仿自明陵,同时又具有满族特点,是满汉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现。
(三)、中国古代陵墓主要体现的哲学思想
虽然我们可以把陵墓看作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物,但是他的内容和和功能并不是单纯以此为目的。
尤其在古代,它包括着对人死后的世界环境的安排,它反映着一定时代存在着一种“世界观”,一种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以致宗教性的对死后世界的构想。
1、入土为安∶死亡即回归母体,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是一个轮回枉然,死亡后要回归自然。
从古就有了“人是由土而生”或“人是土中来”的观念,因此便有了以为人死後的归属应是重新归回土中的观念,“尘归尘土归土”或“入土为安”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观念。
我们可以说,墓葬文化及支持这一文化出现“入土为安”主张,在潜意识上是一种对土地的崇拜。
人是从大自然造化的母体中出生,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母体中去。
风水的专用词也变得儒宗化,结穴的山峦叫做“父母山”,父母山的来脉叫做“祖宗山”(少祖山),而众山所由而出的山,则称之为“太祖山”;但是,观其最根本的父母山的结穴造墓,其形状正如大腹母亲孕著孩子。
死者埋入
土中,就仿似回到了大地母亲的子宫。
2、追求永恒,死后在阴间继续阳间生活,视死如生。
墓葬之所以涉及宗教说法及注重陪葬品的安排方式,其实正表现了人们对死者是“视死如生”。
视死如生的观念的根源源自一种灵魂未灭的说法,以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是两个部份,肉体死了,灵魂尚存;死者不再在人间生存,但他原有的生命并不曾完全“消失”,而是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式”,在另一不可见也不可知的世界过活。
3、后代祭拜、巩固宗法社会的孝道需求
人可以死去,可是坟墓说明他来过、活过,也让在他死时尚未出生的後人,可以祭拜。
这种祭拜,推动了一个观念∶人活著,要对死去的“列祖列宗”负责,不能“辱没祖先”、“对不起祖宗”;人活著也不能不对未来未曾见面的子孙负责,不能“子孙蒙羞”。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种姓的繁殖是长程的,由此信仰即保障了宗族的延续和其制度,也使宗族中的个人可以有基本的生存、生育下一代的保障。
皇族一般也通过祖先陵墓建筑的建设与祭拜巩固其政权,想表现受命于天,血统纯正,也有震慑外族,提升自己威望的作用。
同时地广人稀的中国社会需要宗法制度结合人与人有秩序的关系,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注重“孝道”的传统。
儒家把家庭情义延伸至社会文化意义,以家庭中培养的亲和感,进而为成为社会凝结的基础。
4、亡者已逝,生者尚存,陵墓的产生,也是生者在世上得以慰藉的一个手段。
同时又是死者对生者的希望。
在当一个人死亡,并不代表著一切人间关系简简单单地写上休止符。
死者至亲的亲人主观上希望死者的死亡通过另一种形态,作为他与生者之感应,为永别的遗憾带来弥补。
他们希望,这种感应也能为死者的至亲者在未来带来死者的帮助。
“没有了死者”的生活之中带来“死者的好影响”是一种对伤痛的幸福补赏。
“以感应作为弥补”是种主观的希望,使华人的墓葬与风水观念得以结合。
死亡是永恒,在墓葬过程中被掩埋的是死者,处理墓葬过程的却是活人,它的一切细节都反映了活人的意识。
所有墓葬过程的细节如何安排和处理,是活人的思想受到社会条件、传统观念、宗教教义、社会意识等方面制约的总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杨永生主编.中国古建筑之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 潘谷西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