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杞——夏禹后代宋——商后代格:来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格尔众庶。
(《尚书》)(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征:证明《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贤才:博学多识的人(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识小录》笔记谦虚《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填空题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
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
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
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18、《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一半。
19、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完整word版)文献学
文献学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分,共36分。
1.在现存古书中,“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关于“文献”的最初定义,东汉郑玄把“文"解释为文章,将“献”解释为贤才。
3.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它是由陈梦蕾等编纂的。
4.陈垣所提出的“四校法"是指对校法、他效法、本校法、综合考政法。
5.《四库全书》之“四"部指的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6.文献错讹的类型主要有讹、脱、衍、倒 .7.《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者分别是蘅塘退士和朱孝臧。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简帛、纸 .9.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是《铁云藏龟》刘鹗。
(作者、书名)10.《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史记集解》(刘宋。
裴骃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_。
(注者和书名)11.“南钱北纪”中,“南钱"是指__钱大昕____,他的一部有关校勘的代表作是__《廿二史考异》____.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有卷子装、经折装__ 蝴蝶装_、___包背装_、___线装。
13.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刘氏父子有关目录的两部著作是__《别录》___和__《七略》___。
14.王氏父子在文献校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王念孙的代表作是____《读书杂志》___;王引之的代表作是__《经义述闻》。
5.四大书”中,其中类书是《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选集为《文苑英华》。
7.丛书可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8.文献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简帛和纸 . 10.“春秋三传”是指__《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11.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认为,文献的来源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著、述、编和译。
12.一部典型的目录应当由_书名、篇卷、撰人及朝代、版本__、___提要___、大小序六个部分构成.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第一部分、概述一、文献的概念和范畴:1、“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指文字记载,“献”指有学识的贤人。
今天的“文献”指用各种载体记录的所有资料,如文字记载、图像、录音、录像等,但不包括实物本身。
2、研究范围:第一,从时代上来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第二,从学科上说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第三,从文献组群看,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二、学习文献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1、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2、鉴定版本,全面认识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供后人研究使用。
四、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况:现存古籍的数量大约有七、八万种。
五、文献检索的方法:1、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一是形序法。
包括部首法(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笔画法、号码法(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二是音序法: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三是义序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就是义序法。
2、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分为网络检索和磁盘检索。
网络检索的应有:搜索引擎的使用: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
第二部分、分述一、丛书:1、定义: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撰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把整部书都完整的收入。
2、比较严整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
3、一般认为丛书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成于南宋嘉泰二年。
其次是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张元济),《四部备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不收文学作品。
《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之比较:《四部丛刊》的特点是:将难见的珍本以原貌的形式公诸于世,共收录书477种,共3134册,全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等三个部分;《四部备要》收的书多以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在选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比《四部丛刊》强,但是在版本价值不能跟《四部备要》比,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丛:聚类书:几乎不存在完整的书。
都是一小段,一小节。
丛书:书的完整性不受破坏。
《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修的,所以说孙中山是乱党,因此民国政府不承认他。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加上柯劭忞《新元史》类书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
属于编纂类著作方式。
类书和百科全书的区别:百科全书是著作,类书是编纂。
字典:《康熙字典》《玉篇》《广韵》《集韵》字典和类书都会引书,但类书不需要归纳义项。
《辞源》沿用了类书的体例。
类书起源魏曹丕《皇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
”《三国志·魏书·杨俊传》裴注引《魏略》:“王象为常侍,受诏撰《皇览》,使象领祕书监。
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祕府。
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适合八百余万字。
”《南史·刘怀珍传》附《刘孝标传》:“初梁武帝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
峻率性而动,不能随衆沈浮。
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用事和辞藻),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
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
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见用。
乃著《辩命论》以寄其怀。
”史事(用事和辞藻):古人写诗喜欢用典,杜甫写诗,写过的典故都要记下来,下次写诗不能再用,所以杜甫诗中的典故数量非常多,而且都不重复。
唐杜宝《大业杂记》:“秘书监柳顾言曰:梁主以隐士(不主动做官,主动做官的就是高士了。
)刘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自言天下之事毕尽此书,无一物遗漏。
梁武心不伏,即敕华林园学士七百余人,人撰一卷,其事类数倍多于《类苑》。
”六朝时文学风气好用事和辞藻,而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书也是有边的,所以就编书,类书因此而成。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制度约束人民,人民就有廉耻之心,就会自觉前来归顺。
《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意思与前句相同。
格,来归。
遁,逃离。
对人民,用道德进行教育,用礼制进行约束,人民就有归顺之心。
用政治手段教训,用刑罚来统一,人民就会有逃离之心。
杞,国名,夏禹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
后屡次被迫迁移,以依附大国,延长国命。
宋,国名,商汤后代。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
征,征验、证明之义。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唐孔颖达疏:“征者,征验之义。
”孔子说,赴杞,不能征验夏礼,仅得《夏时》而已。
赴宋,不能征验殷礼,唯得《坤乾》而已。
于是《坤乾》《夏时》可得而观,而夏、殷之礼仍不足以验证,原因是文献不足。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献”是贤才,什么是贤才呢?《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杜泽逊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对于文献学的贡献不可磨灭。
本文将按类划分,概述杜泽逊文献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一、文献学的定义和意义文献学是研究各种形式的文献及其所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学科。
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而且可以为人类的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二、文献学的分类文献学可以分为实体文献学和形式文献学两类。
实体文献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实物,如纸张、羊皮纸、碑刻等,而形式文献学则是研究文献的形式、结构和规则等方面,如题名、作者、出版时间、引文等。
三、杜泽逊文献学思想杜泽逊文献学主要关注的是形式文献学,他认为文献是一种结构完整的信息载体,具有规则、格式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他的核心概念是“文本”,即文献中的一段完整的语言表达。
四、杜泽逊文献学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文本,杜泽逊提出了“文本批评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 文本的描述:包括文本的作者、出版时间、版本等信息。
2. 文本的比较: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进行比较。
3. 文本的复原:尝试恢复原始文本,去除后人的添加和修饰。
4. 文本的解释:解读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
5. 文本的评价:对文本的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估。
五、杜泽逊文献学的贡献杜泽逊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人的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文本批评法”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对文献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杜泽逊文献学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派之一,他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后人的文献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三)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杜泽逊·中国古典⽂献学】课程笔记(三)⽂献的形成和流布三、⽂献的形成和流布(15-21讲)1.3⽂献形成著述编译(张舜徵+郑鹤声):著作《论语》:述⽽不作,信⽽好古。
汉·王充《论衡·对作》: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史记》见载,⽆疑也),是也。
《易》⾔伏羲作⼋卦,前是未有⼋卦,伏羲造之,故⽈作也。
明·李贽:咸以孔⼦之是⾮为是⾮,故未尝有是⾮⽿。
清·焦循《雕菰集·述难篇》:⼈未知⽽⼰先知,⼈未觉⽽⼰先觉。
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厄⽽作《春秋》《诗》三百篇,⼤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作《五帝本纪》第⼀(继承《春秋》精神)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所谓作也。
(谦虚,⾮事实)太史公⽈:余述历黄帝以来⾄太初⽽讫,百三⼗篇。
古⼈不轻⾔作《礼记·乐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之礼乐之⽂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不敢⾃称“作”)圣者通达物理,故作者之谓圣,尧、舜、禹、汤是也。
明者辩说是⾮,故修述者之谓明,则⼦游、⼦夏之属是也。
(祖述尧舜,宪章⽂武,孔⼦是圣,尧、舜、禹是孔⼦推崇的⼈,他们是什么?孔颖达:圣之圣者也。
孔颖达回避了⼀个重要问题:孔⼦作《春秋》)孔颖达:五经正义的礼是《礼记》汉朝五经的礼是《仪礼》⼤⾣⼭+⼩⾣⼭:藏书处,名⼭,⼆⾣⼭房:书房《史记》《班固》之异同(北宋·倪思《班马异同》)《汉书·艺⽂志》汉朝所传⽂献,所存者不⾜⼗之⼀⼆。
《史记》——典范,《汉书》很多和《史记》重合,但也有补充的地⽅,如《古今⼈表》从先秦到西汉。
涉及了先秦的事是对《史记》补充。
《史记》百三⼗篇。
《汉书》百篇:不是写不到百三篇,⽽是《尚书》是⼀百篇,说明经学思想已经深⼊⼈⼼。
《史记·⾃序》——《汉书·叙传》(《汉书》模仿《史记》)作《五帝本纪》,作《⾼祖本纪》——述《⾼祖》第⼀,述《惠帝》第⼆引⽤司马迁,司马迁说作,班固也是作,说⾃⼰的话,就⽤述。
文献学复习word精品
文献学复习word精品第一讲绪论:文献与文献学1. “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 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 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 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可以帮助查阅资料,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 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其次是折叠装,又称经折装,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 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
把木版称作“牍” 。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分置书册上下,即上面一张,下面一张,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
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
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
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
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
►重要研究著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
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
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
1、语言文字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
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
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
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
2、殷商史研究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
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
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
如毛公鼎有497字。
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汇集、考释的著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
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
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
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
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
清代乾隆欶撰。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
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
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
3、古史资料。
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
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
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
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
2、银雀山汉简。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
3、江陵秦简。
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
4、江陵汉墓简牍。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
5、敦煌汉简。
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
6、曾侯乙墓竹简。
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
►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
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
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
3、历史资料宝库。
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4、文字学资料。
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5、书籍制度史实物。
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
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
★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
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
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
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
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
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
►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
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
2、文学价值。
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
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
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
4、经学和宗教史料。
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
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也叫“作”、“造”、“著作”。
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
《说文》:“述,循也。
”即遵循之义。
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
(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
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
辑佚也属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译:就是翻译。
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
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
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
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
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
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
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