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杞——夏禹后代宋——商后代格:来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格尔众庶。

(《尚书》)(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征:证明《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贤才:博学多识的人(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识小录》笔记谦虚《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

”(P2)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引言:
概述:
本文将围绕文献学的主要章节展开,包括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史前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

每个章节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考点和要点,并提供丰富的示例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学的知识。

正文内容: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1.文献学的定义和范围
2.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文献学的分类和发展史
4.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史前文学
1.史前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史前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史前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
4.史前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5.史前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4.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古代文学的流派和传统
四、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中世纪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5.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五、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近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潮影响
4.近代文学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
5.近代文学的主题和文化价值
总结:。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讲)(1.6-1.7)四、文献的收藏和散佚(22-43)古文献(文物价值)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主要)、博物馆、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归属中央文化部管理博物馆归属国家文物局管理高校图书馆归属教育部管理过去藏书家靠买书积累古书。

现在古书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了。

五经:儒家五圣经,《周易》《尚书》《春秋》《仪礼》《诗经》传说中的文献:《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代的著述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民间藏书较官府发达。

古书版本流传: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版比较多,主要是南宋。

敦煌定本也有流传。

书种子:一种版本的书,可以产生新的书。

(抄写,影印)传递,薪火相传。

元:覆宋本明后期:影宋抄清:翻宋本大戴礼记: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元代的。

民国影印,质量较差。

那时规模较小,因为没钱。

现在可以大规模复印,但收藏单位怕他们印了用来赚钱,不允许印。

复印技术也提升了,对古书的伤害也变得最小。

零边距扫描仪。

冷光的不会烤伤书,也用用玻璃压,把书压坏。

历代官府的藏书情况有了书,就有书的收藏,但不一定会记载下来。

(最早的书:甲骨文)周朝藏书情况见于记载最早的收藏情况是《周礼》史官:掌管文化事业。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

郑众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也。

《周礼·春官》:外史掌书外令(对外法令),掌四方之志(方:国家,四方比邦国更远的地方),掌三皇五帝之书(古书)。

《周礼·春官》: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留副,复制副本)。

明清第一档案馆北京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民国人物大辞典》)档案:古来有之。

《周礼》: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

不是一时之书,不是一人所作,但他的职官制度不是凭空捏造的,记载的也不一定是周代的制度,一般认为他是记载了理想的制度。

但引用时也不避免引用他,因为资料缺少,而《周礼》是先秦之书。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第一部分、概述一、文献的概念和范畴:1、“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指文字记载,“献”指有学识的贤人。

今天的“文献”指用各种载体记录的所有资料,如文字记载、图像、录音、录像等,但不包括实物本身。

2、研究范围:第一,从时代上来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第二,从学科上说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第三,从文献组群看,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二、学习文献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1、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2、鉴定版本,全面认识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供后人研究使用。

四、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况:现存古籍的数量大约有七、八万种。

五、文献检索的方法:1、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一是形序法。

包括部首法(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笔画法、号码法(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二是音序法: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三是义序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就是义序法。

2、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分为网络检索和磁盘检索。

网络检索的应有:搜索引擎的使用: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

第二部分、分述一、丛书:1、定义: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撰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把整部书都完整的收入。

2、比较严整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

3、一般认为丛书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成于南宋嘉泰二年。

其次是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张元济),《四部备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不收文学作品。

《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之比较:《四部丛刊》的特点是:将难见的珍本以原貌的形式公诸于世,共收录书477种,共3134册,全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等三个部分;《四部备要》收的书多以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在选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比《四部丛刊》强,但是在版本价值不能跟《四部备要》比,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复习大纲1、文献的定义及其演变如何?答: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演变:(1)结绳记事: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3)树皮画、帛、金、竹简等作为载体记录文献。

⑷纸质文献,活字印刷术产生⑸非纸制文献,如光盘等2、文献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功能如何?答:一般特性:信息性:也称情报性、知识性,就是把知识外化了,是文献的立命之本。

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记录知识,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文献;另外为了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阅读各种文献,增长知识和才干。

文献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知识性,有了这一性质,它才能具有保存和传递的价值,也才能发挥文献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载体性:文献要外化就需要载体,物质的形态,它是奠定其它性质的物质基础符号性/记录性:通过这个性质将内容和载体连接起来(客观实在性)文化性:所有人类文化活动都是文明的活动可交流性:有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智力资源性:因为文献可反复利用价值模糊性:表现在其内容,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时效性:时效性越强,就越有价值,要强调适用性总而言之: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形势复杂、文中多样,内容日趋分散于交叉重复,时效性增强,新陈代谢频繁。

社会功能:文献的记录——存储——积累功能;文献的交流传递功能;文献生产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文献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简述国内外文献定义的流派。

答:国内:早期:《论语、八俏》: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郑玄和朱熹的释义:文,典籍;献,贤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点:广义,图书,典籍,书籍交互使用;狭义,经文的史料现代:⑴载体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叫文献,这是文献的一般性定义⑵知识论:文献即知识,一切知识即文献,一切记录的内容都是文献。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传播、保存及其文化价值的学科。

以下是文献学的重点整理:
一、文献的概念和特征
文献是指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物,包括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纪录片、音频等。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知识、记录历史等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文献的分类
文献可以按照内容、形式、载体、语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学术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等;按照形式可分为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碑刻等;按照载体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语种可分为中文文献、外文文献等。

三、文献的阅读方法
文献的阅读方法包括预读、略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

预读是指先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思路,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略读是指在预读的基础上,加快
阅读速度,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词;精读是指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思路;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文献的引用和著录
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引用文献时,需要注明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地点、页码等相关信息,在著录时,需要按照不同的文献类型采用不同的著录规则,如MLA、APA、Chicago等。

五、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
目前,获取文献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图书馆、数据库、互联网等。

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图书馆目录、馆藏书目、在线检索等方式获取文献;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检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检索和下载;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开放获取资源等方式获取文献。

以上是文献学的概要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丛:聚类书:几乎不存在完整的书。

都是一小段,一小节。

丛书:书的完整性不受破坏。

《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修的,所以说孙中山是乱党,因此民国政府不承认他。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加上柯劭忞《新元史》类书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

属于编纂类著作方式。

类书和百科全书的区别:百科全书是著作,类书是编纂。

字典:《康熙字典》《玉篇》《广韵》《集韵》字典和类书都会引书,但类书不需要归纳义项。

《辞源》沿用了类书的体例。

类书起源魏曹丕《皇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

”《三国志·魏书·杨俊传》裴注引《魏略》:“王象为常侍,受诏撰《皇览》,使象领祕书监。

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祕府。

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适合八百余万字。

”《南史·刘怀珍传》附《刘孝标传》:“初梁武帝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

峻率性而动,不能随衆沈浮。

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用事和辞藻),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

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

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见用。

乃著《辩命论》以寄其怀。

”史事(用事和辞藻):古人写诗喜欢用典,杜甫写诗,写过的典故都要记下来,下次写诗不能再用,所以杜甫诗中的典故数量非常多,而且都不重复。

唐杜宝《大业杂记》:“秘书监柳顾言曰:梁主以隐士(不主动做官,主动做官的就是高士了。

)刘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自言天下之事毕尽此书,无一物遗漏。

梁武心不伏,即敕华林园学士七百余人,人撰一卷,其事类数倍多于《类苑》。

”六朝时文学风气好用事和辞藻,而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书也是有边的,所以就编书,类书因此而成。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制度约束人民,人民就有廉耻之心,就会自觉前来归顺。

《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意思与前句相同。

格,来归。

遁,逃离。

对人民,用道德进行教育,用礼制进行约束,人民就有归顺之心。

用政治手段教训,用刑罚来统一,人民就会有逃离之心。

杞,国名,夏禹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

后屡次被迫迁移,以依附大国,延长国命。

宋,国名,商汤后代。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

征,征验、证明之义。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唐孔颖达疏:“征者,征验之义。

”孔子说,赴杞,不能征验夏礼,仅得《夏时》而已。

赴宋,不能征验殷礼,唯得《坤乾》而已。

于是《坤乾》《夏时》可得而观,而夏、殷之礼仍不足以验证,原因是文献不足。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献”是贤才,什么是贤才呢?《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

文献学知识点一、什么是文献学文献学,是图书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利用及管理等问题。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还深入研究文献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各类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二、文献分类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形式,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1.专著:指由一位或多位作者合著或编写的书籍,通常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

2.学术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以其权威性、及时性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3.会议论文集:指由学术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者出版发行的文集,收录与会者的研究成果。

4.报刊文章: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短文或长文,涉及各类社会问题。

5.学位论文:指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6.工业文献:指反映特定行业或领域研究和发展动态的技术报告、标准规范、专利文献等。

7.官方出版物:指政府机关、各级行政部门及事业机构出版的各类文件、公报、年鉴等。

8.电子文献:指以电子形式存储和传播的各类文献资源,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等。

三、文献检索文献检索,是指根据自身信息需求,在各种信息资源中查找与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信息资源,满足信息需求。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学术数据库、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四、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著录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同时也要对引用的文献进行详细的著录。

常用的引用标注方式有美国心理学会(APA)、现代语言协会(MLA)、芝加哥手册(CMS)等,不同学科领域可能有不同的引用要求,需要根据指定的引用规范进行书写。

五、文献评价文献评价,是指对文献的质量、可信度、权威性等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文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杜泽逊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对于文献学的贡献不可磨灭。

本文将按类划分,概述杜泽逊文献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一、文献学的定义和意义文献学是研究各种形式的文献及其所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学科。

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而且可以为人类的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二、文献学的分类文献学可以分为实体文献学和形式文献学两类。

实体文献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实物,如纸张、羊皮纸、碑刻等,而形式文献学则是研究文献的形式、结构和规则等方面,如题名、作者、出版时间、引文等。

三、杜泽逊文献学思想杜泽逊文献学主要关注的是形式文献学,他认为文献是一种结构完整的信息载体,具有规则、格式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他的核心概念是“文本”,即文献中的一段完整的语言表达。

四、杜泽逊文献学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文本,杜泽逊提出了“文本批评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 文本的描述:包括文本的作者、出版时间、版本等信息。

2. 文本的比较: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进行比较。

3. 文本的复原:尝试恢复原始文本,去除后人的添加和修饰。

4. 文本的解释:解读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

5. 文本的评价:对文本的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估。

五、杜泽逊文献学的贡献杜泽逊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人的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文本批评法”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对文献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杜泽逊文献学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派之一,他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后人的文献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三)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三)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杜泽逊·中国古典⽂献学】课程笔记(三)⽂献的形成和流布三、⽂献的形成和流布(15-21讲)1.3⽂献形成著述编译(张舜徵+郑鹤声):著作《论语》:述⽽不作,信⽽好古。

汉·王充《论衡·对作》: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史记》见载,⽆疑也),是也。

《易》⾔伏羲作⼋卦,前是未有⼋卦,伏羲造之,故⽈作也。

明·李贽:咸以孔⼦之是⾮为是⾮,故未尝有是⾮⽿。

清·焦循《雕菰集·述难篇》:⼈未知⽽⼰先知,⼈未觉⽽⼰先觉。

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厄⽽作《春秋》《诗》三百篇,⼤抵圣贤发愤所为作也作《五帝本纪》第⼀(继承《春秋》精神)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所谓作也。

(谦虚,⾮事实)太史公⽈:余述历黄帝以来⾄太初⽽讫,百三⼗篇。

古⼈不轻⾔作《礼记·乐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

之礼乐之⽂者,能述。

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不敢⾃称“作”)圣者通达物理,故作者之谓圣,尧、舜、禹、汤是也。

明者辩说是⾮,故修述者之谓明,则⼦游、⼦夏之属是也。

(祖述尧舜,宪章⽂武,孔⼦是圣,尧、舜、禹是孔⼦推崇的⼈,他们是什么?孔颖达:圣之圣者也。

孔颖达回避了⼀个重要问题:孔⼦作《春秋》)孔颖达:五经正义的礼是《礼记》汉朝五经的礼是《仪礼》⼤⾣⼭+⼩⾣⼭:藏书处,名⼭,⼆⾣⼭房:书房《史记》《班固》之异同(北宋·倪思《班马异同》)《汉书·艺⽂志》汉朝所传⽂献,所存者不⾜⼗之⼀⼆。

《史记》——典范,《汉书》很多和《史记》重合,但也有补充的地⽅,如《古今⼈表》从先秦到西汉。

涉及了先秦的事是对《史记》补充。

《史记》百三⼗篇。

《汉书》百篇:不是写不到百三篇,⽽是《尚书》是⼀百篇,说明经学思想已经深⼊⼈⼼。

《史记·⾃序》——《汉书·叙传》(《汉书》模仿《史记》)作《五帝本纪》,作《⾼祖本纪》——述《⾼祖》第⼀,述《惠帝》第⼆引⽤司马迁,司马迁说作,班固也是作,说⾃⼰的话,就⽤述。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读书笔记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读书笔记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献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领域,它是研究历史、人文、社会和科学等学科的一个关键部分。

《文献学概要》是英国学者杜泽
逊所著,被公认为文献学领域的典籍。

本文将从书中的主要内容出发,对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进行读书笔记,旨在了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进程。

首先,《文献学概要》介绍了文献学这一学科和学科范围所需要
的知识,以及它在学术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强调了文献学的重要性。

其次,书中提出了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术语、概念、结构和原理,对对文献学进行了系统介绍,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献学的定义、范畴和相关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文献学的概念、内容和运用,包括图书馆学、档案学、资料学和信息学等,探讨了文献学的基本原理。

从中可以看出,文献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中和分析文献材料,提供研究者一个全面的历史和文化框架,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研究人们、社会和文化。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文献学的应用,包括书面文献检索和文献查询等技术,以及各种数字资源如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文献学的这些内容能够提供研究者更多的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加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加深对学科的了解。

综上所述,《文献学概要》是杜泽逊关于文献学的权威著作,详
细介绍了文献学的基本原理和运用,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书
介绍了文献学的定义,结构和原理,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研究者更为全面的历史和文化框架,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

文献学要点知识

文献学要点知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局部,"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构造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构造〞,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文献学的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开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开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展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1、甲骨2、金石3、竹木4、简帛5、纸张6、电子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

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

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

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

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

►重要研究著作:1、《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

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

2、《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

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

3、《殷墟书契》罗振玉辑4、《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5、《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6、《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

1、语言文字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

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

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

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

2、殷商史研究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

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

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

△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

如毛公鼎有497字。

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汇集、考释的著作: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

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

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

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

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

清代乾隆欶撰。

4、《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

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1、语言文字资料。

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

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

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

3、古史资料。

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

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

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

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1、马王堆汉墓帛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

2、银雀山汉简。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

3、江陵秦简。

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

4、江陵汉墓简牍。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

5、敦煌汉简。

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

6、曾侯乙墓竹简。

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

►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

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

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

3、历史资料宝库。

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4、文字学资料。

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

5、书籍制度史实物。

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石刻文献要籍:1、《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

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2、《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

★3、《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

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

4、《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

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

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

6、《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

►石刻文献的价值:1、史料价值。

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

2、文学价值。

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

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

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

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

4、经学和宗教史料。

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

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也叫“作”、“造”、“著作”。

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

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

《说文》:“述,循也。

”即遵循之义。

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

(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

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

辑佚也属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

)译:就是翻译。

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

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

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

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

2、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

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

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