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3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作者:佚名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 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 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 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 地方, 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 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 过多的吃盐, 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 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 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 砭石的治病方法, 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 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 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 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 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 下卷 素问篇(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其中,《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上卷,全书共81篇。
下卷《素问》篇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主,涉及诸多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发展和系统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素问》篇进行原文+注释+译文的详细介绍。
一、《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为古文,使用了古代汉语,通篇内容围绕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阐述,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全篇原文体裁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下卷《素问》篇共计81篇,涉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二、《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注释:1. 对于《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现代学者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注释,对其中的术语、医学理论、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并结合当代医学知识做了新的解读。
这些注释对于读者理解原文内容,把握其中的要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医学理论系统,掌握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实践的方法。
同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文化,推广中医传统医学知识。
三、《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译文:下面我们逐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内容进行简要的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和学习中医医学理论。
第一篇 1. 阴阳:黄帝问曰:上古之人,其知有万物者,养生之道,术日新,要则而已。
我欲尽心於论道,以通其意,左传灵棘,右经寸口,遂至于背,皆传之而已,神化之而已。
黄帝闻知此道,贻之六甲灵府, 古天之书而集。
译文:黄帝问道于神农,神农慷慨地告诉了黃帝识知万物的方法和养生之道,共享了以前神农对养生之术的见解,黄帝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研究了神农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运用和完善了六甲灵府的传统知识,最终编纂成了古天之书。
第二篇 2. 五行:黄帝问曰:余闻阳之精而阴为之貸,曰阳尽而阴藏其贷;万物之神,藏於阳而见於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片段13
【原文】
帝曰:有病口甘①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②也,名曰脾瘅③。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④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⑤,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⑥。
治之以兰⑦,除陈气也。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注解】
①口甘:口中有甜味。
②五气之溢:五气,五谷之气。
水谷五味化于脾,其气上溢,则口中甘味。
③脾瘅:病名,马莳注:“脾瘅者,脾气之热也。
”
④肥美:肥甘厚腻之食物。
⑤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张琦云:“食肥则阳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气缓而善留,故中满。
”
⑥消渴:病证名,口渴多饮。
⑦兰:兰草,即佩兰之类药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
【翻译】
黄帝说:有患口中发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瘅。
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气向上泛溢,就会使人口中发甜,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
患这种病的人,必然经常吃气味甘美而肥腻的食物,肥腻能使人生内热,甘味能使人中满,所以脾运失常,脾热上溢,就会转成消渴病。
本病可用兰草治疗,以排除陈故郁热之气。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为: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有粗有细、有清有浊、有虚有实、有弱有强、有老有少、有死有生、是之谓也。
五味入口而脾胃运化为五气,五气布精于五脏,五脏间不容更乱,然气有所先后,其病各有所伤。
愿闻其状各不能者,藏有死生死生病,生气藏之;皮腠至骨筋,藏主四肢,任脉行脈,至胃消谷;心气藏之,主脉;肺气藏之,主声;脾气藏之,主四肢脉,并阴中,属土;肝气藏之,主筋,络目。
有所先后者,以其处有死生病生也。
余所以问者,因使各藏有死生病故也?
黄帝问曰:脉之大小高下,何如而别?
黄帝问曰:余闻五音之有调者,阴阳也,和调相感,静悦乐之音,则精神通,五音出一调,鬼神害之,摇动之音则精神解,五音出五调,鬼神崩摧。
余愿闻其神,五音在脏俱并,静悦之音,和调相感,静则脉缓,动则大,静悦之音,不越于听,动则精神愉快。
黄帝问曰:朝则心脉和,昼则脾脉和,夕则肺脉和,夜则肾脉和。
故谷入于胃,十二官以化之,十二官者,心藏血,在腑间;肺藏气,在腑外;肝藏血,在脏上中;脾藏气,在脏上中;肾藏精,在腑下;胃实载谷,使四时运化。
夫夜卧不设计,而人魂游于外,魂无所主而不归于内者,失常气也。
故魂者,昼则所游于官,夜则所居于腑,不得真正主常,故一至为病,血气充郄,经脉缓急,魂气皆去,至为死亡,五脏皆定。
魂者,决定于中,神者决定于上,故上为神明之主,下为魂魄之主,神明不忘魂魄,魂魄乃能自归,乃能自保,五脏得以根本,魂魄复还,生气乃能复舍。
鬼神者,谓之魂与析。
黄帝内经翻译
黄帝内经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医学圣典。
它包含了五篇,分别是《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药性动力篇》和《毒医经》。
下面是《黄帝内经》的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问:刺结而针不入,师言:“人有诸痛,皆先生于络脉,络脉者,皆聚于荥穴。
”黄帝质问师言:“络脉为何?”师言:“络脉者,血之浊气也。
血者,人之精气也。
气为血舍,血舍为气主。
故必须疏泄络脉,以通其气血。
气血通畅,则病可除矣。
”《黄帝内经·灵枢》问:人之道得失同也,病之道得失异也。
治病之法,必先摄其形体,正其饮食,养其精神,调其五脏。
五脏者,人体之象也。
故五脏平衡,则气血和畅,病自愈;五脏不和,则气血阻塞,病加重。
故当治病之时,需先辩证定病因,以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问:依我看来,针灸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治疗效果。
而针灸的操作技巧也非常讲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药性动力篇》问: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而药力是指药物对病理变化的影响力。
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尽量避免副作用。
对于药物的使用,要谨慎操作,遵循医学原则。
《黄帝内经·毒医经》问:毒性药物是指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在使用毒性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
毒性药物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误伤患者。
在使用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时要注意剂量和时机,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总结:《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治病需全面辨证施治的原则,提出了“和血舍主”、“辨证论治”等重要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翻译和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黄帝内经:素问第13章 移精变气论
移精变气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麽缘故呢?【原文】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这里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里,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
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石治其外。
即使有疾病的发生,亦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先馁,外邪乘虚而客袭之,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原文】帝曰:善。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翻译】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够察其死生,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原文】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黄帝内经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天暑秋必孩疟;秋伤千湿,冬生咳嗽。
帝日: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忽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翻译:
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
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
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
这些说法是否是正确的呢?
岐伯回答说:春主东方,阳气这时上扬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关联于目。
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
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
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
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