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1.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
3、夏洛特研究
麦库姆斯和肖有关议程设置的最初研究遗留 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 因果顺序问题。
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 究,专门考察1972年的总统大选。为议程设 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些数据:那就是,媒介 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其效果,而不是公 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
3、劫匪议程设置在剧中的表现
处于话语弱势的劫匪并不甘于沉默。借助网络 ,他们进行了反击,把手机拍到的关于警方行动受 挫的一系列照片在网上曝光并发送给各家媒体, 这就像一枚重磅炮弹,把警方苦心经营的议题炸 得支零破碎。紧接着,劫匪也加入了设置议程的 行列:善待人质的照片在网上传播,使警方陷入 尴尬。
从电影《大事件》看—— 媒介议程设置理论
主 要 内 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念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 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 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 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 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众媒介所设置的 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谁来设置媒介议程
芬克豪泽和朱克的研究表明,新闻媒介的报道并不能与真实 生活很好的对应,那么是谁来决定媒介的议程呢?韦斯特利 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团体或特殊利益集团可以将一个 议题纳入媒介议程。 休梅克和瑞斯在吸收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5种 影响媒介内容的类别:
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
2、警方的议程设置在剧中的表现
警方策划了一起媒介事件,主动与媒体合作,将捉 拿劫匪的行动策划成电视直播,为议题埋下伏笔。 同时警方牢牢垄断了消息源,从中挑选最突出警察 神勇办案的片段进行剪辑,完成把关,然后提供给媒体, 从而产生议程,左右舆论。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传播学概论》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作业答案
厂霍夫兰
'赖利夫妇
厂拉斯韦尔歹
29、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30、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谁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卡茨
罗杰斯
蒂奇诺
诺依曼
31、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的是()。
效果;
²
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²
报纸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
²
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²
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
²
电视新闻则挑选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
播、人际传播和()。
劣势意见的沉默
社会公众对事务的“理性讨论”
优势意见的疾呼
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9、传播学批判学派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的(
50年代
r60年代W
厂70年代
r80年代
10、“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
“镜子”式报道机构
厂“真实反映环境”的机构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传播效果的探讨,着眼点是(
态度层面
行为层面
舆论层面
2、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缩成了“地球村”
2麦克卢汉该
厂英尼斯
r麦奎尔
广阿特休尔
3、提出“热媒介冷媒介”区分的是()。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议程设置是指在组织会议或活动时,对会议或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会议或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通过设置议程,达到一些特定的目的和效果。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基础。
一、确保会议或活动的纪律性和效率。
议程设置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保会议或活动的纪律性和效率。
通过明确每个议程环节的主题、内容和时间安排,可以使与会者了解会议的目的和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议程。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讨论时间和控制发言的顺序,确保会议的秩序和效率,避免时间浪费和无效讨论。
二、促进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
议程设置功能还可以通过有序和合理的安排,促进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
通过明确会议的目标和议程设置,可以让与会者了解会议的重点和关注内容,将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重要议题上,避免过多琐碎的讨论。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将不同议题按优先级排列,确保重要议题得到充分讨论和解决,进一步推动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
三、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还可以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每个议题都有充分的讨论和决策时间,避免因时间紧张而导致议题讨论不充分或决策过快的情况。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结论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四、促进与会者的参与和互动。
议程设置功能还可以促进与会者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在议程中设置适当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可以增加与会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会议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议程设置还可以通过控制发言的机会和时间,保证每个与会者都有发言的机会,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议程设置功能是确保会议或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可以确保会议或活动的纪律性和效率,促进会议或活动的目标实现,提高会议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与会者的参与和互动。
议程设置 笔记
议程设置1、background:2、Who: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3、When:1972年,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4、What: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5、特点:①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为产生联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着眼于传播媒介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修正了有限效果论。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作业”的机构。
④形象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议程设置过程是事件推动者们为了获得媒介工作者、公众和政治精英不断进行的竞争。
6、前期研究(1968年教堂山研究)的缺陷:①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高度相关,也可能是二者同时受到第三个变量的影响②李普曼的理论讨论了现实、拟态环境和公众认知之间的关系,但1968年的研究只讨论了后两者的关系,社会现实很可能成为第三个变量——媒体全面反映了现实,公众准确感知现实,也可能导致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高度相关7、《夏洛特观察者报》和公众议程调查:1972年,在新一轮总统竞选宣传中,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在美国夏洛特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项对两个时间点的纵贯研究和、证明了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6月报纸议程VS 10月选民议程6月选民议程VS 10月报纸议程结果显示:6月的报纸议程与10月的选民议程之间的相关性更大。
这就证明,是媒体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的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麦考姆斯和肖在1972年出版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概念。
他们研究了1968年总统选举期间的议程设置。
确认了议程设置假设。
结果表明,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选民(观众)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该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在此期间强调的问题。
议程设置基于两种观点:(1)各种媒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把关人;(2)人们需要看门人的帮助来决定哪些超出他们有限的感情的事件和问题值得他们关注。
1.起源和发展:李普曼、科恩等早期思想家对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阐述: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媒介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图画”)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报纸在告诉人们如何思考上可能不太成功,但在告诉人们应该考虑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麦库姆斯和肖先后进行了查普尔希尔研究和夏洛特研究,并于1972年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2.议程设置是通过反复报道来加强主题对受众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即新闻媒介提供给受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大众媒体对事物和观点的重视程度与观众的注意力成正比。
由于媒体提供的议程,观众会改变他们对某事重要性的理解,并首先对媒体认为重要的事件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吻合,而与接触媒介的频率有关,经常接触大众媒介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高程度的一致性。
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议程设置理论不仅关注媒体强调的话题,还关注这些话题的表达方式。
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强大影响力,对摆脱效果研究中“有限性”的束缚起到了重要作用;(2)该理论中的媒体是“从事环境重建的组织”,再次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3)详细考察媒体的“舆论引导过程”,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4)它为人们理解交流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5)它只强调“设定”或“形成”社会问题的一面,不涉及“反映”社会问题的一面。
议程设置
Features
议程设置理论 的特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 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 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 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 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 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 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该理论假设探讨的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媒介
人们在头脑中构 建的事件图景
真实世界的再现
Viewpoint
议程设置理论 主要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媒 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 ,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 会现实的构想。
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 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基本定义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发表于《舆论季刊》上的《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式提出理论假设: 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 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 ,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 急的考虑。
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 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 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出现频率影响受众判断事件重要性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概述∙2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3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5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6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概述“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观点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评价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讲 议程设置理论
宏观视野的议程设置理论模型
增加维度:
1、媒体议程的来源 2、政策议程与媒体议程及公众议程的关系 3、不同议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940年用其独特方法(“拉扎斯菲尔德指数” 的数学模型)对 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详细调查,旨在探讨媒介对选民 投票意向的影响。1944《人民的选择》报告发表,其方法引 起广泛关注
“议程设置”概念寻根
1972 年麦库姆和肖发表于《舆论季刊》上的《大 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正式提出理论假设:
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 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该理论假设探讨的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众媒介、真实世界的再现、人们在头脑中构建的 事件图景
对公众议程的研究
公众议程的影响因素
1、信源的可信性 2、个人媒体的接触量 3、人际传播 4、个人经验 5、定向需求
议程间的零和博弈
通常一个人的议程限于5~7个
议程融合理论(Agenda melding)
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必须通过加入某个社会群体来 降低认知不协调,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为了融入自己想 要加入的群体,个人必须接触与该群体相关的媒体,使自 己的议程与这一群体的议程一致。
议程设置研究的转向——媒体议程来源
对于媒体议程来源的研究构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议程 设置研究的一个热点 影响媒体议程的因素:
1、媒体影响力。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 其他媒体的议程(“媒体间议程设置”) 2、信息源,主要是政治人物和公关机构 3、偶然的诱发事件 4、媒体的报道框架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对“议程”的理解
议程:是指在某一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 系列问题(issue)。此处所说的问题(issue)是指较为 宏观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 并不是某个具体的话题(topic)。议程中的某个问题的相 对重要程度,可以称为问题的显著性。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大众传播领域,议程设置功能是一项备受的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议程设置的作用、意义、不同类型的方式及其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提高大众传播效果。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主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强调和传播,影响公众对重要事件的认知和度。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和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作用在于影响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度和认知。
当大众传播媒体将某些事件或议题置于显著位置时,公众的注意力也会被相应地吸引。
这种影响机制对于塑造公共舆论、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信息传播的具体方式,议程设置可分为直接议程设置和间接议程设置。
直接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媒体直接报道某个事件或议题,从而引起公众。
而间接议程设置则是通过报道其他媒体或个人的相关言论,间接传达出对该事件或议题的。
这两种方式在操作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能有效地引导公众视线。
要提高大众传播效果,首先要了解公众的需求和点。
在此基础上,媒体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编排和传播,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议题上。
同时,媒体还可以通过持续报道和评论,强化公众对特定议题的认知。
媒体之间也可以通过协同报道和共享资源的方式,扩大议程设置的影响力。
以某次重大突发事件为例,大众传播媒体可以通过对事件进展的实时报道、专访受害者和目击者、邀请专家解读事件原因等方式,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该事件上。
同时,可以通过连续报道、深入挖掘相关信息以及发表评论员文章等手段,强化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
媒体之间可以协同报道,扩大议程设置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有效引导公众和影响社会舆论的效果。
在2022年某城市暴雨灾害中,当地媒体通过大量报道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现场救援情况以及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等,有效地吸引了公众的。
同时,邀请气象专家解读雨势和水情,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洪救灾行动。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新闻系王欢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具体出现在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 D.L. 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随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哪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则相应地下降。
”而且,“收到某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和,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由此,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目的和传播需求,从现实环境中筛选出一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是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对环境的再构成不管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议程设置的一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舆论诱导”,在国内新闻学界一般被称为“新闻导向”,二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利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来向大众有意识、有目的地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使整个社会接受或反对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说白了就是通过操作传播工具操纵人们思想。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强大影响,有力地驳斥了“子弹轮”、“有限轮”等大众传播效果观点,而且还把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是人们认识到占据大众传播资源是多么重要,将对这个社会统治、控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概述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研究,由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肖(Donald L. Shaw)在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
这一理论强调了大众媒体在塑造公众关注焦点上的重要作用,认为传媒不仅反映现实,更在很大程度上设置了公众议程,即决定了公众在一定时期内谈论、考虑和关注的主要议题。
议程设置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议题显著性设置,即媒体通过报道频次和篇幅等手段使得某些议题在公众意识中占据显要位置第二是议题属性议程设置,即媒体对议题的框架建构和描绘方式影响公众对议题的理解和认知。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平台的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于社会舆论场域,形成复杂的多级、多元议程设置过程,深刻地影响着公众的信息接收、观点形成以及行为决策。
深入探讨和理解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对于优化媒体环境,引导健康的社会舆论,促进信息时代的公共传播秩序建设至关重要。
1. 介绍大众传播的概念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大众传播,简而言之,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将信息、观点、价值观等广泛传播给公众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对于塑造公众认知、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人们通过大众传播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获取新知识,满足信息需求。
大众传播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将特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传递给公众,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大众传播还承担着监督政府、反映民意等社会责任,对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分析媒介对我国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作用【范本模板】
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分析媒介在我国公共政策议程建立中的作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媛㈠“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观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
L。
肖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主要探讨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解释道:就物理视野和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着眼点是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和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时空因素,即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一定量的内容来填充版面和节目时间;第二是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和倾向;第三是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㈡我国传媒情况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传媒,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且旗帜鲜明地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对而言,舆论导向的含义更为广泛一些,它包含了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
㈢我国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情况所谓公众议程,就是指一种利益要求和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而逐步到达决策中枢的过程。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1.基本含义: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背景: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他们研究的总结。
议程设置ppt课件
处在关注焦点的事件或活动必须加以构造,即给予一定范围的意义使人们便于 理解。比如把水门事件这一非强制性问题赋以政治腐败人们就能理解了
媒介使用的语言也能影响人们对一个议题重要程度的感受。例如水门事件之前 用“恶作剧”,后改为“丑闻”,提高了影响力。
结论:媒介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 怎么想!
15
媒介议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包括四个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新媒体议程 设置研究
政治宣传与 议程设置研
究
广告议程设 置研究
企业报与议 程设置研究
16
导电影《致青春》不仅赢得高票房,还让赵薇荣获第2 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22届金鸡 百花电影节28日晚在汉闭幕,同时揭晓了第29届金 鸡奖获奖名单。 • 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电影节,由 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每年一届,在全 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
12
13
6、谁来设置媒介议程
当知名且可信的人开始谈论某个议题时,议题建构的速度加快。
媒介把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事件或活动与政治图景中易于辨认的次级现象相联系, 人们就可以采取立场了。如水门事件与“对政府的信心”相联系,媒介的报道就 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立场了。
11
• 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武汉揭晓 • 新华网武汉9月28日电(记者廖君 罗鑫)首次执
8
3、夏洛特研究
麦库姆斯和肖有关议程设置的最初研究遗留 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 因果顺序问题。
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 究,专门考察1972年的总统大选。为议程设 置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些数据:那就是,媒介 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确有其效果,而不是公 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
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式” 、“优先顺序模式”。
对议题不同类型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和公共 议题。传播对后两种影响最大。 分析不同媒体的不同议题设置功能:报纸对较长期的 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电视“热点化效
果”突出。提供谈话议题。
理论的意义:
从考察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 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 揭示了长期被回避的问题:大众传播背后的社会控制问 题,传播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 学关系。 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接点。它是舆论导 向的第一个阶段。
媒介使用能力差距,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的平衡。
推动我国的社会信息化建设。
(三)“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 论——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关系
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 诺尔· 诺伊曼。
她在1974年德国《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个
响,而认为他人容易受到媒介讯息的影响,因此呈现出第
三人效果大于第一人效果的认知差距。
“第三人效果假说”理论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
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趋势 可能是“老沟”未填,“新沟”不断出现。
•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 :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研究的发展;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思考:
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状: 我国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 差距。 媒介使用能力上的差距也在扩大。
2、积极意义
①他把对舆论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 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 传统的舆论学所忽视的重要方面。
必备冲刺名解25 议程设置、议程建构、议程融合、网络议程设置
必备冲刺名解25 | 议程设置、议程建构、议程融合、网络议程设置01.议程设置背景+内容+主要观点+特点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是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1972年《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的。
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种高度对应关系,他们得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背景)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媒介议程设置过程,本质上来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过程。
(内容)主要观点:❶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议题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议题,以及先后顺序;❷大众传媒对议题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的议题而改变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❸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议题重要性的认知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媒介接触量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❹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主要观点)其特点:❶着眼于是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它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❷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是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❸议程设置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作业”的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闻系王欢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具体出现在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 D.L. 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随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哪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则相应地下降。
”而且,“收到某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和,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由此,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目的和传播需求,从现实环境中筛选出一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是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对环境的再构成不管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议程设置的一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舆论诱导”,在国内新闻学界一般被称为“新闻导向”,二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利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来向大众有意识、有目的地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使整个社会接受或反对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说白了就是通过操作传播工具操纵人们思想。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强大影响,有力地驳斥了“子弹轮”、“有限轮”等大众传播效果观点,而且还把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是人们认识到占据大众传播资源是多么重要,将对这个社会统治、控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最明显、最通俗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星炒作。
为什么很多明星为了出现在在报纸、电视上而不停地炒作,甚至炒作一些恶俗新闻?因为他们想通过大众媒介出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关注他们,从而保持自己的曝光率和关注度,这是典型的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例子。
议程设置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翻开一张报纸,你只会看见主编想让你看见的东西,如果主编不想让你看见,就是火星人攻占了地球你也不知道。
特别是在中国现如今的新闻审查制度之下,更是如此。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关于某个地方的负面新闻,本地的人往往是最后才知道的。
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在长春的强迁致死案,是先由外地的媒体报道之后,长春人才知道。
这是因为长春的“把关人”筛选掉了这一信息,我们只能看见他们允许我们看见的。
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宣传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它也妨碍了新闻自由,剥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晓权,也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不足之处。
它过于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吧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发展迅猛、媒介多样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不止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已经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于控制、自由性强,把关人很难全面把关,及时阻截一切应该阻截的信息。
比如很多“把关人”不想被大众知道的负面信息都是由微博上传出来的,相对于微博上几何级增长的传播速度,“把关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
并且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样化了,随着可以选择的媒介数量增加,每种媒介上的议程设置的效果也就相应减弱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是如此。
2 把关人既然说到了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那就说一下“把关人”吧,毕竟这二者密不可分,共同作用于受众,不过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大众传播效果,把关人理论着眼于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者。
“把关人”(gate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
1947 年。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图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擦额宁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 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这个模式标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记录所有的新闻事实,而是有选择的取舍。
最终到达受众面前的是通过筛选的新闻,怀特认为报社的编辑、记者都是把关人。
随后麦克内利、巴斯都提出了一些把关模式,对怀特的把关模式进行的一些修正,但本质并没有改变。
把关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实际上宣告了西方新闻传播界盛行的“镜子理论”的破灭,“镜子理论”强调新闻是事实的客观、真实的反映,而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不过是事实的部分的、经过把关人修正的反映。
把关人理论的提出使大众传播媒介看起来像是一种过滤器,过滤掉了一切不符合把关人标准的新闻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部分的、不完全真实的新闻事实。
这和议程设置功能不谋而合,实际上,这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所起到的效果是相同的。
同样,把关人的作用也不是完全想它自己所宣传的那么强大的,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特别是在相对民主、自由的网络上。
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讲把关人制度似乎是妨碍了新闻自由,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方面,它为受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摒弃掉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信息,以节约受众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当今这么信息爆炸的时代是非常必需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报纸是否会消亡。
我认为报纸不会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报纸的把关人作用,报纸上有专业的记者、编辑为受众筛选出重要的、有价值的、有趣味的信息,节省了受众的时间,而在网络里,信息十分冗杂,受众甚至有可能换上“信息恐惧症”。
3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 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是对这个理论假说的全面总结。
诺依曼研究发现,在德国大选的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一压倒式优势战胜了前者。
尽管双方的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
据此,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这一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一旦人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沉默或符合。
第二,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曾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有迫使更多的持有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面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面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者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伊丽莎白“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国社会学家内尔-纽曼教授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其实,这种认识几乎是东西方“人人心中所有”的情况,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文革”造势的中国人对此体会也更深。
但莎白内尔-纽曼教授抓住这一现象不放,提出了假设: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
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
这一理论建立在人的社会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的分析基础之上,观念的力量来源于社会的本质,来源于社会对被禁止的观点和行为的严刑,来源于个人对孤立的恐惧。
恐惧的个人在社会中赞成的呼声不断升高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赞成的观点,在赞成的呼声下降的时候保持沉默,沉默进一步使得原有的观点失去了民心。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学。
有三个关键概念: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
“害怕孤立”:从心理学看来,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个人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意见气候”: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准感官统计”: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以强化或弱化。
具体说来,“沉默的螺旋”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
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
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意见气候”主要来源有两个,第一,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
诺依曼说,自己提出该理论的灵感来自她的一个女学生。
一天早晨她碰到一个戴有基民党徽章的女学生,而下午再碰到这个女学生时,这位女学生已将徽章取下,因为基民党的徽章很少有人佩戴,戴着这样一个徽章“太可怕了”。
第二个“意见气候”的来源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在塑造“意见气候”时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这是一种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它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因而,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几乎无处不在。
人们观察环境中的意见分布,主要依据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通常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呈现的意见就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
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常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点;反之,与大众传媒不一致的观点,公众一般不予公开表达。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并提出了“意见气候”“多数意见”等新的描述大众舆论的术语,介绍了它们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这种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做出判断、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