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一书通过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深入解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案例和实用的设计技巧。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对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的目标和意义、设计的要素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明白了外部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摆放家具和装饰,而是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功能、结构、材料、色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外部空间设计。

其次,书中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实践技巧。

这些案例涵盖了住宅、商业、公共空间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案例都展现了设计师对于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创新设计。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同时,这些案例也启发了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思考,让我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实用技巧,包括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运用等方面。

这些技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也为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同时,这些实用技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设计的细节对于外部空间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细节的处理来提升空间的品质和氛围。

通过阅读《外部空间设计》,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于自己的设计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方向。

我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能力,为创造更美好的外部空间而努力奋斗。

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启发和指引,我会倍加珍惜这份收获,不断前行。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芦原义信(1918 —2003)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银座SONY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1960年起,他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观点。

结合书中的内容,就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三个方面的理论总结此书读后感,并适当加以案例分析。

一、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及要素作者在定义外部空间时说,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

在设计师看来,由于这个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比如以意大利锡耶纳小城为例,坎波广场约是100*140平方米的空间,周围建筑以五六层居多,其中有9个三角形铺装形成的扇形广场,周围有石柱。

周围建筑的外墙,在举行赛马时反转成比赛场地的内侧,围合出来广场空间。

在这里,除了没有屋顶,我们是看不出来房屋内外的区别的。

西方城市中的广场就像家庭单元中的起居室一样,广场、街道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场所,是城市的客厅。

建筑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空间就是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消极空间则是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对对象A,把包围他的空间B作为充实的内容考虑时,B对A就是积极空间;相反,当包围A的空间是自然非人工意图的空间时,B就是A 的消极空间。

例如,西方油画中,背景经常是用颜料涂满的,可以将背景视为积极空间。

东方的水墨画,背景不一定上色,空白是无限的,扩散的,所以背景是消极空间。

如果A是纪念碑或者雕塑等中心性强的物体,放在空旷的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周围就可以看做消极空间。

如果A是居室中的暖炉等物体,居住空间就是积极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由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希尔撰写的书籍,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深受建筑设计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约翰·希尔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他认为外部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建筑物外部的装饰和景观,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

外部空间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出舒适、美观、实用的空间环境。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师的责任,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约翰·希尔在书中还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他强调了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场地的特点和环境的条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他还提到了外部空间设计中的材料选择、植物配置、光线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细节决定了外部空间的质量和舒适度。

通过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介绍,我对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也对设计师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约翰·希尔还在书中分享了许多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如公共广场、私家花园、商业街区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于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作品,更是对于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们展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约翰·希尔的《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们生活环境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于建筑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于广大的建筑设计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也会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外层空间设计|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无意识地创造空间建筑者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定义自然开始外层空间是由的框架定义的,不同于无限的自然。

外部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比自然更有意义。

因此,外部空间的设计也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架所包围,外部空间从框架建立了一个向内的向心秩序,在框架中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和功能相反,自然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负空间。

通常,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这是自然的,但即使是没有被建筑占据的反向空间也应该同样关注。

换句话说,当建筑的周围被设计成一个活动空间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整个土地被认为是一个建筑时,这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倡议:空间满足人们的意图或计划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界,然后将顺序调整到内部观点(融合)空间的负面性:空间是自然的、无计划的对于空间理论来说,所谓的无计划,就是增加从内部到外部的扩散(扩散率)日本:传统木结构房屋,庭院属于房屋的内部秩序,内外边界都在墙的位置。

美国:独立的郊区住宅,内外边界在住宅和庭院的交界处。

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马路建造,所以内外边界明显在厚石墙的位置第2章外部空间元素1。

尺度建筑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值为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高度)。

当正方形中的D/H在1和2之间时,空间相对平衡且紧凑。

当D/H 小于1时,建筑物之间的干扰太强。

当D/H大于2时,建筑物过于分离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假设:外层空间可以采用8-10倍内部空间大小的尺度,这被称为“十分之一理论”80座房间(7.2*18米)或100座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厅的俗称。

这种空间的宽度被认为是根据人们相互聚在一起,作为一致的内部空间限制和传统。

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寸增加到8倍,我们可以把外部空间计算为,这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的外部空间。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1.1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收敛性)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扩散性)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7.2*18米)或者一百张席房间(9*18米)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作为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了。

一篇好的读后感能够引人深思。

在设计类的书籍中,你有看过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吗?小编可是看过了喔。

那么,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希望能帮到你。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1)在本书中,芦原义信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文字深入浅出,特别对于外部尺寸和尺度的把握很有见地。

书中基本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现总结如下: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

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

“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

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

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法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是一本关于室外空间设计的书籍,作者通过详细介绍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设计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室内空间融入到室外环境中,创造出一个舒适、美观、实用的外部空间。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花园设计、露台设计、游泳池设计、庭院设计等等。

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同时,作者还特别注重讲解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设计概念。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室外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我认识到室外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空间布局、视觉效果、植物配置、材料选择等等。

只有这些要素都能够得到合理的组合和协调,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

其次,我对设计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作者提到了很多设计原则,如比例、对称、重复、层次等等。

这些原则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指导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我对如何进行室外空间设计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原则进行实际操作。

此外,我还发现《外部空间设计》中的案例非常精彩。

每个案例都是由专业的设计师设计并实施的,能够很好地展示设计理念和效果。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案例,我学会了如何从细节上观察和评价一个设计方案,并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这对于我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觉得《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易懂,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

即使对室外空间设计不太了解的人,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入门,并且从中获得一些设计的灵感。

而对于已经从事室外空间设计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手册,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总之,《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通过案例介绍、设计原则讲解等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设计过程,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指导。

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学习并应用这些设计理念,每个人都能够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满意的室外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近年来,外部空间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部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们享受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

在这本《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技巧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给读者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外部空间设计方案。

本书首先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作者强调,外部空间设计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种类的外部空间设计,如公共花园、住宅院落、城市广场等。

这些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如何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搭配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

其次,本书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作者从材料、植物、水景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实用且可行的设计技巧。

例如,在材料选择方面,作者建议要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如回收利用的木材、可降解的材料等。

在植物选择方面,作者强调要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植物,保证植物的可持续生长。

除了介绍理论知识和设计技巧,本书还通过实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外部空间设计案例。

这些案例包括世界各地的传统花园、公园和广场,以及当代城市中的一些创新设计。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区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设计理念。

同时,这些案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和灵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外部空间设计。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能够促进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都市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外部空间的设计,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室内空间的布置和装饰上。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都与外部空间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外部空间设计,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2022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2篇

2022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2篇

2022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2篇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有很多东西,现在不懂,但是过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就懂了。

说这句话,是因为这种事情也曾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当一个学生也是如此,身为教师也不用太急。

除非,他因为不懂,被人欺负;因为不懂,自尊受挫;因为不懂,信心瓦解;因为不懂,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才是我们应该着急,应该预防的。

《少点设计,多点空间》给了我许多感触。

曾记得当初在师范,心理学老师向我们提到:罗杰斯认为只要给学生时间,即使都不要教师,学生也能学得起来。

当时老师说,这个观点不失为是偏激,但是却可以说明:我们的学生本很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最可怕是不是学得慢了,可是不想学了。

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小学英语课堂里的学生,对英语属于初步阶段。

PEP教材三年级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合的,教师的设计可以紧紧围绕学生,设计很重要,但是这时学生自学的时间也占得非常大。

但是当进入PEP四年级下册,因为零散的知识点非常多,重点句型的增加,再加上中西文化的差异,教师讲的,教师设计的分量就加大了。

虽然学生学得还是很开心,但是课堂上学生时间的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记得有一次,学生放假刚回来,当时我就把课停了下来。

我什么设计也不进行,只要他们四人一组,把以前学的课文读背一次,小组长检查然后报告一下就可以了。

本来我的意图是让他们复习,但是那节课我永远忘不了。

学生很积极,很认真。

在一堂由他们主宰的课堂时间里,任何的设计都只是为了得到那种效果,那么这种停一停给予学生自学的空间已经办到了。

本来全班性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去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是体现了他们学习主动性。

但是学生学习的差异,会使后进生跟不上某些优秀学生的跳跃性思维,因此,以小组为单位,缩小差异的范围,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出来。

因为教师的“教”怎样也代替不了学生。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

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

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

详讲第三章跟第四章。

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

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

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

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

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

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文化艺术类刊物的必然使命。

《设计与空间》是既有文化内涵,又具艺术特点的杂志。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艺术灿烂辉煌,瑰丽多彩,勿容多说,《设计与空间》就是扎根于这块肥沃土壤里的一棵幼苗。

我想象《设计与空间》杂志是否开辟专题栏目去介绍,多从远古到现代的优秀作品中去体味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领略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

从中寻找民族文化艺术的源和脉,去把握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特色,正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比如:能采访到大师级艺术家,介绍其作品,配发欣赏文章、评论等(我国有很多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大师,如:韩美林、陈汉民、靳埭强、陈绍华、杭间等等)。

请大师们现身说法,艺术感染力最大,这当然也很难。

如果《设计与空间》杂志,能提供这方面的栏目,让读者从仰望大师,到了解大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涯,无疑会使读者的艺术人生有所感悟。

就会让很多人受益匪浅。

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就更有内涵和活力了。

假设在《设计与空间》的启蒙和影响下,在浙江林学院或其它地方,能诞生象韩美林大师级那样的人才,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是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播者,而且是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路人。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选择案例,为读者提供“学以致用”的知识和艺术养分。

《设计与空间》杂志,出生贵族,有很好的依托,理论基础浓厚。

用理论剖析案例,是行之有效的吸引读者眼球的很好方法。

它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用实例来说话,读者易懂、易记,印象深刻。

就我个人对类似杂志的印象来说:清华大学的《装饰》杂志,学术气氛浓厚,理论多,实例少,为学术交流的导向性刊物;南京林业大学的《室内设计与装修》,以案例的作者自己来写创作体会,图文并茂,很有说服力,读者阅读不累,既具专业性,又大众化,通俗易懂;《中国广告》杂志用很多广告公司策划的成功案例来介绍、来阐述,也很有说服力;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杂志里面“艺术批评”专栏等等。

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

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

《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

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

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

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

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别墅作为一种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度的圆锥。

”“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度仰角。

如果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那么建筑物与试点的距离与建筑高度之比为2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外部空间设计一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源义信,他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全书通过四章对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阐述及分析。

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外部空间的形成,根据一般常识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

因此,可以认为地板、墙壁、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

当然,最近墙壁与天花板形成一体的曲面结构以及地面构成了原来的墙壁与天花板的地下建筑等,也有上述三要素不明显的情况。

不过,即使在进入宇宙时代的今天,考虑建筑空间时,从重力上承托人的地面,无论如何也还是必须的。

室外空间也和室内空间一样,地面的质地、纹样、高差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外部空间呢?首先,它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技术。

由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地,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书中介绍了意大利的空间和日本的空间,意大利的内外空间很相似,外部空间也只是比内部空间少了屋顶,内外分隔明确,而日本的内外空间则相互渗透。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外部空间要注重尺度和质感。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空间是有领域性的,但人们都不提它。

例如:在日本,不是把房间按餐室、起居室、卧室等功能区别来称呼它,而是有着按空间大小来分类的习惯。

日本式建筑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

就像日本有所谓“四张半席文学”这个名词一样,男女二人在四张半席中生活,对日本人来说,恐怕就是给予罗曼蒂克印象的沉默语言吧。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外部空间设计》一书是一本关于建筑与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

作者以其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深刻的理论见解,深入探讨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外部空间设计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也对于设计师在创作中的启发和指导。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外部空间设计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外部空间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和景观的布局和装饰,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情感需求。

外部空间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出舒适、美观、功能齐全的室外环境。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愉悦。

同时,作者还对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他强调了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出了设计应该与自然环境和建筑相协调、与功能需求相契合的观点。

此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设计手法和技巧,如轴线、比例、材料、色彩等,这些都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实践指导。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和方法,我对于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外部空间设计在不同场景和项目中的应用和效果。

他通过对一些成功的设计案例进行解读和评析,揭示了设计师在创作中的思路和方法,也展示了设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些案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范例和借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和魅力,激发了我们对于设计的热情和追求。

通过对《外部空间设计》一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外部空间设计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也对于设计师在创作中的启发和指导。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借鉴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外部空间环境。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完《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文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外部空间的形成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识的在创造空间。

建筑家,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创造建筑空间。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首先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也就是创造这种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于被框框所包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往往,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十分关心,这是自然的,可是,就连就连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

换句话说,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或再换句话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幢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空间的积极性: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计划性。

所谓计划,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

所谓无计划性,对空间论来说,那就是从内侧想外增加扩散性。

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庭院属于家的内部秩序,内外界限处于围墙的位置美国:独立式郊区住宅,内外界限在房屋与庭院的衔接处意大利:没有庭院,建筑直接靠着道路修建,所以内外的界限是明显地处于厚重的石墙位置。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1.尺度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广场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八十张席房间或者一百张席房间是日本宴会大厅的通俗称呼。

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平面布局是对该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并确定 相应的领域,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 外部空间领域的分类 1、限于人的领域 2、除人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运动空间 停滞空间
15

空间的封闭
墙壁的形态导致给人不同的封闭性感觉
墙的高度给人的空间感受
16

外部空间层次 在外部空间构成当中,都要考虑顺序,
12
外部空间要素

质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和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 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可以如何看清材料,才能正确选择 各个不同位置的材质,这对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是有利 的
随距离的加大,质感变 得模糊
13
外部空间要素

不同位置和视角看 到的质感也不同 人的心理感受也 不同
14

外部空间的布局

6
墙体结实而没有渗透性的西欧 教堂。

融于自然的东方木结构建筑具 有很强的渗透性。

7
8
9

尺度
一般认为,人眼是大约 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 范围,熟视时成为1° 的圆锥
十分之一理论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 空间8-10倍的尺寸
10
11
外部空间要素
外部模数理论
以各种方式取得 外部空间的节奏 感
2


外部空间基本概念 外部空间要素
外部空间的形成 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尺度 质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空间秩序的建立
外部空间的布局 空间的封闭 外部空间的层次 外部空间的序列 其他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3

外部空间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书籍介绍:名称:外部空间设计作者:芦原义信出版日期:1985年3月作者简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

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 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

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

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

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花板。

由此引出外部空间的概念: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概念阐述的同时,作者又提出了所谓逆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

逆空间的存在以及这种可逆的转换型对于考虑建筑空间时是既有启发性的,作者以意大利建筑内外空间的近似性为例的具体说明了这种可逆性的可能性。

“从逆空间的观点来说:外部空间设计时,就连‘逆空间’也要满足设计意图,就连建筑设计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以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和美国独立式住宅为例的对比说明,引出了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概念:建筑空间可大体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即为P空间与N空间。

这些空间强调的内容即为内部秩序感与外部秩序感,这也是关于空间的渗透说。

形象鲜明而孤立的东西,它的形象与该形象逆空间的N空间之间没有渗透作用,二者的形象共同取得均衡而美观时,其纪念性越发成为唯一式的,质量也越高。

第二章、外部空间的要素外部空间的要素由尺度与质感组成。

尺度:作者引用布鲁曼菲尔特的《城市规划中的尺度》与海吉曼.匹兹的《美国维特鲁威城市规划建筑师手册》的尺度概念与关系,研究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理论,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one-tenth theory.引用爱德华.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中的空间是有领域性的观点,加上日式四张半席空间的例子得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第二假说:“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

并以驹泽的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上的每隔21.6米配置的花坛和灯具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证明。

质感:作者认为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料,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市有利的。

以勒.柯布西耶的联合国大厦山墙的材质为反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若不去注意距离与质感的关系,尽管特意使用优质材料,也会达不到效果。

以驹泽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广场的重复质感为例,提出了进一步的应用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进一步强调了距离与质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外部空间设计手法这一章节为全书的重点章节,作者从外部空间的布局、封闭、层次、序列等方面具体阐述。

外部空间的布局:作者认为“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改空间以明确的用途,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峡谷花园”为例:两侧有商店,尽端为下沉式庭院的溜冰场。

以此得出: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在理解了这种内外秩序的关系的前提下,把外部空间或外部秩序有意识的渗透到建筑内部设计的方法就更有条理性的出现了,而体现了这种做法的例子在西欧基督教堂或车站中央大厅的设计中很常见,建筑实例也表现在银座的索尼大厦、高松的香川县立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中。

空间的封闭: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的空间时,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作者以人所处的外部空间的空间感受为例分析说明了人处于开敞、半封闭、封闭空间时不同的心里感受,认为封闭性的改善使得空间的严谨与紧凑感也就表现出来了。

同样的道理,从空间上转换到立面方面是视觉的封闭感来说:关于墙壁的高度的意义—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的密切关系。

“所谓封闭性,就是由比人高的墙壁隔断了地面的连续性时产生的。

”通过空间封闭性以及对于人与隔断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作者得出了能给所处于空间中的人带来不同心理感受的不同高度的隔断的模数与高宽比。

外部空间的层次:作者认为外部空间是满足人的意图的P空间。

以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为例:内部式的外部空间在空间过度上采用收束空间的“收束点”,是作为强调外部空间的效果。

使人在空间方向上移动的同时,感受到周围环境以及建筑空间的变化,通过材质和质感与距离的关系,也同时是“十分之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实施。

外部空间的序列:在空间序列方面,作者认为东西方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东方式即为渐进式,意在逐渐看见;而西方式即为直接式,意在一览无余,一览全貌,注重得是一种建筑物的纪念性。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标志感;而有节制的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局。

其他手法:在把握了外部空间的要素、序列、封闭感的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法可以同样达到设计目的,如: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联系高差的室外踏步及斜道、关于物体边缘的处理、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等,都能通过这些方面的表现来实现外部空间的设计。

第四章、空间秩序的建立作者将空间又分为了: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的加法空间;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的减法空间。

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的做法对外部来说难免会有一些牺牲,因此在作为整体构成,若超过一定规模,将引起混乱;而首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对内部来说又有牺牲,每个局部因为是按照“公约数”刑事处理的,所以会有一些勉强,对使用它的人来说,有时是非人性的,不关怀的,而作为整体构成来说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

这两种建立空间秩序的方法,分别以阿尔瓦.阿尔托与勒.柯布西耶为代表,他们设计的袄库森尼斯卡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与西埃的马赛公寓都是这两种空间秩序手法的典型实例。

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后记—外部空间的构成与建筑空间论的动向作者将建筑外部的两个方面分别概括为:一方面基于三次元的欧几里德空间而研究其存在形式,而这一方面的具体阐述则是本书的第二、三章节:是研究外部空间构成的语法;另一方面由其存在形式所带来的空间属性及内容,这一方面则由本书的第一、四章节具体阐述:其基本概念为“P、N”与“内部、外部”的领域问题。

这样有条理的明晰的方式完成了作者的观点和表达的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内容。

相关观点、书籍:作者早年在哈弗就学时期,就对空间构成的设计问题以及创造性涵养的姿态问题深有研究,这期间,有关人物、观点和书籍也对芦原义信先生的观点产生了影响,这其中包括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赛维的《建筑空间论》以及拉斯姆逊的《经验建筑》。

所以外部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学问,它不能单方面的考虑单一的变化与影响,对于全局的掌控与把握也决定了外部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

不能忽视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出发的空间论述:这也是艾德瓦特.霍尔在《沉默的语言》和《潜在次元》以及罗伯特.索玛的《人的空间》中所提出表明的观点。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的精神》一书中也提到人对于场所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需求:对于栖居的需求发展到存在空间的对于具体的特定的地点的场所的概念需求,这就表达了人对于追求个性、寻找场所感的心理要求,这也就是建筑现象学所表达的内容:“凭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

”这种非物质的设计即为场所的精神:是人情化+地方化,具体的特定的地点。

而这一表达的内容与芦原义信在本书中表达的外部空间设计的观点又相一致。

感悟:芦原义信先生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创造性的将空间分割分析,在提出自己概念的同时又举出实例进行实际的验证与分析的方式使人能更加明确的理解作者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无论是东方式还是西方式的外部空间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设计者想要的纪念性或者人性化的设计初衷,而得以达到这些效果的目的手法即为本书所阐明的内容,不但使得无从下手的开始从根据理论得意明确,而且不同手法、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影响对于人在其中的身心感受也有独到详细的分析,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

就我个人而言,其中对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可逆性的逆空间的表现以及应当考虑设计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从人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是的内外部空间都得以设计考虑的人情感和严谨态度令我受益匪浅,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考虑内部或外部的具体设计而忽略的这两者之前相互转换影响的可能性,从而在空间的流动方面不尽人意,通过具体分析作者实例: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内外部空间流动规划的研究,才将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得以切实的体会,当然这也跟作者提出的尺度、质感与距离的关系相呼应。

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总是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表达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到如何在动态的环境前提下表现建筑和空间设计,不同的尺度、不同的材质,在随着距离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心里与感受,而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设计初衷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