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 第2课《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完整版ppt
11
5、既然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向往、迷恋、眷恋故 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试用简短的语句为每个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完整版ppt
12
秋
秋
秋秋
果闲 蝉槐院
奇话 啼树静 景
景秋 唱落观
雨
蕊
图
完整版ppt
完整版ppt
16
槐树落蕊
“微细”静 “柔软”静 “细腻”清 “清闲”清 “落寞”悲凉
完整版ppt
17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
(清、静、悲凉
)
完整版ppt
18
闲话秋雨: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完整版ppt
19
秋果奇景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完整版ppt
7
1、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 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 久,文化深厚,“故”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 ”、“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 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 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 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 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 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 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 笔优美的游记。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使用课件)
1921年出版他的第一部 短篇小说集《沉沦》, 之后又发表《春风沉醉 的晚上》、 《薄奠》、 《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和《出奔》等。
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国民 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 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1934年7月,郁达夫“不 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 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 “郁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 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 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爱国是他一 生中最突出的倾向……” •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阅读,理清全文的思路
• 思秋——绘秋——议秋——赞秋
首尾段的作用?
“绘秋”部分描绘了几幅图画?
秋
秋 秋 雨
秋
秋 景
枣
奇 景
蝉
残
秋 院
槐 清
话
凉
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 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 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 似文学。” 1945年被日本宪 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 为革命烈士。
落
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晨
图
探究主旨
本文是赞秋还是悲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周我们学习了两篇古代散文《兰亭集序》和《赤壁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散文,只是在时空上我们来一个穿越,从大宋朝的赤壁之下来到1934年的北平。
1934年8月的一天,在北平的一间租来的小破屋子里,一个叫郁达夫的作家写下了这篇不朽名篇——故都的秋。
(板书:故都的秋)二、师生谈话,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要点:交待字词处理计划作者五方面课文朗读情况经过两个早晨的预习,想跟你们了解一下预习情况。
预习三件事,你做了几件?《名师一号》“基础预练”上的字词做了吗?习题讲解课上交流。
作家郁达夫生平简介看过了?从名地时评著五方面说说看。
原名:郁文。
地:浙江富阳人(南方人)。
时:现代。
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著作:短篇《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课文甭问,是读过了的。
读了几遍?调查。
三、整体感知要点:分析文题感情基调明确体裁文章结构1、你觉得你能读懂课文了吗?至少句子不用翻译了。
文章写什么的?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生成下一步。
如果学生能答出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就顺势而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首尾段并齐读之。
)2、从题目上能看出文章内容吗?文题分析:重心是“秋”,它明确了写作的内容,“故都”确定的描写的地点。
故都就是北平,郁达夫却没把题目拟作《北平的秋》,你觉得要是拟成《北平的秋》,就本文内容来看,可不可以?(举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么“故都”相比北平而言,有什么不同吗?更有了一层深切眷念之意。
小结:读书不应忽略文题,所谓“眉目传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问:从题目以及你读文章的感觉来看,你认为这篇文章是赞秋的还是悲秋的?从文章中也能看出来吗?齐读首尾两节。
一读小结:这么一说,本文体裁也明确了:抒情散文。
(板书)4、问:是写景抒情的?还是纯抒情的?(写景抒情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主体内容是写景)学生读写景文段,4-11节二读小结:首尾抒情,中间写景,总分总嘛,结构也明了了。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这是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第2篇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什么地方的秋?
故都 的秋
“故都”指什么地方?
称为“故都”,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能说出作者生平及文章创作背景。 2.师生合作读课文,找出故都秋天的特点。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11段,学习作者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课堂活动一
秋 落蕊(灰白)
色
树影(暗灰) 灰沉沉的天(灰色)
(色调 )
清
枣树(淡绿微黄)
鸽声(飞声)
秋 蝉声 声 风雨声
人声
(反衬)
静
赞
美
孤独
凄冷
眷 恋
知人论世
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 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自幼丧父,遍尝艰 辛,后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 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 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 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 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背景: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 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与落寞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 个人生的感悟。
课堂活动三:迁移练习 我们六中校园里的秋在哪里?请以“校园的秋在...”为格式,写
1-3个句子,要突出秋的特色。
示例: 校园的秋,在办公楼前片片飘落的槐树叶中;在西门两
侧栅栏上变得金黄的爬山虎的叶子上;在师生共赏《故都的 秋》的教室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三、初读感知,把握行文思路。
1、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2、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311
3、写了哪几幅画面?
小结:写景的角度: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
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
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
秋槐落蕊图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
3、找出作者的活动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孤独、悲凉
4、文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写出了凄清、孤独、悲凉、
秋蝉残鸣图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三、议
秋雨话凉图
1、秋雨有什么特点?2、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四、展
1、忽来忽去
2、“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愉快心情。
五、练
《优化方案》配套练习
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第14.1课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02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徽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 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膩,又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落寞。
让我们走进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王勃《滕王
阁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风秋急。天高猿啸哀 ——王维《山居秋暝》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
——史铁生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 ,是初秋,那时暄气初 消,月正圆,蟹正肥, 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 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 得赏乐的。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 的特点的?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 柔软的触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秋日胜果图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
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
悠闲 惬意
7、尖细且长的秋草 悲凉
理解句子: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 “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牵牛花,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总是好的;可是啊,
《故都的秋》优质教学课件1(第1课时)
任务一: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介绍作者、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任务二: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 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为 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 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 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文中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 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来表 现秋色。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可将其归纳为秋 院景色。
第11段
• 秋果(秋日异果)
第6-10段
秋雨(秋雨话凉)
第5段
• 秋蝉(秋蝉残 声);
第4段
• 秋槐(秋槐落 蕊);
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 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2)从听觉方面,通过声音来体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 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 (“静”)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心 迹,没有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笔下 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运用 这种写作手法可以达到“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任务六:布置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课后 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 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的零头 。
愿付出生命
向往、热爱、
迷恋、眷恋
→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和向往
情感呼应
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挽留与眷恋
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 为何还要描写“南国的秋” 呢?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清
静
悲→
凉
对比
1
作用: 结构严谨
内容完整
主题鲜明
温 润 慢
2,13
三、初读秋景: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 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 分别给每幅秋景图命名
故都的秋
秋秋秋 秋 秋 晨槐蝉 雨 日 小落残 话 胜 院蕊鸣 凉 果
四、悲凉情景深探究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 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 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 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 秋呢?
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
回 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整体感知:
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 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2、“故都的秋”具有 什么特点?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 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辞千里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
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 指哪儿
由
题
目
切
?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入
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 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 之情。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返回“淡”。 慢”“润”“淡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原因
用作对比, 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 用作对比 , 以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 , 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并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返回 回目录页
本 课 作 业
基础知识”部分。 1.完成《习题册》的“基础知识”部分。 完成《习题册》 预习第二部分。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两段 第一部分 开头两段 第二部分---中间部分 第二部分 中间部分 第三部分---结尾两段 第三部分 结尾两段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课 文 结 构
记叙 、 案 、 一、总起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院中所见之景 秋槐之落蕊及其他 秋 秋 能 起一 的 不 景 流 露 忧 独 之 思 抒 发 赞 、 眷 恋 之 情 , 美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题 解
“故都 ” 两字指 故都” 故都 明描写的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 底蕴;“秋”字确 定描写的内容,与 “故都”结合在一 起,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题 目明确而又深沉。 目明确而又深沉。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分 段 朗 读
的感
南国之秋的 对
不及北国 秋的
一
柄
一 栩
段 落 研 读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研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一 、 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 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 由 , 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 “ 故都的秋 ” 的 特 是什么? 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作用是什 点 是什么 ? 这句话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 作用 是什 么?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特色? 二 、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 特色 ? 作者在写 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时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2 故都的秋从容说课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
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
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
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了解作者和背景,读懂客观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神”及二者关系,进一步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即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2.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的写法。
3.学习课文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由故都的秋联系到南国的秋的对比联想。
教学难点如何去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走进自然,寻找感觉。
咏 秋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刘禹锡
• • •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比较阅读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比较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 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玲珑如意 逗玩邀宠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喻 馍馍 大蟹
稀饭 鲈鱼
黄犬
体
骆驼
清香后劲足 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丰富的情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造诣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史的散文名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天净沙·秋思》导入二、解题“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作者及背景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
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
本文就是一篇代表。
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四、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弱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
“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线索所在。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秋晨院落 槐树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合作探究 3.秋晨院落图描写了哪些景物?
破屋
特点:
日光
清、静、悲凉
牵牛花
秋草
手法:衬 托
碧绿的天
训鸽的飞声
描写角度:视觉 听觉
合作探究 4.秋晨院落图的清、静、悲凉是如何表现的?
一椽破屋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 几根疏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清、静的淡色
PART-03
分析意象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重要意象,思考作者是 如何借助秋景寄托自身感情的?
分析意象 1.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
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 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 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 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独特的文人视角,描绘了一幅更具生 活气息的北国秋景图。
分析意象
2.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 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 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 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 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 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 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精讲点拨
1.“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 秋”? 【明确】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 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 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 恋以及悲凉之感。
2.作者在第二段,倒数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的什么特点?给 人的感受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 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 【明确】
(1)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色彩不浓。(2)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回味不永。(3)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以江南之秋反衬 北国之秋的特色,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 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 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些深沉的地方。
引导探究
一、作者档案
【简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 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 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 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 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限时训练(120分)班级: 姓名: 小组: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隽.(juàn)永混混沌沌..(tún)驯.(xùn)鸽徇.(xùn)情枉法B、落寞.(mò)漠.(mò)不关心蓦.(mù)然慕.(mù)名而来C、一椽.(chuán)破屋潭柘.(zhè )寺譬.(pì)如廿.(niàn)四桥D、平仄.(zhè)折.(zhé)本思忖.(cǔn) 蹊跷.(qiào)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两项是()A、清净清静净土耳根清静B、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C、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D、颓废悠闲幽远枉费心机3.填空:下面六言绝句表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运用以情驭景....的方法,判断空格....、以景显情处应填的一组词。
()桃红复()夜雨,柳绿更()春烟。
花落家童()扫,莺啼山客()眠。
A、润、绕、忙、无B、含、带、来、犹C、遭、惹、懒、高D、逢、喜、急、恼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加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迷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A、诗中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尽吹、枝叶繁密之状。
B、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诗人独具慧眼,发现“绿色”非同寻常的意义。
C、“经霜”一语双关,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指诗人经受的外部环境的考验。
D、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读者在简约精练的诗句中自然领会所蕴含的一番情思。
二、阅读(50分,每小题10分)故乡的榕树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
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
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
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林木寄怀故乡的榕树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
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
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
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
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
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
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饭甑(zèng)〕做饭用的蒸笼。
甑,古代蒸食的炊器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
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女子缠过的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
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
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
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
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
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
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
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
”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
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故乡的榕树呀……1.“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2.这篇文章写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可为什么不以“忆故乡”或“怀念故乡”为题呢?3.同样是吹着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小儿子却有着不同的心理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4.作者在第(9)段中写道:“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为什么“嫦娥飞过”会有“桂花的清香”?“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音词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5.作者在文中叙写了“驼背”老树的传说、烧纸钱“祈求”树神和折树枝“祭祀祖先的神灵”这些细节,这是不是在宣扬迷信?为什么?三、拓展:任选一题作答(20)1.请另选择一个季节,仿写一首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小诗。
晶莹的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我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衬得更加坚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广博的大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雪花尽情地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模仿下面句子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某人或某地的思念。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提示:这句开头是个表时间和处所的句首状语。
“总要想起”后排比了五哥短语,是思念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