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课时)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论郁达夫》
从善于流泪一点上看来, 我们不能不说 达夫兄是个多情善感的人物。我所得见他的 流泪已不能用次数来计算。
——陈翔鹤《达夫回忆琐记》 沫若!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 实在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 倒是 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 味。
——郁达夫《北国的微音》
梁启超:“境者,心造也。”在作家的眼中, 可以说,一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一个情 感世界、一个生命的世界。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眼 中的秋,更是郁达夫心中的秋。文章就选景而言, 清静为表,悲凉为里;就抒情而言,悠闲为表,深 沉为里;就题旨而言,审美为表,生命为里。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蓝朵之牵牛,疏落 之长草,飞花之落蕊,衰蝉之残声,闲人之话雨, 风中之秋枣,这些在故都似乎最不起眼的景物,一 入郁达夫的笔端,便流成一幅写意的长卷,奏响了 一曲生命的悲歌。
摇落而变衰。 •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 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 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茂之慨, 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之“美” ——品精致语言,赏秋景秋味(重点)
秋之“悲” ——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难点)
二、秋之“悲”
——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难点)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 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 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 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 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 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 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 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 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3.个人的角度: 郁达夫的遭际与性情以及文学主张
郁达夫三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 靠母亲 一人支撑。姐姐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生活拮 据, 使他性格抑郁, 感情脆弱, 很容易受伤。 小学毕业后,到外地求学, 少小离家, 使他性格 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 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伤。二十几岁时便得了 肺结核,由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
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
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
•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性、社会 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导言》)
2.文化的角度:“悲秋”的传统
•《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 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
1.审美的角度: 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 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 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 朝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诗品·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赵园《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 文化冲突之间》
小结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 术与人生的心情。无论是一篇小说,一首诗,或 一张画,里面总多少含有些自然的分子在那里; 因为人就是上帝所造的物事之一,就是自然的一 部分,绝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的。所以欣赏自然, 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的调和,人与宇宙合一 的一种谐和作用。
多愁善感 消极 忧郁 颓废
郁达夫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 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 《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 的秋》、《北平的四季》等等。
郁达夫柔弱的心理、气质都使他更缠绵 于既往。他本不是那种慨然不顾、奋然前行 的战士。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的最熟也最 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 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 感。
从善于流泪一点上看来, 我们不能不说 达夫兄是个多情善感的人物。我所得见他的 流泪已不能用次数来计算。
——陈翔鹤《达夫回忆琐记》 沫若!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 实在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 倒是 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 味。
——郁达夫《北国的微音》
梁启超:“境者,心造也。”在作家的眼中, 可以说,一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一个情 感世界、一个生命的世界。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眼 中的秋,更是郁达夫心中的秋。文章就选景而言, 清静为表,悲凉为里;就抒情而言,悠闲为表,深 沉为里;就题旨而言,审美为表,生命为里。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蓝朵之牵牛,疏落 之长草,飞花之落蕊,衰蝉之残声,闲人之话雨, 风中之秋枣,这些在故都似乎最不起眼的景物,一 入郁达夫的笔端,便流成一幅写意的长卷,奏响了 一曲生命的悲歌。
摇落而变衰。 •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 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 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 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茂之慨, 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之“美” ——品精致语言,赏秋景秋味(重点)
秋之“悲” ——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难点)
二、秋之“悲”
——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难点)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 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 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 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 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 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 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 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 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3.个人的角度: 郁达夫的遭际与性情以及文学主张
郁达夫三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 靠母亲 一人支撑。姐姐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生活拮 据, 使他性格抑郁, 感情脆弱, 很容易受伤。 小学毕业后,到外地求学, 少小离家, 使他性格 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 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伤。二十几岁时便得了 肺结核,由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
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
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
•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性、社会 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导言》)
2.文化的角度:“悲秋”的传统
•《淮南子》: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 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
1.审美的角度: 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 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 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 朝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诗品·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赵园《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 文化冲突之间》
小结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 术与人生的心情。无论是一篇小说,一首诗,或 一张画,里面总多少含有些自然的分子在那里; 因为人就是上帝所造的物事之一,就是自然的一 部分,绝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的。所以欣赏自然, 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的调和,人与宇宙合一 的一种谐和作用。
多愁善感 消极 忧郁 颓废
郁达夫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 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 《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 的秋》、《北平的四季》等等。
郁达夫柔弱的心理、气质都使他更缠绵 于既往。他本不是那种慨然不顾、奋然前行 的战士。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的最熟也最 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 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