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关键人物的作用和评析
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蓄谋已久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重要战役:黄海海战
3、重要人物:
邓世昌 丁汝昌 李鸿章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 在黄海遭遇日军舰队阻截, 双方均受到损失,李鸿章 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 队,躲入威海卫军港,使 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
战前:不作认真准备 战中:避战自保,消极迎敌 万寿庆典,挪用军费
如此腐败,此战岂能不败?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结果: 中国战败 2、《马关条约》
(1)时间: 1895年4月
(2)地点: 日本马关
(3)中日代表: 李鸿章 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李鸿章————————————伊藤博文
巨额赔款使清朝丧失财 政独立,大量举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 国的财政和经济。
割地 赔款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州、厦门、 开商埠 福州、宁波、 重庆、沙市、 苏州、杭州 上海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 入到中国内地。
其他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 便利外国资本输 岸开设工厂。 出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设计一张《南京条约》 和《马关条约》的对照比较 表,并思考为何说《马关条 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 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 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 使台湾隔离祖国几十 澎湖岛及附属岛屿 年,刺激列强野心 二亿两白银
甲午中日战争人物
丰岛海战
1894-7-25
威海卫之战
清朝晚期将领, 北洋水师提督。 1895年威海卫 之战中,因令 在港内待援, 最后援军未至, 丁汝昌 拒绝劝降,自 (1836-1895) 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 彻底破产。
三、史料链接
【史料注释】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战事结束后,丁汝昌奏报,“倭船快,炮亦快且多。对阵时彼或夹攻或围绕,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敌炮轰毁”。 镇远舰枪炮官总结教训,“譬如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 立即沉没”。北洋舰队的英籍船员泰莱说,“为敌炮所击沉者三舰,其中有一为忠勇之邓君所统之致远舰”。众多材料 指向,致远舰是被炮火,而非鱼雷击沉。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人物
专题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部编版)
目标导航
一、左宝贵 二、邓世昌 三、丁汝昌 四、相关图片
壹 左宝贵
一、人物扫描
丰岛海战(1894.7)
平壤战役(1894.9)
左宝贵中 炮牺牲
黄海海战(1894.9)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甲午中日战争爆 发后,奉命率部进援朝鲜。平壤战役打响后, 负责防守城北玄武门一线,带病登城指挥。当 部将劝他摘下红樱帽,脱掉黄马褂,以免引人 注意时,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穿朝服,就 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 人血战到底。
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所写挽联:此日 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四、史料链接
【史料注释】致远号巡洋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为致 远级巡洋舰的首舰。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致远号和姊妹舰靖远号及同时 在德国订购的经远、来远号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师后,清政府便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师 采购新武器。结果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及靖远号是北洋水师最为“新式”的舰只。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号多处受伤全舰燃起 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 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 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 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 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 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清末书画家高邕(亦有资料认为为光绪 帝亲书)为其撰写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甲午战争作文素材:明治天皇简介
甲午战争作文素材:明治天皇1854 年2 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终于叩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不久,英、荷、俄等国也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国家主权的丧失,使不少有识之士发起了“尊王攘夷” 运动,即重树天皇的权威,把外国人赶出去。
一向与幕府作对的西南各藩大造幕府与洋人勾结,出卖国家主权的舆论,他们想通过“尊王攘夷” 来推翻幕府的统治。
1867 年1 月30 日,年仅36 岁的孝明天皇突然去世。
14 岁的睦仁继位。
倒幕派立即开始筹划如何通过朝廷中倒向自己的公卿来控制朝政。
他们开始秘密地在公卿中活动,指使他们颁布了大赦令,将那些被关押的倒幕人士释放。
同年11 月8 日,倒幕派核心人物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人以天皇的名义下达了征讨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密诏,以天皇的名义调动军队。
1868 年 1 月 3 日天皇又下达了解除德川幕府指派的宫廷警卫的命令。
随后又宣布废除幕府统治,设立由总裁、议定、参与(日本的官名真有意思)组成的天皇政府。
德川庆喜当然不会交出权力,于是他们与倒幕派在伏见、鸟羽展开了激战。
幕府军战败,于1868 年5 月3 日投降。
德川庆喜被贬为平民,并遭流放。
这样,倒幕派就获得了实权。
9 月 3 日,天皇下令将江户改为东京。
10 月12 日,定年号为“明治”,1868 年为明治元年。
11 月4 日,明治天皇率百官从京都出发,迁都东京。
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天皇基本不过问国家事务。
因此,明治政府的一系列资产阶级 4 性质的改革其实都是由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倡议进行的。
明治维新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这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政治方面,政府首先通过“奉还版籍” 和“废藩置县”强化了中央集权。
这为其它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在地方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
颁布《政体书》,规定太政官制,实行三权分立。
颁布《五条誓约》,要求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
2.主要人物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其他因素
正文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对两国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所建树,而且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首先,李鸿章是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清朝末年的名臣,李鸿章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制度,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改革。
然而,他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得清朝的国际地位严重受损,也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在李鸿章之后,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政府领导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
其次,日本方面的人物对近代中日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曾担任日本首相,并主导了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在伊藤博文之后,山县有朋、桂太郎等日本政治家和军阀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了近代中日关系。
例如,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加剧了
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情绪在两国国内迅速升温,进一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
总之,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各自的行为和决策,对两国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甲午战争的评价
对甲午战争的评价第一篇:对甲午战争的评价对甲午战争的评价甲午战争前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
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
甲午战争的惨败,虽然清政府认识到加强军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太晚了,但给全体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以后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以此为前车之鉴,对中国海军的成长有催生作用。
对鸦片战争的评价中国的大门被强制打开,外贸被强制进行,虽然有很多是被迫的,但是也开启的中国近代的新纪元。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战争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就文学作品而言,有经典之作如《苦菜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风云儿女》、《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等。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评析
在历史事件中进行荣辱观教育——《甲午中日战争》德育课例及评析教学目标:知识:1、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和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知道战争的性质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能力:通过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初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生动的影音资料和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培养他们对爱国将领的崇敬和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憎恨。
教学重点:1、了解黄海大战经过。
2、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课前准备:本课课件、雅克萨战役图片出示: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张图片吗?(以第三册课本引导学生回忆)“这是上册康熙抗击沙俄一课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图片,沙皇俄国被我们赶到大沙漠以北。
那时的中国可谓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出示: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比现在中国的疆域大还是小?(过渡):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世界各国的逐渐强盛和我们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竟然成了其他国家争相宰割的肥肉。
出示:清朝后期被列强瓜分后的疆域图“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统治的范围只有红线圈出的可怜的一小部分。
”“你们一定会想:中国怎么了?怎么会在短短的百年中衰败成这样?其实,在每一块领土被割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屈辱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段甲午战争的故事”。
板书课题:甲午中日战争释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日本是中国东面的一个岛国,一直想侵略我国。
1894年,他们终于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
)在历时一年多的战争中,我们与日本进行了很多次大的战役,我们来了解一下:课件:历次战役图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战役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关于黄海大战的电影片断。
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在运送完士兵后正要返航,日本的舰队却迎面扑来……课件:《甲午风云》节选“每次看完这段故事,我都是心潮澎湃,你们呢?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的内心也是非常的不平静。
那就在纸条上把你最深刻感受写下来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师总结:“多么英勇的将士呀,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但是他们的英勇表现并没有换来甲午战争最后的胜利,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结合刚才的海战初步谈感受“其实,战争的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相关人物介绍
甲午战争的相关人物介绍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涉及到有关人物,作为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刻苦铭心的甲午战争,同样也涉及到不少有关人物,那么甲午战争的有关人物都有哪些?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甲午战争的相关人物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甲午战争的相关人物介绍甲午战争,作为一场战役来说显然是属于大型战役的,其中涉及的有关人物也是众多的,以国籍作为划分依据,分别从中方、日方两个层面来看看甲午战争有关人物。
首先,从中国层面来看,涉及到甲午战争有关人物其实很多,但如果细数其中的重要人物,那就不得不提李鸿章了,作为决策者和最高领导人的李鸿章则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人物。
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归责到李鸿章身上的,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以及甲午战争的指挥者,李鸿章没有对局势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过分的将希望寄托于国际列强们的调停,在对战日本时采取了极为保守的战略,以致于甲午战争严重失败,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次,从日本层面来看,伊藤博文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推动者,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政治家,明治维新的元老,同时也是日本跻身世界列强之一的主要功臣,正是伊藤博文提出了对外扩张政策,日本为对中国实施侵略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甲午战争的四次战役介绍著名的甲午战争四次战役分别是初期的丰岛海战和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以及辽东战役。
正是日本在朝鲜丰岛西南海域对中国舰船发起袭击,主动挑起丰岛海战,清朝才对日宣战,使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四次战役的第一战以清军的高升号被击沉为结果,没多久,日军侵犯朝鲜,唇亡齿寒,清军派兵驻守平壤,其兵力和进攻的日军旗鼓相当,甚至还有当地人民的支持,无奈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为人胆小懦弱的他甚至临阵脱逃,军心涣散,致使清军驻守平壤失败,日军才得以一路高歌猛进,朝鲜全境沦陷后没多久,日军就踏足中国,引发了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四次战役中,黄海海战是最短却最激烈的战役,尽管清军官兵无畏抗战,相当英勇,然而日军舰船先进,战斗力的悬殊加上战术的失误,清军仍是以失败告终,北洋舰队遭受巨大损失,日军紧接着突破鸭绿江直面冲击清军防线,又迂回突破虎山和九连城,由于怯懦和防御性差,清军的鸭绿江防线很快便崩解了,此时的清朝才加急调配兵力欲收复海城,可是日军增援的兵力已经登陆辽南,紧接着日军攻陷旅顺和大连,清军不抵日军,接连溃败,辽东半岛及以北的重要城镇均落入日本军队的魔爪中。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受到了许多关键人物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在1894年至1945年间对中日关系产生显著影响的人物及其入选理由:1. 李鸿章:-理由:作为清朝洋务运动的领袖和晚清重臣,李鸿章主导了北洋海军的建设。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他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并且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严重损失。
2. 伊藤博文:-理由:作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领导人之一,伊藤博文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后来又参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
3. 孙中山:-理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活动与日本有着密切联系。
在日本的支持下,孙中山多次在日本策划反清起义,并与日本政界和民间保持了复杂的关系,这对当时及之后中日两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长远影响。
4. 蒋介石:-理由: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领导了中国的全面抗日斗争。
这一阶段中日两国处于全面冲突状态,蒋介石的政策和战略直接影响到战时以及战后初期中日之间的关系。
5. 裕仁天皇:-理由:裕仁天皇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其作为国家象征和最高统帅,在决定对外扩张政策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对中日关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6. 毛泽东:-理由: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抗战胜利后推动建立新中国,从而彻底改变了中日之间以及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这些人物的选择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塑造了近代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关系,或友好交流,或激烈对抗,或影响深远的和平协定与冲突事件。
日本为什么会赢得甲午战争
日本为什么会赢得甲午战争为什么一个岛国,远渡大海之后,仍能战胜我国泱泱华夏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为什么会赢得甲午战争,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赢得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结束了吗?对日本来说,还没有。
日本崛起的标志是明治维新,日本崛起的实质后果是对外侵略。
明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有必要回顾一下日本与中国力量对比变化的转折点,甲午战争。
尤其要看一看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中国连躲也躲不开?明治政权之目标19世纪中后期,是几个新兴强国脱胎换骨,面貌一新的转折期,也是几个旧王朝由强转衰,被时代淘汰的关键节点。
1864年,大清终于结束了太平天国运动,已元气大伤,却不思变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爆发,南北战争以极其惨重的代价,实现了国家统一。
1866-1870年,铁血宰相俾斯麦打败法奥丹,三百多大小公国统一为德意志。
德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1868-1869年,日本戊辰战争,三百多个藩一片混乱,最终统一。
1877年日本内战再起,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仍然维护了一统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德国,日本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民主”,而是中央集权的效率和战争。
在大清眼中,他们仍然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角色,因此大清对东边日本的变化并不以为然。
之前日本的开放通商令,屠杀天主教,倒幕运动,坂本龙马遇刺,大政奉还等过程就不说了,我重点放在明治上台之后。
1868年6月11日明治新政府成立。
1871年8月29日,日本实行废藩置县政策,成功建立了纺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到了11月,日本顶级政要倾巢出动,组团前往欧美考察(之前已有两次小型考察),历时两年。
前往欧美是因为日本知道自己落后了,特别是鸦片战争中大清惨败带来的震撼。
使团团长是岩仓具视(全权大使,右大臣,公家)副使: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次长)伊藤博文(公爵,后出任四次首相)山口尚芳(通晓英,荷等语)再加上理事官,书记官,随员,正式成员为48人,还有一批10岁左右的小萝莉(女留学生),其目的有二:一,试探修改与列强之前的不平等条约并进行谈判。
甲午战争前后的明治天皇
甲午战争前后的明治天皇明治天皇人物小传: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1912),又称之为睦仁大帝 (Mutsuhito the Great)。
日本天皇(1867—1912),原名祐宫睦仁(むつひと)。
出生于嘉永五年(1852年)11月3日,是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
登基之初,历经江户幕府戊辰战争,维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宣布王政复古,拥戴以他为首的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并大力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明治维新改革。
日本资本主义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完成帝国主义,以后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甲午战绩: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
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文/瞿亮湘潭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历经了幕末的腥风血雨和明治初年士族叛乱、自由民权运动之后,原本被萨摩、长州藩阀和朝廷公卿作为“尊皇倒幕”代理人而抬出的睦仁,已经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欲建功立业的君主。
他眼中的楷模,绝不仅限于统一国内的源赖朝和德川家康,而是曾经出兵朝鲜并窥窃明王朝的丰臣秀吉,以及为俄国打开通往波罗的海路径的彼得大帝。
实现了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日本帝国,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磅礴向上的张力,无论是官僚、知识人还是民众,都聚集了巨大的能量。
而最终确立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则将这些能量统统聚合在政教一体的天皇制下。
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如何为新生的帝国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到了睦仁执政的第二十个年头,整个国家已经由伸张民权变奏为扩张国权,而临边的清帝国和朝鲜,则在西洋列强的侵蚀之下举步维艰地进行着近代化转型,日本若不加紧时间对其进行侵蚀,则会失去机会。
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简介
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简介山本权兵卫伯爵(やまもとごんべえ)日本明治、大正时期重臣,海军将领,曾两度出任首相。
中日甲午战争时任海军大臣副官、军务局长兼将官会议成员,负责作战指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山本权兵卫简介从山本权兵卫简介中,不难发现山本权兵卫是日本掌有重大权利的人物,他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众臣,还曾两度成为日本的首相。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他是海军大臣的副官,还兼任了军务局长的职位,在当时负责作战的指导工作。
山本权兵卫和当时日本大多的海军军官一样,他是鹿儿岛人。
在从山本权兵卫十一岁的时候就有参加萨英战争,他在弁天炮台帮忙搬炮弹,同他一起的还有东乡平八郎,但是的炮手是后来日本最早的元帅大山岩。
当时,山本权兵卫是海军兵学校第二期的学生,那时候他是学校教官最头痛的学生之一。
因为那时候早期的学生都和英国人打过仗,在学校他们除了对曾经兵戎相见的敌人有着本能的抗拒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去过战场的自负,所以便没有将学校那些只教理论知识的教官放在眼里。
海军学校在发现自己的谆谆教诲无效之后,只好开除学生,但是山本权兵卫却逃脱了被开除的命运。
山本权兵卫他不但酗酒打架,有一次他在娼馆看中一个雏妓还将她偷了出来,不想后来妓院找上门来,他便凑钱将她赎身。
这个雏妓就是他后来的夫人津泽登喜子。
他的仕途之路多亏了当时的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所以才能步步高升,成为了日本海军中唯一没有担任过舰队司令的海军大将。
而后他还是走上权臣之路,他完成了日本海军史上第一次“瘦身行动”,将无能的人撤职调整,对有用的人才则是毫无偏见的录用。
之后更是出任首相,不过后来因为西门子事件被迫下台。
山本权兵卫与山本五十六山本权兵卫和山本五十六并没有血缘关系,山本五十六是在1916年的时候过继嗣山本家的,所以他将原本高野五十六的名字改为了山本五十六。
所以说山本权兵卫是山本五十六的父亲是一个谣传。
不过山本权兵卫和山本五十六都是日本有名的海军将领。
历史经典人物评析(中日甲午战争)
负面评价
•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 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 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 骂名”。
• 李鸿章访问德国,会见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 麦问他:“你当了一辈子的中国宰相,告诉我,你有什么 足以自傲的政绩?”李鸿章就说,他怎样领导军队剿灭了 太平天国和造反的捻匪。据梁启超记述,俾斯麦听了通过 翻译告诉李鸿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过,我们欧洲人 却认为,打仗要战胜外族人才是功劳;国内自相残杀来保 持一国的稳定,我们欧洲人不拿出来谈。”
•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 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 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 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 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邓世昌的影响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 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 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 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 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 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 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 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 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现世有《邓世昌传》、《英雄邓世昌》等多部文学、影视 、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 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历史趣谈:在甲午海战中一战成名的东乡平八郎战绩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在甲午海战中一战成名的东乡平八郎战绩如何
导语:东乡平八郎简介中提到他1848年出生于萨摩藩鹿儿岛的加治屋町,是日本海军大将、元帅,是日本军国主义海军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击败了俄国
东乡平八郎简介中提到他1848年出生于萨摩藩鹿儿岛的加治屋町,是日本海军大将、元帅,是日本军国主义海军军神,在对马海峡海战中击败了俄国海军,在近代史上是西方白种人第一次被东方黄种人打败的战役,得到东方纳尔逊之称。
1966年,18岁的东乡平八郎加入海军,开始了他传奇的海军之路,在两年后的戊辰战争中,成为海军士官。
三年后去英国留学,学习军事。
1877年,已经29岁的东乡平八郎回国参加了反对明治政府的战争。
1884年鉴于东乡平八郎在之前的优秀表现被提任天城舰的舰长。
这是东乡平八郎简介中重点强调的。
终于在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东乡平八郎击沉了高升号,作为舰长指挥浪速号,成功侵占澎湖,一战成名。
在1905年担任日本海军第四人首脑,开始参与日本的军国主义策论的制定,这是日本侵华前的东乡平八郎简介。
东乡平八郎对饿作战非常英勇,1904年时突袭俄军在路顺港湾内的舰队,夺得了那一边的制海权。
之后又击败了俄军舰队对此的围剿。
1905年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直接歼灭俄军舰队,获得最后的胜利。
被人称之为东方纳尔逊,和日本的乃木希典并称为军神。
1913年东乡平八郎被日本赐予帝国元帅的称号。
1934年东乡平八郎被晋升为侯爵,不久后在东京去世,终年86岁。
东乡平八郎甲午海战一将成名
甲午战争对中国意义很大,它标志洋务运动失败,随后激起了我国
生活常识分享。
“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反思
“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反思作者:李喜所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4期[摘要]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人主要关注欧美,很少研究日本。
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出现了介绍和研究日本的热潮。
梁启超正是顺应这种潮流,开始评论日本的成败得失,指明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向日本学习,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日本观。
梁启超的日本观一是反映时代呼声,代表群体走向;二是善于从世界的角度和中日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具体观点是,日本之所以强盛在于坚持变法维新、创造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重视教育。
这种看法深刻准确,一直为后人所接受。
[关键词]梁启超,日本观,特色,内容[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4-0012-05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五年(1895-1900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代潮流的思维定式,在一系列论著中评论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变迁,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日本观,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新的思索。
透过梁启超的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承受巨大的战争创伤后,怎样去观察、思考、评论日本这个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仇人”。
一、基本特色和康有为、谭嗣同、黄遵宪相比,梁启超的日本观并无惊人之处,其不过是多数思想者的一种提炼和综合,起的是集众人之所言的作用。
这就决定了其日本观的第一个特色:代表群体走向,反映时代呼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面临一个并不情愿但又必须去解决的如何“师夷”,即向自己切齿之恨的“仇敌”学习的问题。
英国的大炮,迫使魏源等人去著《海国图志》,研究“师夷”之道;圆明园的大火,悲愤之极的中国人不得不去考察放火的“强盗”,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
至于边疆危机、中法战争,更唤起有头脑的先进的中国人去探求侵略者的“强盛之源”。
甲午战争殉国英雄有哪些
甲午战争殉国英雄有哪些中日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知道甲午战争殉国英雄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甲午战争殉国英雄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甲午战争殉国英雄介绍1:沈寿昌字清和,1863年出生,江苏省上海县洋泾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沈寿昌自幼聪明,1875年以第四批留美幼童(同学有詹天佑、唐绍仪、严复等人)赴美国学习,之后在挪威大学攻读理化以及轮机和航海。
后清政府创办海军,将留学生召回。
沈寿昌奉命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服役,担任威远舰二副。
此后于1882年参与平定由日本人挑起的朝鲜内乱。
1889年沈寿昌升“济远”舰帮带(副舰长),兼领大副。
1894年7月25日“济远”等舰船由牙山返航,驶抵丰岛海面时,突然遭到日舰“吉野”等三舰袭击。
管带方伯谦躲却入舰舱房备事,而沈寿昌当机立断,登上瞭望台,指挥炮手进行反击。
海面上顿时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突然一发炮弹击中“济远”舰瞭望台,一块弹片飞入了在指挥反击的沈寿昌头部,当场壮烈牺牲。
如今沈寿昌的墓址纪念碑位于上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体育馆附近。
甲午战争殉国英雄介绍2:左宝贵字冠廷,回族,1837年出生,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
左宝贵出身贫寒,1856年携两弟投效江南大营,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从军39年,其间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热河金丹教起义。
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建威将军、记名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左宝贵率领奉军4营与其他三路大军进驻平壤。
日军分路进攻平壤前夕兵力单薄,左宝贵主张出其不意,聚而歼之,遭到叶志超的否决。
日军大部保卫平壤后,主帅叶志超竟然主张逃跑。
左宝贵力主坚守,并派亲兵将叶志超监控起来。
9月15日拂晓时分平壤之战打响,日军与集中三分之一的兵力围攻左宝贵驻守的玄武门、牡丹台一线。
经过激战,占据优势的日军最终攻占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台。
正在玄武门指挥作战的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知势已瓦解,志必死”,于是身穿御赐衣冠翎顶和黄马褂,亲自燃放大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2甲午中日战争相关人物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相关人物简介邓世昌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
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汉族,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
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
他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习驾驶,随船巡历南洋各岛。
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
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
1867年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
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管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
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李鸿章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后三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期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九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三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三课一、课程简介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和各国的发展,培养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重点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9世纪末,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日本正试图通过对外扩张来发展自己的国力,而中国则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国力衰弱,无法抵御日本的侵略。
2.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也标志着中国在列强争夺中的弱势地位。
3. 戊戌变法背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挑战,而维新派则主张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进步。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推动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治维新背景明治维新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
三、重要事件图示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这场战争地点主要在朝鲜半岛和黄海,反映了当时列强在亚洲的争夺激烈。
2. 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来推动中国的进步,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但最终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这些新政包括教育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试图通过改变旧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 明治维新: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最终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场变革对整个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推动作用。
四、历史人物介绍1. 李鸿章:他是清朝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了清朝政府的软弱和无能。
然而,他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试图通过自强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研究综述
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研究综述作者:张凡孙立春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5期内容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改变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大事件,对当时及之后的日本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为例,分析了战时及之后她的作品中对战争的态度及对中国的书写,总结了先行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指明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樋口一叶甲午中日战争综述樋口一叶(1872-1896)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女作家,因其短暂的人生和重要的文学成就,被誉为明治文坛的彗星;在26年的生涯中发表了22篇短篇小说,留下了70多篇日记以及大量短歌和随笔。
其中,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是樋口一叶创作生涯的高峰期,短短14个月内写出了《青梅竹马》《浊流》《大年夜》《岔路》《十三夜》等一系列名作,因此研究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一叶文学创作的“奇迹期”。
而这一时期基本与甲午中日战争重合,因此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值得研究。
一.关于樋口一叶的基础研究中日两国有关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多,按时间顺序大致列举如下:日本方面,在同时代的评论家和研究者之中,与一叶交好的斋藤绿雨最早从作品及一叶的性格进行直接探究,他将其文学定位为“含泪的冷笑”;马场孤蝶所写的《一叶全集的最后》里收录了很多与一叶相关的传记文章,以追忆和回想为主,是之后樋口一叶研究的基础资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樋口一叶研究主要有1954年筑摩书房出版的和田芳惠所著《樋口一叶》,该书以樋口一叶的日记为中心,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考证,确立了在困境里仍不懈追求艰苦奋斗、晚年从女性解放意识出发创作小说的作家一叶形象。
1956年中央公社论出版了盐田良平用客观的实证研究,探讨樋口一叶及其相关人物的专著《樋口一叶研究》。
村松定孝1959年出版《樋口一叶评传》(实业之日本社)。
七十年代之后,学者关良一在《樋口一叶考证与试论》(有精堂,1970年)中对一叶小说的成立、创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木村真佐幸在其著作《一叶文学成立的背景》(樱枫社,1976年)中,根据樋口一叶的日记和当时的报纸等资料,对樋口一叶文学创作的背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最早在传记和作品两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的著作是汤地孝的《近代作家研究叢書 3 樋口一葉論》(株式会社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3年),该书系统地对樋口一叶及其作品展开阐述,认为樋口一叶的作品缺乏思想内容,重视浪漫的哀愁和真情余韵。
日本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简介
日本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简介铃木贯太郎是日本的首相,也是海军大将,他更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
铃木贯太郎毕业于日本海军大军,他曾担任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海军军令部长等。
当战争结束时,铃木贯太郎又担任了第42代内阁总理大臣,他是一位勋一等功三级的男爵。
铃木贯太郎作为一个和平派的军人,因为压制强硬派结束了战争从而获得了好评。
铃木贯太郎186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堺市,千叶县人,他的父亲铃木由哲是关宿藩久世广周的家臣,直到1871年回到了家乡。
因为父亲前往群马县任职,所以铃木贯太郎也跟随父亲前往群马县,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在1884年,铃木贯太郎考上了海兵学校14期,3年以后在那里毕业担任了海军少尉的军衔,凭借自己的能力,到1892年晋升为海军大尉。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铃木贯太郎成为了水雷艇艇长,他冒着危险,乘风大浪翻越了栅栏冲入北洋军阀防守严密的锚地中,用一枚八四式鱼雷将北洋舰队的旗舰打入了港内,由于这是日本乃至整个世界,第一次用鱼雷击沉看旗舰,所以铃木贯太郎的名声大震。
铃木贯太郎是一个不仅有勇,还有谋略的一个人,他从19____年起担任了海军次官、海军兵学校校长、军事参议官等多个职位,并且在19____年晋升为大将。
铃木贯太郎为日本做出了很多贡献。
铃木贯太郎的一生,亲眼目睹了日本海军从兴起、壮大,最后到灭亡的全过程。
铃木贯太郎是日本海军大将,他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他担任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和海军军令部的部长。
在战争结束后,担任了第42代内阁总理大臣。
铃木贯太郎最大的成就就是作为一个和平派的军人,他压制住强硬派结束了战争,因而获得了好评。
铃木贯太郎1868年出生在日本千叶县,他是从海军大学毕业的。
在甲午战争时期他成为水雷艇艇长,作为艇长,于是他就冒着危险乘着一个大浪翻过栅栏,冲过了北洋舰队防守十分严密的锚地中,他用一枚八四式鱼雷将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打沉在港内,因为这是第一次甚至是世界上的第一次,使用鱼雷击沉的主力舰,从此铃木贯太郎的名声远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藤博文,青年时即参加“尊王攘夷”运动。
后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回国与高杉晋作等积极从事倒幕运动。
他是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
从日本角度来说,他使日本迈进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功臣。
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他无一不参与,并且出谋划策,亲自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而甲午战争使日本挤入了列强的末班车,从此在亚洲成了侵略者而非被侵略者,日本开始从原来的三流国家向强国发展,使日本的近代发展出现了巨大转折。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伊藤博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巨大贡献,使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进程。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而引起外国殖民者新一轮瓜分中国的高潮。
且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战争的失败,无情地证明了此前“洋务运动”的图强求富,不过是暂时延缓了大清帝国的寿命。
好比一艘破烂不堪在海上飘摇的舰船,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始跌入历史的谷底。
事情分正反两个方面,伊藤博文对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与其同时,大家应该看到的是,战争使多少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
上位者的一念之间,带来的是多少百姓的灭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