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破屋、破壁腰
牵牛花、落蕊、秋草 (悲凉)
“静对”、“细数”
(静)
听秋声:
(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鸣 静(以动衬静)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话凉人声
品秋味:
落蕊轻扫
(味觉)
(悲凉)
秋雨淋人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情。
课文指瑕
郁达夫堪称一代文豪,他的文章里有这么多毛病,事 出有因,并非郁达夫先生的学力不深。从先生的日记中可 以看出,他被索稿的人逼急了,一个早晨就写成了这篇散 文,此文没有经过他仔细修改,就匆匆忙忙地交出发表。 ‚子以母贵‛,此文一经发表,便被公认为现代散文名篇, 这一定是先生所不曾料到的。自从这篇文章发表以来,叫 好之声不绝于耳。但是,为贤者避讳,绝口不谈文章里的 明显笔误,这也有违我们所崇尚的科学的精神。有的人甚 至说:‚《故都的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 话。从开篇到结尾,这里没有文字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 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 度。‛(见《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这段溢美 之词恐怕有点过分了吧?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 (第二个分号应为句号。) 2、一个人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 州的市民中间, (“苏州”后及“上海” 后都应用顿号点开,“厦门”后及“香港” 后亦应该用顿号。) 3、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前两 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16、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 成语,
17、“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 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18、“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 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 到十分的秋意。”
19、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6、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7、这念错的歧韵,到来得正好。
8、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9、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0、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
11、“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 低……” 12、“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 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
写作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 文章将自然的“客
地来得清,来得静, 观色彩”--故都 来得悲凉。”全文 的秋色,与作家内 紧扣“清”、 心的“主观色彩” “静”、“悲凉” --个人心情自然 落笔,以情驭景, 地融化在一起。 以景显情,信手写 “秋中有情的眷念, 来,情景浑然一体。 情中有秋的寂寞。” 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11、“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 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 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 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 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 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再见
作者喜欢的色彩 冷色 作者喜欢的景物 萧索 作者喜欢的环境 清静 作者喜欢的生活 悠闲 作品流露的情调 悲凉
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 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敏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 ‚静止如水似的文学‛。另外,此文写于1934年,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郁达夫也是颠沛流离,饱 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 清的《荷塘月色》。
13、“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 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 树底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 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 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4、“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 子……” 15、“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 诗里,也总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 有味。”
槐树落蕊满地 悲凉 想: 梧桐一叶知秋 (听觉) 冷清 无 味 脚踏落蕊 (嗅觉) 寂静 无 声 感: (视觉) 清闲 微细柔软 腻(触觉) 灰上扫纹 细
看:
寒 蝉 残 声 图
“秋蝉残鸣”的
秋蝉 残鸣: 处处啼唱 衰弱嘶叫
清 静 悲凉
清静 悲凉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秋雨话凉图
“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忽来忽去 秋雨 凉意 秋雨话凉 息列索落
(都市闲人)
雨奇
闲人 一层秋雨 悠闲 调 微叹 一层凉啦

都市人清静悠闲的生活叫作者甚是喜爱
秋雨
秋 日 奇 果 图
佳日秋果的情趣
清秋 佳果
枣子:淡绿、微黄 八九分成熟 淡绿微黄
佳日 七八月之交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 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 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4、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中间的几处逗号都应为顿号。)
5、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 (前两个逗 号应为顿号。)
6、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深沉,幽远, 严厉,”三处逗号应为顿号。)
7、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 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前三处逗 号应为顿号。)
课外拓展
总结“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1.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
2.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 象的整体。 3.分析文章写这些景物对象的方法及这 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4.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 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小 结
本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 描写。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到北平 赴秋、寻秋、品秋,实际也是去寻找他那 恬静、清新的心境。 因此,文中写秋有情的眷念,抒情中 有秋的落寞,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文章 还渗透着拂之不去的人事沧桑!
人教课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
郁达夫终生飘泊不定,只 有在北京居住的一段时间是 与妻儿共享家庭生活的幸福。 但他的长子龙儿不到5岁 就因患脑膜炎死在了这里。
漂泊沧桑之人

清静悲凉之景
《父亲》 岁月沧桑, 刻画于脸上
沧 桑 美
沧 桑 美
清 静 美
《残荷》
悲凉美
秋晨静观图
秋晨静观的 清
秋色
秋光 秋声 秋形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 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 河万古流。‛想起来,三十年代 的白话文尚未完全成熟,汉语语 法也未形成系统,作家的文字、 标点符号不规范,这是情有可原 的——‚当时体‛就是如此。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轻, 来得静,来得悲凉。 2、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 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 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4、向院子一坐, 5、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8、“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 慢,空气来的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 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 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
9、“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10、“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 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悲凉
碧绿的天色 清 牵牛花的蓝朵 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静 驯鸽的飞声 破屋 破壁腰 悲凉 疏疏落落的秋草
静观 细数 静对
动作心态
作者详写牵牛花,重点描写 牵牛花的什么?
色彩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 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秋 怀 落 蕊 图
“落蕊轻扫”的 清 静 悲凉
百年枣树
全文从几个方面写秋?都有什么特点?
秋光: 秋色:
秋声: 秋形:
漏下的日光 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陶然亭的芦花, 淡绿微黄的枣子 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 破屋,破壁,秋草 秋槐落蕊,秋雨

清 静
悲凉
观秋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觉)
(清冷) (冷落、萧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