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 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 D.元朝时期2.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B.战术得当C.政治优势D.取得民心3.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该文献主要介绍了()A.江南的手工业技术B.全国江河水道系统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4.下列各族中,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A.匈奴B.氐族C.羯族D.羌族5.“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这是说的哪一事件的严重后果()A.官渡之战 B.“八王之乱”C.赤壁之战D.“五胡”内迁6.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9.《赤壁》(见下图)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除赤壁之战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以下中国古代史上的战役中,属于发生在公元3、4世纪之间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③淝水之战④长平之战A.②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④10.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 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 D.改穿胡服11.在举行说故事的比赛中,李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A.官渡之战后,曹操又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B.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C.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发展D.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比较大12.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A.答案A B.答案BC.答案C D.答案D13.东晋后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的手工业是()A.冶铁业 B.制瓷业C.造船业 D.织锦业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第四单元测试一、选择题(40分)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方()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3.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5.下列各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6.《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这表明诸葛亮()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7.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导致西晋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C.少数民族的反抗D.“十六国”的建立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个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9.“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2.西晋的都城是()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4、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A.羌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5、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 A.三国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C.十六国时期D.东汉时期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7、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 B.南方地广人稀C.江南经济发达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8、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9、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10、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A.长安B.平城C.洛阳D.建康11、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元拓的学生1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2021最新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21最新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在一次讲故事的比赛中,小李犯了一个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A.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全国B.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火攻大败曹军C. 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D. 蜀汉加速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曹操联合孙权④实行屯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3.曹操是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生活在()A. 西汉时期B. 东汉末年C. 三国时期D. 南北朝时期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 孙权称王,国号吴5.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

属于该类型战役的有()①巨鹿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都城设在洛阳的是()①东汉②西汉③西晋④曹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7.下列关于“八王之乱”导致的后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北方战乱,大量人口死亡B. 中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西晋迅速衰亡D. 北方政权频繁更迭,出现“十六国”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 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 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9.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中国重新统一的政权是()A. 西晋B. 前秦C. 东晋D. 北魏10.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七国之乱”有关,而“八槽”和“八王之乱”有关。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8分,共56分)1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都进行了迁都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3 . 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知识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4 .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 . 每个历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祖冲之——《洛神赋图》B.顾恺之——《缀术》C.贾思勰——《齐民要术》D.王羲之——《女史箴图》6 . 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A.韩非的思想B.张仲景的理论C.祖冲之的贡献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7 .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反映了()A.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4分)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7课 西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7课 西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练习题七十六➢第1题【单选题】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藏族C、氐族D、羯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时期B、西汉时期C、秦朝时期D、西晋时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东汉B、西汉C、东晋D、西晋【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晋惠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让他在历史上获得“白痴皇帝”的称号。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先后起兵争夺皇权,史称(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黄巾起义D、南朝叛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经历了三国分立后,又出现了一个短暂而统一的朝代是( )A、西晋B、东晋C、南朝D、北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B、三国互相交战C、西晋八王之乱D、西晋少数民族内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包括(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⑤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⑤⑥⑧【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匈奴B、鲜卑C、羯D、藏族【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内容能反映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有( )① 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推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C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D 国号魏汉吴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朝代北方南方西汉 80% 20%南宋 37% 63%6.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2.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60 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 )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兵力 5 万——20 万(号称80 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前3 世纪初期B.公元3 世纪20 年代C.公元前2 世纪初期D.公元2 世纪20 年代5.三国时期哪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A.魏国B.吴国C.蜀国D.东晋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7.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B.西晋C.北魏D.前秦8.“八王之乱”的出现与西晋初年实行的什么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A.实行世袭制B.分封诸王C.政治腐化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9.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四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C.都处于全国分裂时期D.都因少数民族的袭扰而结束10.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齐宋梁陈B.陈齐梁宋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11.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右边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13.公元383 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免费)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免费)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B .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C .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D .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 )A .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 .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3.(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 )A .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4.下列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③曹操统一北方 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下列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C .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D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6.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 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 B C D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B .晋惠帝实行分封制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D .匈奴入侵,攻灭西晋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 .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 .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 .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 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尖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及答案

上期12月月考初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全部为单选,把答案填入的表格里)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②东晋A.蜀、西晋、隋 B.东汉、南宋、隋 C.蜀、西晋、金 D.蜀、西夏、元3.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代D.战国时代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5.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不正确的是( )A.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倒退C.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这句诗赞扬的是()A.曹操B.管仲C.商鞅D.诸葛亮7.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及时间是()A.秦前221B.曹魏 220C.西晋 280D.隋 5898.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西晋历史的关注。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9.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①商汤任用伊尹做大臣,治理国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壮大实力③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发展国力④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发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0.“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ー、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如下。

其中,符合史实的是(C)
A.220年曹操建立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政权
C.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2.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D)
A.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A)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取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5.下列对西晋统治表述不准确的是(B)
A.短暂的统
B.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是权臣纂权而建立的王朝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6.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以下哪次战役有关(D)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促进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民族是(B)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8.(中考・聊城)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生产的影响不包括(C)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B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2.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C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3.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C ) 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4.右图是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史展厅陈列的出土于湖南长沙的西晋县令出行时的仪仗俑中的骑马俑,这个俑使用了马镫,而马镫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骑马用具,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C )A.县令的权力很大B.完成了国家统一C.出现了民族交融D.政权极其腐朽5.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先后顺序是( D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B.孙吴—东晋—齐—宋—陈—梁C.孙吴—宋—齐—梁—陈—东晋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 C )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7.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下列对书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A.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B.西晋的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C.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法,苍劲厚重8.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B )A.广州B.建康C.扬州D.荆州9.把曹魏、北魏、西晋、前秦等几个政权归属同一类的标准是( B ) A.都由少数民族建立B.都曾统一过北方C.都定都洛阳D.都实行过改革并取得成功10.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D )A.建立了统一国家B.创立了科举制度C.维护了国家统一D.促进了民族融合11.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C )A.东汉末年B.三国时期C.西晋末年D.东晋南朝12.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B.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南方13.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部编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单元测试卷四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学期单元测试卷四附答案

一、选择题(24分)1.(2分)据史料记载,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这些记载说明夏朝()A.社会治安混乱B.国家特征明显C.外敌入侵频繁D.等级界限森严2.(2分)《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该描述可佐证()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行省制3.(2分)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首领。

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

他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4.(2分)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

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冶铜业十分发达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社会腐败现象严重D.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5.(2分)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

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6.(2分)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钻孔石斧B.骨耜C.铁铧犁D.(青)铜铲7.(2分)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遭到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对秦国变法D.商鞅对于秦国没有贡献8.(2分)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C.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D.西学传入中国9.(2分)“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次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同时代其他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自测题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自测题试题

HY零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自测题新人教版以下说法只有一项是哪一项正确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1.与三国鼎立场面正式形成无关的时间是是(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 )3.以下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①之战②刘备称帝③西晋建立④孙权称王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4.在三国时期,HY地区被称为〔〕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C.南方自然条件好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消费技术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7.江南稻田开场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 )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9.北魏孝文帝HY和以下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10.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11.南朝开场时的第一个王朝是( )12.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 )C.承受汉族的先进文化D.抑制豪强地主,开展农桑13.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的是( )15.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 )①?女史箴图? ②?兰亭序? ③?洛神赋图? ④云冈石窟的浮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6.?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作者是( )17.汉字书法的开展顺序是( )①篆书②草书③楷书和行书④隶书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④①③②18.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 请将以下历史人物按类型归类孙权、苻坚、曹丕、拓跋宏、祖冲之、王羲之、贾思勰、顾恺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鼓励..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农民开开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者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视,一家犯法,邻里如不揭发,那么十家连坐..。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试卷A卷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试卷A卷

第四单元过关质量检测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2.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是()A.刘备B.诸葛亮C.周瑜D.曹操3.东汉末年,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这是由于()①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②农民丧失土地而流亡③少数民族的内迁④东汉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三顾茅庐②蜀汉建国③赤壁之战④东汉灭亡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5.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其作用是()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C.占领了夷洲D.促进了夷洲经济的发展6.西晋时,形成全国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B.南方地区的初步发展C.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D.豪强地主势力的衰落7.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8.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科技文化的进步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民族融合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9.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②大多逐渐汉化③受汉族的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加深④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下列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尖锐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人教统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小题28分)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D.实行屯田
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
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6.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
7.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8.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9.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0.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1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2.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13.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祖冲之B.郦道元C.张衡D.贾思勰
14.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
二、材料解析题(10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

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哪一项?遭到贵族强烈反对的是哪一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位皇帝是谁?并指出他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他采取了哪两项改革措施?(2分)
(4)简要分析以上两次改革(变法)对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1分)
三、问答题(10分)
16.朗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4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步出厦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4分)
四、探究题(12分)
17.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烧荒和耕种水稻)。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采集)为业。

……饮食还给(食物供给有保障),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汉书》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几个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汉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

请你算一算从西汉建立到东晋建立相距多长时间?(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了江南的什么情况?(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DA 6--10BDADB11--14DDAB
二、材料解析题
15(1)商鞅;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反映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建立县制。

遭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5分 )
(2孝文帝;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分 )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2分 )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向改革家学习,顺应潮流、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等。

(言之有理即可)(1分 )
三、简答题
16.答案见教参
三、探究题
17 (1)519年(2分)
(2)材料一描写的是江南经济不发达,生产落后;材料二反映的是江南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4分)
(3)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工具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④人民的辛勤劳动?(任意答出3点可得6分。

其它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