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尾气催化剂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机动车尾气催化剂合成

1.1机动车尾气有害物质

一氧化碳(CO) ;碳氢化合物(HC) ;氮氧化合物(NO x) ;微粒(PM)碳黑颗粒

因为尾气中O2含量较高,而PM的排放量约为汽油机的几十倍。因此,降低NO x和PM排放是柴油机车尾气催化净化的主要课题。

1.2 直接危害

直接危害: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硫氧化合物等。

固体悬浮颗粒: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人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当悬浮颗粒积累到临界浓度时,便会激发形成恶性肿瘤。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伤。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它们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在二氧化氮浓度为9 .4毫克/立方米的空气中暴露10分钟,即可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碳氢化合物: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其中包含有臭氧、醛类、硝酸脂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这种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

1.3 间接危害

尾气在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2.柴油车尾气形成机理

柴油车燃料混合气的形成是在发动机燃烧室内进行的,柴油高压喷入燃烧室,压缩着火后进行边喷边燃烧的扩散燃烧方式。这种工作方式,决定了柴油与空气的混合是不均匀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缺氧或局部富氧情况。

油料在高温缺氧时,易炭化形成碳烟。柴油车负荷的调节是通过改变喷油量来控制的。柴油车混合气始终处于比较稀的状态下,也就是说柴油机的燃烧室内始终存在富余的空气。这些富余的空气在高温作用下容易产生氮氧化物(NO x),而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则不容易形成。因此,柴油车排放特点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 x)排放量多而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少。

在燃料燃烧转换过程中,以空气作为氧化剂,在尾气中除了两种最终氧化物

(CO2和H2O)外,还有CO、未燃尽的碳氢化合物(H k C i)以及高温时燃烧产生的NOX等有害气体。燃油在汽缸里燃烧的机理,可粗略地用如下反应式表达:

H m C n+N2+O2800℃ 8−16kkg/m 2

H k C i+CO+CO2+NO x+H2O

柴油车尾气处理进展

目前,虽然柴油车制造厂采取了一系列机内净化技术措施,但是NOx和PM 的排放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必须采取机外净化措施,也就是采用更为有效的柴油车排气后处理措施,以满足日益严厉的柴油车排放法规和标准。柴油机机外净化技术一般分为两类,分别是排气后NO x处理技术和排气后PM处理技术。除此之外,近来人们还进行探索开发能够同时处理NO x和PM的技术。

4.固体催化剂的制备

4.1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选择

固体催化剂在催化反应条件下要求本身不发生状态变化。因此就定了它如下的制作方法:

4.2常用制备方法

4.2.1 浸渍法

将载体置于含有活性组分的溶液中浸泡,达到平衡后将剩余液体除去(或将溶液全部浸入固体),再经干燥、煅烧、活化,即得催化剂。浸渍溶液中所含的活性组分,应具有溶解度大、结构稳定和受热分解为稳定化合物的特点,如硝酸盐、乙胺盐、胺盐等。

浸渍法基本原理为:当多孔载体与溶液接触时,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产生的毛细管压力,使溶液进入毛细管内部,然后溶液中的活性组分再在细孔内表面吸附。

浸渍条件的影响:

影响浸渍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浸渍液的性质、载体的特性和浸渍条件等。浸渍过程有溶液的浸透、溶质的吸附、溶质与载体的反应、溶质的迁移等现象的发生。(1)浸渍时间

当浸渍溶液与孔性载体接触时,溶液渗透推动力为:∆P=2σcosφ

r

渗透时间与渗透距离的关系:t=2η

σ∙x2 r

值得注意的是:浸渍时间不等于渗透时间。如果载体对溶质没有吸附作用,负载全靠溶质浓缩结晶沉积,则可认为渗透时间等于浸渍时间;如果有吸附作用,要使溶质在载体表面分散均匀,溶质必须在孔内建立吸附平衡,这需要一段比渗透时间唱得多的浸渍时间。

(2)浸渍液浓度

浸渍液浓度越大,吸附的活性组分就越高。

(3)浸渍前载体状态

在浸渍前,将载体干燥或润湿会产生不同的浸渍效果。在同样浓度的浸渍液条件下,干燥载体内浸渍组分的分布比湿载体时均匀。

(4)活性组分分布对催化活性影响

选定催化剂主要活性成分和次要活性成分催化剂制备准备载体的选择

制成催化剂中间体

当催化剂颗粒的内扩散阻力大的时候,反应优先在外表面附近发生,把活性组分负载在外表面附近可以有效利用活性组分。

对于正级数反应,蛋壳型催化剂效率因子最高;而对于负级数反应,蛋黄型较好,因为扩散阻力增大了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中含有微量毒物,易在催化剂上沉积,沉积是从外表面开始发生,使用蛋白型催化剂就可以保护活性组分不中毒,可延长使用寿命。

4.2.2共沉淀法

沉淀法通常是在溶液状态下将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混合,在混合液中加人适当的沉淀剂制备前驱体沉淀物,再将沉淀物进行干燥或锻烧,从而制得相应的粉体颗粒.根据沉淀方式的不同,其可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均相沉淀法和水解沉淀法等. 共沉淀法的控制因素:

(1)沉淀剂的选择

1)尽可能使用易分解并含易挥发成分的沉淀剂。常用沉淀剂有氨气、氨水和铵盐,还有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和碱类以及尿素等。最常用的沉淀剂是氢氧化铵和碳酸铵等;

2)形成的沉淀物必须便于过滤和洗涤。盐类沉淀剂原则上可以形成晶形沉淀,而碱类沉淀剂都会生成非晶形沉淀;

3)沉淀剂的溶解度要大一些;

4)沉淀剂不应造成环境污染。

(2)溶液浓度的影响

溶液中生成沉淀的首要条件之一是其浓度超过饱和浓度。溶液浓度对沉淀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对晶核的生成和晶核生长的影响。

(3)沉淀温度

当溶液中溶质数量一定时,温度高则过饱和度降低,使晶核生成的速率减小;温度低使溶液过饱和浓度增大,使晶核生成速率提高。一般温度与晶核生成速率关系曲

均匀型催化剂蛋壳型催化剂蛋白型催化剂蛋黄型催化剂

当催化剂颗粒的内扩散阻力大的时候,反应优先在外表面附近发生,把活性组分负载在外表面附近可以有效利用活性组分。

对于正级数反应,蛋壳型催化剂效率因子最高;而对于负级数反应,蛋黄型较好,因为扩散阻力增大了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中含有微量毒物,易在催化剂上沉积,沉积是从外表面开始发生,使用蛋白型催化剂就可以保护活性组分不中毒,可延长使用寿命。

(4)加料顺序

加料顺序对沉淀物性质有较大影响。正加法:将沉淀剂加到金属盐类溶液中;倒加法:将盐类溶液加到沉淀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