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合集下载

小度写范文《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模板

小度写范文《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模板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说文解字全解

说文解字全解

说文解字全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完整word版)《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

(完整word版)《说文解字序》及其翻译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姜亮夫《古文字学》5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说文》,后人才得以认识秦汉的小篆,并进而辨认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的古文。

利用《说文》考释甲骨文金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法”,即通过已识字和未识字的字形对比来考释古文字。

宋人释读金文就是从“比较法”开始的。

“因为周代的铜器文字和小篆相近,所以宋人所释的文字,普通一些的,大致不差,这种最简易的对照,就是古文字学的起点。

一直到现在,我们遇见一个新发现的古文字,第一步就得查《说文》,差不多是一定的手续。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165至166页,齐鲁书社1981年版)“比较法”在运用过程中被逐步发展完善,一开始只是笼统粗略地对照未识字和已识字的字形,以后认识到应该从文字可以分解为偏旁的角度去进行字形的分析比较。

这种偏旁的比较不仅使字形的对比变得精密合理,而且在释读古文字时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

如果要进行“偏旁分析”,就必须熟悉小篆的形体结构,就必须熟悉《说文》,因为《说文》的旨趣就在于“说文”、“解字”,即一方面阐述每个独体字的字形的含义,一方面解析每个合体字的构成情况,指明合体字由哪些偏旁构成,以及第个偏旁在记录语词汇的音和义中起什么作用。

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有《说文》的正篆或重文可资对照,那么释读起来就确凿可信。

如果是《说文》中没有的字,哪怕已经认清了古文字的偏旁结构,甚至已经可以确定它的意义,比如说是人名、地名或祭名,但是音读不明,还不能说完全认识了这些字。

如果说,小篆不如甲骨文金文更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这是《说文》的劣势的话,那么甲骨文金文缺乏大批有影响的文献语言做根据,而《说文》的字义说解来自古代的经传典籍,这又是《说文》的优势。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解字全⽂及译⽂ 说⽂解字,简称《说⽂》。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说⽂解字全⽂及译⽂,⼀起来看⼀下吧。

原⽂: 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结绳为治,⽽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浸多也。

着于⽵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者七⼗有⼆代,靡有同焉。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

⼀⽈指事。

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

会意,⽐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

假借者,本⽆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篆⼗五篇,与古⽂或异。

⾄孔⼦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厥意可得⽽说也。

其后诸侯⼒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

⼤史令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趣约易,⽽古⽂由此⽽绝矣。

⾃尔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许慎《说文解字序》及其释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及其释文

许慎《说文解字序》及其释文《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

《说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现在让我们就《说文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

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论《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

论《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

论《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对于字形分析、辨识声读以及说解字义的书。

《说文解字》是由东汉古文经家、训话家许慎对于当时所见古典经典材料编写而成的。

全书收罗是空前的、考证也是非常的严密,其共有15篇,收录的文字共有9000多个。

通过这本书很多汉字的古音、形义以及古代社会很多的历史、生产资料有赖于他得到保存,多年来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文字训话的范畴,其也渐渐的成为各类图书馆必备的工具书。

因此,本文对于《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对于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说文解字字形分析构造分析编排体例Abstract: "Shuowen Jiezi" is the first language in China's history ofthe shape analysis, identifying sound reading and explains themeaning of the book. "Shuowen Jiezi" is compose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ncient classics, "Jia Xu Shen for saw classical materialsprepared. The book collection is unprecedented, textual researchis also very close, the total of 15, collection of text in a total of more than 9000. Through this book a lot of Chinese characterspronunciation, form and meaning of ancient society, and manyhistorical production data depends on he preserved, for so many years "research Shuowen Jiezi" has greatly exceeded the text"category,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for all types ofLibrary book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the "Shuowen Jiezi"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e analysis andlayou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work in the future.Keywords: Shuowen Jiezi shape analysis of tectonic analysis layout目录引言 (4)一、传统的“六书”说法 (4)1.象形 (4)1.1整体象形 (4)1.2附体象形 (5)2.指事 (6)2.1象形字加指事符号 (6)2.2约定的记号形成指事 (6)2.3会意字 (7)4.形声 (7)5.转注 (8)6.假借 (9)二、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9)1、部首之例 (9)2、字序之例 (10)3、字体之例 (10)4、说解之例 (10)5、计数之例 (11)结束语 (12)致谢 (12)参考文献 (13)引言汉字的构造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平面静态地分析汉字结构的类型,其可以称作“结构类型”;其二就是动态发展地考察某个字是怎么形成的,可以叫做为“造字方法”。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解字全⽂及译⽂ 说⽂解字,简称《说⽂》。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说⽂解字全⽂及译⽂,⼀起来看⼀下吧。

原⽂: 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结绳为治,⽽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浸多也。

着于⽵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者七⼗有⼆代,靡有同焉。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

⼀⽈指事。

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

会意,⽐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

假借者,本⽆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篆⼗五篇,与古⽂或异。

⾄孔⼦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厥意可得⽽说也。

其后诸侯⼒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

⼤史令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趣约易,⽽古⽂由此⽽绝矣。

⾃尔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的历史演进說文解字《説文解字》公元100年(东汉)许慎9,353加上重文1163字,共计收字头10516,字头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国第一部字典。

概况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图为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 简要介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

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

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象形的定义象形是指用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

如“日、月、水、山”等。

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字的类别:根据形体构造方式,可分为两类:独体象形、合体象形。

象形字的特征:一是简约性。

《说文解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说文解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说文解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说文解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简称《说文》。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说文解字》简介《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字叔重)编著的。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原书作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编排: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结构,创立540个部首。

部首的排列次序,除“始一终亥”外,主要是“据形系联”(按照形体相似或相近的原则排列)。

每部中的字主要是根据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再分析其先后次序大致是“先实后虚”。

说解: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

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说文解字》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

《说文解字》收正字及重文共10516个,可谓集汉代文字之大成。

重文即异体字,包括古文、籀文、篆文、秦刻石、或体、俗体、奇字、通人掌握的字、秘书中的字,共九类。

《说文解字》以小篆作为字头,与小篆不同的古文和籀文则作为重文。

这是正例。

有时为了立部的需要,把古文作为字头,把篆文列为重文。

《说文解字》中的十种主要解说方式

《说文解字》中的十种主要解说方式

《说文解字》中的十种主要解说方式《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形、音、义的字典,是我们掌握古代汉语、学习中医古典著作所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但由于它成书年代久远,内容比较艰深、专用术语生僻繁杂,而后人所撰写的有关《说文》的文章不是过于简略便是过于冗长;虽然后代也有一些象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那样一些比较好的著作,但能读到它的人毕竟不多,所以,对初踏入中医门槛而古代文化知识又较欠缺的青年来说,要想通过不长时间的学习使能基本上掌握《说文》这部工具书是相当困难的。

特别是对书中那五花八门的解说方式,初学者更是感到困惑棘手。

不少青年同志反映,希望对书中众多纷繁的解说方式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以解决他们在学习《说文》时首先遇到的这个大难题。

因此,我不揣冒昧地整理出这篇讲稿,从《说文》的几十种解说体例中选取了十种最常见而又比较重要的解说方式,分条列出,各举二例略加说明,以期对这些青年同志有所研裨益,并祈望由此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教。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说文》对字的解说虽然相当复杂,但它有一个总的解说规律,即先释义,接着根据“六书”析形,最后释声。

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掌握以下十种解说方式很有帮助。

一、解释象形字。

许慎对他认为的象形字一般直接用“象形”二字来点明。

(以下举例皆以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的《说文解字》本为准)例1:“斤”。

《说文》第299页下:“斤,斫木也。

象形。

凡斤之属皆从斤举欣”切。

第一句“斫木也”是说明字义为“劈砍木头”。

然后指明它是象形字。

“几斤之属皆以斤”是说“斤”本身便是一个部首,也就是说凡带有“斤”的字都属于“斤”这个部首之内。

后面的双行小字是反切注音,是南唐时给《说文》作整理工作的徐铉加上去的。

(以下举例反切略去。

)例2:“心”。

《说文》第217页上“心,人心,土藏,在身中。

象形。

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

”这几句话是说心是人心,是配属于五行中土的藏腑(段玉裁注:此为古文尚书之说),在人体内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隶书· 佐书
隶书,亦称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 佐助篆所不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隶书之名隶, 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起于书佐(汉代职 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
《汉合阳令曹全碑》
。 。 。


。 。 。

。。


。 。 。 。
。 。

【象形】
《说文解字· 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形——用字形摹写事物的形状特征。或整体外形 (日、月);或最具特征性的部分(牛、羊);或 外部轮廓及相关者(眉、果)。一般标为“象形” 或“象某某形”。
4、《说文解字》之传本
另外,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两种。 一种是清人莫友芝所藏唐穆宗元和年间的木部残本一卷,
188字,与今本差异很大(莫氏有笺异); 另一种是日本平子尚所藏口部残本,存12字,为唐宋时 期日本摹本。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与体例
1、《说文解字》的内容
《说文》原书共15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

3、《说文解字》之命名
【元】始也(解字),从一从兀(说文)。
【说】说释也。从言、兑。 【文】错画也。象交文。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字】乳也[哺乳]。从子,在宀(mian)下。
【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地是从混沌中分化而来, 故为两个一】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邪)出也。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穷尽之形。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gun)为南北,则四 方中央备矣。

《说文》的体例

《说文》的体例

通论一《说文解字》的体例凡所著述,都有一定的体例。

不明一书的体例,则难以理解一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意旨。

许慎在其叙言中,只是简略地提到《说文》的体例:“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其建首也,立一为耑。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

杂而不越,据形系连,引而申之,以究万源。

”历代学者,对《说文》的具体内容都曾有所探讨,分析、归纳了不少条例。

其中以王筠《说文释例》较为完备。

但王氏所涉及的东西太广,所总结的有“正例”、“变例”,条目繁多,初学者不易掌握。

我们拟简介一些对理解《说文》内容有帮助的体例。

一、《说文》的字体(书体)《说文》全书分为字头和说解两部分。

《说文》的字头是以小篆为主,除小篆以外,还包括古文和籀文,即《说文·叙》所谓“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另外,在说解中,间或列有“或体”、“奇字”、“俗书”等。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小篆据许慎所说,小篆乃是“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对于战国时期不同的文字形体加以统一,这是“省改”《史籀》大篆的一种形体,这就是《说文》据以说解的大多数形体。

2、古文、籀文《说文》所说的古文和籀文,究竟是什么,历代有争论。

我们根据《说文》所列的古文与籀文加以分析,可以断定它们是战国时期的文字,取材于《史籀篇》者、谓之籀文;取材于壁中书者,谓之古文。

关于籀文,许慎以为是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亦即秦书八体中的“大篆”。

但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中认为“籀文”不是书体之名,而只是取材于《史籀》一书,故谓之籀文。

并认为:《史籀篇》,“考其字体,乃战国文字,秦人作之以教学童。

”该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或体、俗体、奇字《说文》凡9353文,又说解之中间列重文1163。

所谓重文,即一字的不同形体。

此不同的形体,包括有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

古文、籀文与篆文是属于不同时期的形体上的差异,而或体、俗体、奇字则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形体,我们可通称其为异体字。

二.《说文》的部首1.部首的确立《说文》把九千多个正篆分别归入540部,每部第一个字称为部首,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凡由这个部首统摄的汉字,都由这个部首的形体构成。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论《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

论《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

论《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对于字形分析、辨识声读以及说解字义的书。

《说文解字》是由东汉古文经家、训话家许慎对于当时所见古典经典材料编写而成的。

全书收罗是空前的、考证也是非常的严密,其共有15篇,收录的文字共有9000多个。

通过这本书很多汉字的古音、形义以及古代社会很多的历史、生产资料有赖于他得到保存,多年来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文字训话的范畴,其也渐渐的成为各类图书馆必备的工具书。

因此,本文对于《说文解字》汉字构造分析与编排体例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对于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说文解字字形分析构造分析编排体例Abstract: "Shuowen Jiezi" is the first language in China's history ofthe shape analysis, identifying sound reading and explains themeaning of the book. "Shuowen Jiezi" is compose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ncient classics, "Jia Xu Shen for saw classical materialsprepared. The book collection is unprecedented, textual researchis also very close, the total of 15, collection of text in a total of more than 9000. Through this book a lot of Chinese characterspronunciation, form and meaning of ancient society, and manyhistorical production data depends on he preserved, for so many years "research Shuowen Jiezi" has greatly exceeded the text"category,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for all types ofLibrary book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the "Shuowen Jiezi" Chinese characters structure analysis andlayou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work in the future.Keywords: Shuowen Jiezi shape analysis of tectonic analysis layout目录引言 (4)一、传统的“六书”说法 (4)1.象形 (4)1.1整体象形 (4)1.2附体象形 (5)2.指事 (6)2.1象形字加指事符号 (6)2.2约定的记号形成指事 (6)2.3会意字 (7)4.形声 (7)5.转注 (8)6.假借 (9)二、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 (9)1、部首之例 (9)2、字序之例 (10)3、字体之例 (10)4、说解之例 (10)5、计数之例 (11)结束语 (12)致谢 (12)参考文献 (13)引言汉字的构造实际上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平面静态地分析汉字结构的类型,其可以称作“结构类型”;其二就是动态发展地考察某个字是怎么形成的,可以叫做为“造字方法”。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

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

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

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

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

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

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

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

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

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

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

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

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

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

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

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千字文详解【释】

千字文详解【释】

千字文详解【释】“释”字在千字文里的句子是“释纷利俗”说文解字解也。

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

从睪聲。

賞職切文五重五笔顺笔画字源图示【字义详解】·释◎释釋shì〈动〉(1) (形声。

从采( biàn),睪( yì)声。

采,有辨别、分析义。

本义:脱掉,解下)(2) 同本义 [take off; unfasten]释,解也。

从采,取其分别物也。

睪声。

——《说文》释获。

——《仪礼·大射仪》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主人释服。

——《仪礼》(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

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

即“作官”)(4) 解释[explain][夫差]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

——《国语·吴语》(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6) 释放;赦免 [release;pardon]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

乃释之。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7) 舍弃;抛弃 [give up;abandon]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吕氏春秋·察今》乃请释子服何于吴。

——《左传·哀公八年》君其释申生也。

——《国语·晋语》。

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9) 放下;放开 [put down]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宋·欧阳修《归田录》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11) 消失 [disappear]虽欲爱君,惑不释也。

——《国语·晋语》(12) 溶化;消融 [melt]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
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
不中,中柱。

”《柳毅传》:“柱以白璧。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

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

”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

从词汇学角度
来看,两者的本义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是上下位词。

而同义词必须是同位义,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这时候它们还不能构成同义词。

应该是“楹”扩大了词义范围,从部分柱子引申到代表全体柱子,与“柱”成为并列的义词,才进行了互训。

要之,“柱”是房屋柱子的总称,“楹”是厅堂前部的大柱子。

二、走趋
走:(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走,趋也。

从夭止。

夭止者,屈也。

凡走之属皆从走。

从字形来看,金文的“走”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小篆如徐锴曰:“走则足屈,故从夭。

”趋:《说文》走也。

从走刍声。

《说文解字注》:“曲礼注曰:行而张足曰趋。

《博雅》:”行也。

“《释名》:“疾行曰趋。

趋,赴也,赴所至也。

”《诗?齐风》巧趋跄兮。

走和趋都是快速行走向前的意思。

析言之,两词在意义的程度大小以及语体应用及发展趋势上有些差异。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疾趋曰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此析言之。

许浑言
不别也。

”可见,“走”的速度要比“趋”快,走快于趋,趋快于步,在程度上上差别。

如《韩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书?武成》:“骏奔走。

”《诗?大雅?緜》:“来朝走马。

”等文献中,“走”都是“快跑”得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

”《文选?陶渊明?杂诗二首之二》:“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从语义上就相对“疾速”的含义弱一些。

2、同样是快速向前,二者的方向也有不同。

走,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而“趋”是朝正向方向前进。

所以,在“走”往往有逃跑的含义,而“趋”却是追赶的意思。

如,《孟子》:“弃甲曳兵而走。

”《国语?吴语》:“民惧而走,远无正就。

”《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管子?宙合》:“为臣者不忠而邪,以趋爵禄。

”《吕氏春秋?必己》:“于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高诱注:“趋,逐。


3、古代人为了表示对尊贵者或长辈的敬重,走路欲超前长辈时的小步快走,而不能大步无礼走过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俗,一般用“趋”表达,而不用“走”。

如《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

”《战国策?赵四》:“入而徐趋。

”《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植灵寿木诗》:“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4、从词性上来看,“走”除了动词还可做名词,如指兽类《西京赋》:“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仆人,如《建德新墙》:“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

”车轮《墨子》:“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

”等。

“趋”只有动词词性。

要之,“走”是指快跑向前,“趋”是指急走前进,走比趋更快,二者在程度上有些差别。

三、完全
完:(小篆)《说文》全也。

从宀元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入部全作仝。

仝,完也。

是二字互训。

”全:(小篆)《说文》完也。

《玉篇》:“具也。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天子用全,上公用龙。

”郑玄注:全,纯玉也。

《说文解字注》:“篆文?。

从王。

按篆当是籒之误。

仝全皆从人。

不必先古后篆也。

今字皆从籒。

而以仝爲同字。

纯玉曰全。

考工记玉人云。

天子用全。

大郑云。

全,纯色也。

许玉部云。

全,纯玉也。

后郑周礼注同许。

按云纯玉曰全者,引经说此字从玉之意。

”从小篆字形来看,“完”从宀,与房屋建筑有关系,“全”是“?”的异体字,从玉,因此应该是与“玉”有关联。

不过分析概况词义,两词都是“完整”的意思。

然而如果析言之,二者在意义偏指以及词性上都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别。

1、“完”侧重于事物的完备,完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

”《三国志。

魏书.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

”《荀子?议兵》:“完全富足而趋赵”《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三国志?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全”,本义纯色玉,侧事物的全部,纯粹、全一性。

如《列子.天瑞》:“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礼记?祭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

”郑玄注: “全,犹具也。

”《孙子?谋攻》:“以全争于天下。


2、词性方面,二者都可以做动词、形容词、名词,但是“全”还可以做副词,为“完全,都”义,也是从本义引申,实词虚化而来。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西江月?遣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结语:
有些互训词到现在已经结合发展为固定应用的偏义复合词(或并列复合词),成为汉语双音化趋势的重要力量,如,“吹嘘”、“寄托”、“更改”、“绳索”、“命令”等等。

互训词不是等义词,二
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互训词之间的意义进行具体辨析。

__:
[1]《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1
[2]《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xx
[3]《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博士论文).李朝红.浙江大学.xx
[5]《说文》互训词例辨,朱惠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