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教法。

在我们概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介绍了研究的背景。

在我们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学策略。

我们还深入讨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在我们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的启示和展望,最终给出了总结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教学策略、实践教学、启示、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概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教法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教法进行深入探讨,从课程内容分析、教学方法探讨、案例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文还将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的启示,并对未来的教学教法进行展望,提出总结与建议,以期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提升提供参考。

1.2 研究背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教法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教法进行深入探析,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数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数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专 业的 实际展 肝 ,在学 习计算 机 的 同时 强化 专业思 维 ,引导 学生 运用 计算机 知识 解决本 专业 的实际 问题做 到学 以致用 ,从而 也 大大提 高 了学生 的学 习积极 性和 探索知识 的欲 望。 3 - 3学 习方式多 元化 我校采用 广播式 教学 方式 ,即教 师在机 房利用 电子教 学软 件直 接在 计算机 上示 范 , 学 生人手 …台机器 , 教 师在机 器一 学 生进 行交流 , 包括 教师演 示 、 学生提 问、 学生 示范 等, 使 学生 可 以 在课 堂上直 接实 践操作 , 当 堂理解 课堂 的 疑点 、 难 点。有 效的 避免 了传统 的大班 授课 , 多媒 体演 示的 教学 方式 带来的 弊端 , 从 而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 , 吸 引学生听课 时的注 意力 。
趣, 如 何激 发学生 的创 新思维 , 如 何提 高 学生 的实 践能 力, 是 授课 教师值得 思考的 问题 。
我校 结合药 学专业 的实 际情况 从教 学 内容 、 教学方 法 、 试验 项 目、 考 试模式 等 多方面 入手 , 力 图改变“ 重理 论 、 轻实 践 , 乖分 数、 轻 能力 ” 的传 统教学 念 , 要使 学生树 立 正确 的学 习态度 、 激 励 学 习兴趣 、 引导 自主学 习 , 培养 学 生利 用 信息 技 术分析 、 解 决 药 学 问题 , 提高学 生的信 息素 质 , 从 而使 学生 具有 在药 学领 域和 相关 工作 中应用 计算机 的能力 。
我校 总结 多年教学 实践经 验 , 初 步建 立 了一 套完 整 的“ 大 学计算 机基础 ” 课程信 息化教学模 式 。
2 . 改变教学 理念 “ 大学计算 机基础 ” 课程 是学 生进 入大 学后 接触 的第 一 门计 算机课 程 ,主要 目标 是培养 学生 的 计算 机基 本 应用 能力 和解 决 实际 问题 的能力 。随着计 算机技术 的普及 与发 展 、 学 生信息技术 水平也有 了很大 的提 高,传 统的 以课 堂讲授 为 主的 教学模 式存 在很 多弊端 , 实践教学环 节 比较薄 弱 , 教 学和 实 验从 时间和 内容 上严重脱 节导致 学生学 习的 积极性 明显 降低 , 如何让 学生 感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后探讨了面向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以及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改革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帮助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学生需求、教学内容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实践项目、教师培训、教学评价机制、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建议。

1. 引言1.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显得滞后和局限。

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更好地面向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如何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机制?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在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我们有望为学生提供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同时也将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将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可以说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更新不及时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和确定与学科相关 的专题进行 研究 , 使学生 在独立 的主动探索 、 主 动思考的研 究过程 中 , 收并应用知 识 、 吸 解决问题 、 获取新 颖的经 验 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 的行 为 , 从而提高学生 的各方 面素质 , 培养 学 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的一种 实践活动[ 1 l 。
大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 院校各非 计算机专业必 修的公共
基 础课程 。其课程 目 标是使学生 了解计算机 的基本原理 , 能够利用
计算机更新学习与工作 的方法 与手段 , 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 问 题 特别是专 业问题的能力 。因此 , 以大学计算机 基础课程为平 台 ,
开展研究性教学 , 有其一定 的必要性 。 首先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的主要 内容是操 作系统 、 常用软件


本文结合大 学计算机基 础课 程 的教 学特点及教学 实
加注重学 习过程 的多元 化、 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模 式。
践 , 出了大 学计算机 基础课程实施研 究性教学 的教 学模式 , 对 提 并 本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进行 了实践探讨。 关键 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研究性教学 实践探索 权 变
以以“ 班级成绩 排名” 为课题进行应用程序开发 ; 在网页制作的教学
中 , 以以个人 、 可 班级 和学生社 团等 网页的开发为课题 等。在此 阶 段, 应充分利用校园网 , 建立与研 究性教学相适 应的网络资源, 展 开 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 自主学习平台 , 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 气 氛。 2 目 分析及 开展 研究。 ) 标 在实施 研究 之前 , 可以采用 自 愿结合 、 优 势互补 的原则成立课题 小组 , 然后根据 本小组 的课题进行 目 标分 析并制定研究方案 。 目标分析是分析 学习者对于 已确定 的研究 主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高职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高职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高职教学模式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起点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培养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教学特点、注重实践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高职教学模式,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高职教学现状分析1. 课程教学目标模糊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模糊,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认识不足,缺乏对于计算思维和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

2. 传统教学模式过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实践薄弱,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3. 教学资源匮乏部分高职院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实验室设备和教学工具,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1. 强化实践应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设置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

2. 引入计算思维理念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理念,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思维方式对于问题的分解、抽象及算法的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入更多的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1. 以项目为引领的教学方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项目实践为引领,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项目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和实现,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并锻炼编程能力。

2. 开展编程比赛和实验竞赛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编程比赛、实验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资源优化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动手能力。

只有建立起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相关知识。

还应该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翻转课堂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也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方式,比如项目评价、作业评价、实习评价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创新和改进的过程。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信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IT大视野数码世界 P.56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刘志洋 海南三亚市三亚学院摘要:本文主要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加以探索与思考,从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进一步剖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更为融洽、高效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建言献策。

关键词:大学 计算机 基础教学 教学模式引言: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基本课程,也是强化大学生综合素养和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身处于信息化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对计算机能力素养的诉求标准愈来愈高,采取何种方式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是需要教师们踊跃探讨的课题,笔者联系自身授课经验,就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加以探究: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一)学生基础良莠不齐随着教学新课改的深入落实,中小学计算机启蒙的进程不断加快,此外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绝大多数学生在升入大学以前便早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然而受家庭环境、区域教育、所在学校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在计算机水平上良莠不齐。

一些学生可以熟练操作各类计算机软件,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网络聊天、打游戏、打字等初级应用上,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素养远低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基本要求,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教学的负担,采取何种方式科学规设课程教学、强化基础教学的成效、创新授课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诉求,是摆在大学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难题。

(二)基础课程设置同专业契合程度较低现阶段,伴随数据化时代的深入推进,计算机这一多媒体工具的使用早已体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度和需求内容皆有差异,所以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日后的就业发展。

然而现在国内大多数院校于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安排上没能将这个要素思考在内,还是沿用固化原则统一设置同样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按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要求分门别类,这致使本科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同许多学生的专业契合程度较低,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到的计算机理论不能在专业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自然也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诉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从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标签:大学计算机基础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前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新生入校后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并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研究性教学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它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拓展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二、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现状分析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设两个学期,每学期32学时。

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及网络基本知识,《大学计算机Ⅱ》则按理工类与文科类分别开设数据库(access)和C语言。

教学组织上,基本以16理论+16上机实践进行课时安排。

期末考核采用统一机考,最终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机考成绩构成。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一)学生計算机水平的差异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从零开始。

但是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存有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的差异,从而造成大一新生入学后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差异较大。

有的同学在中、小学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及灵活应用;有的同学则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薄弱,对计算机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浅层应用上,如上网聊天、游戏娱乐。

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一般局限于在多媒体教室与机房进行教学,如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探究?网络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日趋成为现代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教育形式网络化是教育形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将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向教学多元化发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引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培养信息社会中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计算机素养的基础课。

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为将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研究的背景不少家庭的孩子还未入学前就已经对电脑、智能手机、IPad并不陌生,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入门知识。

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素养,我们的课程应着眼于更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所说的信息素养是以计算机素养为基础,不仅包括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还注重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与评价,信息的存储、表达与交流,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方式一般局限于在多媒体教室与机房进行教学,各自24学时。

本课程目前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及WINDOWS 7,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础操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和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分析,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改革当前教学模式,把分层教学、模块化教学和网络协助教学等模式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块化教学;网络协助教学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修课,也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使它们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为以后解决专业问题打下基础。

该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计算机知识“零起点”来设置教学大纲,教学都是按入校时的自然班级授课。

然而,由于地区、城乡差异,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很多,采用统一授课的方式显然是不公平的。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深感众口难调:讲得太简单,基础好的同学索然无味,甚至逃课走之,讲得快了基础差的同学叫苦连连,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大大打击了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而且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试行学分制,大幅度压缩必修课,扩充选修课程,通过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来因材施教。

在这样一个必修课课程门数、学时数大幅减少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时不增反减,但教学要求还不断提高,如,我们学校以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72学时(36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改革以后为54学时(18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的出路只有一条,必须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否则就无法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分层教学模式及实施方法2.1分层教学模式介绍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水平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把水平能力相似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全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全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全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特质问题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大学计算机基础》成为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的课程。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索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具专业理论又能应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因此,在高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重要。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质1.授课群体的广泛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面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全校性课程,学生专业面广,文理兼学。

授课群体大且专业背景多样化,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囫囵吞枣,课后难以消化。

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难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要求的学生的学习需要[2]。

2.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计算机课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会应用。

过多的理论知识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还会使学生觉得计算机课程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在一篇论文总结中,一位学生写道:“不是我们缺乏创造的能力,而是缺乏创造的平台。

”所以任课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在高校中,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不仅是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及技术的关键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意义重大。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其次指出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1.课程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置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是,在设计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及个性化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他们想要学习一些更加先进的新知识及技术;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计算缺乏机了解和使用过少,觉得教学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复杂。

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兼顾这些学生不同的需要,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2.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影响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量不断增加。

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设置虽然符合要求,然而,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机房资源比较匮乏,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教学,很少在机房进行上机实践。

如果只是依靠课堂学习,那么,学生是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应模块及相关应用的,而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大大不利的。

3.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手段呈多样化发展,然而,高校很少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等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特别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相关教学设计中,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需求,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用技能型人才。
进课 程 , 以个人 自 主创新 能力、 际交 流能力 、 同工作能力 人 协 的培养为 目 , 标 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 、 收集 分析 应用信 息资料的能力) 和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以项 目为 主线 ,
以案例 、 任务 、 目驱动为手段 , 教 、 、 ” 项 融“ 学 做 于一体 , 让学生
中图分类号 : %4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铆 ( 1 4 1孓 18 0 _ 加l) _ 2 ∞ 00
CI DO工程教育模 式是近 年来 国际工程 教育改革 的最新
非“ 创造性”“ 、 设计 l” 生 的课程 , 学生只是参照教师 的实例简单 模仿 , 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无法充 分发挥 , 习兴趣 不高 , 学 效果不理想 ; 视个人 技能 的习得 , 团队合作 意识 的培 重 忽略
第 2 卷第 4 7 期
21 年 l 月 01 2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u a o 1z uT ce ’ oe or lf 1 h e hr Clg n g o a s le
vo . No. 12 7. 4 D c.D l e l
CI D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径 。] , 因此 我们根据 C I 1 DO的教育理念, 围绕 四个层面 的能力 培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 学生带着解决实 际问题 的热情走 让
人学科 能力轻 团队协作精神的弊端 , 倡导“ 中!” 基 于项 做 学 和“ 目教育 和学 习” 的新型教育模式 。
1 DO理念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C I
从具体认 识到抽象理解 , 边做边 学 , 体现“ 中学、 中做 ”不 做 学 , 断循环 , 实现学生 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已经跟不上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本文通过对目前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及其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 2(b)-0011-011 引言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于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计算机和英语同样成为谋职的基本技能。

因此,在大学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必须的,面对当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在我国高校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

就目前而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该课程,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指导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组成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2.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近五十年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用“迅猛”两字来形容,我国的计算机发展也由少数理工科专业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0%,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网络知识以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们会利用计算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很快入手。

2.2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由于城乡地域差异,大一新生入学时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非常明显,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境,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学校和教育机构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更新,以推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技能需求。

由此引发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

首先,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关注当前主流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更新和改革,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技术,进而在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下获得显著的技术优势。

其次,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与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及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应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活动形式,结合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

最后,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上的评价,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采取实时评价方式,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已经变得日益重要。


有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与实践,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的技能需求。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以尽可能多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通常在大一开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

当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考察。

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动力不足。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适时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导致理论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字数:206】1.3 研究意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体系的更新与进步,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作者:王文燕来源:《软件导刊》2014年第12期摘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及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课程目前建设情况,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所采取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并对课程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示范引导;干中学DOI:10.11907/rjdk.143863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12-0173-03作者简介:王文燕(1965-),女,北京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数字化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

0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对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而言,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已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熟练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进行文档处理、表格操作、演示文稿制作,并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查阅所需资源等亦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尤为重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1.1 课程定位及目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计算机操作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部分,是大学新生入校后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涉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掌握、Microsoft Office办公套件的熟练使用、计算机各应用领域概念,以及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操作基础》采取全程在机房讲解、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短期内较为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档处理等知识要点与技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较全面、概括性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1-2],期间会安排适当的上机操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效果。

1.2 课程教学基本情况尽管目前计算机应用面已很广,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甚至更小年龄段就能接触到计算机并进行使用,但对于普通二本院校来讲,近年来农村生源占比很大,这部分生源在中学阶段更多精力是围绕升学考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摘要]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出在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改进教学,从教学流程、师生角色、学习资源的设计几个方面陈述了“翻转课堂”的核心,并辅以教学案例说明。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微课程学习任务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最直接的载体,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自觉、守法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1.学生差异大。

随着高校招生范围扩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的地域差异、学校差异,以及家庭条件的不同使得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信息素养差异很大。

部分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比较陌生。

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下降。

另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课,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理解过于肤浅,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被动的局面,教学效果不理想。

2.课时设置过于自主。

高校对课程的学分及其学时的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性,各学校的设置情况不一,总学分数、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分分配也不一。

目前,学分设置上有2学分到5学分不等的情况,课时从54学时到90学时不等。

以红河学院为例,该课程仅2学分,1学分理论加1学分实验,课时总数为54学时,其中18学时的理论课,36学时的实验课。

相同的课时数,一些学校的设置则与之相反,即36学时的理论课,18学时的实验课。

课时较多的学校则有54学时的理论课,36学时的实验课。

课时的设置和分配体现了学校对课程的认识,一些学校重理论,一些学校重实践,课程的定位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目标教学”是以任务目标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目标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与当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具体的教学任务。

任务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任务的完成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使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得以贯彻实施。

关键词:教学模式;目标教学;任务目标
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此期间很多从事教学的学者专家就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信息技术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高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基础教育将信息技术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随着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逐年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与此同时,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非零起点教学模式的改革前所未有地成为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就该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过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笔者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内多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状况的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各自为政的学习方式为主、软件操作命令介绍为主。

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地看演示文稿、被动地练习实验操作、被动地应付纸介质试卷考试,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实践性、实用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

加之教师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机械地执行既成的教学计划,重复讲授学生原本已了解的知识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不够理想。

在对部分学校2003年到2006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调研分析中,共计64个班级的3 340名被试学生的调研数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满分为5分)平均值为4.139,而对教师的评价平均值为4.242,显示出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低于对教师的评价;而两者的差异性检验sig=0.000<0.05,表明差异性显著。

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改进教学效果,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二、“目标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为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理念,明确了教师、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将该理念付诸实施的教学设计思想很多,我们在2006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尝试了以“目标教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设计,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在2000年8月对“目标教学”的定义为: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定义反映了“目标教学”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目标教学”与其他教学理论的区别。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设计中首先是依据 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课程中的知识单元通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转化为任务单元,使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过程中实现不同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学习支持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手段建立课程平台。

不仅实现数字资源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学习支持,例如:协作学习支持、探究学习支持以及研究性学习支持,同时还实现了高水平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该平台还将提供学习评价功能,使学生可以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及其环境建设
依据“目标教学”理论的特征,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采取的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如下。

1.任务单元架构的总体设计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自主学习,教师都要注重以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单元代替知识单元作为控制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将课程计划按照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划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独立的任务单元。

全部任务体系的设计做到系统化、结构化,成为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架构,在实现一个任务目标后再进行下一个。

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的设计得以体现。

在任务单元架构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对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已经随之发生了
变革,教师不再为各个知识点的讲授是否准确、完整以及是否覆盖了全部学生考试范围而忧心忡忡,而是放开手脚去协助学生完成一个个的具体目标任务。

2.任务单元的具体化设计
任务单元既包含了知识单元,又具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同当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

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问题的解决得以体现。

3.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同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

基于因特网的教学环境尽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特征和需要,使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把课堂集中教学与个体自主学习互补地结合起来,这种异步学习的形式是整体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在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这些资源有些是教师收集提供的,还有一些是学生的作业和作品,后者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

网络学习平台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图片和视频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例如:在计算机基本硬件体系构成方面,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了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各个部件以及完整组装一台计算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协作支持环境的建设
协作学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着力点。

对于那些难以改变的且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因素,如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时间精力的投入等,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加以控制。

在学生分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将完成一定的任务,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协作学习支持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协作打破时空的制约,做到4A(Anyone,Anything,Anywhere,Anytime)学习,大大提升了协作学习的质量。

为了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我们充分应用自主开发的协作学习系统WebCL。

(Web-basedCollaborative Learnirig)实现学生的分组协作学习。

对于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由各成员形成一个协作学习的“系统”,各成员是该系统的要素,同时各成员的特征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认知结构变量差异、兴趣差异、动机差异、情感差异、意志差异和性格差异等,也是该系统的要素。

而结构是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同时也
包括各种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互补机制。

5.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目标教学”借助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的自我反馈矫正系统为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

课程以学生完成的各项任务以及协作学习过程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平时的评价测试可以不断修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在教改实验中我们尝试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60%,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

此外,我们还尝试用多次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代替单一的期末纸笔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任何一次无纸化考试,学期之初通过考试称为免修考试,学期之中通过考试的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

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使纸上谈兵的记问之学变为以操作为主的能力测试,实际上是使孤立的知识点整合为具体的任务目标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操控系统的能力。

四、经验归纳
结合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教学设计环节。

1.以任务驱动方式设计任务目标体系
以任务目标作为教学知识内容单元的设计是“目标教学”的基础设计,是最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实践水平的。

要组织熟悉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知识单元落实在任务目标中,而任务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趣味性。

把“教计算机”变成“用计算机”。

2.学习支持环境的创设
学习支持环境是“目标教学”理论得以实施的条件保障,成为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角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平台。

教师在学习支持环境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任务目标的完成。

学生在网络支撑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兴趣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单向传输变为互教互学,课堂教学也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平等的“群言堂”。

3.协作学习的支持和别开生面的评价方式
协作学习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还体现在学生在协作活动中既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又培养了其社会性,学会了共事。

协作学习活动中十分注重各个小组间进行的学生作品评价,成为自评和互评的重要手段。

使学生既参与学习活动又参与评价活动。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理论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两年来的教学中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使一度比较沉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变得活跃了,学生认可程度大大提高。

在课程评估问卷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老师设计的各项任务很有用也很吸引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