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由何而来

——《蝙蝠和雷达》案例评析

福清虎邱中心小学林小妹

【摘要】《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文,主要讲了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的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一起配合探路的。雷达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发明而来。教学时,教师抓重点,从文入手,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发现文字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蝙蝠雷达抓重点因文悟道科学道理

一.由题入手,激发兴趣

[案例回放]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知识小短文,课前预习了吗?相信这些字词也难不倒大家,谁愿意来读一读?(学生一个一个接读)

师: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一定读得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当中那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学生自由读)

学生找到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机呢?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还有第八段第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学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啊,这两句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蝙蝠探路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要模仿蝙蝠探路?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多,连老师也忍不住想问:蝙蝠身上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啊,能给人们带来启示呢?

[案例分析]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后,教师先叫学生谈谈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蝙蝠是是飞行高手,

它们能够在狭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转身,而且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雷达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了解到这些知识后,教师紧接着启发学生: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这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这两者之间要加一个“和”字?

这样,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课文的中心,在他们心中明确了蝙蝠和雷达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生接下去探究两者关系的欲望。

二.自读理解调动情感

[案例回放]

师:蝙蝠身上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啊,能给人们带来启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出示课文第三段)“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蝙蝠的本领?

生:“极细”“灵巧”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动作很灵巧。

师:是啊,蝙蝠飞行动作确实灵巧。还有谁想要说一说的吗?你从哪里体会到蝙蝠的灵巧?

生:从“夜里”“还能”体会到蝙蝠飞行的本领很高超。

师:是啊,我们夜里出门的时候很难看得清路,可蝙蝠却能。还有谁想说?

生:“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从“无论”“从没”“即使”“也”我体会到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师:文中这一段的描写写出了蝙蝠飞行的本领高超,你能读出蝙蝠飞行的本领吗?试试看!(接下去指导朗读)

师: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我来评评看。老师从她重读的一些词语“从来”“极细”体会到蝙蝠的本领。还有那些词要重读呢?

生:“无论”“从没”“即使”“也”。

师: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再来读读?

(小组读,着重读幻灯片标记的那些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棒!只有把这些词语着重读,我们就能体会蝙蝠飞行灵巧的特点。(全班再读)

[案例分析]

通过朗读,无声的语言能泛起层层情感的涟漪。特别是有意识地理解字词后,在朗读声中,学生不但知道该如何读,而且他们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这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以及关联词语体会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读,使每个学生都到语境中去,仿佛化成了一只只轻巧的蝙蝠,唤起了和作者感情上的共鸣。

三.理清文脉明确重点

[案例回放]

师:读着这样的文字,结合我们的生活来想想,绝大部分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辨出前方的障碍物,那说明我们身上哪个器官最敏锐?

生:眼睛。

师:或许科学家就是这么猜测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一句话:“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猜测和疑问,一同和科学家们解开这个奥秘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完成黑板上的表格,也可以从文中圈出答案来。

师:科学家一共做了几次实验?谁能够用上“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来介绍一下第一次实验?

生:首先,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师:其实最后一句就是观察到的什么?

生:结果。

师:同学们真厉害,现在我们把这段话概括地写在屏幕上的这张表格里。

[案例分析]

在教学蝙蝠身上神秘的面纱怎样被科学家揭开的的时候,叫学生读课文第四、五自然

段,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让他们概括科学家三次实验过程,并完成了下面的表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逻辑思维能力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学生突破了三次实验这个重点时,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个写法的指导,即:第一次实验条件(让蝙蝠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告诉我们了,就没必要在第二次,第三次实验中再写出来,所以课文第四段详写了实验过程,第五段略写了后两次实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避免类似的重复啰嗦,合理地安排一下写作的段落,详略得当,文章才会写得简洁有力。

四.突破难点理清关系

[案例回放]

师: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并划出来。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学生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树木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想象的障碍物是树木,很明了。谁再说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