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4f469b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f.png)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双向流动的人口、经济、文化要素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中,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功能多样化、生态宜居化、制度完善化、人民群众幸福化等特征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2、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完善城镇化服务体系;4、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5、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6、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1、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满足人们对宜居城市的需求。
2、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事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应该优化城市能源利用结构,增强城市的环保能力。
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之一,应该加强城乡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城市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5、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同时,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机制。
四、结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511a355804d2b160b4ec046.png)
新型城镇化一、含义: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四、新型城镇化的进步之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
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镇化后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提出新型城镇化后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
五、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09930d66137ee06eff918a3.png)
d 茬 . 社 会 建 设
和信息经济 , 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这些新经 济的大发展来提升工业化 、 现代化 和城镇化水平 ; 中 小城市则应从实 际出发 , 因地制宜 , 发挥资源 、 环境 、 接近农村 , 处于大城市 、 特大城市与农村之间 , 对农 民
有较强 的亲和力 , 是进入成本较低 、 农民进入愿望较 强的地方 , 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比大城 市和特大 城市拥有更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 因而 中小城市是农
县城镇 向中等城市发展 ; 二是 “ 旅游兴城 ” , 一批特色 镇利用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 , 大力发展旅游业及
城市 , 可 以实现科技 、 人才 、 资金 、 信 息等支农 强农要 素的集中 , 促进农业技术研究 、 推广和培训 , 建立和完 善农产品营销组织体系 , 完善农业 、 农村发展环境 , 把 城 乡两个市场 、 两种优势 、 两个层次的生产力要素较
方式 。可见 , 人 的全面转变至少包含就业 、 居住地 、 身 份和生活方式转变。新型城 镇化的 “ 一个核心” 与“ 两
体实践和经 验 , 全面把 握新型城镇化 的科 学内涵 , 明 确其战略路径 , 是非常必要 的。
新 内涵 : 新 型城镇化是以产业演变和 空间功能转
个基础”三者之 间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 统一 , 缺一不 可, 不可割裂 , 并且是一个历史范 畴 , 具有鲜明的历史
区位等优势 , 积极开创多种模式的非工业化 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 。根据 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 , 非工业化的新
型城镇化道路主要有六种模式 : 一是 “ 教育兴城” , 县
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 农 民富裕 、 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
步与发展 的最直接和最基本 的动力源泉。发展中小
解析新型城镇化(2023版)
![解析新型城镇化(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5ab85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b.png)
解析新型城镇化
解析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介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特点
解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其所具备的特点。
三、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因素
分析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人口等。
四、新型城镇化的转型路径
探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转型路径,包括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改善等。
五、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领域
详细介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如城市规划、土地政策、居民社会保障等。
六、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涵盖政策调整、资源优化利用等方面。
七、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案例
一些国内外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案例,探讨其经验和启示。
八、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数字化、智能化、可持
续发展等方向。
九、结论
总结文档的主要内容,强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附件:
本文档附带相关资料和图表,以供参考和进一步研究。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城市规划:指为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护城市环境和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
门综合学科。
⒉土地政策:指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旨在促
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⒊居民社会保障:指为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所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44c63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1.png)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_图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_图](https://img.taocdn.com/s3/m/260a3b9e0912a2161579290b.png)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受认知误区解析提要定义了新时期“新型城镇化” 概念,从4个角度解读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三大内涵。
提出新型城镇化的6大核心目标——平等城镇化、幸福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
概括新型城镇化的4项重点内容——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大力坚持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努力尝试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
指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6大可预见性认知误区。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认知误区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302—0016—07作者简介单卓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生, 371760860@qq.COFll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博导16 ‘‘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单卓然黄亚平An Analysisof the Concept,Goals,Contents,Planning Strategies and Misun。
derstandings of New UrbanizationSHAN Zhuoran,HUANG YapingAbstra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efine the”new urbanization”conceptin terms of- people’s livelihoo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ization.It proposes six core goals of new urbanization—equal of urbanization,happy urban—ization,an transformativeof urbanization,green urbanization,healthy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urbanization.Four directions of new urbanization are highlighted, namely comprehensive promotionofregional co-ordination,steadyachievement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ition to low—carboneconomy,building ecological civi— lization and efficiency,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In addition,the paper also pro— poscs four major planning strategies,including:①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②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ertiary sector,three low and three enhancements,three industries,three-transforma-tions and three concentrations;③switching to resource—efficient,environmental friendly and hazard—free society;promoting agglomerative development, mixed use and compact development;④correcting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new urban— ization.Keywords:new urbanization;concept;connotation;goal;content;planning strate—gY;misunderstanding1新型城镇化定义新型城镇化”一词由来已有10余年,公认最早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批准号:51178200万方数据2013年第2期总第207期化”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f李程骅, 201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e80a8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f.png)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6%,这意味着超过8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为了规范和引导城镇化发展,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出一系列的城镇化规划。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自2014年提出的一项战略,它旨在推动城镇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城市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协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1. 人口目标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人口导向,注重实现人口转移。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要达到60%以上,大中小城市人口比例要相对平衡。
同时,还将加强城市群建设,推动城市群人口规模发展达到5000万人以上。
2. 城市化品质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提高城市品质,注重城市环境保护。
规划要求城市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推动城市交通、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创新。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3. 农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注重农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规划提出,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公共品的互通互联,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同等的服务。
4. 城市治理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城市治理的重要性,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体系和城市规划体系,推动城市创新治理,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此外,规划还要求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四、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挑战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和目标,但实施中仍存在许多挑战。
1. 投资不足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大量的投资,但目前国内外资金短缺,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比较大。
因此,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必须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
2. 服务体系不完善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我国城市服务体系还不够完整。
2023修正版新型城镇化概念
![2023修正版新型城镇化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e82fe1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f.png)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1. 简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比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传统的城镇化往往着重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居民的需求和参与。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3.1 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确保人们的幸福感。
3.2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追求可持续发展。
3.3 综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注重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的全面进步。
3.4 公平公正:新型城镇化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注重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 新型城镇化的影响4.1 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4.2 社会进步:新型城镇化注重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
4.3 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4.4 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减少农村贫困问题。
5. 新型城镇化的挑战5.1 资金和投资: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资支持,但这也可能导致资金的浪费和债务风险的增加。
5.2 政策和规划: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政策执行不力和规划不合理的情况。
5.3 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但在实际中可能面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77a8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0.png)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解读1、前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为了实现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的一项重要规划。
本文将对该规划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规划目标2.1 经济发展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效益。
2.2 城镇化发展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城镇化发展目标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协调统筹。
3、规划内容3.1 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领域。
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交通便利性,改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条件。
3.2 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发展新型农村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
3.3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绿化与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4 农村土地改革与农民权益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4、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基础法律,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工作的组织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的监督管理等内容。
4.2 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土地的农村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3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内容。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fa658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f.png)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
城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平衡的城镇化,需要我们发展出一套好的战略和路径。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质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以城市治理和服务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关注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强调城市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城市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增加居民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也关注人口集聚和空间结构。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
其次,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科技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应作为核心推动因素。
二、推进城市化三化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化融合是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三化融合将促进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发展。
三、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如城镇化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域不断延伸等问题。
因此,应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圈发展。
_新型城镇化_概念内涵_目标内容_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_单卓然
![_新型城镇化_概念内涵_目标内容_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_单卓然](https://img.taocdn.com/s3/m/3114a5a5dd3383c4bb4cd287.png)
黄亚平
- 型城镇才 概念内涵 ! 目 内 ! 规划策 新 t . 标 容 略衡 人 知误区码 斤
圃
/新型城镇化 0 概念 内涵 ! 目标
! 规划策略及认知误 区解析
黄亚 平
提
要
定义 了新 时期 / 新型 城镇 化 0
A n A n a l i f th e C o n e e Pt, G o a l , C o n te n t , P l n n i g S tra t g i s a n d M I u n ys so s s a n e e S d e rsta n d i g s o f N e w n U rb a n i ti n za o
略 ! / 三产 三低 三提 升 ! 三 业三 化 三集
1iz a tio n a n d e f e ie n c y , a n d in stit tio n a l in n o v a tio n . In a d d itio n , th e P a P e r a ls o P r i U o
消失 , 未来能否继续 保有上述 优势 尚未可知 " 因此 , 新型城镇
化必须努 力摆脱土地 ! 资源和人口的三重依赖 , 必须走可持续
发展 的道路 再者 , 中国未来 的城镇化发展面临诸 多不确定需
求
一 方面 , 长期依 赖出 口和投 资的国内经济贸易正遭遇全球
经 济动荡 的威胁 , 美国缓慢 的经济复苏 ! 欧盟茫 然的未来和 日 本的持续低迷均给未来出 口经 济和海外投资带 来巨大 的不确定 性 ; 另一 方面 , 随着国民收人的不断提高 , 人们对于生 活质量 和精 神层 面的要求越来越大 , 长期 以经济和物质建设 为主的中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af9c7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9.png)
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中国大陆推行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旨在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定义、背景、目标和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相比,新型城镇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人民福祉。
它强调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协调与统筹。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中迅猛发展。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空间扩张过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目标,以解决这些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具体目标包括:1. 优化城乡规划,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2. 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3.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文化等;4.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有以下影响:1.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2. 增加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 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4. 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社会有以下影响:1. 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社会福利;3. 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4.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
新型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对环境有以下影响:1. 推动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2. 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3. 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4. 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生态平衡。
结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城镇化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dda611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8.png)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任务,旨在推动城市化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本文将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第二章城镇化的内涵和与现代化的关系1.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2.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聚集合理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质量。
2.城市规模优化升级:加强城市规模辐射,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3.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服务能力。
2.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乡经济互补发展。
3.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4.城市生态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5.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机会。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新型城镇化政策文件2.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3.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第六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2.现代化:指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全面发展,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3.基础设施:指城市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备和设施。
4.生态环境保护: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722ec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3.png)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以产权制度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现代化为目标,以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为核心,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建设为保障,以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基础,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等综合治理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二、发展阶段1.初始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2.深化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城乡土地要素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转变。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战略阶段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
同时,加强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税费政策2.农村社会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农村互助保障机制建设3.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和新动能●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乡村旅游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调研报告、政策文件、案例分析等。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https://img.taocdn.com/s3/m/ae2fcb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6.png)
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 (5)2.1 以人为核心的核心理念 (6)2.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7)2.3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8)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分析 (9)3.1 人口城镇化 (11)3.2 经济城镇化 (12)3.3 社会城镇化 (14)3.4 生态城镇化 (15)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17)4.1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18)4.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9)4.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0)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2)4.5 加强城市社会治理创新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上海新型城镇化实践 (25)5.2 丹麦哥本哈根新型城镇化经验 (27)5.3 中国杭州新型城镇化案例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结论总结 (3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2)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览理论内涵:阐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强调城镇化不仅仅是土地和空间的转变,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
特征分析:探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分析这些特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实现路径: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包括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方面。
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在实践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展望与反思: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加深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dda4c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5.png)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1 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特点- 人口导向: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设。
- 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 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2.1 规划建设2.1.1 城乡规划整合2.1.2 城市品质提升2.1.3 环境保护与修复2.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2 土地流转市场建设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2.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3 农民工市民化2.3.1 农民工权益保障2.3.2 农民工社会保险2.3.3 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2.4 城乡融合发展2.4.1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2.4.2 农村公共财政改革2.4.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2.4.4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3.2 城市规划建设政策3.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3.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政策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2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和保护,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413c8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a.png)
新型城镇化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1.4 参考文献2.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和目标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2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意义2.3 新型城镇化的原则和指导思想3.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3.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3.1.1 城市化的定义和测度指标3.1.2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1.3 城市化政策和措施3.2 城镇化建设的优化3.2.1 城镇化规划和空间布局3.2.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3.2.3 城镇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3.2.4 城镇化公共服务配套3.3 居民城镇化的促进3.3.1 居民城镇化的特点和意义3.3.2 居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3.3.3 居民城镇化的政策和措施4.新型城镇化的实施路径4.1 的角色和责任4.2 公众参与和社会机构合作4.3 资金来源和投入方式4.4 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4.5 绩效评估和监测机制5.新型城镇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5.1 经济领域5.1.1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1.2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5.1.3 城市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5.2 社会领域5.2.1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2.2 城市化与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关系5.2.3 城市化与社会安全的关系5.3 环境领域5.3.1 新型城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5.3.2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5.3.3 城市化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关系6.新型城镇化的挑战和对策6.1 人口流动和人口承载压力6.2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和资源矛盾6.3 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和冲突6.4 城市化的生态和环境压力7.结论附件:1.附件1: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文件2.附件2:城市规划和设计示例3.附件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将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型城镇化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77c2e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f.png)
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概念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定义和概念解析2.1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2.2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2.3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目标3.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3.1 引导和支持3.2 创新经济模式3.2.1 发展新兴产业3.2.2 建设创新型企业3.3 资源优化配置3.3.1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3.3.2 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3.4 基础设施建设3.4.1 城市交通3.4.2 水电供应3.4.3 环境保护3.5 社会事业发展3.5.1 教育体制改革3.5.2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3.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4.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和挑战4.1 经济影响4.1.1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1.2 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 4.2 社会影响4.2.1 人口流动与社会稳定4.2.2 城市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4.3 环境影响4.3.1 城市化与环境污染4.3.2 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5.国际经验借鉴5.1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5.2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经验6.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展望6.1 过去几年的城镇化进展6.2 新型城镇化的前景与挑战7.结论附件: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附件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附件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附件3)4.城市化相关统计数据(附件4)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以公平、安全、可持续为原则,注重发挥城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促进城市和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城镇化模式。
2.城市规划法:是指自2018年12月29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土地管理法:是指自2019年12月29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定义
新型城镇化”一词由来已有10余年,公认最早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
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批准号:51178200)
16
万方数据
2013年第2期总第207期
化”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f李程骅, 2012)。然而,“新型城镇化”被广大中国百姓熟知是在党的十 八大,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1: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 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 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 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 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 意识转化4个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 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有所区别:实际 上,由于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 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此处,认为所谓新型城镇 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 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日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 协调一体、产业升级‘j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 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①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
产业开始衰败,中国已出现了数批“资源枯竭型”城镇(杜永 红,2012)。其次,随着国内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与人口红利逐步 消失,未来能否继续保有上述优势尚未可知。因此,新型城镇 化必须努力摆脱土地、资源和人口的三重依赖,必须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再者,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需 求。一方面,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国内经济贸易正遭遇全球 经济动荡的威胁,美国缓慢的经济复苏、欧盟茫然的未来和日 本的持续低迷均给未来出口经济和海外投资带来巨大的不确定 性;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 和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大,长期以经济和物质建设为主的中 国城镇化模式正面临着从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挑战。因此, 新型城镇化务必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基本要义,以人为本, 从而有助于刺激内需,激活本地经济。 2.1_2从反思传统城镇化过程中错误做法的角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城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顺利与超 速、倒退与停滞、快速与稳定等6个阶段(方创琳,等, 2008),总体上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持续高速的城镇化进 程遗留了众多历史性问题,比如:①对农业经济的忽视导致 “三农”问题始终动力不足,农民生活质量无法提高;②对城市
major
and
planning
strategies,including:①the integration;②the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de- and upgrading of the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tertiary sector,three low and three tions and three
标;内容;规划策略;认知误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3)02—0016—07
1 作者简介 单卓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 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生, 371760860@qq.COFll 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 院长,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博导
to
define the”new
urbanization”conceptin terms of- quality of the urbanization.It
livelihoo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x
core
and the
型城镇化的4项重点内容——全面推进区
域统筹与协调一体、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 低碳转型、大力坚持生态文明和集约高 效、努力尝试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阐述
概念,从4个角度解读并指出新型城镇化 的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三大内涵。提
derstandings of
SHAN
New Urbanization
Zhuoran,HUANG Yaping
出新型城镇化的6大核心目标——平等城
镇化、幸福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绿色城 镇化、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概括新
Abstract:The paper attempts people’s proposes ization,an and
urbanization highlighted, of
intensive
urbanization.Four promotion
namely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steady
achievement
了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区域
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 略、“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 中”的转型升级策略、“资源节约集约、 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集聚 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 策略。指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6大可预见 性认知误区。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
friendly
use
and
hazard—free
agglomerative the
and
compact
development;④correcting
misunderstandings
ization.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concept;connotation;goal;content;planning strate— gY;misunderstand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ition to lization and poscs four velopment
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cological
civi—
efficiency,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In addition,the paper also pro—
enhancements,three industries,three-transforma-
to
concentrations;③switching
society;promoting
resource—efficient,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of new mixed urban—
goals
of new urbanization—equal of urbanization,happy urban— urbanization,green urbanization,healthy directions of regional of new urbanization
are
transformativeof
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受认知误区解析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 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
黄亚平
单卓然
提要
定义了新时期“新型城镇化”
An Analysisof
the
Concept,Goals,Contents,Planning Strategies
and Mi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