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公信力——以2011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为个案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网络传播能力的提升
二、 提升政府网络传播能力的策略
传播能 力蕴含 着三个主题 : 控制 、 适 应与合作 。 政 府的 网络传 播能 力同样需要具 备这三个主题 :“ 控制” 是传播 能 力的基 础 , 政 府要 控制其传播 的动机 以及传 播 的情 境与内 容 ;“ 适应” 是说 政府 应该适 应不断 变化的传播 情境 , 迅 速 地传 播信息以减 少公 众的不确定性 ;“ 合作 ” 则是政 府为实
题。
结合 这三个主 题, 我们认 为, 一个有能力 的传播 者应该 是以 “ 合适 的” 和“ 合作 的” 方式, 对传播 环境 进行控制和把 握 的人或组织。 提升政 府公共传 播应从以下几方面 着手 :
与公众 的互 动交流 亟待加强 。 在 传播 学中我们 知道 ,
所 谓的信息传 通, 是指受传 者对接 受到的讯息作出反馈 。 获
( 一) 重视 新技术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促进政府公共传播效果
在 当前的三 网融合 背景下、 下一代 网络 技术 、 新一 代移
动通信 技术 、 智能终端 、 物联 网、 云计算等新 一代技术 形态
得 反馈 信息是 传播 者的意 图和 目的, 反馈也体 现 出社 会 传 播 的双 向性 和互动 性 。 而7 7 %的政 府 网站 存在 问题 回复 不 及 时、 答复 内容 不够详 实 、 访谈 效果 差、 流于形式等现 象。 缺 乏反馈和互动 对政府 的形象造 成了不 良影响 。 新技术应用不均衡且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移动应 用、 智
的能力。
能力在一定程 度上能 够体现 出政府 的执政 水平。 服 务型政 府 网站作为建 设服 务型政府 的重要窗 口, 为社会搭建了与政 府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 是满足公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和公 共决策需求的一种 有效 途径 。 推 行政府信息公开, 是转变执 政理 念, 深 化行政体制改革 的重要 内容 , 也是 建立反腐倡廉 长效 机制的制度基础 , 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特 色社会主义民主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政 府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在当今这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政府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对政府的治理模式、公共服务提供以及与民众的沟通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为政府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
首先,它极大地提高了政府信息传播的效率。
过去,政府政策和通知的传达往往依赖传统媒体,速度较慢且覆盖范围有限。
而现在,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公众。
这使得政策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民众能够更及时地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和决策方向,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次,新媒体为政府收集民意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广泛的渠道。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在线论坛、社交媒体评论等方式,政府能够更直接地倾听民众的声音和诉求。
这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好地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使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城市规划、交通改善等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出更符合公众利益的决策。
此外,新媒体还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迅速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恐慌情绪,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同时,新媒体也能够让政府及时了解事件的发展态势和民众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应对措施,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然而,新媒体时代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迅速且难以监管,一些不实信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给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政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核实和澄清这些虚假信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另外,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更加严格和全面。
任何政府工作中的失误或不当行为都可能被迅速曝光和放大,这对政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以适应公众的监督和期望。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政府形象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保障政府形象和公共利益。
本文将从建立应对机制、提升危机应对能力、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等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一、建立应对机制政府在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
这包括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危机管理团队,明确危机应对责任人,建立协调机制等。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舆情分析、信息传递等功能,能够及时发现舆情危机的迹象,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危机管理团队应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各类网络舆情危机。
明确危机应对责任人,是为了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确定责任,做出决策。
协调机制则是为了保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提高应对效率。
二、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
首先是加强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
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接受专门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培训,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应对能力。
其次是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流程。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流程应明确、简洁,能够迅速响应和决策,避免因流程不畅而导致危机失控。
政府还应建立危机演练机制,定期组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检验危机应对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只有不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政府才能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
三、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方式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方式。
首先是正面回应。
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时,应当及时正面回应舆情事件,采取公开透明的态度,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加强舆情引导,化解舆论压力。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
政府要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主动发布政府工作信息,增加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探究作者:彭智慧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9期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在这个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它在给政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的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建设在这样大数据时代面临着诸多考验。
一、新媒体及政府公信力相关概念的内涵(一)新媒体概念的内涵新媒体指的是同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之类的传统媒体相区别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同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方式也更加多样。
(二)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政府公信力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通俗的来理解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但目前这一概念在理论界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界定。
政府公信力涉及2个主体,即信任方和信用方,信任方指的是社会公众,信用方指的是政府自身,根据出发主体的不同,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也有两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把政府作为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和程度。
第二种则把社会大众当做此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
本文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运用其权威及手中掌握的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的满意程度,程度越高,政府公信力就越强。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概念的内涵由上述概念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公信力狭义地理解为,地方民众对于地方政府运用政府职能、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他们的满意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宁波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政府的信用是政府权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大数据时代,政府的信用被一次次的消耗、一次次的撼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摘要】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府形象传播、建立新型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以及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建设等对策。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公信力,并最终实现更有效的政府治理和更紧密的政民关系。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路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来提升政府公信力。
加强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对策研究、政府形象传播、沟通机制、信息公开制度、舆情监测、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结论、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中获得信任和支持的能力,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评价也更加迅速和直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挑战和考验。
传统媒体受限于版面和时效,政府消息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的质疑。
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立体,政府也需要更加主动地借助新媒体平台来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提升政府的形象和透明度。
针对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受到的挑战和问题,有必要进行对策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府形象传播,建立新型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建设,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1.2 研究意义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中得到信任和支持的程度,是政府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重要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速、多样化,舆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政府公信力受到更大挑战和考验。
提升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当今社会治理的紧迫任务。
应对网络舆情考量政府执政能力
有 近 万 人 报 名 参 赛 。在 每 次 活 动 举 办 的 5个 多 月 的 时 间 里 ,襄 樊 电视 台 每 周 都 开 展 活 动 , 且 每 天 制 作 出 形 式 并
了人 气 、 升 了媒 体 含 金 量 , 提 而且 打 造 了襄 樊 电 视 台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 成 为 更
数字化时代 的到来 .使 受众的选
择 越 来 越 宽 泛 , 方 电 视 台 作 为 地 方 地
的 主 流 媒 体 . 众 多 电 视 人 的 辛 勤 努 在 力下 . 拥有 了在 广大 电视观众心 中 已 牢 固 的 地 位 . 果 在 今 后 的 发 展 中 能 如
2 % 的速 度 增 长 。 0
市 民议 论 最 多 的 就 是 “ 响 襄 樊 ” “ 唱 、舞
动襄 樊” .全 市 民 众 都 成 了 “ 响 襄 唱
动 和 市 民 街 谈 巷 议 的热 点 话 题 。
与 20 o 4年 起 在 全 国 各 地 掀 起 的
樊 ”“ 动襄樊” 忠实观众 。 、舞 的 大 型活 动 的 成 功 举 办 ,不 仅 聚 集
媒体
应对 网络舆情 考量政 府执政能力
◎刘 畅 翟 志 清 程 评 ( 荆楚网 武汉 407) 307
【 摘要】由于 网络新 闻媒体 与传 统新 闻媒体 在传播 载体 和传播 方式上 的不 同, 者在 舆论 两
导 向 的特 征 和 方 式 上 也 存 在 着很 大 差 异 。 识 网络 舆 论 的 传 播 特 点 , 确 掌握 应 对 新 时 代 背景 认 正
一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作者:赵建超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有着积极的效用,有利于政府治理走向大众化、科学化、时代化与廉洁化。
但同时,网络舆情在生成与控制两个层面又对政府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使个别政府部门及其主导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受损、“把关力”减弱以及产生“舆论场”的负效用。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序的预警机制,强化调控机制,完善引导机制,切实把握网络舆情的主控权、调控权与引导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调控机制;引导机制〔中图分类号〕D63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75-05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舆论逐步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扩展,并以网络舆情的形式呈现出来。
作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一种综合心理反映” 〔1 〕,网络舆情本质上是网民“对公共权力的公众信念、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 〔2 〕,是网民的公共利益诉求表达。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既对政府治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在生成与控制两个层面对其产生制约。
在这一背景下,系统制定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将成为时代与现实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效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集中表现为促使政府治理走向大众化、科学化、时代化与廉洁化。
(一)有利于政府治理走向大众化网络舆情作为网民的公共舆论表达,依托新媒体降低了公共领域的门槛,消融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反映了广大网民的主体意愿,有助于实现网民与政府的直接对接、对话,推动了政府治理的大众化。
一方面,网络舆情彰显了网民的主体地位,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话语霸权现象,网民与政府的对话更具现实性、更接地气,政府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旨归进一步彰显。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依托新媒体使得网民与政府对接的力度、宽度、速度进一步加大加快。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及政府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及政府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参与讨论的主要平台。
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传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规律,政府在处理舆情时需要根据新的环境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远快于传统媒体,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意味着,一旦出现重大事件或突发状况,舆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可能会迅速扩大,对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信息传播范围广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遍布全球各地,信息传播范围极其广泛。
这意味着政府在处理舆情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影响和反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3. 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确切保证。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对舆情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需要更加及时和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加强信息监管和引导。
4.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新媒体平台多种多样,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知乎、贴吧等,每一种平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受众群体。
政府需要根据不同的平台和受众群体特点,制定相应的舆情引导策略,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和效果。
5. 用户参与度高新媒体平台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参与度极高,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方式参与到舆情传播中。
政府需要更多地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互动,积极听取民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政府应对策略1. 加强信息监管和引导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监管,严格审查和管理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传播,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清朗。
政府还应通过政府官方发布渠道,发布及时、客观、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和虚假性。
2. 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政府需要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信息辨别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加强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和辨别,及时辨别并回应虚假信息和谣言,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
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新闻舆论“四力”的提升
2024.05一、新闻舆论“四力”内部关系新闻舆论传播有其自身特有属性,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四力”属于一种系统性结构,在整个新闻舆论和新闻媒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传播力是其他功能发挥的起点;影响力和引导力为舆情之生长提供正向积极影响;公信力是舆论的生发之本。
二、当前新闻舆论“四力”存在的不足分析1.新闻舆论“四力”存在不足的表现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内容更新也非常迅速,这对新闻信息的把关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互联网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得一些虚假消息在网上传播,难以控制。
互联网时代,网民很容易受到其他媒体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传播中信息把关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需要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
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与网民自身的心理活动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其现实生活中难以宣泄的情绪,在网络上得以表达和扩散。
在网络传播中,个体可以通过发表个人观点来影响公共舆论。
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出现网络舆论场,公众就会将其作为一个信息源或话题来谈论。
一些报道也存在问题,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为了采访”“为了报道”,仅是为了满足新闻数量需求,但是内容却不能反映客观实际。
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迅速发展,网上舆论、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网站、论坛和微博、微信里,都能看到网民发表的各种言论。
利用互联网进行攻击抹黑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2.新闻舆论“四力”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人员的新闻驾驭能力需要加强。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新闻舆论工作者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缺乏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在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个别记者对事件发展规律研究不深入,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
二是主流媒体引领能力需要提升。
新闻舆论工作要实现其预期目标,就必须把握住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对各种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构建及舆论引导对策
政府公信力在 社会 信用 中居于核心地位 ,对整个社会信
用建设具有导 向作用 ,它是政府通过 自身 的行 为得 到社 会公 众信 任或认 可的能力 , 是政府软实力的一种 。 随着科技 的进 步 ,我们进入 了一个全新 的新媒 体传 播时
么, 并能准确了解 政府事务。 如果存在政策或者执行行为违背
了解 政策方针 , 表达 自己的感想 、 心声 , 把 网络 当作 自己生活
中不可缺少 的一个重要部分 。广 大网 民在增强政治意识 的同
网络面前都会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①
二、 新媒体 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 力的消极影响
正如尼葛罗庞蒂所言 : “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 的馈赠都有其
黑暗面” ②, 在认 识到新媒体环境对地方政府公信力 的积极 意
的影 响 。
一
政府部 门的工作效能 , 同时也有 助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 三) 实现 反 腐 与 网络 的 互 动
以网络为核心 的新媒体 以透 明、 快速 、 公开、 便捷 的特性 , 成为反腐败的天然盟友 。 近几年来 , 一些地方反腐机构正是充 分发挥媒体的正面效用 , 抓住新媒体带来 的机遇 , 经过新媒体 揭露 的许多事件 , 问题 的解决都进人 了快速通道 。 而随着 网络 的发展 , 网民监督 政府成为一股强大 的力量 , 在全国铺开天罗
重要手段 。在 网络平 台上 , 普通公 民可以通过 网络关 心政治 ,
在新媒体时代 ,地方政府 的许多公共服务 以电子化方式 进行 , 人们可 以通过 网络寻求 自己所需要 的服务。 “ 电子政府 ” 确保 了公共服务的制度化 、 程度 化 , 没有必要再担心 “ 门难进 ,
话难 听, 事难办 ” , 只要是规定 的服务 , 具备资格 和条件 者 , 在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公信力建设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对于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
政府公信力建设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民意的引导和响应,需要更加注重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引导。
现实中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网络舆情频繁,信息传播速度快,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回应。
网络舆情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多维度、多角度地加以考量。
网络舆情参与度高,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民意的引导和互动。
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建设需要以网络舆情为视角,深入挖掘网络舆情中蕴含的民意,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提升政府公信力。
1.网络舆情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数量化、分级化分析,辨别舆情的关键词、主题和情感色彩,把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发现社会热点、民意诉求、政府形象等信息,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利用政府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及时发布相关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方向,净化网络环境。
通过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积极开展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度和透明度。
建立政府公开信箱、网络问政平台等机制,接收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网上政务服务,倾听民意诉求。
通过网络舆情互动,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阳光性和亲民性,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及时回应网络舆情中的相关问题和热点事件,认真倾听和处理公众关切。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治理领域的重要挑战。
本文从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网络舆情挑战现状、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互动性使网络舆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政府治理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舆情监测机制来有效管理网络舆情,提升治理效果。
本文旨在引起对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的关注,并探讨政府应对之道,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稳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政府治理、挑战、对策、信息公开、监测机制1. 引言1.1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兴起对网络舆情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较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和广泛。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包括虚假信息、谣言传播、舆论操纵等问题,给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造成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在网络舆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加强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回应和处置舆情事件,有效引导舆论方向。
政府应该意识到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管,并重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政府需要认清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实现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2. 正文2.1 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可以在瞬间被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这导致舆情发展速度迅猛,传统的舆情应对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对信息的即时性需求。
新媒体为每个普通人都提供了发表言论和表达观点的平台,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成为舆论的焦点,个人的言论和行为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挑战与政府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大特征。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极快,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深远的影响力。
网络舆情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对政府治理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和挑战入手,探讨政府治理在面对网络舆情挑战时的对策。
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支撑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可以瞬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比传统舆情更快。
2. 信息覆盖面广: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舆情信息可以覆盖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这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面更广。
3. 信息真实性难以鉴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涌入如潮,真假难辨。
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造谣、诽谤等不实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很容易影响公众的心理。
4. 各种网络意见交锋:在互联网上,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通过网络舆情平台表达意见乃至争论。
这也给网络舆情的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1. 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疯狂传播的谣言或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 挑战政府的舆情管理能力: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及真实性难以鉴别,对政府舆情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政府造成更大的挑战。
3.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散布,可能损害社会秩序,影响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
4. 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影响: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将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引发政治风险。
三、政府治理网络舆情的对策1. 加强信息监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有害信息。
2. 提高政府官员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政府官员应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能力,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和警惕性,主动应对网络舆情挑战。
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
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平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升政府公信力。
一、建立专业形象政府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形象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因此,政府应该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专业形象。
首先,政府应该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权威,避免发布虚假信息或者不准确的信息。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确保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连贯性。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提高用户体验,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新媒体平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政府应该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及时解答公众的疑问。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在线问答、举办网络讲座等形式,与公众进行深入的交流。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加强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包括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决策、政府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政府信息,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过程。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回应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质疑和批评,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四、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给公众表达意见和批评的渠道提供了便利,政府应该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应对。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意见,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
政府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政府的回应和解释,增加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
五、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安全保障新媒体平台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安全保障,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
政府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技术防护,提高平台的安全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确保信息发布的安全和可靠。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
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一旦出现舆情危机,可能会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政府的工作效果。
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就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之道进行探讨。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有效的舆情监测是政府应对网络危机的第一步。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和趋势。
监测内容涵盖政府形象、政策措施、公共事件等方面。
政府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可能引发危机的舆情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和早处理。
二、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流程,形成协同工作的机制。
还需要制定相关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预案和预警指标,明确危机处理的时限和目标。
政府要建立舆情处置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部门明确责任,强化协作与配合,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三、加强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
通过建立包括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及舆情分析技术在内的舆情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信息和舆情事件。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预警分析,发现舆情事件的蛛丝马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和引导,避免舆情危机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四、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提高政府部门危机处置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演练内容可以包括实际案例模拟演练、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置方案演练等。
通过演练,政府部门能够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完善舆情危机处置方案,提高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五、加强网络舆情危机舆情引导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舆情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解释政策措施、引导舆论方向等方式,及时回应和管控网络舆情事件。
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
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摘要: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导致的网络舆情对网络空间秩序及社会稳定影响巨大。
这些是对政府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考验。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处理网络舆情的经验,带来了网络谣言传播、政府公信力降低等消极影响。
所以,关于舆情危机的管控难度及舆情应对不力可能导致的危机要有充分的认识。
各级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在处理涉及公共安全网络舆情是,必须要积极处理,解决好舆情背后的群体观念与利益冲突,方可真正提升公共安全保证能力与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安全;网络舆情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向更重要的发展阶段迈进。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成果的背后安全稳定风险压力逐渐凸显。
各级政府遭遇到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
如何使化解危机的能力有所提升,使网络舆情应对达到更高水平,对于隐藏在舆情背后的观念利益冲突实施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营造出安宁的网络环境,这是新时代和新征程所赋予我们必须要完成和解决的新任务与新考验。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1.传播内容丰富社会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而不断的改变,信息产生的渠道也随之拓展,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很多“微信息”平台也会产生信息。
其一,这些微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发布者的身边,内容简洁、主题简练、观点明确,是发布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存在很强的个体色彩。
其二,这些微信息发布方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之不同的平台之间的评论可以自由进行,转发和分享能够随时随地实施,信息分解和传播处于加速进行状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显著的。
以微博为例,数据表明:截止到2022年8月,月活和日活用户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达到5.34亿、2.37亿,与疫情相关的直播活动数量超过3万场,获取超过30亿人次的观看量。
2.传播渠道广泛信息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局限性,采取的是单向传播模式,对于个体需求和兴趣无法做到逐一关注,公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与引导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与引导网络舆情治理与引导: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公众对于某一事件、话题或个体的态度和评价。
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舆情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和引导。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演变速度极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的人群。
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与引导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网络舆情治理与引导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包括监测、预警、引导和危机处理等措施。
首先,监测和预警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
通过搜集和分析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可以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情绪。
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识别并分析网络舆情的关键词、情感倾向和传播路径,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
其次,引导公众的舆情观念和态度也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网络舆情中,个体和群体的情绪往往被放大和扭曲,因此舆情引导要通过战略性的信息传播来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矫正。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对错误信息进行辟谣和澄清,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
另外,及时和有效的危机处理对于网络舆情治理至关重要。
一旦网络上出现舆情事件,政府和企业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同时,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提供信息,防止网络舆情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危机公关的重点是要保持透明度和真实性,建立公信力,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此外,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应注重个体权益的保护。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往往伴随着个体隐私的暴露和人身攻击的行为。
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规范网络传播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还应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
最后,网络舆情治理与引导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企业、媒体和公民等各方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参与到舆情治理中。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
《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2-03-07 09:42:23 来源:艾利艾点击数:3317前言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和I-Catch全网动态分析系统,以IRI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为样本,整合梳理2011年全年网络热点话题共3655个,深入研究话题倾向、领域分布等规律,从党政部门回应、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微博舆情等方面,量化呈现2011年网络舆情发展特点,并选出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及2011年舆情应对十大优秀案例。
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新华社、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位居前四。
据统计,传统媒体仍是最主要的网络舆情事件首报源头。
报告显示,与去年相比,2011年党政部门应对网络危机的速度加快,机制日渐成熟;微博用户数量虽整体呈现增速放缓迹象,但新浪政务微博数量猛增,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通微博发布厅,开启了网络问政的新形式;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中,交通运输、司法执法、企业财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最多,成为前三甲。
一、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2011年,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成为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最为突出的三大媒体。
新浪微博首报话题数量在下半年略有下滑,在全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四。
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自媒体为天涯论坛。
二、2011年网络舆情影响力十大事件1、“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2011年7月23日晚20时34分,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的惨烈伤亡,牵动无数国人的心。
铁道部新闻发布会和救援行动,引发广大网民长时间、猛烈质疑,更有网友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高铁、动车建设和铁道部的腐败等原因,要求严惩责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公信力———以2011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为个案研究余玉婷(厦门大学)摘要:微博,社交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出现使网络舆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传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对该政府的公信力有深刻的影响。
文章采用简易的定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方法,以2011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第四季度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推荐榜为个案研究对象,总结出影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指标,从中找出新媒体,网络舆情,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地方政府应理性应用新媒体而不能漠视其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21世纪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互联网成为人们交流信息,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网民的不断增多,新媒体的应用也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步居于重要位置。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2012年7月份发布了《第30次互联网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的扩大使事件的影响力也急剧上升,很多突发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也逐渐难以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受到很大的挑战。
微博和新的操作系统的手机的出台使得新媒体日益进入大众的视野,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舆论的效力更加难以捕捉。
地方政府若能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应对网络舆情,便会大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现状描述在描述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变化之前,文章认为有必要先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进行大致的描述,对其数据来源有清楚的认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09年开始,舆情监测室对外发布了“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网络文化热点排行榜”、“央企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企业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与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定期发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国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突发事件处置“黄金4小时”、地方网络论坛是民意表达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新理念,编写了实用性强的舆情案例库、舆情分析师手册等工具书。
本文将以2011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舆情能力推荐榜为个案研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 ,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 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1年第四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2011年第四季度十件“舆情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同时推荐若干个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予以推广,具体结论是:说明:“官方响应”,即地方党政机构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响应和表达情况,包含响应速度、应对态度、响应层级(是否有党政主要领导人、部门领导人和警方发声);“信息透明度”,即地方党政机构的新闻发布的透明度,官方媒体报道情况,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管理,以及对外媒体的态度等;“地方公信力”,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发酵前后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地方党政机关形象的综合影响;“动态反应”,即地方党政机构随着舆情的发酵,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官员问责”,即对舆论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网络技巧”,即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熟悉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
本表数据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单学刚等分析师采用“列名小组法(德比克法)”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表现进行分项评估后得出。
其中“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三项为常规指标,分值区域分别为-10至10分,“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三项为特殊指标,分值区域分别为0至3分。
舆情分析师依据以上各项指标对政府表现分别做出评价,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
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
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0.00—20.00分(不含)为黄色,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5.00—10.00(不含)为橙色,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5.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十大舆情事件下政府的网络舆情能力有较大的差别。
2011年第四季度十大网络舆情事件,云南省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最强,陕西,山西,甘肃等次之,江西和河南的应对能力则明显于弱于其他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
笔者将每个指标对应的10个数据制作折线图展现变化规律。
具体表格和折线图如下从数据表和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指标对应的极差有很大的差别,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的不同指标下,各地政府有着不同的表现。
其中,官方响应指标极差明显,而且数值逐渐降低呈政治党政建设2012年12月刊改革与开放下滑趋势,与最终的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总分趋势大致相同。
这也充分说明了,官方对于热点网络舆情的响应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该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
类似的,信息透明与地方公信力也呈现叫相同的情况,可见此三项指标在地方政府应对网路舆情能力中的重要意义。
在推荐榜中,我们看出云南,陕西,陕西应对网络舆情都能做到迅速积极地回应,并且将事态发展情况如实展示在媒体上,而且当地人们对政府应对公共事件和热点事件的效果也有较高的满意度。
另外三项指标,动态反应,网络问责,网络技巧不同的地方没有明显的差距,而且数值高低交叉,呈曲线状没有明显的趋势。
这说明不同的地方在发布事情的动态的能力,通过网络行政问责的能力,利用各种网络技巧的能力对该地应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效果不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综合看来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地方公信力方面差距明显,因此我国地方政府要提高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缩小差距,就要普遍提升官方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事件的回应力度,同时第一时间将事态的真实情况发布到媒体上,使得公众及时了解政府应对事件的进展程度,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实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二.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分析(一)新媒体,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互动。
新媒体,地方政府,网络舆情三者关联,相互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蝴蝶效应呈现出疯狂的发展,小事情可以无限传播发展成重大公共事件。
而且新媒体本身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使得事件更容易夸大化,为网络舆情滋生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在事件的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会刺激网络舆情的延伸。
网络舆情的扩展对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能力有较高要求,控制得好就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提高对政务微博,社交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巧妙应用。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伴随着应对网络舆情的解决情况也会有所升降。
因此,新媒体,网络舆情,地方政府,三者互动,共同考验着政府公信力。
(二)新媒体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正负效应事物总是利弊双行。
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也是如此。
蝴蝶效应的威力不可小觑。
在此,笔者将以推荐榜中的热点舆情事件为个案探讨新媒体对地反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2011年10月4日,一辆挂有云E84547车牌的中国公务执法车停在老挝的著名景点,被网友所拍并发到微博上。
10月7日,有关领导知晓此事并开始调查,10月8日云南楚雄州委做出回应,对当事人进行免职处理。
这条微博在各大社区以及微博广泛流传,引发了“难道是跨国执法”的质疑。
短短的三天时间,这条微博被纷纷转载。
“公车自驾游”等说法跃然于网上,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有关部门领导对此事迅速作出回应。
10月8日晚,中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外宣办、楚雄州政府新闻办联合通报,网友国庆期间在老挝万象发现的云南楚雄“农业执法”车确属公车私用,驾驶该车辆的赵朝魏系楚雄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正科),此次出境未向楚雄州农业局领导报告,属个人行为,公车私用。
决定对赵朝魏进行免职处理,对云E84547车辆进行封存。
事件至此,云南执法车现身老挝的舆论关注度逐渐回落。
云南楚雄州政府对此事的回应极为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抑制了传言的扩散,而且官员问责的力度也大,受到民众的信任。
政府的公信力在这事件之后也极大的提升。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传播效应不可,自媒体时代下,网民一个小小的举报就可能引起轰然大波,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政府的公信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云南此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高体现了新媒体在塑造政府公信力方面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云南楚雄州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形成对比的是河南省相关部门对宋庆龄基金会雕像事件的回应。
11月3日,一座高达24.15米的雕像现身郑州郑东新区,有媒体称,雕像相关配套项目总投资超过4亿元,完全由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自筹资金建造,引起舆论普遍质疑。
河南宋基会工作人员表示,“雕像不是宋庆龄,是黄河女儿”。
事件被披露之后,当地政府对事件的真相和发展态势没有做任何的交待,整个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质量较差。
此次,河南郑州市相关部门对此事件做了三次回应。
第一次回应则是以“黄河女儿”来转移公众的视线,提升雕像建造的合理性。
第二次回应面对媒体的深度追问,政府的监管部门被要求介入事件的调查。
第三次回应则是郑州市和河南省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的冷漠回应。
11月8日,媒体追踪报道曝出雕像及河南宋基会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均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属于非法建设。
面对质疑,亲手经办此项目的郑东新区土地规划局工作人员回应“什么都不清楚”,而河南省委统战部则直接“不接受采访”。
此次事件,河南省政府一再忽视媒体和网络的力量,以消极回避的姿态应对事件。
因而此事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一再受到公众的质疑。
此案例提示地方政府对新媒体的漠视只会自取其辱,有百害而无一利。
综合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
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媒体的正效应是政府应当反思的问题。
结论新媒体时代下,每个公民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与传播者。
如何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是对政府能力的极大考验。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法,对2011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为个案研究,发现不同的指标在地方应对舆情能力中的地位不同,得出新媒体,网络舆情,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指出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正负效应。
新媒体为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提供了双重性质的环境,地方政府通过政务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可以缓和网络舆情,因此,政府可以主动将新媒体转化为提高公信力的平台。